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凡例 (1)

回本書目錄

凡例 (1)

1. 凡例

傷寒,傷寒治法,乃醫家第一著工夫。溯前賢諸案,各症備集,獨於傷寒症驗,多從簡略。大抵忽於初起,淆於變症。案中分門別類,凡由外感而起,或誤治傳經,及兼挾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不同者,悉列卷一傷寒門,實遵《證治準繩》之例,非敢妄為創也。

虛寒,案中有真元不足,陰寒直中,狀如傷寒,誤表亡陽,疑於白虎症者,用表裡先後救援緩急諸法取效,是為虛寒專症,故特標虛寒門。

內傷,案中治虛損不復,喘咳痰鳴,氣促、泄瀉、不寐等症,按此皆屬五臟虛損,與六腑無涉,自應列入內傷。其有陰陽不和,水虧木鬱,偏寒偏熱,發作如瘧者,亦由心腎虧損,同列內傷。至若燥氣焚金,五心潮熱,悉本嘉言秋燥論治法,兼參《內經》腎惡燥,母病而子失養之旨,似又於東垣法外,另施手眼,緣病在肺腎二臟,故亦列內傷門。

白話文:

「傷寒」一症,其治療方法是醫家最首要的功夫。回顧前輩們的醫案,各種症狀都有記載,但唯獨對於傷寒症的記載,大多簡略。大多數情況下,忽略了疾病的初期,或混淆了變異後的症狀。這本書中將症狀分門別類,凡是由外感而起,或是誤治導致病邪傳入經脈,以及同時兼挾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素的不同表現,都列在第一卷的「傷寒門」中,實則是遵循《證治準繩》的原則,並非隨意創新。

「虛寒」是指身體真元不足,陰寒直接侵襲身體,症狀類似傷寒,但誤以為是表證失陽,懷疑是白虎湯證,使用表裡先後救援緩急等方法取得療效,這是虛寒的專門症狀,因此特地標明「虛寒門」。

「內傷」是指治療因虛損而導致的各種疾病,例如喘咳痰鳴、氣促、泄瀉、失眠等症狀。這些症狀都是由於五臟虛損所致,與六腑無關,因此應該列入「內傷」。其中有些症狀是因陰陽失調、水虧木鬱、偏寒偏熱,發作如瘧疾一樣,也是由於心腎虧損所致,同樣列入「內傷」。至於燥氣焚金,五心煩熱,則是參考了歷代名醫對秋燥的論述,並參照《內經》中「腎惡燥,母病而子失養」的觀點,似乎又在東垣學說之外,另闢蹊徑,因為病在肺腎二臟,因此也列在「內傷門」。

痿證,痿躄一症,《內經》論之詳矣。首言因於濕,首如裹,頭目昏重如物裹之,濕熱不攘,大筋軟短,小筋弛長,軟短為拘,弛長為痿;次言肺熱葉焦,則皮毛虛弱,急薄著則生痿躄也。注云:肺主皮毛,傳精布氣,肺葉熱焦則不能輸精於皮毛,故虛弱急薄,皮膚燥著,而痿躄不能行,猶木皮剝不能行津液於枝幹而枯也。又曰:筋膜乾,則筋急而攣,發為筋痿。下言治法,獨取陽明,以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,主潤宗筋,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。由此合觀,肺焦固生痿躄,而濕熱不攘亦生痿躄。至於筋急拘攣之形,雖與痿躄弛長稍異,而筋受熱傷則一也。今案中治驗,痿躄拘攣諸症,悉從陽勝陰傷,燥氣焚金,熱盛筋急之旨治之。更有風熱內蘊,表裡交迫之症,則仿用河間之法。至若陽痿不起,或縮不伸,則從獨陽不生,及肝膽內郁,筋急而攣,按法施治。更參乙癸同鄉之義,以收全效。似於痿躄拘攣之治,無遺蘊矣。陰寒陽縮見虛寒門。另附門人問答,是又案中法外之法,當參閱之。

白話文:

