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
1. 卷一
2. 傷寒門
3. 陽症似陰
吳雙龍乃室,得傷寒病,信巫不藥,漸至潮熱大作,胸前板結,譫語耳聾,數日未食,猶不服藥,遂爾神識昏迷,眼翻牙緊。合室驚惶,延余治之。脈得細澀,十指微冷,面色黃白,問之不飲湯水,潮熱時有時無,儼然虛極之象。細審此症,寒邪成熱為陽,其返成陰候者,古人謂大實有羸狀,即此類也。
又河間云:鬱熱蓄盛,神昏厥逆,脈又滯澀,有微細欲絕之象,使投以溫藥,則不可救矣。蓋其初原因傷寒失表,遂入於裡,寒鬱成熱,熱極變寒。理宜表裡兩解,治以柴胡、薄荷、菖蒲、大黃、枳實、甘草等味,急服兩劑,連泄三次,潮熱大作,口反大渴,知其里舒熱出。三焦經絡之熱法當清之,以竹葉石膏湯四劑而安。
竹葉石膏湯,仲景
竹葉,石膏,人參,甘草,麥冬,半夏,粳米,生薑
白話文:
吳雙龍的妻子得了傷寒病,她選擇相信巫術而非用藥治療,病情逐漸加重,出現了定期發燒的高熱,胸口部位變得硬結,開始說胡話並伴有耳聾現象,連續幾天無法進食,卻仍拒絕服用藥物,導致精神意識陷入昏迷狀態,眼睛翻白,牙關緊閉。全家人都非常恐慌,於是請我來治療。我為她把脈,發現脈象細澀,手指末端微冷,臉色呈現黃白,詢問得知她已多日未飲湯水,高熱時好時壞,顯然是極度虛弱的表現。然而,仔細檢查這個病症,原本是寒邪轉化為熱邪,屬陽性,但後期卻出現了類似陰性的徵兆,古人所說的大實有贏狀,就是這種情況。
再者,河間學派有提到:鬱熱積聚過盛,會導致神志昏迷,肢體厥冷,脈象滯澀,出現像是快要斷氣的細弱脈象,如果此時使用溫補藥物,則可能無法挽救。這是因為最初因傷寒未能及時散表,導致寒氣深入體內,鬱積成熱,熱到極點後又轉為寒。理論上應該要同時調理體內外,所以我選擇了柴胡、薄荷、菖蒲、大黃、枳實、甘草等藥材配製成藥方,讓她緊急服用兩劑,結果連洩三次,高熱反而更嚴重,但她開始口渴,我知道這是體內的熱邪正在被排除的跡象。對於三焦經絡的熱邪,應該要以清熱的藥物來處理,所以接下來我用竹葉石膏湯,經過四劑後,她的病情終於穩定下來。
竹葉石膏湯,出自張仲景之手,主要成分包括竹葉、石膏、人參、甘草、麥冬、半夏、粳米和生薑。
4. 誤下嘔泄
危廷階年二十,始病發熱惡寒,進表散藥二劑,汗已大出,熱仍不解。更醫又用柴葛解肌之法,反增氣逆乾嘔,胸前板結。一醫進大柴胡湯一劑,遂爾腹中雷鳴,利下不止。其父亦知醫理,邀集同道相商,交口當進七味白朮散,余獨議曰:仲景云胸中實,下利不止者死。其父惶悚,諸醫默然。
余又曰:此真謂之死症耶?但症極險耳,俟吾以法治之,二劑可收神效。其父且驚且喜,及見疏方,乃生薑瀉心湯,又疑芩連不服,余曰:此症吾揣摩有素,非一時之擬用也。服下果然嘔熱頓止,但渴泄未止,更與甘草瀉心湯,嘔利隨止。歸語門人,門人不解,因誨之曰:此症頭緒錯雜,無非汗下傷胃,胃中不和,客氣上逆,伏飲摶結聚膈。夫胸前板結,即心中痞硬也。
胃虛火盛,中焦鼓激,以致腹中雷鳴。蓋火走空竅,是以上嘔下泄也。生薑性溫,善助胃陽,甘草味甘,最益胃陰。因仿長沙之訣,汗後胃虛,是陽氣外傷,故用生薑之溫以助陽;下後胃虛,是陰氣內傷,故用甘草之甘以補陰。
