《孤鶴醫案》~ 十九、雜證案例 (23)
十九、雜證案例 (23)
1. 十九、雜證案例
(案162)咳喘,脈弦而促,弦為木旺,旺則剋土;促為氣不舒。土不生金,肅令不降。咳痰喘急,甚則嘔逆,肺主表,虛則易感,畏寒微熱。擬用滋補。
高麗參(一錢半),生綿耆(三錢),川貝(二錢),牡丹皮(一錢半),石決明拌阿膠,法半夏(一錢),炒冬朮(一錢半),白芍炭(一錢半),茯苓(三錢),橘紅(一錢)胡桃(三錢),紅棗(四個)
(案163)肺熱咳嗆,肺熱蒸痰,咳嗆時發,痰中帶紅,兩脅掣痛。脈形弦,右數。宜用清降。
制洋參(一錢),金佛草(一錢半),煨石膏(四錢),炒丹皮(二錢),橘紅(一錢),炒懷牛膝(一錢半),蜜炙桑皮(二錢),川貝母(二錢),天花粉(二錢),甜杏霜(三錢)紫菀(二錢),沖甘蔗汁(一杯)
(案164)肺癰,肺胃兩虛,土不生金,咳嗆淹久,咳痰帶膩穢,肺虛成癰。脈濡,神倦,素體勞乏,恐其不支。
生綿耆(三錢),麥門冬(三錢),白芨(三錢),干百合(三錢),瓜蔞皮(三錢),皂莢仁(三十粒),大熟地(六錢),生石膏(五錢),橘紅(一錢),生甘草(五分),甜杏霜(三錢)
常吃白果最妙。
(案165)陰虧內熱,目得血而能視。肝腎陰虧,水不制火,心陽時亢,神火有虧,素日操煩,木火內熾,脈數不靜。暫擬滋養,後當進補。
懷熟地(八錢),枸杞子(二錢),炒歸身(二錢),煅石決(四錢),橘紅(八分),茯神(三錢),炒棗仁(三錢),甘菊花(二錢),黑山梔(一錢半),女貞子(三錢),料豆(三錢),胡桃(三錢)
(案166)頭汗,頭為諸陽之首,濕火上升,氣蒸多汗。汗為心液。陽明多汗,太陽衛疏者亦多汗。濕蒸而火炎上,則歸巔頂,脈形濡滑。現當燥令,擬用靜劑。
生綿耆(三錢),生棗仁(三錢),川黃柏(一錢半),山梔(一錢半),元參(一錢半),煅牡蠣(四錢),防風(一錢半),制於術(一錢半),肥知母(三錢),茯苓(三錢),陳皮(一錢),紅棗(四個)
(案167)喉癢,心脾液虧,內失滋養。鬱火時熾,喉間作癢,舌根多發紅點,心跳時眩。脈絡不舒,脈形見澀。養營為主,更須靜養。
潞黨參(二錢),炒黑棗仁(三錢),元參(一錢半),炒懷膝(一錢半),甘菊花(一錢半),橘紅(八分),原生地(五錢),炒遠志(八分),茯神(三錢),炒當歸(二錢),黑山梔(一錢半),桂元(五個)
(案168)肝脹,土不培木,加之氣鬱,肝邪時亢,脹而兼痛,大便時溏,心跳腰楚,脈濡而澀。擬用溫疏。
炒冬朮(一錢半),酒炒歸身(二錢),制香附(三錢),新會(一錢),吳萸炒白芍(一錢半),上肉桂(三分),炒棗仁(三錢),炒杜仲(二錢),川芎(八分),茯神(三錢),佛手柑(五分)
白話文:
十九、雜證案例
(案162)患者咳嗽氣喘,脈象弦細而急促。弦脈代表肝木旺盛,肝木旺盛則克脾土;脈促則氣機不暢。脾土虛弱則不能生肺金,導致肺氣下降受阻。症狀表現為咳嗽、咳痰、氣喘,嚴重時還會嘔吐。肺臟主外衛,虛弱則容易感受外邪,因此患者畏寒、微熱。治療方案以滋補為主。
