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卷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3)

1. 汗不得法

辛卯冬月,有同道長子,患傷寒病,畏寒頭痛,發熱無汗,屢服發散,汗不能出,熱不能止,變痙而逝。其次子旋得此症,連進發表,皮膚乾澀,發熱愈熾,同道駭怖請視,告余曰:明是寒邪傷營,見症俱屬外感,奈何汗之不應,又豈死症耶?余曰:辨症雖真,未能相體故耳。

郎君關弦尺遲,面白露筋,乃中氣虛而血不足,故寒邪外感,非滋其血液,何能作汗?汗既不出,熱何由解?宜與當歸建中湯。同道又欲減除飴糖,余曰:建中之用,妙義正在於此。且糖乃米穀所造,所謂汗生於穀也。如法啜之,果微汗熱退而安。愈後同道尚不自悔,復向余曰:吾意亦如是耳。

白話文:

辛卯年冬月,一位同行醫師的長子得了傷寒病,畏寒頭痛,發燒卻不流汗,連續服用發散藥物,汗仍然出不來,熱也退不了,最後抽搐而死。他的次子緊接著也得了同樣的病,不斷服用發表藥物,皮膚變得乾燥,發燒更加嚴重,同行醫師十分害怕,便請我診治。他對我說:「很明顯是寒邪傷了營氣,症狀都屬於外感,為什麼服用發散藥物卻沒有效果呢?難道這是死症嗎?」

我回答說:「診斷雖然正確,但卻沒有考慮到病人的體質。」

這位年輕人脈象微弱緩慢,面色蒼白,露出青筋,這是中氣虛弱,血液不足的表現。所以寒邪入侵,如果不能滋補他的血液,怎麼可能出汗?汗出不來,熱又如何退去?應該給他服用當歸建中湯。

同行醫師想減少飴糖的用量,我說:「建中湯的妙處就在於此。而且飴糖是從米穀中製成的,所謂『汗生於穀』,意思是汗液的生成與米穀有關。按方服用,果然出了一點汗,熱退了,人也安穩下來。」

病好了之後,同行醫師仍然沒有反省,反而對我說:「我心裡也覺得應該這樣。」

余知彼欲掩其過,而逞其能也。壬辰春,復聞乃郎患中虛氣痛,緣脾向虛,肝木自強,且春升木旺之際,正宜補土榮肝,反以極力消導,竟墮前功,殊可惜耳。

仲景建中湯(加當歸)

桂枝,生薑,芍藥,甘草,大棗,飴糖

白話文:

我知道對方想要掩飾自己的過失,並炫耀自己的能力。壬辰年春天,我又聽說他的兒子患了中氣虛弱疼痛的病症,這是因為脾氣虛弱,肝木過於旺盛,而春天又是木氣升發旺盛的季節,正是應該補益脾土滋養肝木的時機。可是他卻拼命用消導的方法,結果之前的治療成果都白費了,實在是太可惜了。

仲景的建中湯(加入當歸)

桂枝、生薑、芍藥、甘草、大棗、飴糖。

2. 風濕相搏

高漢章,得風濕病,遍身骨節疼痛,手不可觸,近之則痛甚,微汗自出,小水不利,時當初夏,自漢返舟求治,見其身面手足俱有微腫,且天氣頗熱,尚重裘不脫,脈象頗大,而氣不相續。其戚友滿座,問是何症,予曰:此風濕為病。渠曰:凡驅風利濕之藥,服之多矣,不惟無益,而反增重。

答曰:夫風本外邪,當從表治,但尊體表虛,何敢發汗?又濕本內邪,須從里治,而尊體裡虛,豈敢利水乎?當遵仲景法,處甘草附子湯,一劑如神,服至三劑,諸款悉愈。可見古人之法用之得當,靈應若此,學者可不求諸古哉。

白話文:

高漢章得了風濕病,全身骨節疼痛,手碰不得,靠近就更加疼痛,微微出汗,小便不利。當時正值初夏,他從漢口乘船回來求醫。我看到他面部、手足都有輕微腫脹,天氣炎熱,他卻依然穿著厚重的裘衣不脫,脈象很大,但氣息卻不連貫。他親朋好友滿座,詢問我這是什麼病症,我說:「這是風濕病。」他說:「我服用過很多驅風利濕的藥物,不僅沒有效果,反而病情加重了。」

我回答說:「風本是外邪,應該從表治,但是您的體表虛弱,怎麼敢發汗呢?濕本是內邪,應該從裡治,而您的體內虛弱,又怎麼敢利水呢?應該遵循仲景的治療方法,服用甘草附子湯。一劑藥如同神藥一般,服用到第三劑,所有症狀都痊癒了。」由此可見,古人的方法只要運用得當,效果就會非常顯著。學習者們難道不應該向古人學習嗎?