藥僅更一味,意則有二,先後兩劑,欲起一生於九死者,敢操無師之智哉?門人問曰:甘草補陰止利之義,先賢開導來學,但此症胸前板實,生薑散滿,固其宜也,吾師復用甘草,獨不慮其資滿乎?答曰:甘草味甘補土,土健而滿自除也。況施火性急迫,陰氣不守之症耶!且甘草之功用甚長,惟仲景之聖,方知舉用,試觀發表藥中,如桂枝、麻黃、大小青龍輩,必用甘草者,欲以載邪外達,不使陷入陰分也。若邪入里,必無復用甘草之理,如五苓、承氣、陷胸、十棗諸方,俱不用也。
至桃核、調胃兩方,以其邪兼太陽,尚屬用之。若陰血大傷,竟重用甘草以復脈。可見前賢用藥,取捨自有法度,而後之葉天士,黃宮繡輩,每視甘草為畏物,致令良藥見屈,固不識此取捨之妙,又不察資滿泄滿之意也。又問曰:土健而滿自除,則凡滿症,俱不必忌乎?曰:非也。
陰氣內盛之滿,法所必忌;陰氣下亡之滿,法所必施。如發表藥中之甘草,必不可少;攻利藥中之甘草,有斷不可用者。舉一隅,不以三隅反,則不復也。
半夏瀉心湯,仲景治傷寒下之早,胸滿而不痛者,為痞。身寒而嘔,飲食不下,非柴胡症。
半夏,黃芩,黃連,甘草,人參,乾薑,大棗
本方除人參再加甘草,名甘草瀉心湯。
本方加生薑,名生薑瀉心湯凡用瀉心者,皆屬誤下之症,非傳經熱邪也
白話文:
[錯誤治療導致嘔吐與腹瀉]
危廷階在他二十歲那年,開始出現發燒畏寒的症狀。他服用了兩劑表散藥後,雖然汗出得很多,但體溫仍未下降。換了另一醫生,使用了柴葛解肌法,卻反而讓他出現氣逆乾嘔,胸口有壓迫感。再有醫生建議他服用大柴胡湯,結果他腹部像雷鳴般響,腹瀉不停。他的父親本身懂醫學,於是請來同行商量,大家一致認為應該服用七味白朮散,但只有我持不同意見。我引用張仲景的話說,如果胸中有實,且持續腹瀉不止的人,情況會很危險。危廷階的父親聽後感到驚慌,其他醫生也沉默不語。
我接著說,這真的就是絕症嗎?只是病情十分嚴重罷了,讓我用我的方法來治療,兩劑藥就能見效。危廷階的父親既驚訝又高興,但當看到我開的藥方,是生薑瀉心湯,他又有所懷疑,對其中的黃芩和黃連表示不確定。我解釋說,我對這個病症已經有足夠的理解,並不是臨時決定用這種藥的。服用後,他的嘔吐和熱感確實停了,但口渴和腹瀉仍然存在。我再開了甘草瀉心湯,嘔吐和腹瀉終於停止。
回家後,我的學生對此感到困惑,我便告訴他們,這個病例非常複雜,主要是因為出汗和治療傷害了脾胃,導致胃部不和,外來的氣流向上衝,加上飲食積聚在胸膈之間。胸前的壓迫感,其實就是心臟部位的硬塊。
胃虛火旺,中焦受到刺激,所以腹部會有雷鳴般的響聲。這是因為火氣進入空腔,導致上嘔下瀉。生薑性溫,能幫助胃部陽氣,甘草味甘,能滋養胃部陰氣。我仿照張仲景的方法,出汗後胃虛,是陽氣外洩,所以我用生薑的溫暖來補充陽氣;治療後胃虛,是陰氣內傷,所以我用甘草的甘甜來滋補陰氣。
僅僅更改了一味藥,但意義卻不同,我分別開了兩劑藥,希望能從死亡邊緣拉回來。我敢這樣做,並不是無師自通的智慧。學生問我,甘草滋補陰氣,防止腹瀉的道理,前輩們都教導過,但是這個病例中,患者胸口有壓迫感,生薑可以緩解,但你還使用甘草,難道不怕會加重病情嗎?
