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凡例 (1)

回本書目錄

凡例 (1)

1. 凡例

傷寒,傷寒治法,乃醫家第一著工夫。溯前賢諸案,各症備集,獨於傷寒症驗,多從簡略。大抵忽於初起,淆於變症。案中分門別類,凡由外感而起,或誤治傳經,及兼挾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不同者,悉列卷一傷寒門,實遵《證治準繩》之例,非敢妄為創也。

虛寒,案中有真元不足,陰寒直中,狀如傷寒,誤表亡陽,疑於白虎症者,用表裡先後救援緩急諸法取效,是為虛寒專症,故特標虛寒門。

內傷,案中治虛損不復,喘咳痰鳴,氣促、泄瀉、不寐等症,按此皆屬五臟虛損,與六腑無涉,自應列入內傷。其有陰陽不和,水虧木鬱,偏寒偏熱,發作如瘧者,亦由心腎虧損,同列內傷。至若燥氣焚金,五心潮熱,悉本嘉言秋燥論治法,兼參《內經》腎惡燥,母病而子失養之旨,似又於東垣法外,另施手眼,緣病在肺腎二臟,故亦列內傷門。

痿證,痿躄一症,《內經》論之詳矣。首言因於濕,首如裹,頭目昏重如物裹之,濕熱不攘,大筋軟短,小筋弛長,軟短為拘,弛長為痿;次言肺熱葉焦,則皮毛虛弱,急薄著則生痿躄也。注云:肺主皮毛,傳精布氣,肺葉熱焦則不能輸精於皮毛,故虛弱急薄,皮膚燥著,而痿躄不能行,猶木皮剝不能行津液於枝幹而枯也。又曰:筋膜乾,則筋急而攣,發為筋痿。下言治法,獨取陽明,以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,主潤宗筋,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。由此合觀,肺焦固生痿躄,而濕熱不攘亦生痿躄。至於筋急拘攣之形,雖與痿躄弛長稍異,而筋受熱傷則一也。今案中治驗,痿躄拘攣諸症,悉從陽勝陰傷,燥氣焚金,熱盛筋急之旨治之。更有風熱內蘊,表裡交迫之症,則仿用河間之法。至若陽痿不起,或縮不伸,則從獨陽不生,及肝膽內郁,筋急而攣,按法施治。更參乙癸同鄉之義,以收全效。似於痿躄拘攣之治,無遺蘊矣。陰寒陽縮見虛寒門。另附門人問答,是又案中法外之法,當參閱之。

中風,按中風症,諸書咸列首卷,蓋風為百病之長。而中風原有真中、類中之分,經絡、臟腑、氣血之別,故治有淺深次第之殊,法有攻風、劫痰、潤燥、理氣之異。大抵見症,百無一同,治法因人而施。總之經絡素虛,風乘虛入也。案中風邪在上,卒然牙關緊閉者,為中風本門。其偏頭風痛,腦鳴肢痹,及腸風喑厥,血虛風襲,筋脈抽搐之治者,為虛風,與肝風為患者,附列本門。

風火,案中治牙緊唇腫,咽喉壅塞,以及纏喉風之最急者,悉遵經旨火鬱發之、甘以緩之之義。其或倉卒之際,湯藥不及,用探吐法治之,然後斟酌處方,無非使風邪外達,不致內留為患,故統列風火門。

痰飲,痰飲之辨,仲景創論於前,嘉言闡發於後。愚竊謂昔賢以懸飲、支飲、溢飲為端緒,究未若以內飲、外飲為綱紀也。觀大小青龍、半夏苓桂甘朮、腎氣等方,實為治內外二飲大法。大抵痰飲之萌,由於中焦不運,脾腎為患者居多,如木鬱則土不生,火衰則水泛溢,中州泥濘,為痰為壅,聚於肺胃,為咳為嘔,流於經絡,為疼為痛。可由湧吐而治者,為外飲,可由攻滌而治者,為內飲。案中牙關緊閉,壅塞咽喉者,引之吐之,搜之逐之,治外飲法也。流注經絡,肩臂疼痛者,攻之刮之,泄之下之,治內飲法也。又有脾陽不運,陰濁潛踞,用益陽消陰之法治之者,附列焉。

白話文:

[凡例]

傷寒治療是醫學中最重要、最需下功夫的部分。參考前輩的醫案,各種病症都有記載,但關於傷寒的驗證,大多簡略帶過,主要原因是忽略了初期症狀,以及病情變化後的不同症狀。本書將各種病症分門別類,凡是由外感引起,或因誤治而導致經絡傳變,以及夾雜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不同情況的病症,都列在卷一傷寒門下,這是遵循《證治準繩》的模式,並非妄自創新。

