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卷三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8)

1. 飲食傷胃

周秋帆先生,秋間患瘧,每日午發,寒熱稍平,退時有汗,頭疼或又不疼,口渴或又不渴,二便無恙,夜寐亦安。此客邪尚淺,然治經二旬,凡發表清裡、和解補中諸法,投之漸劇。況體氣素虛,而煩惋莫耐,疊投補劑,而胸膈加痞。

余診其脈,亦皆和平,舌苔黃滑,審症察脈,似當溫補,然又補之不投,豈敢再陷前轍乎!諦思良久,不得其情,惟於審症中察其略有噯氣,或時以手摸胸,知飲食傷胃,食滯未消,方書稱為食瘧者也。法當消補,兼行疏通脾胃,庶幾中無阻滯,營衛自通,俾樞機流利,其瘧不治而治。

方以生白朮為君,佐以陳半草果藿樸苓澤之屬,一劑瘧輕,二劑果愈。足見醫家治病,如老吏審案,倘正案難憑,當以旁情參之,庶不為假證所惑也。

白話文:

周秋帆先生在秋季時得了瘧疾,每天中午都會發作,病情稍微緩和時會出汗,有時候頭痛,有時候又不會,口渴的情況也是時有時無,大小便沒有問題,晚上睡覺也很安穩。這表示外來的病邪還不算深入,但即使經過了二十天的治療,無論是發汗、清熱、調和或補中的各種療法都試過了,病情卻反而加重。加上他本來身體就比較虛弱,對病情的困擾感到煩惣不堪,雖連續服用了補藥,但胸口的脹滿感卻更加嚴重。

我為他診脈,脈象平和,舌苔黃滑,從病症和脈象看來,似乎應該要溫補,然而再補下去病情恐怕會更糟,我怎麼敢重蹈覆轍呢!我深思許久,始終無法找到病因,直到我注意到他在診斷過程中偶爾會打嗝,有時候會用手按住胸口,這讓我想到他可能是因為飲食傷害到胃部,食物積滯未能消化,這在醫書上被稱為「食瘧」。治療方法應該是消食與補養並用,同時疏導脾胃,這樣才能讓中焦不受阻滯,營養和防禦系統自然能順暢運作,使身體機能流暢,瘧疾就能不治而愈。

因此,我使用生白朮作為主藥,輔以陳皮、半夏、草果、藿香、厚樸、茯苓、澤瀉等藥材,服用第一劑後,瘧疾的症狀就減輕了,第二劑後病情果然完全好轉。這再次證明醫生治病就像老練的官員審理案件,如果主要的線索難以判斷,就應參考其他相關情況,這樣纔不會被假象所迷惑。

2. 元氣不足

許掄能,患瘧,間日一發,寒時渴飲,熱時汗出,久治弗痊,因而食少困倦。予診外邪已透,正氣未復,掄以病苦為慮,瘧未至而先恐。余曰:俟吾截之,爾當膽壯可也。令煎人參五錢,生薑三錢,將曙即服,瘧果不至。其內人小產後,感觸發瘧,余以補血桂枝二方,合劑與之,瘧雖輕而屢發不止,仍以參姜二味重用按服,其瘧亦止。掄問生薑人參二味,誠為截瘧之妙藥乎。

余曰:非也。凡病虛實多端,用藥溫涼不一,豈可以一法盡之。且古截瘧之方,難以枚舉,然有效於此者,不效於彼,甚至因截而誤事者,皆由不識元氣之厚薄,邪氣之盛衰耳。今子夫婦,瘧邪已透,經絡無阻,但元氣未復,且中無大寒,又無內熱,夫參性寒,姜性溫,寒溫並舉,參補脾肺而回元,姜通神明而去穢,用以平調寒熱之疾,故藥不多味而病已痊。

白話文:

許掄能得了瘧疾,每兩天就發作一次,發冷時會口渴想喝水,發燒時則會出汗,雖然治療了很長一段時間,但是病情還是沒有好轉,因此食慾減退,感到疲憊不堪。我診斷後認為他的身體已經把邪氣排出,但自身的元氣還未恢復,許掄能因為害怕疾病而身心俱疲,在瘧疾發作前就會感到恐懼。我告訴他:「讓我來幫你截斷這疾病的循環,你應該會覺得更有勇氣面對。」我讓他服用五錢的人參和三錢的生薑,天快亮的時候服用,果然,他的瘧疾沒有再發作。

他的妻子在小產後,因為身體狀況不佳導致瘧疾再次發作,我開了補血和桂枝兩種藥方,混合一起讓她服用,她的瘧疾雖然較輕,卻仍然頻繁地發作。我再次使用人參和生薑兩種藥材,加大劑量讓她服用,結果她的瘧疾也停止了。

許掄能問我,生薑和人參這兩種藥材真的是截斷瘧疾的靈丹妙藥嗎?