痿證,也就是痿躄,早在《內經》中就有詳細論述。首先,它是由濕氣引起的,症狀包括頭部像裹著東西一樣,頭昏眼花,沉重無力。濕熱不除,就會導致大筋收縮變短,小筋鬆弛延長,筋縮短就表現為拘攣,筋鬆弛就表現為痿弱。其次,肺熱導致肺葉受損,也會造成皮毛虛弱,皮膚乾燥緊繃,進而引起痿躄。這就好比樹皮剝落,無法傳輸津液到枝幹,最終導致枯萎。另外,筋膜乾燥,也會導致筋絡收縮變緊,最終發展為筋痿。治療方面,主要針對陽明經,因為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匯聚之處,主管滋潤宗筋,而宗筋負責束縛骨骼,使關節靈活。由此可見,肺熱導致的痿躄和濕熱引起的痿躄,都屬於痿證。至於筋急拘攣,雖然與痿躄的筋鬆弛有所不同,但都是因為筋絡受熱損傷所致。臨床實踐中,痿躄拘攣等症,都應遵循陽氣盛、陰氣傷、燥氣傷金、熱盛筋急的原則來治療。如果出現風熱內蘊、表裡交迫的情況,則可參考河間醫派的治療方法。對於陽痿不起或陰莖縮短不能伸展的症狀,則需從陽氣不足、肝膽郁結、筋絡收縮變緊等方面入手,根據症狀進行治療。同時,還可以參照乙癸同鄉的醫學理論,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。總之,對於痿躄拘攣等症,治療方法已相當完善,幾乎沒有遺漏之處。陰寒陽縮則屬於虛寒範疇。另外,書中還附有門人問答,這些內容屬於額外補充,可以作為參考。

中風,按中風症,諸書咸列首卷,蓋風為百病之長。而中風原有真中、類中之分,經絡、臟腑、氣血之別,故治有淺深次第之殊,法有攻風、劫痰、潤燥、理氣之異。大抵見症,百無一同,治法因人而施。總之經絡素虛,風乘虛入也。案中風邪在上,卒然牙關緊閉者,為中風本門。其偏頭風痛,腦鳴肢痹,及腸風喑厥,血虛風襲,筋脈抽搐之治者,為虛風,與肝風為患者,附列本門。

風火,案中治牙緊唇腫,咽喉壅塞,以及纏喉風之最急者,悉遵經旨火鬱發之、甘以緩之之義。其或倉卒之際,湯藥不及,用探吐法治之,然後斟酌處方,無非使風邪外達,不致內留為患,故統列風火門。

白話文:

中風是一種常見的疾病,許多醫書都將其列為首要討論的疾病,因為風是百病之源。中風分為真中和類中,又根據經絡、臟腑、氣血的不同,治療方法也有深淺之別,藥方也有攻風、劫痰、潤燥、理氣等不同。總而言之,中風的症狀千變萬化,治療方法必須因人而異。總的來說,中風是因經絡虛弱,風乘虛而入引起的。牙關緊閉是中風最主要的症狀。偏頭痛、耳鳴、肢體麻痺、腸風、昏厥、血虛風襲、筋脈抽搐等症狀,屬於虛風,與肝風有關,也列在本門。

風火指的是牙齒緊閉、嘴唇腫脹、咽喉阻塞、纏喉風等急症,治療原則應遵從經書中「火鬱發之、甘以緩之」的說法。如果情況緊急,湯藥不及,可以用探吐法治療,之後再根據情況用藥,目的都是使風邪排出體外,不至於在體內造成危害,因此統歸於風火門。

痰飲,痰飲之辨,仲景創論於前,嘉言闡發於後。愚竊謂昔賢以懸飲、支飲、溢飲為端緒,究未若以內飲、外飲為綱紀也。觀大小青龍、半夏苓桂甘朮、腎氣等方,實為治內外二飲大法。大抵痰飲之萌,由於中焦不運,脾腎為患者居多,如木鬱則土不生,火衰則水泛溢,中州泥濘,為痰為壅,聚於肺胃,為咳為嘔,流於經絡,為疼為痛。可由湧吐而治者,為外飲,可由攻滌而治者,為內飲。案中牙關緊閉,壅塞咽喉者,引之吐之,搜之逐之,治外飲法也。流注經絡,肩臂疼痛者,攻之刮之,泄之下之,治內飲法也。又有脾陽不運,陰濁潛踞,用益陽消陰之法治之者,附列焉。

白話文:

痰飲辨析

「痰飲」之辨,東漢張仲景先生首創論述,後世醫家多有發揚光大。我認為,前賢以「懸飲」、「支飲」、「溢飲」為分類依據,不如以「內飲」、「外飲」為綱要更為清晰明了。觀察「大青龍湯」、「半夏瀉心湯」、「苓桂甘朮湯」、「腎氣丸」等方劑,其實就是治療內外二飲之大法。

