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孤鶴醫案》~ 十七、瘧疾 (1)
十七、瘧疾 (1)
1. 十七、瘧疾
(案1)脾陽中虛,氣弱則寒,土不生金,肺氣亦弱,向患喘咳,痰滯上膈,本症如此。春夏以來,感受外邪,曾發寒熱,元虛未復,餘邪歸於三陰,從少陽發,起患陰瘧,驟不能止,色青略瘦,邪不甚重,正氣已虛,脈澀略弦,右部未和,胃氣漸復。此方補氣和營,參以辛溫。另開方專治瘧。
人參(一錢),生綿耆(二錢),法半夏(一錢半),炒於術(一錢半),酒炒白芍(一錢半),茯神(三錢),酒當歸(二錢),細桂枝(五分),新會皮(一錢),川貝母(一錢半),制香附(七分),生薑(二片),棗(四枚)
又方,風寒外感,深入陰分,寒熱發瘧,從少陽出,營衛不和,現已深秋,陰氣漸旺,驟不能止。此方和解,參小柴胡法。
人參(一錢),制川樸(一錢),法半夏(一錢半),煨草果(六分),炒柴胡(八分),茯苓(三錢),酒炒當歸(二錢),細桂枝(四分),新會皮(一錢),川貝母(二錢),炒枳殼(一錢半),生薑(二片),棗(四枚)
(案2)陰瘧,寒熱已不準期,營氣並虧,驟不能復,面黃體軟,舌乾少液,納減時嘔,脈形濡弱。當用培補。
生綿耆(二錢),炒於術(一錢半),制香附(七分),炒枳殼(一錢半),乾薑(五分),茯苓(三錢),酒炒當歸(二錢),煨草果(六分),焦白芍(一錢半),大腹皮(一錢半),新會(一錢),大棗(四枚)
(案3)始由暑濕鬱蒸,寒熱發疹,以致結毒潰膿,真元已虧,自後連次發瘧,至今未止。瘧歸少陽,而寒熱則由營衛,日久脾虛,色黃而浮。肢節痠麻,汗出不禁,嘈雜能食,脈隨寒熱為緊數,總之虛弦而促。氣弱而營液亦耗,有虛無實,急宜培補。
人參(一錢),於術(一錢半),生耆(二錢),炙草(五分),茯苓(三錢),歸身(二錢),桂枝(五分),棗仁(二錢),新會(一錢),大棗(四枚)
(案4)向患咳嗆,去秋由寒熱轉陰瘧,至今未止。冬春感寒,嗆亦加劇。入夏來,諸恙略減,胃氣能納,即發熱時亦不疲乏。惟金不生水,腎陰先虧,水不生木,肝陰亦弱。瘧為少陽之邪,與厥陰同部,久瘧必虛,勢不可散,惟有和理營衛而已。再將柔潤之品滋養金水,待其自復,脈形濡細,左部略數,並無虛急之象。總之,宜補不宜攻。
參本體以合見症,不能執古也。
熟地(五分),川貝(一錢),生耆(二錢),當歸(二錢),丹皮(二錢),茯神(三錢),麥冬(二錢),鱉甲(四錢),桂枝(四分),橘紅(一錢),荷葉(一角),枇杷葉(二片)
(案5)少陽瘧邪,因腠理致密,汗不得泄,失表內陷,寒熱每日遞遲,發則煩躁,胃不納穀,延至二十餘日,伏邪漸深,胃中津液被爍,舌苔乾紅脫液,邪未出而正先傷矣。汗下二法既不能施,又無實熱可清,擬先補氣生陰,進生脈法。雖尚未平安,而舌苔不化,瘧亦不減,診脈左關尺微弦,右關見弱,穀氣太少。
白話文:
十七、瘧疾
(案1)患者脾陽虛弱,氣不足則容易受寒,脾土不生肺金,肺氣也虛弱,之前患有喘咳,痰液堵塞上焦,病情由此而來。春夏以來,感受外邪,曾發寒熱,身體元氣尚未恢復,殘餘邪氣歸入三陰,從少陽經發病,引起陰瘧,發作頻繁無法停止,面色青白略微消瘦,邪氣不算嚴重,但正氣已虛,脈象澀滯略微弦細,右手脈象不和,胃氣逐漸恢復。這個處方補益氣血,並加入辛溫藥物。另有專治瘧疾的處方。
(藥方一:人參、生綿耆、法半夏、炒於術、酒炒白芍、茯神、酒當歸、細桂枝、新會皮、川貝母、制香附、生薑、大棗)
(藥方二)患者因風寒外邪侵襲,深入陰經,寒熱交替發作瘧疾,從少陽經發病,營衛不和,現在已是深秋,陰氣漸盛,瘧疾發作頻繁無法停止。這個處方是解表和中,參照小柴胡湯加減。
(藥方二:人參、制川樸、法半夏、煨草果、炒柴胡、茯苓、酒炒當歸、細桂枝、新會皮、川貝母、炒枳殼、生薑、大棗)
(案2)陰瘧,寒熱發作時間不再規律,營氣都虧損,病情反复發作,無法恢復,面色發黃,身體軟弱,舌頭乾燥少津液,食慾減退,時有嘔吐,脈象濡弱。應該使用補益的藥物。
(藥方三:生綿耆、炒於術、制香附、炒枳殼、乾薑、茯苓、酒炒當歸、煨草果、焦白芍、大腹皮、新會皮、大棗)
(案3)患者最初是由於暑濕鬱結,寒熱發疹,導致化膿潰瘍,元氣虧損,之後反覆發作瘧疾,至今未癒。瘧疾屬於少陽經病證,但寒熱則是營衛不和所致,時間長久脾氣虛弱,面色發黃且浮腫,肢體關節酸麻,汗出不止,飲食嘈雜但能進食,脈象隨寒熱而緊數,總體脈象虛弱而弦細,促數。氣虛且營液耗損,虛多於實,急需補益。
(藥方四:人參、於術、生耆、炙草、茯苓、歸身、桂枝、棗仁、新會皮、大棗)
(案4)患者以前患有咳嗽氣促,去年秋天由寒熱轉為陰瘧,至今未癒。冬春季節感受寒邪,咳嗽氣促加重。進入夏季以來,諸症狀略有減輕,胃氣可以進食,即使發熱時也不感到疲乏。但是金不生水,腎陰先虧,水不生木,肝陰也虛弱。瘧疾是少陽經的邪氣,與厥陰經同屬一經,久瘧必虛,不宜使用發散的藥物,只有調和營衛而已。再用滋潤的藥物滋養金水,待其自行恢復,脈象濡細,左手脈象略微數,沒有虛急的象徵。總之,應該補益而不應該攻邪。參照本體的證候,不能拘泥於古方。
(藥方五:熟地、川貝、生耆、當歸、丹皮、茯神、麥冬、鱉甲、桂枝、橘紅、荷葉、枇杷葉)
(案5)少陽瘧邪,由於肌膚腠理緻密,汗液不能排出,邪氣由表入裡,寒熱發作時間每天遞遲,發病時煩躁不安,胃納欠佳,持續二十多天,伏邪漸深,胃中津液被灼傷,舌苔乾燥發紅,津液減少,邪氣尚未排出,而正氣已經受損。汗法和下法都不能使用,也沒有實熱可以清熱,考慮先補益氣血,滋陰生津,使用生脈散加減。雖然尚未痊癒,但是舌苔沒有變化,瘧疾也沒有減輕,診脈左手關脈和尺脈略微弦細,右手關脈虛弱,胃氣不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