我回答說:「不是的。疾病有虛實之分,治療的方法和使用的藥物溫涼各異,怎麼可能只用一種方法就能解決所有問題。而且,古代用來截斷瘧疾的藥方多如牛毛,但有的在這個人身上有效,在另一個人身上卻未必有效,甚至有時因為截斷的方式不對而導致病情惡化,這都是因為不瞭解患者本身的元氣厚薄以及邪氣的盛衰所致。現在你們夫婦倆的瘧疾邪氣已經被身體排出,經絡也沒有阻塞,只是元氣尚未恢復,而且你們體內既沒有大寒,也沒有內熱。人參性寒,可以補脾肺,幫助元氣恢復;生薑性溫,能驅除邪氣,提振精神。兩者同時使用,可以平衡身體的寒熱,所以即使藥材只有兩種,但病情已經完全康復。」

3. 風溫暑熱

許書升之媳,秋深患瘧,無汗,一日瘧至,大衄不止,促余視之,乃風溫暑熱,合而為瘧,迫蒸營中,以致營中擾亂,血行清道故也。然而血為紅汗,瘧邪當從衄解,惟衄血過多,神氣昏倦,令取茅根一握,入龍眼二十枚,同煎飲之,其衄遂止。但肺氣未肅,疏與瀉白散,令其再進,其家見次日瘧果不來,停藥未服。

越數日,忽然寒熱如瘧,牙關不開,二便阻閉,氣升呃逆,忙延數醫,咸議中風重症,無從措手。余至視之,知為肺氣鬱痹,因慰之曰:如此輕症,吾一劑可愈。疏與紫菀、杏仁、蔞皮、桑葉、柿蒂之屬,另浸烏梅擦牙,牙開進藥,頃刻二便通利,呃逆頓止。諸醫不解,歸語門人曰:天氣下降則清明,地氣上升則晦塞,此降令不布,則升令必促,故經言上焦不行,則下脘不通,夫下脘不通。則地道亦塞,總之天失下降則如是耳。

且人身臟腑,肺位最高,端司清肅之權,當知肺主治節,原與大腸相表裡,水出高源,又與膀胱司氣化,故二便之通閉,肺之關係常多。今肺氣鬱痹,治節不行,則周身氣機上下皆阻矣,故自飛門至魄門亦阻矣。爰取微苦微辛之屬,用以開降肺氣,令其機化流通,啟其橐龠,故二便自利而愈,仿徐之齊輕可去實之義也。

白話文:

許書升的媳婦,在秋天時患了瘧疾,沒有出汗,一天瘧疾發作,大量鼻血不止,催我去診斷。這是風溫暑熱合併導致的瘧疾,使得身體內部受到高熱蒸騰,導致體內失調,血液流動異常,因為血液在中醫觀念中可以視為紅色的汗,瘧疾應由鼻血排出,但她鼻血流失過多,精神疲憊,我讓她拿一把茅根,加上二十顆龍眼一起煮來喝,鼻血終於止住了。但是肺氣尚未平穩,我開了瀉白散,要她再服用,隔天她的瘧疾果然沒有再來,所以她就停止服藥。

幾天後,她突然出現像瘧疾一樣的寒熱交替,牙關緊閉,大小便無法排泄,氣升呃逆,急忙找了好幾個醫生,都認為是中風重病,不知道該如何治療。我去看她,知道這是肺氣鬱悶,因此安慰他們說:這種輕症,我一帖藥就能治好。我開了紫菀、杏仁、蔞皮、桑葉、柿蒂等藥,另外用烏梅泡水來擦牙齒,牙齒開了後馬上進藥,不久,大小便順暢,呃逆立刻停止。其他醫生不明白,回家告訴學生:當天氣下降,氣候就會清明,若地氣上升,就會晦暗阻塞,現在降氣的命令沒有執行,那麼升氣的命令必然會加速,所以古籍有言,如果上焦不運行,下脘就不會通暢,下脘不通,就像道路被堵塞,總之,若是天氣不下降,就會這樣。

人體的臟腑中,肺的位置最高,掌管清肅的職權,要知道肺主管調節,原本和大腸相互配合,水源來自高處,又和膀胱共同負責氣化,所以大小便是否通暢,與肺的關聯性非常大。現在肺氣鬱悶,調節功能失靈,全身的氣機上下都被阻塞,所以從口到肛門也都被阻塞。我選擇了一些微苦微辛的藥物,用來開通和降低肺氣,讓其機能流通,啟動其橐龠(氣息出入的通道),所以大小便自然通暢而病癒,這就是徐之齊所說的輕可去實的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