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跋四

回本書目錄

跋四

1. 跋四

醫案者,醫士據證議病,治驗昭著,可為法於後世,猶老吏斷獄,理法兼備,可永著為例也。先考映廬府君,承先代兩世醫學之傳,托業五十餘年,臨症四十餘載,讀醫書三百餘家,一折衷於經旨,不以偏僻任其治,不以堅執行其意。故凡經驗之症,無不洞情中理,動合古法。

然亦有非古法所能囿者,殆所謂讀書能化,因時以制其宜乎。道光辛卯歲飢,時疫大作,諸醫專事發表攻裡,多致不起。先君獨謂荒年腸胃空虛,何堪攻伐?宜於溫補托邪,一時活人無算。金溪邑侯胡惺夫先生,嘗亟稱之曰:謝公能得病情而醫理通徹,故治皆合法。厥後解組,以妙手仁心四字榜其室所以志,愛慕者綦至。

白話文:

醫案的意義與謝公的醫術

醫案,指的是醫師根據患者的症狀進行診斷,並將治療過程與療效記錄下來,作為後世醫者學習和參考的範本。就像老練的官吏斷案,需要兼具法理與經驗,才能做出公正的判決。

謝公承襲了家族兩代的醫學傳承,行醫五十餘年,親自診治患者四十餘載,更閱讀了三百多本醫書。他博覽群書,但始終以經典醫理為指導原則,不偏執己見,也不固執己意。因此,他對各種病症都能透徹理解,並運用精準的醫術,符合古法典籍的醫理。

然而,他也明白醫學不能完全拘泥於古法,而是要根據時勢和患者的實際情況來調整。在道光辛卯年,發生了嚴重的饑荒,疾病流行,許多醫師都採用發汗、攻邪的方法治療,卻收效甚微。謝公則認為,饑荒年節,人們腸胃空虛,根本無法承受攻伐之法,應該採取溫補的方法,將病邪托住。他憑藉此法救治了無數患者,當時的金溪縣令胡惺夫先生對此讚譽有加,說謝公能洞悉病情,醫理通透,治病方法合乎醫學規範。

後來謝公退休後,在他家門口懸掛了一塊匾額,上面寫著「妙手仁心」四個字,以此來表達對他的敬佩和愛戴。由此可見,謝公的醫術精湛,仁心仁術,深受人們的敬仰。

是知醫貴學問,尤資通變,而又非可輕心為也。澍幼侍先君日,受望聞問切之訓,及察其審病決治,如士子為文,必將前後反正,推勘無遺,而後直搗中堅,刊落群言,用心亦良苦哉。先君座右銘云:下筆雖完宜復想,用心已到莫多疑。其自勖也正可自見。今者疊遭兵燹,先代著述,遺失殆盡,惟先君《得心集》尚存,然亦散佚過半。

長兄甘霖懼其久而湮沒,謂澍仰承先業,略知先君醫學淵源,命纂集案稿,已經裘葛再更,裒然成帙,固將藏之家塾以示孫子,未敢遽以問世。然而道之所寄,無微弗彰,業之所成,有目共賞。是案也,其可法於後世否也,果如斷獄者之可永著為例否也,當必有能辨之者。

男甘澍謹識

白話文:

懂得醫術需要精深的學問,更需要靈活應變,絕非輕易可為。我從小侍奉父親,學習望聞問切的診斷技巧,觀察他細心診斷、果斷治療,就像讀書人寫文章一樣,必須前後推敲,仔細斟酌,不遺漏任何細節,才能直擊病症核心,推翻錯誤理論,這份用心實在令人敬佩。父親座右銘寫著:「下筆雖完宜復想,用心已到莫多疑」,充分展現了他對醫術的嚴謹態度。如今戰亂頻仍,前代醫學著作幾乎全部散失,只有父親的《得心集》尚存,但已殘缺不全。哥哥甘霖擔心這些醫學寶藏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湮沒無聞,認為我承襲父親衣缽,略知其醫學淵源,便命我整理父親的醫案。經過多次修改整理,終於集結成冊。原本想留在家中傳給子孫,暫時未敢公開發表。然而真理終究會發光,成就也會被世人認可。這些醫案是否能成為後世的典範,是否能像判決書一樣被永久保存,相信一定會有識之士能做出公正的評價。

甘澍謹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