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卷六 (1)
卷六 (1)
1. 太陽傷風
熊繼先乃郎半歲,肌膚嬌嫩,笑舞愛人,繼先常與余言可喜,余曰:凡嬌嫩之物,最忌風霜,當預防之。繼因見其易於撫養,乃私議余言之非。一日患傷風小恙,鼻塞咳嗽,醫以二陳蘇防之屬,因而得汗,即至嗽聲不出,氣急神揚,尚以不嗽為效,蓋不知外感,以有嗽為輕,以無嗽為重。
又誤進蘇子、枳殼之屬,下咽未久,忽然目珠上瞪,四肢抽掣;又誤進鎮驚丸,諸醫見其小水短少,更與疏風之藥,加入淡滲之味。繼因見病急未服,危迫之頃,先自謝罪,懇余治之。遂疏桂枝附子湯與服,爾時變症愈出,忙煎灌之,一劑而風痙自止,再劑而諸恙悉痊。嗟嗟,藥只一方二劑,而成功旦夕者,原有自耳,此正分經用藥之妙也。
白話文:
熊繼先的兒子年僅半歲,肌膚嬌嫩,愛笑愛玩,十分討人喜愛。繼先常常與我談論孩子,我告訴他:「凡是嬌嫩之物,最怕風霜,應該要預先防範。」繼先見孩子容易照顧,便私下認為我說的話不對。
有一天,孩子受了風寒,出現鼻塞咳嗽的症狀。醫生用二陳、蘇子等藥物治療,孩子因此出了汗。然而,咳嗽聲卻消失了,呼吸急促,精神不安。他們還以為不咳嗽是有效的,卻不知道外感風寒,有咳嗽是輕症,無咳嗽才是重症。
後來,孩子又誤食了蘇子、枳殼等藥物,下咽不久,突然眼睛上翻,四肢抽搐。又誤服了鎮驚丸,各個醫生見孩子小便量少,便再給他服用疏風藥物,加入了利尿通便的成分。
繼先見孩子病情危急,藥物還沒服下,便心急如焚,趕緊向我道歉,懇求我救治。我便開了桂枝附子湯給孩子服用。當時,孩子病情不斷變化,我連忙煎藥灌給他。一劑藥下去,風痙症狀就止住了,再服一劑,所有病症都痊癒了。
唉!藥方只用了兩劑,就讓孩子在短短一天一夜之間康復,這原本就是有道理的,這就是運用經方用藥的精妙之處啊!
仲景云:太陽病發汗,遂漏不止,其人惡風,小便難,四肢微急,難以屈伸者,桂枝附子湯主之。蓋此兒陽氣素微,汗之有亡陽之變。夫汗為心之液,四肢為諸陽之本,小便為陽氣之化,誤發其汗,陽越於表,津弱於里,營衛將離,機關大亂,是皆太陽陽亡之象,亦誠危矣。欲返太陽之陽,必當循經引治,故以桂枝色赤屬火入心之品,用附子以補心腎之陽。
元府不密,賴白芍酸以斂之也。津弱筋急,處甘草以緩之也。營衛不諧,藉薑棗以和之也。一方之中,如此妙用,乃仲景之深心,正為太陽救逆之法。舉世不察,徒事驚風之說,千中千死,執迷不悟,總由不究六經之義耳。
白話文:
張仲景說:太陽病患者發汗後,汗液一直流個不停,病人怕風,小便不順暢,四肢略微僵硬,難以彎曲伸展,可以用桂枝附子湯治療。這是因為這些病人本來陽氣就虛弱,發汗之後容易出現陽氣外泄的變化。汗液是心臟的液體,四肢是陽氣的根本,小便則是陽氣轉化的產物。錯誤地發汗,就會導致陽氣跑到體表,津液不足於內,營氣和衛氣就要分離,機體就會大亂,這些都是太陽病陽氣外泄的表現,情況確實很危急。想要恢復太陽病人的陽氣,就必須沿著經絡進行治療,所以用桂枝,它顏色赤紅,屬火,入心經,再用附子來補益心腎之陽。
元氣不足,就需要白芍的酸味來收斂它。津液不足、筋脈僵硬,就用甘草來緩解。營氣和衛氣不調和,就用生薑和紅棗來調和它們。這一方藥中,如此巧妙的應用,正是張仲景深刻的醫學智慧,是治療太陽病逆證的正確方法。世人沒有理解這一點,只知道驚風,結果千分之一都救不回來,執迷不悟,都是因為沒有認真研究六經的道理。
2. 夾食傷寒
吳聚群令愛發熱頭昏,目珠上視,四肢逆冷,然唇燥溺短,病情已露於外,而醫者泥其發厥,更見其軟弱困倦,欲以燈火姜附急施,適余至而切止之。因辨之曰:此夾食傷寒症也。雖四肢為諸陽之本,因食停胃中,加以新寒外入,以致胃氣抑鬱,不能四達,故發厥而昏沉,乃大實有羸狀,即此類也。
