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孤鶴醫案》~ 二十七、三消
二十七、三消
1. 二十七、三消
(案1)陰虧陽亢,嘔呃煩渴,此屬上中消之候。從肺胃主治。
生石膏(四錢),炒知母(二錢),川石斛(三錢),麥冬(二錢),甘草(五分),生白芍(一錢半),沙參(二錢),地骨皮(二錢),丹皮(二錢),蘆根一兩
(案2)金不生水,津液兩虧,三消之症也已具。脈大而濡。專主滋補。
熟地(六錢),黨參(二錢),麥冬(二錢),玉竹(二錢),生地(四錢),橘紅(一錢),五味(五分),知母(二錢),生草(五分),糯米(一撮)
白話文:
這屬於陰虛陽亢,導致嘔吐、呃逆、口渴的症状,屬於上中消的症狀。主要從肺胃入手治療。
處方:
- 生石膏(四錢)
- 炒知母(二錢)
- 川石斛(三錢)
- 麥冬(二錢)
- 甘草(五分)
- 生白芍(一錢半)
- 沙參(二錢)
- 地骨皮(二錢)
- 丹皮(二錢)
- 蘆根(一兩)
案2:
這屬於金不生水,導致津液兩虧,已經出現了三消的症狀。脈象表現為大而濡緩。治療以滋補為主。
處方:
- 熟地(六錢)
- 黨參(二錢)
- 麥冬(二錢)
- 玉竹(二錢)
- 生地(四錢)
- 橘紅(一錢)
- 五味子(五分)
- 知母(二錢)
- 生草(五分)
- 糯米(一撮)
(案3)勞乏內傷,氣不生陰,體軟色黃,消渴引飲,脈形弦緊。益氣為主。
生耆(二錢),黨參(二錢),杞子(二錢),鹿霜(三錢),附子(六分),茯苓(三錢),冬朮(一錢半),杜仲(二錢),橘紅(一錢),木香(五分),澤瀉(一錢半),紅棗(四枚)
(案4)上下二消,系氣不化津,陰不生氣。當用肺腎。
熟地(六錢),甘草(五分),山藥(三錢),知母(二錢),百合(二錢),生地(四錢),萸肉(二錢),牡蠣(四錢),麥冬(二錢),蔗汁(乙瓢)
白話文:
患者出现上消(口渴多饮)和下消(小便频数)两种症状,这是由于气虚不能化生津液,阴虚不能生发气机导致。治疗应以补肺肾为主。
方剂
熟地黄(六钱)、甘草(五分)、山药(三钱)、知母(二钱)、百合(二钱)、生地黄(四钱)、山茱萸肉(二钱)、牡蠣(四钱)、麦冬(二钱)、蔗汁(一瓢)
備註
- 括号内的数字代表药材的用量,单位为钱或分。
- 方剂中的药材名称可能会有不同的写法,这里以现代常用的写法为主。
- 蔗汁是指甘蔗汁。
- 乙瓢是指一瓢。
解释
- 上消:口渴多饮,属于津液不足。
- 下消:小便频数,属于肾气不足。
- 益气:增强人体正气,改善气虚状态。
- 补肺肾:滋补肺脏和肾脏,改善阴虚状态。
(案5)久痢中虛,五志之火上升,善飢時納。恐成除中,大劑補氣。
於術(八兩),黨參(一斤),綿耆(八兩)
煎膏,飢時化服。
(案6)病久必虛,最重在脾腎二臟。脾主中州,虛則傳化失宣,五志之火內動,善飢能納。腎為命門陰陽之橐籥,下關不固,無以藏精而納氣。善飢一症,既以大劑參朮膏服之,漸效矣。而水火不甚,至神魂飛越,則非尋常虛症可比。擬從心肝腎滋攝,漸得安適,則敦復之吉也。
熟地(六錢),棗仁(三錢),龍齒(五錢),遠志(一錢),牡蠣粉拌鹿角霜(二錢),人參(一錢),茯神(三錢),杞子(二錢),山藥(二錢),湘蓮肉(七粒),胡桃(二錢)
白話文:
長期腹瀉導致身體虛弱,五臟的鬱火上炎,患者常有飢餓感且能進食。擔心會演變成嚴重疾病,因此需要大量補氣。
使用人參、白朮、黃芪煎成膏,在飢餓時服用。
長期病患必然虛弱,脾臟和腎臟最為重要。脾臟主管消化吸收,虛弱則運化失調,五臟之火內動,患者常有飢餓感且能進食。腎臟是人體生命之源,下焦氣血不固,則無法固精納氣。患者有飢餓感,已服用大量的人參白朮膏,且效果漸顯。但水火不平衡,導致神魂不定,則非一般的虛弱症狀。應從心、肝、腎三臟入手滋養,逐漸恢復安穩,才能恢復健康。
使用熟地黃、酸棗仁、龍齒、遠志、牡蠣粉、鹿角霜、人參、茯苓、枸杞子、山藥、湘蓮肉、核桃等藥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