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孤鶴醫案》~ 九、腫脹 (4)
九、腫脹 (4)
1. 九、腫脹
高麗(一錢),白芍(一錢半),茯苓(三錢),橘白(一錢半),木瓜(一錢半),於術(一錢半),金解(二錢),楂肉(三錢),木香(五分),澤瀉(一錢半)
加玫瑰花二朵,冬瓜皮三錢。
(案18)肝脾內傷,宿痞作脹,絡血外溢,色黃足腫。脾不統血,恐其脹滿,擬用溫通。
冬朮(一錢半),香附(三錢),旋覆花(一錢半),歸尾(一錢半),川郁(一錢),橘紅(一錢),茯苓(三錢),枳殼(一錢半),川膝(一錢半),腹皮(一錢半),木瓜(一錢半),乾薑(五分)
加冬瓜皮三錢,玫瑰花二朵。
(案19)土不勝濕,歸於肌腠之間,蒸郁成黃,脈形浮濡。溫健為主,參用淡滲。
茅朮(一錢半),生耆(二錢),炮姜(五分),苓皮(三錢),茵陳(一錢半),地膚子(二錢),冬朮(一錢半),萆薢(二錢),木瓜(一錢半),金沙(一錢半),桂枝(四分),淡竹葉(一錢半),冬瓜皮(三錢)
(案20)服溫劑,色黃更甚,黃為土之正色,因濕外現,右脈虛弦。培土為主。脾主肌肉,肺主皮毛,仍擬溫利。
毛術(一錢半),生耆(二錢),澤瀉(一錢半),茯苓(三錢),川柏(一錢半),地膚子(二錢),附子(七分),羌活(一錢半),枳殼(一錢半),陳皮(一錢),茵陳(一錢半),冬瓜皮(三錢)
(案21)脾胃中虛,土不勝濕,氣阻作脹,左脹不舒,脈大略滑。培土為主,參用泄木。
毛術(一錢半),香附(三錢),乾薑(五分),茯苓(三錢),苡米(三錢),佛手(五分),黨參(一錢半),半夏(一錢半),陳皮(一錢半),枳殼(一錢半)
加冬瓜皮三錢。
(案22)腎為水臟,真陽下虛,陰翳日積,囊、足腫,脈形浮濡。參腎氣法。
熟地(六錢),附子(七分),杞子(二錢),澤瀉(一錢半),茯苓(三錢),炒懷膝(三錢),生耆(二錢),肉桂(三分),鹿角霜(四錢),新會(一錢),車前(二錢)
加川椒目四分,冬瓜皮一錢半。
(案23)木鬱乘土,腹脹色黃,近感暑濕,寒熱類瘧,脹勢加劇,舌白而少液,脈細見澀。先疏其氣,然後達邪,否則恐其中滿。
小樸(一錢),半夏(一錢半),陳皮(一錢),楂肉(三錢),當歸(二錢),羌活(一錢半),荷葉(一角),柴胡(六分),赤苓(三錢),吳萸(三分),枳殼(一錢半),腹皮(一錢半),毛術(一錢半),冬瓜皮(三錢)
(案24)諸症見於下痢之後,其專屬於脾可知,脾主四末,虛則濕滯於絡,而肢節酸楚,氣不行也。脾統血,其陽為氣,當由火化,其陰即血也,所謂土膏也。土為潤澤,故能生髮滋長,若土燥,豈能生物者,以血之潤澤,得氣之和煦,溫分肉,灌百脈,則筋得能養,而肝木亦平,故此症總宜治脾為主,人知脾土宜燥,而不知脾陰即血,往往歧而二之,東垣主脾胃之論,然而但言氣而不及血,其方率皆升陽,取地氣上升之義,而其究終為燥土,則亦未盡善也。擬方主溫健。
白話文:
九、腫脹
幾個不同的腫脹案例及其處方:
案18: 肝脾受損,長期腹脹,血液瘀滯於體表,腳腫顏色發黃。脾臟不能統攝血液,擔心脹滿加劇,因此採用溫和通暢的治療方法。
案19: 體內濕氣過重,停滯於肌膚之間,導致發黃,脈象浮弱。治療以溫暖強健為主,輔以輕微的利水滲濕。
案20: 服用溫熱的藥物後,黃疸加重。黃色是脾土的本色,因體內濕氣外顯,脈象虛弱有力。治療以滋補脾土為主,同時溫和利水。
案21: 脾胃虛弱,體內濕氣過重,氣機阻滯導致脹滿,左側脹痛不適,脈象有力而滑利。治療以滋補脾土為主,同時疏泄肝木。
案22: 腎臟(主水)虛弱,陽氣不足,陰寒積聚,導致身體和腳部腫脹,脈象浮弱。治療以補益腎氣為主。
案23: 肝氣鬱結,脾土受損,腹部脹滿發黃,近期感受暑濕之邪,寒熱交替如瘧疾,脹滿加劇,舌苔白而津液少,脈象細小而澀滯。先疏通氣機,然後再驅除邪氣,否則擔心病情加重。
案24: 這些症狀出現在痢疾之後,明顯屬於脾臟病變。脾臟主四肢末端,虛弱則濕氣停滯於經絡,導致肢體酸痛,氣血運行不暢。脾臟統攝血液,其陽氣為氣,應由火溫煦,其陰氣即為血液,如同泥土中的水分。泥土濕潤才能滋養生長,如果泥土乾燥,就無法生長。血液滋潤,氣血調和,才能溫養肌肉,灌溉經絡,筋骨才能得到滋養,肝木才能平和。因此,治療此症應以健脾為主。很多人知道脾土宜燥,卻不知道脾陰就是血液,往往把這兩者分開治療。東垣(張仲景)論述脾胃,只注重脾胃之氣而忽略了血液,其處方多為升陽,取地氣上升之意,但最終導致脾土乾燥,並非完善之法。此方旨在溫補強健。
(註:以上翻譯盡力保持原文意思,但由於缺乏上下文和部分藥材的現代標準劑量,僅供參考,不可作為診斷和治療依據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