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卷一 (1)
卷一 (1)
1. 陽症似陰
吳雙龍乃室,得傷寒病,信巫不藥,漸至潮熱大作,胸前板結,譫語耳聾,數日未食,猶不服藥,遂爾神識昏迷,眼翻牙緊。合室驚惶,延余治之。脈得細澀,十指微冷,面色黃白,問之不飲湯水,潮熱時有時無,儼然虛極之象。細審此症,寒邪成熱為陽,其返成陰候者,古人謂大實有羸狀,即此類也。
又河間云:鬱熱蓄盛,神昏厥逆,脈又滯澀,有微細欲絕之象,使投以溫藥,則不可救矣。蓋其初原因傷寒失表,遂入於裡,寒鬱成熱,熱極變寒。理宜表裡兩解,治以柴胡、薄荷、菖蒲、大黃、枳實、甘草等味,急服兩劑,連泄三次,潮熱大作,口反大渴,知其里舒熱出。三焦經絡之熱法當清之,以竹葉石膏湯四劑而安。
白話文:
吳雙龍在家中染上傷寒,相信巫術而不肯服藥,病情逐漸加重,出現潮熱發作、胸前硬結、神志不清、耳聾,數日不吃不喝,仍拒絕服藥,最後昏迷不醒,眼球上翻、牙齒緊閉。家人驚慌失措,便請我前去診治。
我診脈發現脈象細澀,十指微涼,面色發黃發白,詢問得知病人不喝湯水,潮熱時有時無,呈現明顯虛弱的狀態。仔細分析病情,得知寒邪入體後轉化為熱,又反覆轉化為寒,古人稱之為「大實有羸狀」,吳雙龍的病症正是如此。
河間先生也曾說過:鬱熱積聚,導致神志昏迷、逆氣上衝,脈象滯澀,呈現微弱將要斷絕的跡象,如果使用溫熱藥物治療,就無救了。因為吳雙龍一開始因為傷寒失掉表氣,寒邪侵入內裡,寒氣鬱結化熱,熱極又轉為寒,應當表裡雙解,用柴胡、薄荷、菖蒲、大黃、枳實、甘草等藥材,急服兩劑,連續瀉三次,潮熱加重,口渴不止,說明裡頭的熱氣已經疏散出來。三焦經絡的熱氣需要清熱,用竹葉石膏湯四劑便可痊癒。
竹葉石膏湯,仲景
竹葉,石膏,人參,甘草,麥冬,半夏,粳米,生薑
白話文:
竹葉石膏湯,張仲景
方劑:竹葉、石膏、人參、甘草、麥冬、半夏、粳米、生薑
2. 誤下嘔泄
危廷階年二十,始病發熱惡寒,進表散藥二劑,汗已大出,熱仍不解。更醫又用柴葛解肌之法,反增氣逆乾嘔,胸前板結。一醫進大柴胡湯一劑,遂爾腹中雷鳴,利下不止。其父亦知醫理,邀集同道相商,交口當進七味白朮散,余獨議曰:仲景云胸中實,下利不止者死。其父惶悚,諸醫默然。
余又曰:此真謂之死症耶?但症極險耳,俟吾以法治之,二劑可收神效。其父且驚且喜,及見疏方,乃生薑瀉心湯,又疑芩連不服,余曰:此症吾揣摩有素,非一時之擬用也。服下果然嘔熱頓止,但渴泄未止,更與甘草瀉心湯,嘔利隨止。歸語門人,門人不解,因誨之曰:此症頭緒錯雜,無非汗下傷胃,胃中不和,客氣上逆,伏飲摶結聚膈。夫胸前板結,即心中痞硬也。
白話文:
危廷階年紀二十歲時,開始發病,發熱怕冷。他吃了兩劑表散藥,出了一身大汗,但熱症仍然沒有消退。之後又換了一位醫生,使用柴胡葛根解表的方法,反而加重了氣逆乾嘔的症状,胸前也出現了板結。一位醫生給他服下一劑大柴胡湯,結果腹中雷鳴,腹瀉不止。