總的來說,痰飲的產生,根源在於中焦脾胃運化失調,脾腎虛弱者居多。就好比樹木鬱結,則土氣難以生成;火氣衰弱,則水氣泛濫。中焦脾胃如同一片泥濘,導致痰飲停滯,阻塞肺胃,引發咳嗽嘔吐,蔓延經絡,帶來疼痛。

可以通過催吐方法治療的,屬於外飲;可以通過攻伐法治療的,屬於內飲。例如,牙關緊閉,咽喉阻塞者,可用催吐、搜刮等方法治療,屬外飲之治法。而痰飲流注經絡,導致肩臂疼痛者,則需攻伐、泄瀉之法,屬內飲之治法。

此外,還有脾陽不運,陰濁內停者,則需採用益陽消陰之法治療,此亦需列入考量。

便閉,二便不通之症,古人有下不嫌遲之說,恐誤下也。今案中治驗,發前人未發者固多,闡軒岐底蘊者,亦復不少。如治男子腹脹拒食,二便不通,諸醫束手,先君獨於傷寒門中,觸悟婦人外感傳經熱邪,經水適來,熱邪既可乘虛而入,則男子內傷濕熱,連值房勞,濕熱亦可乘虛而入。旁通曲喻,揣摩入神。此外如陰氣瀰漫,三焦窒塞,用枳實理中以導之,朮桂復劑以通之。胃腑冷積。嘔吐呃逆,用景岳赤金豆,熱以攻之,溫以化之。膀胱濕熱,用滋腎丸,寒以清之,辛以通之。脾陽不運,胸腹脹滿,用枳樸理中以疏之,半硫丸以消之。冷積阻礙,勢成關格,用姜附通陽,硝黃泄濁,更加草烏、皂角,為之嚮導。種種治法,悉導《內經》治勝復大旨,而神明其用焉。

白話文:

便秘的治療

便秘,是指大小便不通暢的症狀。古人有「下不嫌遲」的說法,擔心過度使用瀉藥。然而,現代醫學研究發現,許多治療便秘的方法,都是古人未曾見過的,而且能夠更深入地理解《內經》的精髓。

例如,治療男性腹部脹滿、拒食、大小便不通,許多醫生束手無策。我的父親卻從傷寒學中得到啟發,認為女性外感熱邪傳經,剛好遇到月經來潮,熱邪就趁虛而入。同樣地,男性內傷濕熱,再加上房事勞累,濕熱也會趁虛而入。這便是「旁通曲喻」,深入揣摩病理。

此外,還有許多治療方法,例如:

  • 陰氣瀰漫、三焦不通,可用枳實理中湯來引導,再用術桂復劑來通暢。
  • 胃部寒涼積滯,嘔吐呃逆,可用景岳赤金豆湯,以熱攻之,溫化之。
  • 膀胱濕熱,可用滋腎丸,以寒清之,辛通之。
  • 脾陽不運,胸腹脹滿,可用枳樸理中湯來疏導,再用半硫丸來消散。
  • 寒涼積滯阻塞,形成關格,可用薑附通陽,硝黃泄濁,再加上草烏、皂角,引導其通暢。

這些種種治療方法,都源於《內經》的「治勝復大旨」,並且靈活運用其精髓。

癃閉,案中治小便不通,少腹脹急,有因濕熱內蓄,膀胱氣阻,用東垣滋腎法,取知柏瀉內蓄濕熱,肉桂通膀胱壅氣而化之者。有獨陽不生,腰腹脹痛,用六味地黃合滋腎丸作湯,滋陰而化之者。外仍用熨法摩法,通中以消之。又有木鬱不流,舉東垣升陽法,用六君子湯加升麻防風而化之者。同一癃閉,而治不一法,醫道之不可拘滯如此。更有述治,詳列於後。