我回答說,甘草味甘,可以補充脾胃,脾胃健康,壓迫感自然就會消失。況且對於陰氣無法守住的急症,更是如此!而且甘草的功效非常多,只有張仲景這樣的聖人,才懂得如何恰當地使用它。在表藥中,例如桂枝、麻黃、大小青龍等,一定會使用甘草,目的是讓邪氣能夠從體內排出,避免邪氣深入陰分。如果邪氣已經深入體內,就不會再使用甘草,例如五苓、承氣、陷胸、十棗等方子,都不會使用。
至於桃核和調胃兩個方子,因為邪氣同時影響到太陽經絡,所以還會使用甘草。如果陰血受損嚴重,甚至會大量使用甘草來恢復脈搏。由此可見,前輩們使用藥物,有他們自己的選擇和規則,而後世的葉天士、黃宮繡等人,往往把甘草視為畏懼的東西,導致好藥被忽視,他們不懂得選擇和規則的微妙,也不瞭解甘草的作用。
再問我,脾胃健康,壓迫感自然會消失,那麼所有壓迫感的病症,都不需要忌諱甘草嗎?我回答,當然不是。
對於陰氣旺盛引起的壓迫感,一定要忌諱;對於陰氣流失導致的壓迫感,則必須使用。在表藥中的甘草,是必不可少的;在攻利藥中的甘草,有些是絕對不能使用的。舉一個例子,如果不知道如何反轉,就不會再教了。
"半夏瀉心湯",張仲景用來治療傷寒病初期就進行治療,導致胸脹但不痛的情況,稱之為痞。身體冷且嘔吐,飲食不下,不符合柴胡症的特徵。
藥方包括半夏、黃芩、黃連、甘草、人參、乾薑、大棗。
在這個藥方中,除了人參之外,再加上甘草,就是"甘草瀉心湯"。
在這個藥方中,再加上生薑,就是"生薑瀉心湯"。
總的來說,所有瀉心湯都是用於治療錯誤治療後的症狀,並非用於傳經熱邪。
5. 誤下脹滿
何挺芳患傷寒病,服表散藥而頭痛,身痛,發熱,惡寒諸症已除,可知表邪固解。惟大小便不利,咳唾多涎,醫者不察,拘於傷寒法中有表邪既除、里邪可下之說,誤與承氣一服,遂至通腹反滿,嘔逆上氣。前醫再視,駭然辭去。余視口不渴,身不熱,且脈來弦滑,知無熱邪實結在裡,不過痰飲阻滯腸胃,承氣苦寒,徒損胃氣,以致傳化失常,濕邪不走,痰飲愈逆,故胃氣愈亂,脹滿愈增也。
當取五苓散,重桂化氣利濕,加入陳半,甘遂,和中逐飲,一劑二便俱通,病者立時精神爽利,未勞再劑而愈。蓋氣化濕走,又病機中,當以小便不通之為標急也。
五苓散,仲景
豬苓,澤瀉,茯苓,白朮,官桂
白話文:
何挺芳得了傷寒病,原本有頭痛、身體痛、發燒、畏寒等症狀,在服用瞭解表散寒的藥物後,這些症狀都消失了,由此可知,體表的邪氣已經被清除。然而,他還有大小便不順暢、咳嗽且吐出大量口水的問題,醫生沒有仔細檢查,只依循著傳統傷寒治療法則中的「表面邪氣已除,內裏邪氣就可以用攻下的方法處理」的概念,錯誤地讓他服用了承氣湯,結果導致他的腹部反而更為脹滿,出現了嘔吐和呼吸困難的症狀。原先的醫生再次診斷後,驚恐地離去,不敢再接手。
我觀察到他並不口渴,身上也沒有發熱,並且他的脈象呈現出弦滑的特徵,由此可知,並無熱邪實結於內的狀況,只是因為痰飲阻塞了腸胃。承氣湯性質苦寒,白白損耗了他的胃氣,導致身體機能失調,濕邪無法排出,痰飲的情況更加嚴重,因此胃氣更加混亂,脹滿的症狀也更為加劇。
應該使用五苓散,其中的官桂可以溫化氣機,幫助排除濕氣,加上陳皮、半夏、甘遂,能調和中焦,驅除痰飲,服用一劑後,大小便都變得順暢,病人立刻感到精神振作,不需要再服用第二劑就痊癒了。因為氣機運轉,濕氣排出,這是治病的根本,而在這個情況下,小便不暢顯然是最緊急需要處理的問題。
這就是「五苓散」的功效,方中含有豬苓、澤瀉、茯苓、白朮、官桂等成分,由張仲景所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