卧雲山人

《孤鶴醫案》~ 九、腫脹 (2)

回本書目錄

九、腫脹 (2)

1. 九、腫脹

(案9)邱,左。大腹屬脾,少腹屬厥陰之部,類瘧淹久,肝脾失調,氣阻經腠之間,水道不暢,腹脹納減,大便溏而小便短澀,右脈滑浮,左虛數略弦,重切皆濡。神色、胃氣俱好,當無鼓痰之虞。擬用溫通。

茅朮(一錢半),乾薑(五分),木香(五分),橘紅(一錢),麥冬(二錢),地膚子(二錢),生耆(二錢),吳萸(三分),澤瀉(一錢半),車前(三錢)

加佛手五分,冬瓜皮三錢。

又,脘次已舒,大腹之堅實如舊,繞臍為甚,明系脾虛木亢,氣滯於中,水道有阻也。惟脈來左虛弦,右數動,直來直往。此則營氣二虧,中無涵蓄,似於此症不符。恐其脹滿,始擬培土柔肝,溫疏下焦,冀其漸復,攻補皆須斟酌。

沉香炒熟地(六錢),肉桂(三分),香附(三錢),茯神(二錢),澤瀉(一錢半),制於術(一錢半),杞子(二錢),車前(三錢),新會(一錢)

加九香蟲三分。

(案10)朱,右。始因外感宿病作脹,漸致腹滿,近日益劇,腹鳴便泄,肌削色黃,胃能納而脾不能運,納少輟脹,木亢乘土,脾陽大衰,黃為中央正色,虛極則現,非因濕也。舌光脫液,渴不多飲,飲入即不舒,脈濡不弦。補則脹,攻則益虛,寒則傷陽,溫則耗液,處方殊難,𨈻而病退,大虛之後亦難言復,況目前不能即退耶。姑擬輕劑,乘間投之,以覘其機,因胃虛不能受重藥也。

人參(一錢),橘白(一錢半),茯神(三錢),澤瀉(一錢半),麥冬(二錢),白芍(一錢半),鬱金(一錢),肉桂(三分),於術(一錢半)

以薄荷露、玫瑰露代水。

又,脾主肌肉,肌削色黃;腎主五液,液耗舌乾。肝木獨亢,腹脹而堅,胃能納,食入即脹,症屬虛鼓。脈形濡細。極難理治,姑擬疏補並進。

人參(一錢),香附(三錢),沉香炒熟地(五分),懷膝(一錢半),車前(三錢),橘白(一錢半),麥冬(二錢),肉桂(三分),澤瀉(一錢半),烏梅(三分)

加佛手五分,冬瓜皮三錢。

(案11)胃氣中虛,兼之木鬱,時或嘔逆,左腹漸堅,身熱已減,食物得味,不能多納。擬方培中為主,參用泄木,壯年不虛無陽,當無噎格之虞。

人參(一錢),薑汁炒山梔(一錢半),柴胡(七分),棗仁(三錢),扁豆(三錢)

加刀豆子二粒,玫瑰花二朵。

(案12)左。《內經》云:諸氣膹郁,皆屬於肺。此言上焦之氣也。今由腹中上升,直從下焦丹田出矣。脾土中虛,肝木不達,其所以鼓動之者,皆由厥陰腹脹便泄,脈形濡細。擬方先宜振定中州,佐以溫疏之品。

於術(一錢半),乾薑(五分),香附(三錢),新會(一錢),茯神(三錢),澤瀉(一錢半),檀香(一錢),黨參(二錢),肉桂(三分),鬱金(一錢),白芍(一錢半),懷膝(一錢半)

白話文:

九、腫脹

(案例九)邱姓病人,左側腹部腫脹。大腹部屬於脾經,小腹部屬於厥陰經,類似瘧疾久治不癒的症狀,肝脾失調,氣滯於經絡之間,水道不暢,腹部脹滿,食慾減退,大便稀溏,小便短少澀滯,右脈滑數浮大,左脈虛弱細數略帶弦脈,重按脈象皆濡弱。病人面色、胃口都很好,應該沒有鼓脹積痰的危險。擬用溫通之法治療。