吐瀉,吐瀉一症,責之脾胃,理固然也。治之不善,安危反掌。惟能窺其六淫之兼併,臟腑之寒熱,則治之之法思過半矣。案中治吐瀉胸脹,有從《內經》胃寒腸熱之旨,則用連理湯及半夏瀉心湯諸法。土虛木乘,面白飧泄,則仿古人培土必先制木之法。更有暴吐泄瀉,厥逆無脈者,則從腎為胃關,用白通湯加豬膽汁,反佐通陽之法,較諸安脾理胃不大相懸殊乎。又治下痢,不以紅白評寒熱,而於營衛議虛實,以營主血,衛主氣,紅屬血,白屬氣也。營衛不固者,先建立中氣,脾胃虛寒者,理中焦之陽,俾脾胃有權,陽氣乃運,庶氣血各守其鄉。其積熱下痢,又有黃連解毒丸,六一散之治,附列本門。

白話文:

癃閉

癃閉,指的是小便不通的病症。書中記載治療小便不通,少腹脹急的案例,有以下幾種情況:

  • 濕熱內蓄,膀胱氣阻: 採用東垣滋腎法,使用知柏瀉內蓄濕熱,肉桂通膀胱壅氣而化之。
  • 獨陽不生,腰腹脹痛: 使用六味地黃合滋腎丸作湯,滋陰而化之。
  • 木鬱不流: 採用東垣升陽法,使用六君子湯加升麻防風而化之。

同一種癃閉病症,卻有不同的治療方法,這就是醫道不可拘泥於固定的法則。關於癃閉的治療,還有更詳細的內容,後面會詳述。

吐瀉

吐瀉,是一種由脾胃失調引起的病症。治療不當,輕則危及健康,重則性命堪憂。因此,要學會觀察六淫的兼併,以及臟腑的寒熱,才能找到最佳的治療方案。

書中記載治療吐瀉胸脹的案例,有以下幾種情況:

  • 胃寒腸熱: 採用《內經》中記載的胃寒腸熱的治療方法,使用連理湯及半夏瀉心湯。
  • 土虛木乘,面白飧泄: 仿照古人培土必先制木的原則來治療。
  • 暴吐泄瀉,厥逆無脈: 採用腎為胃關的理論,使用白通湯加豬膽汁,反佐通陽的方法,與安脾理胃的方法並無太大差異。

此外,治療下痢時,不應該只憑藉紅白來判斷寒熱,而應該從營衛的虛實來判斷,因為營主血,衛主氣,紅屬血,白屬氣。治療營衛不固的,先要建立中氣,脾胃虛寒的,則要理中焦之陽,使脾胃有權,陽氣才能運作,才能使氣血各守其鄉。

書中還列出了積熱下痢的治療方法,包括黃連解毒丸、六一散等等,這些內容將會在本書中詳細介紹。

沖逆,自下衝上之症也。如噎膈拒食,噫噯嘔呃,氣急衝咽等類。有因七情起者。肝火僭越者,痰火上攻者。又有陰火上干清道,陰濁上泛咽喉,及肺氣不降,與七情鬱結諸症,俱列本門。總之此症,其沖也皆逆,惟逆也故沖,察其因、乘其機而消息之。遵經旨,而仍出以心裁耳。

腫脹,此症考諸古治,無非開鬼門、潔淨府、除陳莝三大法門。喻嘉言增謂培養招納二法,而亦不外補養升舉兩端。後人仿用得宜,可應無窮之變。案中肺氣壅遏,周身盡腫,是為表實,實者自宜疏降。營沖不行,六淫內陷,是為表虛,虛者自直升舉。若夫脾腎陽虛,則專一補火生土,脾虛肺壅,腎囊如斗,則兼固本除標。更有病機變幻,如面跗䚡然壅害於言者,則從風中廉泉,腎水泛溢而治。因病立方,隨手取效。至於高者平之,堅者削之,是又案中常法,未可殫述也。

白話文:

沖逆

「沖逆」指的是一種從下往上衝的病症。例如,感到喉嚨哽塞難以吞嚥,不停地打嗝、嘔吐,呼吸急促,氣體直衝咽喉等等。

這些症狀可能由七情(喜怒憂思悲恐驚)引起的,也可能是肝火上炎、痰火上攻造成的。還有可能是陰火上衝,影響清氣通道,導致陰濁之氣上泛咽喉,以及肺氣不降,與七情鬱結等因素共同作用。

總之,沖逆症狀的共同特點就是「沖」而「逆」。因為逆行,所以才產生衝擊。我們需要仔細觀察病因,抓住病症發展的關鍵時機,才能有效治療。遵循經典醫籍的指導,同時也要發揮自己的臨床經驗,才能達到最好的療效。

