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)

1. 卷四

2. 沖逆門(噎膈嘔呃氣急衝咽)

3. 七情鬱結(三條)

吳發明,得噎食病,咽喉阻塞,胸膈窄緊,每飯必嘔痰水,帶食而出,嘔盡方安,遍嘗諸藥,竟無一效,粒米未入者月餘。審其形氣色脈,知為痰火素盛,加以七情鬱結,擾動五志之陽,糾合而成斯疾。疏與四七湯,合四磨飲而安。蓋察其形瘦性躁,色赤脈滑,且舌旁雖紅,而白苔涎沫,如粉堆積其中也。

次年復發,自以前方再服不應,余以四七湯除半夏,加石斛、桑葉、丹皮、蔞皮,數劑復安。蓋察其脈雖滑而帶數,且唇燥舌赤,故取輕清之味,以散上焦火鬱也。越年又發,又將舊方服之,病益加甚,余於五磨飲中,用檳榔、烏藥,加白芍,七氣湯中,用厚朴、蘇梗,加入旋覆花、鬱金、橘紅、淡豉、山梔治之,二劑而安。蓋察其脈來浮滑,加以嘈雜胸痞,知其胃之上脘,必有陳腐之氣與火交結也。

後因七情不戒,飲食不節,藥餌不當,調理不善,逾年仍發,自與知醫者相商,謂余之治,無非此意,遂將連年諸方加減湊合,服之愈服愈殆,余又用蘇子、芥子、萊菔子、巨勝子、火麻仁,擂漿取汁,合四磨飲,服之頓安。蓋察其脈轉澀,而舌心燥粉堆積,加以氣壅便秘也。

吳問曰:世云古方難以治今病,謂今病必須今方,今以今方今病,且本症本人,而取效不再者,其故何哉?余曰:本症雖同,兼症則異,此正謂景因時變,情隨物遷耳。夫藥猶兵也,方猶陣也,務在識機觀變,因地制宜,相時取用,乘勢而舉,方乃有功。若不識地勢,不知時宜,敢任戰伐之權哉?吳恍然曰:若是,真所謂膠柱不可鼓瑟,按圖不可索驥矣。因請立案,以為檢方治病之鑑。

四七湯,《局方》亦名七氣湯,以四味治七情也。

人參,官桂,半夏,甘草,姜

七氣湯,《三因》亦名四七湯。

半夏,厚朴,茯苓,蘇葉,薑棗

四磨湯,一方人參易枳殼,一方去人參加枳實、木香,白酒磨服,名五磨飲子,治暴怒卒死,名曰氣厥。

人參,檳榔,沉香,烏藥(等分,濃磨煎三四沸溫服)

吳敬倫先生,年近六旬,得噎食病,每食胃中病嘔,痰飲上泛,欲吐甚艱,嘔盡稍適,久投香砂六君丁蔻理中等藥,毫無一效,計病已五閱月矣,諸醫辭治。肌膚削極,自分必斃,其嗣君姑延一診,欲決逝期。診得脈無緊澀,且喜浮滑,大腸不結,所解亦順,但苦吞吐維艱,咽喉如有物阻,胸膈似覺不開,因謂之曰:此症十分可治。

古云:上病過中,下病過中,皆難治,今君之病,原屬於上,數月以來,病猶在上,故可治耳。以四七湯合四磨飲,一服而胸膈覺開,再服而咽嗌稍利,始以米湯,繼以稀粥,漸以濃粥,進十餘劑,始得納穀如常,隨以逍遙散,間服六君子湯,調理兩月,形容精彩,視素日而益加焉。

白話文:

七情鬱結(三條)

吳先生患噎食病,咽喉堵塞,胸膈憋悶,每次進食必嘔吐痰水和食物,吐完才舒服。他試遍各種藥物,一個多月都沒吃下米粒。診斷發現他痰火本就旺盛,加上七情鬱結,擾亂了五臟之陽氣,導致此病。於是處方四七湯,配合四磨飲,病情便好轉了。觀察到他身形消瘦,性情急躁,面色紅赤,脈象滑利,舌邊雖然紅,但舌苔卻是白膩的涎沫,像粉末堆積一樣。

次年復發,之前用的藥方不再有效,我便將四七湯中半夏去除,加了石斛、桑葉、丹皮、蔞皮,幾劑藥後又好了。這是因為他的脈象雖然滑利,但卻略快,而且嘴唇乾燥,舌頭紅,所以選擇清淡的藥物,以散去上焦的火鬱之氣。隔年再次復發,又服用舊方,病情卻加重了。我在五磨飲中加入檳榔、烏藥、白芍,在七氣湯中加入厚朴、蘇梗、旋覆花、鬱金、橘紅、淡豉、山梔子,服用了兩劑就痊癒了。這是因為他的脈象浮滑,並伴有胸部嘈雜脹滿,知道他的胃上脘部位一定有陳腐之氣與火邪交結。

後來因為他七情沒有調養好,飲食不節制,用藥不當,調理不好,隔年又復發了。他自己與其他醫生商量,認為我的治療方法都是一樣的,於是把歷年來的藥方加減後混在一起服用,結果病情越來越嚴重。我便又用蘇子、芥子、萊菔子、巨勝子、火麻仁研磨取汁,加入四磨飲,服用後立刻見效。這是因為他的脈象變得澀滯,舌頭中央乾燥,並有粉末堆積,而且氣機阻滯,便秘。

吳先生問道:世人說古方難以治療現代疾病,認為現代病必須用現代方劑,現在用現代方劑治療現代病,而且是同一個病人,卻不能多次奏效,這是為什麼呢?我回答說:雖然本症相同,但兼症卻不同,這正是所謂的“景隨時間而變化,感情隨事物而改變”。藥物就像兵法,方劑就像陣法,關鍵在於識別機遇、觀察變化,因地制宜,掌握時機,乘勢而為,才能取得成效。如果不懂地勢,不了解時機,又怎敢擔負用兵的重任呢?吳先生恍然大悟,說道:確實如此,這就是所謂的“膠柱鼓瑟,按圖索驥”啊!於是請求記錄下來,作為檢驗方劑和治療疾病的借鑒。

(四七湯、七氣湯、四磨飲的組成成分已在原文中註明)

吳敬倫先生,年近六十,患噎食病,每次進食都會嘔吐,痰飲上涌,想吐卻很困難,吐完後稍微舒服些。他用了很多香砂六君、丁香蔻仁等理氣藥物,五個月都沒效果,其他醫生都放棄治療了。他瘦骨嶙峋,自認為必死無疑,他的兒子和媳婦才請我診治,想確定他的死期。我診脈發現他的脈象沒有緊澀,反而浮滑,大腸通暢,排便也正常,只是吞咽困難,咽喉好像有東西堵着,胸膈感覺不通暢。所以我告訴他們:這個病完全可以治好。

古人說:上焦病往下走,下焦病往上走,都很難治療。而先生的病屬於上焦,幾個月以來,病症仍在上焦,所以是可以治好的。我用四七湯配合四磨飲,一劑藥下去,胸膈就感覺通暢了;再服用一劑,咽喉就比較順暢了。開始用米湯,然後稀粥,再慢慢用濃粥,服用了十幾劑藥後,就能正常進食了。然後用逍遙散,間斷服用六君子湯調理兩個月,氣色紅潤,比以前更健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