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凡例 (2)
凡例 (2)
1. 凡例
便閉,二便不通之症,古人有下不嫌遲之說,恐誤下也。今案中治驗,發前人未發者固多,闡軒岐底蘊者,亦復不少。如治男子腹脹拒食,二便不通,諸醫束手,先君獨於傷寒門中,觸悟婦人外感傳經熱邪,經水適來,熱邪既可乘虛而入,則男子內傷濕熱,連值房勞,濕熱亦可乘虛而入。旁通曲喻,揣摩入神。此外如陰氣瀰漫,三焦窒塞,用枳實理中以導之,術桂復劑以通之。胃腑冷積。嘔吐呃逆,用景岳赤金豆,熱以攻之,溫以化之。膀胱濕熱,用滋腎丸,寒以清之,辛以通之。脾陽不運,胸腹脹滿,用枳樸理中以疏之,半硫丸以消之。冷積阻礙,勢成關格,用姜附通陽,硝黃泄濁,更加草烏、皂角,為之嚮導。種種治法,悉導《內經》治勝復大旨,而神明其用焉。
癃閉,案中治小便不通,少腹脹急,有因濕熱內蓄,膀胱氣阻,用東垣滋腎法,取知柏瀉內蓄濕熱,肉桂通膀胱壅氣而化之者。有獨陽不生,腰腹脹痛,用六味地黃合滋腎丸作湯,滋陰而化之者。外仍用熨法摩法,通中以消之。又有木鬱不流,舉東垣升陽法,用六君子湯加升麻防風而化之者。同一癃閉,而治不一法,醫道之不可拘滯如此。更有述治,詳列於後。
吐瀉,吐瀉一症,責之脾胃,理固然也。治之不善,安危反掌。惟能窺其六淫之兼併,臟腑之寒熱,則治之之法思過半矣。案中治吐瀉胸脹,有從《內經》胃寒腸熱之旨,則用連理湯及半夏瀉心湯諸法。土虛木乘,面白飧泄,則仿古人培土必先制木之法。更有暴吐泄瀉,厥逆無脈者,則從腎為胃關,用白通湯加豬膽汁,反佐通陽之法,較諸安脾理胃不大相懸殊乎。又治下痢,不以紅白評寒熱,而於營衛議虛實,以營主血,衛主氣,紅屬血,白屬氣也。營衛不固者,先建立中氣,脾胃虛寒者,理中焦之陽,俾脾胃有權,陽氣乃運,庶氣血各守其鄉。其積熱下痢,又有黃連解毒丸,六一散之治,附列本門。
沖逆,自下衝上之症也。如噎膈拒食,噫噯嘔呃,氣急衝咽等類。有因七情起者。肝火僭越者,痰火上攻者。又有陰火上干清道,陰濁上泛咽喉,及肺氣不降,與七情鬱結諸症,俱列本門。總之此症,其沖也皆逆,惟逆也故沖,察其因、乘其機而消息之。遵經旨,而仍出以心裁耳。
腫脹,此症考諸古治,無非開鬼門、潔淨府、除陳莝三大法門。喻嘉言增謂培養招納二法,而亦不外補養升舉兩端。後人仿用得宜,可應無窮之變。案中肺氣壅遏,周身盡腫,是為表實,實者自宜疏降。營沖不行,六淫內陷,是為表虛,虛者自直升舉。若夫脾腎陽虛,則專一補火生土,脾虛肺壅,腎囊如斗,則兼固本除標。更有病機變幻,如面跗䚡然壅害於言者,則從風中廉泉,腎水泛溢而治。因病立方,隨手取效。至於高者平之,堅者削之,是又案中常法,未可殫述也。
白話文:
[凡例]
