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鄒亦仲醫案新編》~ 熱伏絡中觸之即發
熱伏絡中觸之即發
1. 熱伏絡中觸之即發
鄒代益弟,近年來,累患咯血咳嗽,午熱面紅,嚴似虛癆之候,清之即愈,究不為害。壬午春,偶感風寒,咯血更甚,且飲食兼進,唇若塗朱,知是外邪又觸動肺胃絡中之伏熱為病矣。飲食反多進者,乃胃風、胃火相煽於內而然。喻昌所謂風煽胃中如轉丸之捷,飲食易消,不得不借資於厚味,設虛風止熄,即清薄之味尚不易化,況肥甘乎。益竟喜食肥甘,相煽胃中之風火已足,而消化力最強也。
夫胃為多氣多血之海,風熱披猖於內,胃家經道必被其動搖,經道搖,血自不安於其室,故從上溢出焉。且肺胃有子母關係,胃家有故,勢必影響於肺,經有母病傳子之訓。因肺胃有大絡相通,傳之更覺捷便,所以益於血止後,又傳咳嗽欲死,足徵胃熱上移於肺、肺失肅清故耳。與清燥救肺湯,取石膏能清肺胃,余亦甘寒油潤,可息虛風。
病家疑藥大涼,恐傷正氣。再三曉以益能多食,是風煽其內之故,何得視為可喜哉。如是始肯服石膏二錢許,一帖果得咳減脈和也。倘益系虛癆咯血,乃陰虛火動,上刑肺金,石膏豈可沾唇哉。故伏熱與陰虛熱之一虛一實,大相徑庭,治法何可互混耳,或問此種伏熱何自而來。
殆於外感後,邪熱未清,醫者恐虛,即投溫補以助其虐。真陰虛者,即乘虛而入,癆熱漸成;真陰足者,熱無可乘之隙,遂因循留連,如喪家之犬,只得竄入肺胃絡中,以為窠臼。既入絡矣,不觸發亦可相安無事。倘飲食寒暑,一有不慎,即此伏熱之導火線,而咯血咳嗽諸候盡萌。
代益近年來,累觸累發,症似虛癆,一與清滌,旋即護痊。其根株不絕者,以熱仍伏於絡也。更有證明焉。陽卓斯昔發背疽未熟,外科肆用刀針過早,熱毒未出,仍留於內,變為老痰火,百法莫療。亦是熱入肺胃絡中,攻之不得,清之無功,補之更甚,遂永為腹心橐害矣。
然則益之伏熱,果無法以剷除乎,實非消清攻奪之湯劑可能奏功,惟紫雪丹善能搜剔隧絡熱邪,庶可有效。藥屬寒涼走竄之品,無經不透,無絡不通,務在相機而投焉可也。
白話文:
鄒代益弟近來咯血咳嗽,實為伏熱作祟,非虛癆也
鄒代益的弟弟近幾年來,經常患有咯血咳嗽,午間發熱面紅,症狀酷似虛癆,但只要稍微清熱就能痊癒,並沒有真正危及性命。壬午年春天,他偶然受了風寒,咯血更加嚴重,而且食慾大增,嘴唇紅得像塗了朱砂一樣,可見是外邪又觸動了肺胃經絡中的伏熱,才導致病情加重。
飲食反常地增加,是因為胃風和胃火互相煽動,在內部交織而成的結果。正如喻昌所言,風煽胃中猶如轉丸般迅速,飲食容易消化,不得不借助於厚味食物。如果虛風停止熄滅,即使清淡的食物也難以消化,更何況肥甘厚味呢?益弟偏偏喜愛吃肥甘厚味,這更加助長了胃中風火,也因此消化能力反而最強。
人體的胃是多氣多血之海,風熱侵入其中,胃經就會被其擾動,經絡一經擾動,血液便不能安於其室,就會從上溢出,導致咯血。而且肺胃之間有子母關係,胃部有病,勢必會影響到肺部,正如古訓所言「母病傳子」。由於肺胃之間有大經絡相通,所以傳病更快,因此益弟在血止之後,又出現咳嗽欲死的症狀,足見胃熱上移於肺,導致肺失肅清之故。因此可用清燥救肺湯,以石膏清肺胃,其他藥物也都是甘寒油潤,可息虛風。
病人家屬疑慮藥物太涼,恐傷正氣。我再三向他們解釋,益弟之所以能多吃,是因為風火煽動於內,何必把它視為好事呢?經過一番解釋,他們才肯讓益弟服用石膏二錢許,一帖藥果真使咳嗽減輕,脈象平和。假如益弟真的是虛癆咯血,那應該是陰虛火動,上刑肺金,石膏根本不能入口。所以伏熱和陰虛熱,一個虛、一個實,兩者截然不同,治療方法也不可混淆。
或許有人會問,這種伏熱是怎麼來的?
這大多是外感後,邪熱未清,醫生擔心虛寒,就投用溫補藥物,反而助長了邪熱。真正陰虛的人,就會趁虛而入,癆熱逐漸形成。而真陰充足的人,邪熱便無可乘之機,只得在體內遊走,就像喪家之犬,只能躲進肺胃經絡中,當作巢穴。一旦進入經絡,即使不觸發,也能相安無事。然而,若飲食寒暑,稍有不慎,就會觸發伏熱,導致咯血咳嗽等症狀。
代益近幾年來,反覆發作,症狀類似虛癆,但只要清熱,就能很快痊癒。之所以根除不了,是因為熱邪仍然潛伏在經絡中。更有證據可以證明這一點。陽卓斯曾經患過背疽,尚未成熟,外科醫生就過早使用刀針,熱毒未清,仍留在體內,變為老痰火,百法莫療。這也是熱邪進入肺胃經絡,攻之不得,清之無功,補之更甚,最終成為腹心禍患。
那麼,益弟的伏熱真的無藥可治嗎?事實上,一般的消清攻奪湯劑無法奏效,只有紫雪丹能夠搜剔經絡中的熱邪,才能有效。此藥屬寒涼走竄之品,無經不透,無絡不通,務必根據病情變化,適機投藥方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