處方:茅術(1.5錢)、乾薑(0.5錢)、木香(0.5錢)、橘紅(1錢)、麥冬(2錢)、地膚子(2錢)、生耆(2錢)、吳萸(0.3錢)、澤瀉(1.5錢)、車前子(3錢)

另加:佛手(0.5錢)、冬瓜皮(3錢)

之後,病人胃脘部已經舒緩,但大腹部的堅硬如故,以肚臍周圍最為明顯,顯然是脾虛肝木亢盛,氣滯於中焦,水道阻滯。但脈象左脈虛弱弦細,右脈數而動,脈來直行,這表示營氣和衛氣都虧虛,體內沒有充足的精氣來滋養,似乎與此症狀不太相符。恐怕是腹部脹滿,所以最初擬定滋補脾土、柔肝、溫通下焦的治療方案,希望病情逐漸恢復,攻補需謹慎權衡。

處方:沉香炒熟地黃(6錢)、肉桂(0.3錢)、香附(3錢)、茯神(2錢)、澤瀉(1.5錢)、制首烏(1.5錢)、枸杞子(2錢)、車前子(3錢)、新會陳皮(1錢)

另加:九香蟲(0.3錢)

(案例十)朱姓病人,右側腹部腫脹。起初因外感舊疾復發而導致腹脹,逐漸腹滿,近日病情加重,腹部鳴響,大便稀溏,身體消瘦,面色發黃,胃口尚可,但脾胃運化功能失調,食慾減少,腹部脹滿,肝木亢盛克脾土,脾陽大衰,黃色是脾的正常顏色,脾虛到極點才會顯現黃色,並非濕邪所致。舌頭光滑無津液,口渴但不願多喝水,喝水後也不舒服,脈象濡弱不弦。如果補益則脹滿加重,攻邪則更加虛弱,寒則傷陽,溫則耗傷津液,治療方案十分棘手,有時病情會自行緩解,但大病初癒後也很難完全恢復,何況目前病情未能立刻好轉呢?姑且用輕劑治療,觀察病情變化。因胃虛弱不能服用重藥。

處方:人參(1錢)、橘皮(1.5錢)、茯神(3錢)、澤瀉(1.5錢)、麥冬(2錢)、白芍藥(1.5錢)、鬱金(1錢)、肉桂(0.3錢)、首烏(1.5錢)

用薄荷露、玫瑰露代替水煎服。

之後,脾主肌肉,病人肌肉消瘦,面色發黃;腎主五液,津液耗損,舌頭乾燥。肝木獨亢,腹部脹滿堅硬,胃口尚可,但進食後即脹滿,症狀屬於虛寒性鼓脹。脈象濡弱細小。治療極為困難,姑且用疏肝補脾的方法治療。

處方:人參(1錢)、香附(3錢)、沉香炒熟地黃(0.5錢)、淮山藥(1.5錢)、車前子(3錢)、橘皮(1.5錢)、麥冬(2錢)、肉桂(0.3錢)、澤瀉(1.5錢)、烏梅(0.3錢)

另加:佛手(0.5錢)、冬瓜皮(3錢)

(案例十一)胃氣虛弱,兼有肝氣鬱滯,有時嘔吐,左側腹部逐漸堅硬,發熱症狀減輕,食物味道尚可,但食量減少。擬定以健脾益胃為主,配合疏肝理氣的治療方案,壯年體質,不至於虛弱到沒有陽氣,應該沒有噎膈的危險。

處方:人參(1錢)、薑汁炒梔子(1.5錢)、柴胡(0.7錢)、酸棗仁(3錢)、扁豆(3錢)

另加:刀豆子(2粒)、玫瑰花(2朵)

(案例十二)左側腹部腫脹。《內經》說:一切氣機鬱結,都屬於肺經。這是指上焦的氣機。現在氣機由腹部上升,直達下焦的丹田。脾土虛弱,肝木氣機不暢,導致腹部脹滿,大便稀溏,脈象濡弱細小。擬定先振奮脾胃,再配合溫通之品治療。

處方:首烏(1.5錢)、乾薑(0.5錢)、香附(3錢)、陳皮(1錢)、茯神(3錢)、澤瀉(1.5錢)、檀香(1錢)、黨參(2錢)、肉桂(0.3錢)、鬱金(1錢)、白芍藥(1.5錢)、淮山藥(1.5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