便秘,指大小便不通的症狀,古人有“下不嫌遲”的說法,但擔心錯誤使用瀉下藥。本書中治療驗證的案例,有很多是前人未曾發現的,也有不少是闡釋《內經》精髓的。例如治療男子腹部脹滿拒食,大小便不通,其他醫生束手無策的情況,先君(作者的父親)獨自從傷寒門中得到啟發,體悟到婦女外感傳經熱邪,經水來潮時,熱邪可以乘虛而入,那麼男子內傷濕熱,加上房事勞累,濕熱也可以乘虛而入。以此類推,推測病情,深入體會。此外,例如陰氣瀰漫,三焦阻塞,就用枳實理中湯來疏導,用附子桂枝湯來通利;胃腑寒積,嘔吐呃逆,就用景岳赤金豆(一種藥方),用熱藥攻邪,溫藥化積;膀胱濕熱,就用滋腎丸,用寒藥清熱,辛溫藥通利;脾陽運化失常,胸腹脹滿,就用枳實理中湯來疏通,用半硫丸來消腫;寒邪積聚阻礙,形成關竅阻塞,就用乾薑附子來溫通陽氣,用硝石黃連來瀉去濕濁,再加草烏、皂角引導藥物通行。各種治療方法,都遵循《內經》“治已病,防未病”的原則,並靈活運用。
尿閉,本書中治療小便不通,下腹部脹滿疼痛的案例,有的由於濕熱內蓄,膀胱氣機阻滯,就用李東垣的滋腎法,用知母、黃柏瀉去內蓄的濕熱,用肉桂通利膀胱壅塞的氣機;有的由於陽氣不足,腰腹脹痛,就用六味地黃丸合滋腎丸煎服,滋陰化陽;同時還配合熨法、按摩法,通利經脈,消散腫脹;有的由於氣機鬱滯不通,就採用李東垣的升陽法,用六君子湯加升麻、防風來疏通氣機。同樣是尿閉,治療方法卻不相同,醫道不可拘泥於一法,正體現於此。更多治療案例,詳見後文。
嘔吐泄瀉,嘔吐泄瀉的病機在脾胃,這是理所當然的。但治療不當,則安危立判。只有能夠觀察到六淫邪氣的兼夾,臟腑的寒熱虛實,治療方法就能把握大半。本書中治療嘔吐泄瀉、胸脹的案例,有的根據《內經》“胃寒腸熱”的理論,就用連理湯和半夏瀉心湯等方劑。有的由於脾虛土不制木,面色蒼白,經常腹瀉,就仿效古人“培土必先制木”的方法。有的暴吐暴瀉,厥逆無脈,就從腎臟與胃的關係入手,用白通湯加豬膽汁,反佐通陽,這與安和脾胃的方法並無太大區別。又治療下痢,不單純以赤白(大便顏色)判斷寒熱,而從營衛辨虛實,因為營氣主血,衛氣主氣,紅色屬血,白色屬氣。營衛不固的,先要健脾益氣;脾胃虛寒的,要溫補中焦陽氣,使脾胃功能恢復,陽氣才能運轉,氣血才能各歸其位。對於積熱下痢,則有黃連解毒丸、六一散等治療方法,附列在本門。
呃逆,指從下向上衝逆的症狀。例如噎膈拒食,噯氣、嘔吐、呃逆,氣急衝擊咽喉等。有的由於七情所致,有的由於肝火亢盛,有的由於痰火上攻,有的由於陰火上擾清竅,陰濁上泛咽喉,有的由於肺氣不降,以及七情鬱結等症狀,都列在本門。總之,這種疾病,其衝逆都是逆亂的,之所以衝逆,是因為逆亂,要觀察其病因,抓住時機進行調理。遵循經方旨意,但也要靈活運用。
腫脹,這種疾病參考古方治療,無非是開通鬼門關(指膀胱),清潔淨府(指腸胃),去除陳舊邪氣三大法門。喻嘉言(明代醫家)又增加了培養元氣、招納真氣二法,但最終還是離不開補養、升舉兩方面。後人如果能夠恰當地運用,可以應對無窮的變化。本書中治療肺氣壅塞,周身腫脹的案例,因為這是表實證,實證宜疏泄下降。營氣、沖脈運行不暢,六淫邪氣內陷的,則宜升舉。如果脾腎陽虛,就專一溫補腎陽,溫運脾土;如果脾虛肺壅,腎囊如斗(指腎虛),則兼顧固本和祛邪。還有病情變化多端,例如面部腫脹,妨礙說話的,則從風邪侵犯廉泉穴(喉嚨部位)和腎水泛溢的角度治療。根據病情制定處方,隨手就能取得療效。至於高者使之平降,堅者使之消散,這也是本書中常用的方法,無法一一贅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