他的父親也懂醫理,便邀請同道中人商議。大家都說應該服用七味白朮散。我則獨自反對,說道:「仲景說胸中實,下利不止者必死。」他父親十分恐慌,其他醫生都沉默不語。
我接著說道:「這確實是死症,但病情非常危急而已。我可以用方法來治療,兩劑藥就可以收到奇效。」他父親既驚訝又高興,看到我開的藥方,是生薑瀉心湯,又懷疑黃芩、黃連不用,我說道:「這個病症我已經研究很久了,不是一時之間臨時用藥。」他服下藥後,果然嘔吐發熱立刻止住,但口渴腹瀉還沒停止,我又給他服下甘草瀉心湯,嘔吐和腹瀉也隨之停止。
回到家後,我向弟子們講述此事,他們都不理解,我便教導他們說:「這個病症錯綜複雜,無非是汗下傷胃,胃中不和,客氣上逆,伏飲阻塞積聚於膈。胸前板結,就是心中痞硬。」
胃虛火盛,中焦鼓激,以致腹中雷鳴。蓋火走空竅,是以上嘔下泄也。生薑性溫,善助胃陽,甘草味甘,最益胃陰。因仿長沙之訣,汗後胃虛,是陽氣外傷,故用生薑之溫以助陽;下後胃虛,是陰氣內傷,故用甘草之甘以補陰。
藥僅更一味,意則有二,先後兩劑,欲起一生於九死者,敢操無師之智哉?門人問曰:甘草補陰止利之義,先賢開導來學,但此症胸前板實,生薑散滿,固其宜也,吾師復用甘草,獨不慮其資滿乎?答曰:甘草味甘補土,土健而滿自除也。況施火性急迫,陰氣不守之症耶!且甘草之功用甚長,惟仲景之聖,方知舉用,試觀發表藥中,如桂枝、麻黃、大小青龍輩,必用甘草者,欲以載邪外達,不使陷入陰分也。若邪入里,必無復用甘草之理,如五苓、承氣、陷胸、十棗諸方,俱不用也。
白話文:
胃氣虛弱,火氣旺盛,導致中焦氣機不順,出現腹中雷鳴。這是因為火氣上炎,走入空竅,所以才會出現上吐下瀉。生薑性溫,能助胃陽;甘草味甘,最益胃陰。仿效長沙的秘訣,汗後胃虛,是陽氣外傷,所以用溫性的生薑來助陽;下瀉後胃虛,是陰氣內傷,所以用甘草的甘味來補陰。
藥方只改了一味藥,但用意卻有兩個,先後兩劑,想要救活快要死的人,難道敢憑藉沒有師傅教導的智慧嗎?門人問道:甘草補陰止瀉的道理,先賢早已講解過,但這個病症胸前板實,生薑散已經滿了,用甘草是否適當?老師回答道:甘草味甘,補益脾土,脾土強健,滿脹自然消失。況且這種病症火性急迫,陰氣不守,更需要用甘草。而且甘草的功效非常廣泛,只有仲景這樣聖人才能明白如何運用,你看發表藥方中,像桂枝、麻黃、青龍,都必須用甘草,目的是讓邪氣外達,不使陷入陰分。如果邪氣入里,就不用再用甘草了,比如五苓散、承氣湯、陷胸湯、十棗湯這些方子,就都沒有用甘草。
至桃核、調胃兩方,以其邪兼太陽,尚屬用之。若陰血大傷,竟重用甘草以復脈。可見前賢用藥,取捨自有法度,而後之葉天士,黃宮繡輩,每視甘草為畏物,致令良藥見屈,固不識此取捨之妙,又不察資滿泄滿之意也。又問曰:土健而滿自除,則凡滿症,俱不必忌乎?曰:非也。
陰氣內盛之滿,法所必忌;陰氣下亡之滿,法所必施。如發表藥中之甘草,必不可少;攻利藥中之甘草,有斷不可用者。舉一隅,不以三隅反,則不復也。
