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孤鶴醫案》~ 六、吐血 (2)
六、吐血 (2)
1. 六、吐血
生地(六錢),歸身(二錢),懷膝(一錢半),茯神(三錢),遠志(二錢),棗仁(二錢),福花(一錢半),丹皮(二錢),元參(二錢),橘紅(一錢半)
加龍眼肉五枚。
(案10)葉,三家村,左。咳嗆失血,冬春以來淹綿不止,寒熱往來,手足作酸,胸悶不舒,納減便泄。其中未免風溫濕邪留滯於絡,鬱熱不泄,脈退涼後,浮濡,右澀不數,熱時數而略弦。姑擬輕劑清泄。
薄荷(八分),青蒿(一錢),橘紅(一錢),枳殼(一錢半),山梔(一錢半),荷葉(一角),小樸(一錢),杏仁(三錢),象貝(三錢),鮮斛(五錢),赤苓(三錢),枇杷葉(三片),忍冬藤(一兩)
(案11)咳嗆失血,陽明絡傷,脈來細澀。肺葉張動,則必動絡,胃為多血之府,隨痰咯出,與陰虛火旺者有別,未宜膩補。
全福花(一錢半),象貝母(三錢),川斛(二錢),茯苓(三錢),杏仁(三錢),炒歸身(一錢半),橘紅(一錢半),決明(四錢),蔞皮(三錢)
加新絳屑五分。
(案12)朱,左。陽明為多血之府,太衝應虧,衝脈主一身之血,脾胃中虛,氣不能攝,血從外溢,連吐不止,微有咳嗆,左脅以下牽動即至,脈大而弦,少衝和之象。恐其氣逆狂吐,驟見虛脫。血脫者補其氣,與尋常陰虧火旺血不歸經者有別,不可過服純陰及通絡之劑。擬方慎補,更須靜養為要。
牡蠣炒熟地(六錢),炙耆(二錢),棗仁(三錢),茯神(三錢),歸身(二錢),紫石英(三錢),炒黨參(三錢),懷膝(一錢半),杜仲(二錢),沉香(三分),橘紅(一錢),新絳屑(五分),安南桂(三分飯丸服)
如服肉桂,前方加澤瀉一錢。
(案13)張,左。肝腎陰虧,木火用事,素日嗜飲,肺胃鬱熱,咳嗆失血,連次發作。月初兼見身熱,現已涼靜,惟咳未減,血止,痰稠,火旺爍金則嗆,絡傷則咳血,脈細澀,火動則數。此方專主清降,從肝、肺、胃三經調治。
生地(四錢),川貝(二錢),丹皮(二錢),決明(四錢),全福花(一錢半),羚角(一錢半),橘紅(一錢),紫菀(一錢半),川斛(三錢),生藕節(一兩),枇杷葉(二片)
又,陰虧火旺,素體如此,心跳即乾咳,時或見紅。相火引動君火,射肺所致,金被火爍,則金無以生水。清肅之令行矣,腰背痠疼,未識曾否全愈。擬用滋補,入秋得金令之助,當漸復矣。總須靜攝為要。
牡蠣炒熟地(六錢),石決明炒阿膠(二錢),川貝(二錢),川斛(三錢),元參(二錢),龜板(四錢),麥冬(二錢),丹皮(二錢),橘紅(一錢),生藕節(一兩),枇杷葉(二片)
白話文:
六、吐血
方劑一: 生地、歸身、懷膝、茯神、遠志、棗仁、福花、丹皮、元參、橘紅,加龍眼肉。此方用於咳嗽、咯血,症狀持續已久,伴有寒熱往來、手腳酸痛、胸悶、食慾減退、大便稀溏等症狀。脈象為浮弱,右側脈澀少數,發熱時脈數略弦。此方為輕劑,旨在清泄邪氣。
方劑二: 薄荷、青蒿、橘紅、枳殼、山梔、荷葉、小樸、杏仁、象貝、鮮斛、赤苓、枇杷葉、忍冬藤。此方用於咳嗽、咯血,屬陽明經絡損傷,脈象細澀。因肺葉活動牽動絡脈,胃為血府,痰血同出。與陰虛火旺者不同,不宜滋膩補益。
方劑三: 全福花、象貝母、川斛、茯苓、杏仁、炒歸身、橘紅、決明、蔞皮,加新絳屑。此方用於因脾胃虛弱,氣血不能收攝,導致連續咯血,伴有輕微咳嗽,左脅以下牽引疼痛,脈象大而弦。此方旨在益氣攝血,與陰虛火旺者不同,不宜過度使用滋陰通絡藥物。需注意靜養。
方劑四: 牡蠣炒熟地、炙耆、棗仁、茯神、歸身、紫石英、炒黨參、懷膝、杜仲、沉香、橘紅、新絳屑、安南桂(飯丸服)。如服用肉桂,則加澤瀉。此方用於因衝脈虧虛,脾胃虛弱,氣血不能收攝,導致連續咯血,脈象大而弦。此方旨在補益氣血,與一般陰虛火旺者不同,避免過用滋陰通絡藥物,需靜養。
方劑五: 生地、川貝、丹皮、決明、全福花、羚角、橘紅、紫菀、川斛、生藕節、枇杷葉。此方用於肝腎陰虛,肺胃鬱熱,咳嗽、咯血反覆發作,症狀已由熱轉涼,但咳嗽未減,痰稠。脈象細澀。此方旨在清熱降火,從肝、肺、胃三經調理。
方劑六: 牡蠣炒熟地、石決明炒阿膠、川貝、川斛、元參、龜板、麥冬、丹皮、橘紅、生藕節、枇杷葉。此方用於陰虛火旺,咳嗽、咯血,伴有心跳、乾咳,腰背痠痛。此方旨在滋陰補腎,需靜養。
以上各方劑用藥比例皆以古代中藥計量單位(錢、分、兩等)表示,現代應用需轉換為現代計量單位,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。 切勿自行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