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卷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)

1. 七情鬱結(三條)

門人疑而問曰:自古風勞蠱膈,四大重症,法所不治,而吳翁噎病,先生一視,極言可治,用藥不奇,而取效甚捷,何也?答曰:昔先君嘗誨余曰:人身有七門,唇曰飛門,齒曰戶門,喉間會厭曰吸門,胃之上口曰賁門,胃之下口曰幽門,大小腸之下口曰闌門,肛腸之下曰魄門。

凡人納穀自飛門而入,必由魄門而出,原噎食一症,始則喉間阻塞,繼則胸膈不舒,涎食湧吐而出,推其原,多由七情氣結,或酒色陰傷,或寒熱拒隔,或蛔蟲貫咽,或凝痰死血,或過飲熱酒,雖所因不一,而見症則同,以賁門上至飛門俱病矣。由是津液日涸,腸胃無資,幽闌漸窄,糞結彈丸者,勢所必至。

脈或弦數勁指,甚則緊澀堅搏,無非陰枯而陽結也。至此不究所因,而不治則一,以賁門下至魄門俱病矣。故善治者,必先乘其機,察其因,而調其上,務期速愈為工,倘賁門一廢,雖有靈芝,亦難續命,而況庶草乎?此千古未發之旨,獨先君悟徹病情,不以五臟六腑定安危,而以七門決生死,更分可治不可治之例,其亦神矣。

今吳翁之病,喉間若塞,胸膈若閉,而脈來浮滑,大便甚快,是病尚在賁門之界,故許其可治。余乘機投以辛溫流利,舒氣降逆,則陰陽自為升降,七門運用如常,亦先君乘機速治遺意也。至吞之不入,吐之不出,此七情氣結,方書所稱梅核症耳。張雞峰先生云:噎症乃神思間病,惟內觀善養者可治。

四七湯,四磨飲,二方俱見本門前案。

逍遙散,方見卷一傷寒門陰陽易症。

傅光廷令堂,年逾七旬,時微發熱,躁擾呻吟,大扇扇之,或可稍安,口渴飲湯,輒嘔稠痰。醫以發汗藥治之,遂時熱時汗,飲食藥物,入口即吐,大便阻格。又以攻下藥治之,僅得一解,仍然秘塞,面浮腹脹,胸緊氣促,心煩口苦,日夜不寐,身軟難支。有議下者,有議補者,其家惶惑無主,求正於余。

診其脈,流利平和,余曰:用補者,因其年老,已經汗下也。用攻者,因其腹脹便秘也。究屬見病治病,不察其因,不辨其症。其因者,內因、外因、不內外因是也。其症者,六淫七情之屬是也。

夫其初起之際,時微發熱,已非外感熱甚可知;身可受扇,其骨蒸內熱,又可預擬;兼之先病嘔吐,後加汗下之劫劑,宜乎困倦神昏,口淡無味;而心煩口苦,日夜不寐者,知其肝膽相火上升也;又病纏日久,表裡俱傷,脈宜細數短澀,今流利平和,其先天之厚可知。由是推之,其所以脈流利者,痰也。

心煩口苦者,火也。胸緊嘔吐者,痰也。腹脹便閉者,氣也。發熱受扇者,內熱也。口渴飲湯者,痰逢冷則愈凝,遇湯則暫開也。合觀諸證,顯系內因七情之病,必因素有思慮鬱結之情。蓋思慮則火起於內,鬱結則痰聚於中,而五志厥陰之火,早已與痰飲結為一家。夫火動則陽亢,痰聚則陰涸,乃病勢所自然。

白話文:

七情鬱結(三條)

古人認為治療噎食等疑難雜症,關鍵在於了解致病原因,而非單純依靠臟腑辨證。人體有七個門戶:嘴唇(飛門)、牙齒(戶門)、喉嚨會厭(吸門)、胃上口(賁門)、胃下口(幽門)、大小腸下口(闌門)和肛門(魄門)。食物從飛門進入,經由魄門排出。噎食初期喉嚨阻塞,繼而胸膈不適,食物嘔吐,主要原因是七情鬱結,或縱慾傷身,或寒熱阻礙,或蟲積,或痰血凝滯,或飲酒過度等。這些原因不同,但症狀相似,都涉及從賁門到飛門的病變,導致津液耗竭,腸胃失養,幽門及闌門狹窄,大便秘結。脈象弦數有力,甚至緊澀,反映陰液枯竭陽氣阻滯。若不探究病因,只治標不治本,病情會發展到影響從賁門到魄門的全部消化系統。因此,治療噎食要抓住時機,明辨病因,調理上焦,爭取快速痊癒。賁門功能一旦喪失,即使用上珍貴藥物也難以挽回。

吳翁的病症,喉嚨阻塞,胸膈閉塞,脈象浮滑,大便通暢,病症尚在賁門範圍內,故可治療。我用辛溫通利之法,舒氣降逆,使陰陽平衡,七門通暢,這也是遵循古法快速治療的原則。但若食物吞咽不下,嘔吐不出,則屬於七情鬱結導致的梅核症。張雞峰先生認為,噎症是心神疾病,唯有內觀修養才能治癒。治療噎食可參考四七湯、四磨飲,治療其他氣鬱疾病可參考逍遙散。

傅光廷母親,七十多歲,時有發熱,煩躁不安,呻吟不止,只能用扇子扇風才能略微舒適,口渴喝水卻嘔吐濃痰。先用發汗藥治療,導致時而發熱時而出汗,吃什麼吐什麼,大便秘結。又用攻下藥治療,只瀉了一次,便秘仍然存在,面浮腹脹,胸悶氣促,心煩口苦,日夜難眠,身體虛弱。有人建議攻下,有人建議補益,家人不知所措,向我求助。

診脈平和,我說:有人建議補益,是因為她年老體弱,已經經歷過發汗;有人建議攻下,是因為她腹脹便秘。這些都是只見病治病,不探究病因,不辨證施治。病因包括內因、外因和內外兼因;病症包括六淫和七情。

她起初發熱,並非外感熱病;能用扇子扇風,說明是內熱;加上先前嘔吐,之後又服用發汗藥,所以困倦神昏,口淡無味;心煩口苦,日夜難眠,是肝膽相火上炎;久病之後,表裡俱傷,脈象應該細數短澀,而她脈象平和,說明她先天體質好。由此推斷,脈象平和是因為痰濁;心煩口苦是因為火熱;胸悶嘔吐是因為痰濁;腹脹便秘是因為氣滯;發熱能用扇子扇風是因為內熱;口渴喝湯,是因為痰遇冷則凝固,遇熱則暫時舒緩。綜合分析,這是內因七情導致的疾病,是由於思慮鬱結造成。思慮導致內火,鬱結導致痰聚,五志厥陰之火與痰飲交織在一起。火動則陽亢,痰聚則陰虛,這是疾病自然發展的規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