虛寒症,指真元不足、陰寒內侵,症狀類似傷寒,若誤以為是表邪傷陽,類似白虎湯證候者,則需運用表裡兼顧、先後施治、緩急相濟等方法,才能取得療效。此為虛寒的專門病症,故另立虛寒門。

內傷,指治療臟腑虛損、久治不愈的病症,如喘咳痰鳴、氣促、泄瀉、失眠等,這些都屬於五臟虛損,與六腑無關,因此歸入內傷門。若有陰陽失調、水虧木鬱,偏寒偏熱,發作如瘧疾的病症,也是由於心腎虧損所致,同樣歸入內傷門。至於燥邪傷肺,五心煩熱,則根據《金匱要略》秋燥的治療方法,並參考《內經》中“腎惡燥,母病而子失養”的理論,另闢蹊徑施治,因病位在肺腎兩臟,故亦列入內傷門。

痿證,《內經》對痿證已有詳細論述。首先提到痿證由濕邪引起,患者頭部感覺像被裹住一樣,頭昏眼重,濕熱不去,則大筋短縮,小筋鬆弛,短縮為拘攣,鬆弛為痿證;其次提到肺熱傷陰,則皮毛虛弱,皮膚乾燥緊繃就會導致痿證。註解說:肺主皮毛,傳輸精氣,肺葉熱焦則不能將精氣輸布到皮毛,故皮毛虛弱乾燥緊繃,導致痿證而不能行走,如同樹皮剝落,不能輸送津液到枝幹而枯萎一樣。又說:筋膜乾燥,則筋脈急縮攣急,則發為筋痿。文中論述治療方法,獨取陽明經,因為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海,主潤宗筋,宗筋主束骨而使關節活動自如。由此可見,肺熱固然能導致痿證,濕熱不除也能導致痿證。至於筋脈急縮拘攣,雖然與痿證的筋脈鬆弛略有不同,但都是筋脈受熱邪損傷。本書所記載的治療痿證、拘攣等症的驗證,都從陽盛陰傷、燥邪傷肺、熱盛筋急的角度進行治療。若有風熱內蘊,表裡交迫的症狀,則參考河間學派的方法治療。至於陽痿、陰莖縮小不能伸展,則從腎陽不足,以及肝膽鬱滯,筋脈急縮攣急的角度治療,並參照陰陽互根的理論,以達到最佳療效。關於痿證、拘攣的治療,本書已涵蓋所有情況。因陰寒陽縮的症狀見於虛寒門,另附門人問答,這是書中未記載的方法,需參閱。

中風,各種醫書都將中風列在卷首,因為風是百病之長。但中風又分為真中風和類中風,以及經絡、臟腑、氣血的不同,所以治療的深度和順序也不同,方法也有攻風、化痰、潤燥、理氣等區別。總之,中風的表現千變萬化,治療方法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。總體來說,中風是因經絡虛弱,風邪乘虛而入。本書中,風邪犯上,突然牙關緊閉者,屬於中風本門。至於偏頭痛、耳鳴肢體麻痺、腸風、昏厥、血虛風襲、筋脈抽搐等,則屬於虛風,以及肝風,列於中風本門。

風火,本書治療牙關緊閉、嘴唇腫脹、咽喉阻塞以及急性的纏喉風,都遵循經書中“火鬱發之,甘以緩之”的原則。如果遇到緊急情況,湯藥來不及服用,則先使用探吐的方法治療,然後再根據情況開具處方,目的都是讓風邪從體表排出,防止風邪內留而導致疾病加重,故統列風火門。

痰飲,痰飲的辨證,仲景已有所論述,張仲景之後的醫家也有闡發。我認為,前輩們以懸飲、支飲、溢飲為主要分類,不如以內飲、外飲為綱要。觀察大小青龍湯、半夏瀉心湯、苓桂甘薑五味湯、真武湯等方劑,實際上是治療內外兩種痰飲的大法。總的來說,痰飲的產生,是由于中焦運化失常,多數是脾腎的疾病,如木鬱則土不生,火衰則水泛溢,中焦運化失常,就會形成痰飲,阻滯於肺胃,就會出現咳嗽、嘔吐,流注經絡,則會疼痛。可以用湧吐法治療者,為外飲;可以用攻下法治療者,為內飲。本書中,牙關緊閉,咽喉阻塞者,用引吐、搜吐、逐吐的方法治療外飲;流注經絡,肩臂疼痛者,用攻、刮、泄、下等方法治療內飲。還有脾陽不運,陰濁內停,則用益陽消陰的方法治療,也列在這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