半夏瀉心湯,仲景治傷寒下之早,胸滿而不痛者,為痞。身寒而嘔,飲食不下,非柴胡症。
白話文:
使用桃核調胃的方子,因為邪氣兼及太陽,所以還可以使用。但如果陰血大傷,就應該重用甘草來恢復脈象。可見古代醫家用藥有自己的取捨方法,而後來的葉天士、黃宮繡等人,卻害怕使用甘草,導致良藥被埋沒。他們不懂得這種取捨的妙處,也不了解「資滿泄滿」的道理。
有人問道:如果土氣健旺,滿症自然會消失,那麼所有的滿症都不用忌諱嗎?回答是:不是的。
陰氣內盛引起的滿症,一定要忌諱;陰氣下虛引起的滿症,一定要用藥治療。比如發表藥中一定要加甘草,而攻利藥中則絕對不能用甘草。只看到一隅,而不能推及其他,就會失去本意。
半夏瀉心湯是仲景治療傷寒初期,胸滿不痛,屬於痞症,伴隨身寒、嘔吐、飲食不下的症狀,不是柴胡症。
半夏,黃芩,黃連,甘草,人參,乾薑,大棗
本方除人參再加甘草,名甘草瀉心湯。
本方加生薑,名生薑瀉心湯凡用瀉心者,皆屬誤下之症,非傳經熱邪也
白話文:
半夏、黃芩、黃連、甘草、人參、乾薑、大棗,這些藥材組成一個方子,如果再加甘草,就叫做甘草瀉心湯。如果這個方子再加上生薑,就叫做生薑瀉心湯。所有需要使用瀉心湯的病症,都是屬於誤下導致的,不是經絡熱邪引起的。
3. 誤下脹滿
何挺芳患傷寒病,服表散藥而頭痛,身痛,發熱,惡寒諸症已除,可知表邪固解。惟大小便不利,咳唾多涎,醫者不察,拘於傷寒法中有表邪既除、里邪可下之說,誤與承氣一服,遂至通腹反滿,嘔逆上氣。前醫再視,駭然辭去。余視口不渴,身不熱,且脈來弦滑,知無熱邪實結在裡,不過痰飲阻滯腸胃,承氣苦寒,徒損胃氣,以致傳化失常,濕邪不走,痰飲愈逆,故胃氣愈亂,脹滿愈增也。
當取五苓散,重桂化氣利濕,加入陳半,甘遂,和中逐飲,一劑二便俱通,病者立時精神爽利,未勞再劑而愈。蓋氣化濕走,又病機中,當以小便不通之為標急也。
白話文:
何挺芳患了傷寒病,服用解表散藥後,頭痛、身痛、發熱、惡寒等症狀已經消失,可見表面的邪氣已經解除。但是,他大小便不順暢,咳嗽時帶有許多唾液,醫生沒有察覺到這點,執著於傷寒醫法中「表邪既除,里邪可下」的理論,錯誤地給他服用承氣湯。結果導致腹部反倒脹滿,嘔吐逆氣上衝。之前的醫生再次看診,嚇得立刻離去。
我診察後發現,他口不渴,身體也不發熱,脈象弦滑,知道並沒有熱邪積聚在內,只是痰飲阻塞了腸胃。承氣湯性寒苦,徒然損傷了胃氣,導致消化功能失常,濕邪無法排出,痰飲更加逆流,因此胃氣更加紊亂,脹滿更加嚴重。
應該服用五苓散,以重桂化氣利濕,加入陳皮、甘遂,和中逐飲。一劑藥下去,大小便都通暢了,病人立刻精神爽利,還沒服用第二劑就痊癒了。這是因為氣化濕邪排出,而且病機中以小便不通為最緊急的症狀。
五苓散,仲景
豬苓,澤瀉,茯苓,白朮,官桂
白話文:
《五苓散》是張仲景的一個方子,由下列草藥組成:豬苓、澤瀉、茯苓、白朮和肉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