且既無吐瀉之因,又大量汗下之後,此先熱後厥,明是熱深厥深之病,安得認為陰症耶?以檳榔丸一劑,下出膠黏之物一團,而人事遂醒。但厥回覆厥,更以四厥散,升散表邪,推泄裡熱,復微熱微汗,而諸逆悉解,似此人鬼關頭,不過先攻後和兩法,未費周張,二劑以生。此陰陽疑似之症,最宜詳辨。
白話文:
吳聚群的女兒發燒頭昏,眼珠往上看,四肢冰冷,但嘴唇乾裂,小便量少,病情已經表露無遺。然而醫生執著於她的發厥現象,看到她軟弱困倦,想要用燈火、生薑、附子急救。我剛好到場,及時阻止了。
我分析病情後說道:這是夾雜食物和寒氣的傷寒症。雖然四肢是諸陽之本,但由於食物停留在胃中,再加上新寒從體外入侵,導致胃氣鬱結,無法暢通全身,所以才會發厥昏沉,呈現虛弱的假象,這就是所謂的大實有羸的症狀。
而且她並沒有嘔吐或腹瀉的症狀,又大量出汗之後,這種先發熱後發厥的情況,明顯是熱邪深入、厥氣深入的疾病,怎麼能認為是陰症呢?我給她開了一劑檳榔丸,服下後排出粘稠物一團,她意識就恢復清醒。
但是厥氣反覆發作,我又開了四厥散,升散表邪,推泄裡熱,她又出現微熱微汗,各種逆狀都消除了。這個人就像在鬼門關走了一遭,不過是先攻後和的兩步治療,沒有繁瑣的步驟,兩劑藥就治好了。
這種陰陽疑似之症,最需要細心辨別。
四逆散
柴胡,白芍,枳實,甘草(各等分)
檳榔丸,方見卷三腫脹門食停中焦。
白話文:
四逆散,由柴胡、白芍、枳實、甘草等分組成。檳榔丸的配方則可以在卷三腫脹門食停中焦中找到。
3. 表裡不和(三條)
姜德華之子二歲,潮熱不退,胸緊氣促,諸醫用盡柴前陳半枳桔芩連之屬,毫無一效。遂爾手足抽掣,角弓反張,煩擾啼哭,夜間尤甚,燈火湯藥,雜投無數,皆言已成驚風必死之症。德華來寓邀治,視其體肥面白,唇焦齒燥,舌苔灰白,黏涎滿布,舌尖略有紅刺,胸緊氣促,七竅乾燥,小水短赤,大便通而不燥,潮熱異常,四肢指尖微冷。細詳此症,乃風熱痰三字合為病也。
覽前醫之藥頗是,何故更加抽掣反張也?此中宜急講矣。夫醫只執迷清火化痰之方,而不知有下痰瀉熱之法,蓋柴胡發散,而於驅風無益,陳半枳桔,雖稱化痰,今施風熱之症,豈非愈燥痰涎乎?芩連只能清火,卻無瀉熱磨刮之功。延纏日久,風無出路,痰愈膠黏而熱愈甚。
白話文:
姜德華的兒子兩歲,一直發燒退不了,胸悶呼吸急促,許多醫生都用柴胡、半夏、枳實、橘皮、黃芩、黃連等藥,但一點效果也沒有。後來孩子手腳抽搐,角弓反張,煩躁哭鬧,夜間尤其嚴重,各種湯藥都試了,卻沒有一個起效,大家都說孩子已經得了驚風,必死無疑。姜德華來我家請我診治,我看他兒子身體肥胖,面色白,嘴唇乾裂,牙齒乾燥,舌苔灰白,滿嘴黏液,舌尖略微發紅,胸悶呼吸急促,七竅乾燥,小便少且赤,大便通暢不燥,發燒特別厲害,四肢指尖微涼。仔細分析病情,這是風熱痰三者共同導致的病症。
我觀察之前的醫生所用藥物,其實還算正確,但為什麼孩子病情加重,出現抽搐和角弓反張呢?這一點必須立刻說明。那些醫生只執迷於清熱化痰的藥方,卻不知道還有下痰瀉熱的方法。柴胡雖然可以發散,但對驅風沒有幫助,半夏、枳實、橘皮雖然稱為化痰,但現在是風熱症,怎麼可能愈燥痰涎呢?黃芩、黃連只能清熱,卻沒有瀉熱磨刮的功效。這樣拖延久了,風無處可去,痰液更加粘稠,熱症也更加嚴重。
小兒筋骨柔脆,身中風熱既久,津液必然受灼,機關愈阻,經絡如焚,安得不為抽掣反張耶?考古惟防風通聖散,正為分清表裡,兼能驅風瀉熱,使風乃從外解,熱從下出,其痰不治自除,其風不截自止。定見如是,直許可治,姑與通聖散,開水調灌。大解一次其哭稍定,反張略止,隨進通聖散方,除麻黃、白朮,加蔞仁、檳榔二劑,遂下膠痰數塊,如雞子大,黏結腥臭異常,乃身中津液痰涎,愈蒸愈結之物也。病隨藥愈,眾稱神治。
白話文:
孩子筋骨柔軟脆弱,若體內風熱久久不退,津液必然被灼傷,導致氣機阻塞,經絡如同被火燒灼,難怪會抽搐反張!