處方:高麗參(1.5克)、生黃耆(3克)、川貝母(2克)、牡丹皮(1.5克)、石決明阿膠珠(適量)、法半夏(1克)、炒白朮(1.5克)、白芍藥炭(1.5克)、茯苓(3克)、橘紅(1克)、胡桃肉(3克)、紅棗(4枚)
(案163)患者肺熱咳嗽,痰中帶血,兩側肋部疼痛。脈象弦細,右脈數。治療方案以清熱降火為主。
處方:制西洋參(1克)、金沸草(1.5克)、煅石膏(4克)、炒丹皮(2克)、橘紅(1克)、炒懷牛膝(1.5克)、蜜炙桑白皮(2克)、川貝母(2克)、天花粉(2克)、甜杏仁霜(3克)、紫菀(2克),沖服甘蔗汁(一杯)
(案164)患者肺癰,肺胃兩虛,脾土不能生肺金,咳嗽、咳痰時間長,痰液粘稠帶有臭味,因肺虛而導致肺癰。脈象濡弱,精神倦怠,體質虛弱,擔心病情危重。
處方:生黃耆(3克)、麥門冬(3克)、白芨(3克)、百合(3克)、瓜蔞皮(3克)、皂莢仁(30粒)、熟地黃(6克)、生石膏(5克)、橘紅(1克)、生甘草(0.5克)、甜杏仁霜(3克)
建議常吃白果。
(案165)患者陰虛內熱,因目中血脈充盈而視力正常。肝腎陰虛,水不制火,心陽亢盛,神火不足,平素操勞,肝火旺盛。脈象數而亂。暫時採用滋養的治療方案,之後再進一步補益。
處方:熟地黃(8克)、枸杞子(2克)、炒當歸尾(2克)、煅石決明(4克)、橘紅(0.8克)、茯神(3克)、炒酸棗仁(3克)、菊花(2克)、黑山梔子(1.5克)、女貞子(3克)、黑豆(3克)、胡桃肉(3克)
(案166)患者頭部多汗,頭為諸陽之首,濕熱之邪上蒸,導致多汗。汗液為心之液。陽明經多汗,太陽經衛氣虛弱者也多汗。濕熱之邪上蒸至頭頂,脈象濡滑。治療方案以燥濕為主,採用較為平和的藥物。
處方:生黃耆(3克)、酸棗仁(3克)、川黃柏(1.5克)、山梔子(1.5克)、玄參(1.5克)、煅牡蠣(4克)、防風(1.5克)、制何首烏(1.5克)、知母(3克)、茯苓(3克)、陳皮(1克)、紅棗(4枚)
(案167)患者咽喉癢,心脾液不足,內臟失於滋養。肝鬱化火,咽喉發癢,舌根部出現許多紅點,心悸、頭暈。脈象澀滯。治療方案以養陰為主,同時需注意休息。
處方:黨參(2克)、炒酸棗仁(3克)、玄參(1.5克)、炒懷牛膝(1.5克)、菊花(1.5克)、橘紅(0.8克)、生地黃(5克)、炒遠志(0.8克)、茯神(3克)、炒當歸(2克)、黑山梔子(1.5克)、桂圓肉(5枚)
(案168)患者肝區脹痛,脾土不能滋養肝木,加上氣鬱,肝邪亢盛,表現為脹痛,大便稀溏,心悸、腰痛,脈象濡弱而澀。治療方案以溫和疏肝為主。
處方:炒白朮(1.5克)、酒炒當歸尾(2克)、制香附(3克)、川芎(1克)、吳茱萸炒白芍藥(1.5克)、肉桂(0.3克)、炒酸棗仁(3克)、炒杜仲(2克)、川芎(0.8克)、茯神(3克)、佛手柑(0.5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