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卷四 (3)
卷四 (3)
1. 七情鬱結(三條)
今陽氣結於上,所以嘔吐不食,陰液衰於下,所以腹脹便秘。若誤補則陽愈亢,誤攻則陰愈涸,此定理也。然則治之當何如?余思病,既由於七情鬱結,痰火內生,下秘上吐,九竅已屬不和。經曰:九竅不和,都屬胃病,但胃屬陽土,較治陰土不同。蓋太陰脾土,喜剛喜燥,陽明胃土,宜柔宜和,故陽明無壅補之條,太陰有忌下之禁,此陰土陽土,最緊疆界,世醫不察者多。
斯疾陰枯陽結,嘔吐便秘,發熱不寐,凡此皆陽明不和之本症,法當清胃和中,但久病陽氣亦憊,是清胃又忌苦寒滯膩,老年陰精已竭,故和中尤非香散可施。惟有溫膽湯可用,內加烏梅一味,取其和陰斂痰。一劑嘔吐略止,稍能納粥,大便亦通,腹脹頓減,再劑食己漸進,夜寐亦安,後以生津濟陰藥,洋參、麥冬、石斛、萎蕤之屬,頻進而痊。
溫膽湯,方見卷一傷寒門誤治傳經。
白話文:
七情鬱結(三條)
現在陽氣鬱結在上焦,所以嘔吐不進食;陰液虧損在下焦,所以腹部脹滿便秘。如果錯誤地補益,陽氣會更加亢盛;如果錯誤地攻伐,陰液會更加枯竭,這是確定的道理。那麼,應該如何治療呢?我認為這種病,既然是由於七情鬱結,導致痰火內生,下焦便秘上焦嘔吐,九竅已經失調。經書上說:「九竅不和,都屬於胃病。」但是胃屬陽土,治療方法與陰土不同。因為太陰脾土喜剛喜燥,陽明胃土則宜柔宜和,所以陽明胃沒有壅塞補益的療法,太陰脾則有禁忌下瀉的限制。這是陰土和陽土之間最重要的界限,很多醫生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。
這種疾病表現為陰液枯竭、陽氣鬱結,嘔吐便秘,發熱失眠,這些都是陽明胃失和的根本症狀,治療方法應該清胃和中。但是久病之後陽氣也會衰弱,所以清胃又忌諱苦寒滯膩的藥物;老年人陰精已經耗竭,所以和中也不能使用辛香溫燥的藥物。只有溫膽湯可以使用,裡面再加一味烏梅,以達到滋陰斂痰的作用。服用一劑藥後,嘔吐略微停止,稍微能夠進食稀粥,大便也通暢了,腹部脹滿也明顯減輕;服用第二劑藥後,食慾逐漸好轉,晚上也能睡個好覺。之後再用一些滋陰生津的藥物,例如人參、麥冬、石斛、萎蕤等,頻頻服用即可痊癒。
溫膽湯的方劑,可以參考卷一傷寒門誤治傳經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