甘草附子湯

甘草,附子,桂枝,白朮

白話文:

甘草、附子、桂枝和白朮一起煮成的藥湯。

3. 濕熱內攻

張懷久乃郎,年方及冠,遍身忽發瘡疹,形如麻粒,詢諸瘍科,內以涼血托裡之劑,外以藥湯沐浴,其瘡盡伏,以致濕熱內攻,惡寒發熱,頭痛身疼此表邪確據,延醫又誤為瘧症,投以清脾飲服之此誤認為半表半裡,以致寒不成寒,熱不成熱,人事昏惑,絕粒不進。乃叩於余。

脈頗浮數,問之不應,捫之身熱,視之唇舌俱淡,此風熱內蘊,抑遏於中,若不外達,勢必內攻臟腑,機竅盡閉而斃,當與升陽之藥,提出肌表。與升陽散火湯二劑,遍身發熱,躁擾不安,其家驚惶,促余再視。其身雖熱,而問之能答,則神識將清,且粥飲亦進,則胃氣有權,余曰吉也。

白話文:

張懷久是個年輕人,剛剛成年,突然全身長出像麻子一樣的疹子。他去詢問外科醫生,醫生給他服用涼血解毒的藥物,並用藥湯沐浴。結果疹子全部消退,導致體內濕熱內攻,出現惡寒發熱、頭痛身痛的表邪症狀。後來他又找醫生看病,醫生誤以為是瘧疾,給他服用「清脾飲」。這個藥方屬於半表半裡的藥,卻不適合張懷久的病情,導致寒不寒、熱不熱,神志昏迷,拒絕飲食。

張懷久於是來找我診治。我診脈發現脈象浮數,病人昏迷不醒,摸他身體感覺發熱,觀察他的嘴唇和舌頭都呈現淡白色。這說明是風熱內蘊,被抑制在體內,如果不疏解出來,就會攻擊臟腑,導致機竅閉塞而死亡。我決定給他服用「升陽散火湯」來升發陽氣,把病邪從體表排出。

服用兩劑藥後,他全身發熱,躁動不安,家人非常擔心,趕緊請我再次診治。雖然他身體還很熱,但已經可以回答我的問題,神志也逐漸清醒,並且可以喝粥了,說明胃氣恢復了。我告訴他們,這次應該沒事了。

夫躁擾不安者,正邪氣外達之徵,明日毒氣外出,則內可安,更與辛涼解表之法,以人參敗毒散二劑,果然瘡疹盡皆發出,形如綠豆粒,再與前法,瘡皆灌膿結痂而安,仍與清散藥而健。須知此症若不如此施治,臟腑能堪此毒乎?

升陽散火湯,東垣

葛根,羌活,防風,升麻,甘草(生炙),柴胡,獨活,人參,白芍,薑棗

白話文:

病人躁動不安,這是邪氣外達的徵兆,明天毒氣排出體外,內部就會安穩。用辛涼解表的人參敗毒散兩劑,果然疹子都冒出來了,形狀像綠豆般大小,再繼續用之前的療法,疹子都化膿結痂,病人才會痊癒,之後還要服用清散藥來強健體質。要知道,如果不用這種方法治療,臟腑怎麼能承受得了這種毒素呢?

人參敗毒散,活人

人參,羌活,獨活,柴胡,前胡,川芎,枳殼,桔梗,茯苓,甘草,薄荷,生薑

白話文:

人參敗毒散,可以救人。

藥材包括:

  • 人參
  • 羌活
  • 獨活
  • 柴胡
  • 前胡
  • 川芎
  • 枳殼
  • 桔梗
  • 茯苓
  • 甘草
  • 薄荷
  • 生薑

4. 同症異治

許慶承之子,及黃起生之弟,年俱二十,同患瘟疫,醫進達原飲,大柴胡湯,潮熱不熄,燥渴反加,因而下利譫語。許氏子,病經兩旬,身體倦怠,兩目赤澀,譫語聲高,脈來數急,知其下多亡陰,所幸小水甚長,足徵下源未絕,與犀角地黃湯,加蔗汁、梨汁、烏梅,甘酸救陰之法,頻進而安。

附:黃氏弟,悉同此證,但此病不過三日,即身重如山,軀骸疼痛,譫語重複,聲微息短,脈來鼓指無力,此病雖未久,然表裡有交困之象,陰陽有立絕之勢,急進十全大補湯,重加附子二十劑始安。夫同一潮熱燥渴,同一譫語下利,而用藥角立,毫釐千里,豈易言哉!

白話文:

許慶承的兒子和黃起生的弟弟,年紀都二十歲,同時患了瘟疫。醫生給他們開了達原飲和大柴胡湯,但他們依然出現潮熱不止、口渴加重,並且腹瀉神志不清。許慶承的兒子,病了已經二十天,身體疲倦,眼睛紅澀,神志不清,聲音高亢,脈搏數而急促,可知他下焦陰氣虧損嚴重,幸好小便量很多,證明下焦還有津液,便給他服用犀角地黃湯,並加入蔗汁、梨汁和烏梅,用甘酸之味救陰,頻頻服用後病情穩定。

黃起生的弟弟也同樣患有此病,但病程只有三天,就感覺身體沉重如山,四肢疼痛,神志不清,說話重複,聲音微弱氣息短促,脈搏浮而無力。雖然病程不長,但已經出現表裡交困、陰陽將絕的徵兆,便緊急給他服用十全大補湯,並大量加附子,連續服用二十劑後才病情穩定。

同樣是潮熱、口渴、神志不清、腹瀉,卻因為病程長短、病症輕重而用藥截然不同,藥效天差地別,實在不可輕易言說啊!

犀角地黃湯

犀角,地黃,白芍,丹皮(或加芩連)

十全大補湯

地黃,當歸,川芎,芍藥,人參,白朮,茯苓,甘草,黃耆,肉桂

白話文:

犀角地黃湯:

藥材包括犀角、地黃、白芍、丹皮,可以根據情況添加黃芩和黃連。

十全大補湯:

藥材包括地黃、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黃耆、肉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