翻閱古籍,發現[防風通聖散]正好可以分清表裡,同時驅風瀉熱,使風邪從體表散去,熱邪從下焦排出,痰濁自然消散,風邪自然停止。
有了這個想法,我便決定用藥治療。先給孩子服用[通聖散],用開水調和灌服。孩子大便通暢一次後,哭聲稍微緩解,反張也略有減輕。
隨即我調整[通聖散]的方劑,去掉了[麻黃]和[白朮],加入蔞仁和[檳榔],連續服用兩劑,孩子便排出數塊膠狀痰液,大小如同[雞蛋],黏稠腥臭,異常難聞。這些就是體內津液痰涎,在風熱的蒸灼下,越積越多的產物。
隨著藥物起效,孩子病症逐漸痊癒,眾人稱讚我醫術高明。
此症小兒頗多,皆由在表失表,在裡失里,延纏多日,遂成此候。醫者病家,多執牛黃蘇合抱龍等丸,外用燈火亂燒,概不知此取用。余治斯疾,頗有所悟,今錄之,可為小兒另開生門之法,後之幼科得覽是編,未必非臨症之一助云。
防風通聖散,方見卷二痿證門表裡風熱。
郭大興之子,因食桃李甚多,腹痛口渴,四肢厥冷,泄瀉半日,飲水即吐,以後大便不通,人事雖困。然吐聲甚洪,痛聲甚厲,舌雖不燥,而唇極焦。一醫不明先泄後閉之義,更不細審內伏之情,且不知沉澀之脈,妄謂無脈,迫以附子理中急投,余見而止之,與左金合四逆散,加元明粉五錢,下穢物甚多而痊。
白話文:
小兒這種病症很常見,都是因為表證未解,裡證也未除,拖延很多天,就成了這種狀況。很多醫生和家長都用牛黃、蘇合香、抱龍丸等藥丸,還在外用火亂燒,根本不知道這些藥物怎麼用。我治療這種疾病,有所領悟,現在寫下來,可以為小兒另闢生路,以後的兒科醫生看到這篇文字,對診治疾病或許會有幫助。
防風通聖散,方法在卷二痿證門表裡風熱那裡。
郭大興的兒子,因為吃了很多桃子和李子,肚子痛口渴,四肢冰涼,拉肚子半天,喝水就吐,後來大便不通,神智不清。但他吐聲很洪亮,痛聲很猛烈,舌頭不乾,但嘴唇很乾燥。一位醫生不明白先拉肚子後便秘的道理,也不仔細觀察內在潛伏的病因,更不知道沉澀的脈象,反而說沒有脈象,就急著用附子理中湯救治。我看到後阻止了他,用左金丸合四逆散,加了元明粉五錢,排出了很多穢物,孩子就痊癒了。
蓋桃李生硬難化之物,最能助肝犯土,阻格中焦,以致胃氣抑遏,故腹痛而厥,乃陽不能舒布之象。起先腹痛下利,不過熱結旁流之泄,究竟燥結未下,故雖利而痛不減,後因水入即吐,腸中槁而無下利矣。古云:食不得入,是有火也。且因吐瀉甚頻,舌雖不燥,而唇已焦,勢雖篤而聲甚厲,種種明證,如寶炬當空,幽怪悉顯,奈何其醫匆匆不察,遂有毫釐千里之差。古謂醫者意也,如操舟之工,如對敵之將,其可不盡心乎?