腫脹

古代醫家治療「腫脹」的病症,主要依靠「開鬼門」、「潔淨府」、「除陳莝」三大法門。喻嘉言先生認為,還需要加入「培養」和「招納」兩種方法,其實也就是補養和升舉兩種治法。後人只要靈活運用這些方法,就能應對各種不同的腫脹病症。

如果患者是因為肺氣鬱結,導致周身腫脹,這就是「表實」,需要用疏降的方法治療。如果患者是因為營氣和沖氣運行不暢,導致六淫邪氣入侵,這就是「表虛」,需要用升舉的方法治療。

如果患者是脾腎陽虛,則需要專注於補火生土;如果是脾虛肺壅,腎氣虛弱,則需要同時固本和除標。

對於一些特殊的腫脹病症,例如面部腫脹導致言語不清,就可以從風池穴和廉泉穴入手,治療腎水泛溢。

總之,治療腫脹的關鍵在於辨證施治,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法,就能取得良好的療效。

像高腫消腫,硬腫軟化,這些都是常用的治療方法,這裡就不再贅述了。

瘧症,案中治寒熱往來,或獨寒無熱,或獨熱無寒,以及陽維為病,病苦寒熱,或元氣不足,脾陽困憊,陰陽不和,亦恆偏寒偏熱,按期而至者,治雖不同,皆可以瘧症統之。更有淫氣喘急,痹聚在肺,見為寒熱往來者,並列焉。

頭痛,考三陽三陰,惟厥陰有頭痛,無身熱,太陰少陰無頭痛,有身熱,若頭痛身熱則屬三陽經矣。陰陽既辨,主治各有所當,古法森然,烏可混施?只以兼挾不同,內因非一,審症用藥,權變在人。案中中虛氣乏,清陽不升者,則仿東垣法以升之。痰火實熱上攻清道者,則仿王隱君滾痰丸,仲景小承氣、大柴胡及竹葉石膏等方,而從經旨上病下取之義。至若陰虛頭痛,水虧火炎,肝木震動者,則用葉氏養肝熄風、滋陰潛陽諸法。要皆頭痛本症,不越內外二因,案僅數症,而治之大旨,盡在中矣。

白話文:

瘧疾,指的是患者出現寒熱交替,或單純發冷不發熱,或單純發熱不發冷的症狀,也包括陽維經脈受病導致的寒熱交替,或是元氣不足、脾陽虛弱、陰陽失衡導致的寒熱交替,這些情況雖然治療方法不同,但都可以歸類為瘧疾。另外,還有一些因為淫邪入侵,導致氣喘急促,痹阻於肺,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,也列為瘧疾範疇。

頭痛,根據三陽三陰經脈的理論,只有厥陰經脈會出現頭痛,而沒有發燒的症狀,太陰經脈和少陰經脈則沒有頭痛,但會發燒。如果出現頭痛和發燒,就屬於三陽經脈的病症。陰陽辨明之後,治療方法也就各有針對,古法嚴謹,不可混淆使用。因為頭痛的原因不同,內在病因也各不相同,所以要根據病症用藥,靈活應變。如果患者是中氣虛弱,清陽不升,就要參考李東垣的升陽方法。如果是痰火實熱上攻清道,就要參考王隱君的滾痰丸,或者仲景的承氣湯、柴胡湯、竹葉石膏等方劑,遵循「上病下取」的治病原則。如果是陰虛頭痛,水液虧損,火熱內盛,肝木氣逆,就要使用葉氏養肝熄風、滋陰潛陽的治療方法。總而言之,頭痛的病因,不外乎內外兩方面,這裡只列舉了幾個常見的病症,但治療頭痛的大原則,都在這裡了。