左金丸,方見卷二痿證門陽縮不伸。
四逆散,方見前本門夾食傷寒。
吳啟明之子,甫及周歲,發熱嘔吐,泄瀉迸迫,煩躁不能少睡,大渴飲水不休,醫者誤為脾胃不足之嘔,虛陽發外之熱,津液下陷之渴,與七味白朮散。一服,遂至兩目上吊,角弓反張,肢體痙強,牙緊氣促,唇口齒舌乾燥而不可解。余知此症,乃疫邪傳胃,未經清解,以致協熱下利,直以葛根黃芩黃連湯,一服病氣大退,再以小柴胡湯去半夏,加花粉,二劑而安。
白話文:
桃子和李子都是難以消化的食物,容易助長肝氣犯脾,阻礙中焦脾胃運化,導致胃氣受阻,所以出現腹痛和厥逆,這是陽氣無法舒展的表現。一開始腹痛伴隨腹瀉,只是熱結在腸道中流動,並未完全排除,所以腹瀉了卻疼痛沒有減輕,後來因為喝水就嘔吐,說明腸道乾燥,已經沒有腹瀉了。古人說:「食不得入,是有火也。」,因為嘔吐腹瀉頻繁,舌頭雖然不乾燥,嘴唇卻已經焦裂,病勢雖然危重,但聲音卻很洪亮,種種徵兆如同燃燒的火炬,昭示著病情的嚴重。然而醫生卻匆匆不察,導致病情急劇惡化,這就是所謂的「毫釐千里之差」。古人說:「醫者意也」,就像掌舵的船工,就像對敵的將軍,怎么能不盡心呢?
吳啟明的兒子,才剛滿一歲,就發燒嘔吐,腹瀉頻繁,煩躁不安,睡不了覺,口渴得不停地喝水,醫生誤以為是脾胃虛弱引起的嘔吐,虛陽外浮引起的發熱,津液下陷引起的口渴,就給他吃了七味白朮散。服用一劑後,就出現了眼球上翻,角弓反張,四肢抽搐,牙關緊閉,呼吸急促,嘴唇、嘴巴、牙齒、舌頭乾燥,無法緩解。我了解這病症,是疫邪侵入胃部,沒有得到及時清除,導致協熱下利,就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一劑,病情大為減輕,再用小柴胡湯去半夏,加花粉,兩劑後痊癒。
蓋啞科之病,人皆詳其外而略其內,所以頭疼身痛,胸中膨滿,小腹澀痛,大便熱泄,人所不知,而醫者又不詳為諦審,徒執白朮散為渴瀉聖藥一語,致令疫邪愈熾,熇熱偏強。小兒筋骨柔脆,極為難耐,欲其不筋脈牽引變為痙症,其可得乎?余因解肌清熱,將表裡兩症,外內合邪,一同並解。
記此一案,不僅協熱下利之繩墨,尤為幼科疫疾之鼓鍾矣此症著眼處全在泄瀉迸迫,唇口齒舌乾燥而不可解上諦審。
葛根黃芩黃連湯,仲景
白話文:
古籍中關於啞科疾病的描述,大多只注重外在症狀,忽略了內在病理。因此,頭疼、身痛、胸悶、小腹疼痛、大便熱瀉等症狀,人們往往不了解,醫者也缺乏深入探究。只憑藉「白朮散為渴瀉聖藥」一句話,便草率地用藥,結果導致病邪更加熾盛,熱毒更加強烈。幼兒筋骨脆弱,對疾病格外敏感,若不及时进行筋脉舒展治疗,很容易演变成痙攣。因此,我采用解肌清熱的療法,将表里两种病症,内外合邪,一同治疗。
记录下这一病例,不仅可以为治疗热邪下利提供参考,更是为幼兒科疫疾治疗敲响警钟。此病症的关键在于泄瀉急迫,唇口齒舌乾燥难以缓解。
葛根黃芩黃連湯,仲景。
葛根,黃芩,黃連,甘草(或加薑棗)
小柴胡湯,仲景
人參,柴胡,黃芩,半夏,甘草(薑棗)
白話文:
葛根、黃芩、黃連、甘草(或加薑棗),是葛根芩連湯,出自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。人參、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甘草(薑棗),是柴胡湯,也是出自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