諸痛,案中凡治各症,惟痛症最繁。如手足肩臂肘膝腰脅心腹,以及疝氣為患者,症皆屬痛,故列諸痛門。其婦人因產患癥瘕等類而痛者,另列入產後。

淋濁,淋濁一症,方書諸罕確論。余於辛酉秋,避亂後,曾患是疾,莖中熱痛,如刀刺剔,溲溺仍清,惟竅端時流白濁,淋瀝不斷,腿縫間有核作痛,或牽引睪丸,溺時艱澀不堪。推原其故,精溺本同門異路,原濁流管中,逗遛其間,溲溺直趨而下,故並道相迫而痛。觀於溺出四射,足為明徵。治之者,若專以利水之劑雜投不已,必至增劇,蓋敗精腐濁,因勞役而成者,十居六七,脾虛下陷,濕熱下注者,十僅三四。主治不越升清、祛濁、清熱、利濕諸法,所謂澄其源、流自清耳。今案中治敗精阻竅者,則仿古人制虎杖湯意虎杖湯牛膝、麝香,用宜通竅隧、逐瘀祛腐之品。其熱結肝經,陰器腫脹,溺則號痛不已者,必下血乃愈,直用龍膽瀉肝之法。昔葉天士,論厥陰內患,少腹繞前陰如刺,小水涓瀝難通,環陰之絡脈皆痹,氣化之機關將息,其症最急,曾引朱南陽法,用歸、桂、金鈴、小茴,通陽泄急,佐入韭白、鼠矢,循經入絡,實發前人未發奧旨,足與是案互相發明,豈執用五苓、八正散者,可同日語哉。

白話文:

關於「諸痛」,在醫學典籍中,疼痛類的症狀往往是最為複雜和多樣的。包括頭部、四肢、肩、臂、肘、膝、腰部、腹部等,以及疝氣等導致疼痛的症狀,都歸納在「諸痛」的名下。對於產後婦女因產程問題引起的癥瘕等症狀所伴隨的疼痛,則單獨分類在產後疼痛中。

關於「淋濁」,這種症狀在醫書中很少有確定的理論解析。作者曾經在辛酉年的秋天,因避難期間患病,表現為尿道熱痛,如同刀割,排尿仍然清澈,但尿道口時常流出白色液體,不斷地滴落,大腿根部出現腫塊且疼痛,甚至會牽引到睪丸,排尿困難極度。推究原因,精液和尿液原本是從同一個通道排出,但當原本混雜的尿液在管道中停留,與正常流動的尿液發生衝突,便會導致疼痛。觀察到尿液四散而出,這可以作為明確的證據。治療這種情況,如果一味使用利尿藥物,而不加以控制,可能會使病情加重。因為導致這種情況的,大多是勞累導致的敗精腐濁,佔了大約六七成;脾虛下陷,濕熱下注的,只佔三四成。主要的治療方法包括升清、祛濁、清熱、利濕等方法,也就是要澄清來源,自然就能清潔。對於治療敗精阻塞尿道的情況,可以模仿古人的虎杖湯配方,虎杖湯、牛膝、麝香等藥物,用於疏通尿道、清除瘀血和腐敗物質。對於熱結在肝經,導致陰器腫脹,排尿疼痛不止的情況,必須等到下血才能痊癒,直接使用龍膽瀉肝的方法。過去葉天士論述厥陰內患,少腹繞前陰如刺,小便涓涓難通,環繞陰部的絡脈都堵塞,氣化的機制將要停止,這種症狀非常急迫,他曾引用朱南陽的方法,使用歸、桂、金鈴、小茴等藥物,以通陽洩急,輔以韭白、鼠矢等藥物,沿著經絡進入絡脈,實際上開創了前人未曾提及的精妙理論,足以與這個案例互相印證,豈能僅僅使用五苓散、八正散這些藥物就能與之相比呢?

雜症,是門特就案中治上下內外各症列之,與內因七情,外因六氣,不內外因之傷食跌僕,確有區別。如上則目盲不見,因火衰者,以暖命門治之。其精華不注,虛火上炎,則又用甘溫瀉火之法。陰火上衝,咽喉腫痛,則仿喻嘉言偷關之法。下則腹中㽲痛,下利白膿,是為腸癰,故用托裡排膿之法。內則時飢嘈雜,見為胃強脾弱,用扶脾抑胃之法。外則頸項生疽,日久浮爛,由於虛火內灼,遵經旨營氣不行,逆於肉之條理,用歸脾加減法。更有唇口腐爛,則從蟲蝕其肛,用椒梅、理中之類。症難統同,治非一律,故以雜症分門。

產後,案中治婦人產後五更泄瀉,崩漏不止,陰菌下墜,前後二陰諸疾,專以固奇經八脈為綱紀。或腹中脹痛,血寒凝位,交骨未縫,寒入陰中,厥陰中寒,嘔吐脅痛,中虛血寒,夜熱咳嗽,津液內涸,口渴自汗,潮熱腹痛,口舌浮爛,妄見妄言,諸症悉分虛實寒熱,酌治取效,緣皆起於產後,故概列入產後。

白話文:

「雜症」指的是各種各樣的病症,它們和內因七情、外因六氣,以及不屬於內外因的傷食跌僕等都有區別。例如,眼睛看不見可能是因為火衰,就需要用溫暖命門的方法治療;如果是精華不足,虛火上炎,則要用甘溫瀉火的藥物。陰火上衝導致咽喉腫痛,則可以仿照喻嘉言的治療方法。腹部疼痛,下痢白膿,屬於腸癰,需要用托裡排膿的方法。時常飢餓,胃強脾弱,就要用扶脾抑胃的方法。頸項生疽,日久浮爛,是因為虛火內灼,氣血運行不暢,可以用歸脾加減法。嘴唇腐爛,肛門被蟲蝕,則可以用椒梅、理中類的藥物治療。由於症狀難以歸類,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,因此將這些病症歸類為「雜症」。

「產後」專門針對婦女生產後出現的各種問題,包括五更泄瀉、崩漏不止、陰菌下墜、前後二陰諸疾等等,主要以固奇經八脈為治療原則。產後也可能會出現腹中脹痛、血寒凝結、交骨未縫、寒入陰中、厥陰中寒、嘔吐脅痛、中虛血寒、夜熱咳嗽、津液內涸、口渴自汗、潮熱腹痛、口舌浮爛、妄見妄言等症状。這些症状根據虛實寒熱的不同,需要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。由於這些症状都是產後出現的,因此統稱為「產後」。

痙癇,案中分痙厥、癇厥二門,以大小男婦為區別。緣小兒體氣孱弱,血脈未充,筋骨柔脆,易感六淫之邪,為患最速。以手足抽搐,角弓反張為痙,四肢逆冷為厥,太陽中風,亦可類推。若方脈男婦,有七情之鬱結,六淫之兼併,血氣之盛衰,由來之暴漸,與夫產後血虛,及厥陰肝邪為患,四肢僵痹,不省人事者,皆為癇厥。

小兒,小兒體氣稚弱,易於變幻,只憑望色審症,處治尤難。今案中治驗小兒諸症,因傷寒傳經,誤治變痙者固多,而煩渴、吐瀉、霍亂、慢脾者,端緒種種,亦復不一而足。及消渴、哮喘、目盲、啼哭等類,匯列卷六,特標小兒門,以便查閱。

白話文:

「痙癇」這個病症,在醫案中分為「痙厥」和「癇厥」兩個類別,以年齡和性別作為區分。由於小孩子體質虛弱,血液循環尚未發達,筋骨柔軟脆弱,容易受到外邪侵襲,發病速度很快。表現為手腳抽搐,身體僵硬,叫做「痙」,四肢冰冷叫做「厥」,跟太陽中風的症狀也有相似之處。

至於成年男女,則可能是七情鬱結、外邪侵襲、氣血虛弱、病程急緩、產後血虛,以及肝臟功能失調所導致,出現四肢僵硬、昏迷不醒的狀況,都屬於「癇厥」。

「小兒」的體質幼弱,容易發生變化,僅憑觀察外觀判斷病情,治療起來尤其困難。本醫案中記錄了許多小兒病症的治療經驗,包括因傷寒誤治而導致痙攣的案例,還有發燒口渴、嘔吐腹瀉、霍亂、脾胃虛弱等各種情況,症狀表現不一。此外,還有消渴、哮喘、失明、哭鬧不止等疾病,都收錄在第六卷中,並特別標注為「小兒門」,方便查詢。

謹按先君治驗諸案,既分二十有一門,尚有述治答問二類,可與某門某案相發明者,附列某門某案之後,而標述治答問字樣別之。又男澍管見數十餘案,有可附載某門,亦標「一得集附」四字,低一格載於某門之末,非敢自炫,凜庭訓也。男甘澍謹識。

白話文:

謹按:先父治病的經驗案例,已分為二十一門,尚有一些關於治病的答問,可以與某門某案互相說明,就附列在某門某案之後,並標註「述治答問」字樣以區分。此外,我甘澍也見過數十個案例,有些可以附載於某門,也標上「一得集附」四字,低一格載於某門之末,並非刻意炫耀,而是遵循先父的教誨。

甘澍謹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