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卷二 (17)
卷二 (17)
1. 火爍金傷
何國開乃媳,得足痛病,醫謂為血虛生風,凡疏風養血之藥,自春至夏,任服無間。迨至七月燥金用事,足不能移,形體羸瘦,又加痰飲嘔逆不已,此火爍金傷,兼之陽明失節,以致機關不利。與丹溪大補陰丸及虎潛合法,重加石斛桑葉汁,三十劑全愈。
大補陰丸
黃柏,知母,地黃,龜板,豬脊髓,蜜丸
白話文:
何國開的媳婦得了腳痛的病,醫生診斷是因為血虛導致的風邪入侵,從春天到夏天,她一直在服用疏風養血的藥物,未有間斷。但到了七月,當天氣轉為乾燥,她的病情反而更嚴重,連腳都無法移動,身體也變得非常消瘦,並出現了持續的痰飲和嘔吐的症狀。這是因為火氣太盛傷害了肺金,加上胃腸運作失調,導致身體機能運作不順暢。後來使用了丹溪的大補陰丸和虎潛合方,且大量加入了石斛和桑葉的汁液,經過三十劑後,病情完全康復。
大補陰丸的成分包括:黃柏,知母,地黃,龜板,豬脊髓,並以蜂蜜製成丸狀。
2. 風火內淫
傅嫗四肢疼痛,不能運動,醫進驅風燥濕、清火補血之劑,煩熱大作,汗出淋漓,耳聾口燥,胸緊氣促,四體不知痛癢。前醫仍認為筋骨之病,投附子、草烏、秦艽、獨活、牛膝、木瓜等藥,愈治愈篤。
延予商治,乃翁問曰:服藥兩月,愈見沉重,果是何症?余曰:此症原由形體肥盛,素多痰火,痰火盛於內,而召風以入,風入空竅,痰火隨之,共入經絡,初猶不覺,迨至機關不利,而痰火與風,聚結一家矣。書曰:肺主周身之氣,雖痰火風雜併為病,無不關乎肺臟,正《內經》所謂肺熱葉焦,則生痿躄是也。夫風藥多燥,豈非助熱而加其痿躄乎?《內經》云:風淫於內,治以甘寒。
夫甘寒清火,人所共知,而熄風誰能深信?不知風走空竅,原由火召,非甘寒厚味,監督其間,不能填塞其隙。開方服二劑,潮熱減半,汗止,大便艱,卻無痞滿,尚屬枯焦,未敢議下。更方又服二劑,潮熱蠲除,人事始清,但時言痛楚,非病進也,蓋經脈流通之佳兆耳。復立第三方,服至五劑,手足運動,再服五劑,形骸如常。
人皆渭奇,實非奇也。後七月餘訪友至高姓,治一婦,悉同此症,但初起多服耆朮龍眼等藥,筋加短縮,與以前第三方,每劑加倍,半月而愈。可知醫貴洞悉病情,運巧思以制方,毋按圖以索驥,斯得之耳。
白話文:
一位名叫傅嫗的女性四肢感到疼痛,無法自由活動。醫生開始給予她驅風、去濕、清火和補血的藥物治療,但結果是她感到更加煩躁和熱,汗流浹背,耳朵聽力下降,口乾舌燥,胸部緊繃呼吸困難,四肢更是毫無知覺,無法感受到痛或癢。
先前的醫生仍然認為這是筋骨疾病,於是又開了附子、草烏、秦艽、獨活、牛膝、木瓜等藥物,然而病情反而更嚴重。
後來,我被請來討論治療方案,傅嫗的父親問我:「吃了兩個月的藥,病情反而加重,這到底是什麼病?」我回答:「此病主要是因為患者身體過於肥胖,平日就有痰多和火氣旺盛的情況。痰火在體內旺盛,導致風邪進入,風邪進入體內的空隙,痰火跟隨而來,共同侵入經絡。起初可能還沒有太大的感覺,但當身體機能出現問題,痰火和風邪就聚集在一起,形成結塊。根據醫學理論,肺部負責全身的氣息循環,即使痰、火、風三者混合發病,也都和肺臟息息相關,正如古籍《內經》所述:肺熱葉焦,就會產生萎縮和行走困難的症狀。風藥多數具有燥性,這樣不是反而會助長熱氣,使萎縮的症狀更加嚴重嗎?《內經》說:風邪在體內過剩,應該用甘寒的藥物來治療。
甘寒的藥物可以清熱,這點眾所周知,但是熄滅風邪,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相信呢?其實風邪進入體內的空隙,原本就是由火氣招致,如果不使用甘寒且濃厚的藥物,在中間起到調節的作用,就無法填補這些空隙。開出藥方,服用兩劑後,潮熱減輕一半,汗也停止了,雖然大便有些困難,但並無脹滿感,身體內部還有些乾燥,不敢立刻進行瀉下治療。更改藥方,再服用兩劑,潮熱完全消失,意識也清醒了許多,只是偶爾會抱怨疼痛,這並不是病情惡化,而是經脈開始流通的徵兆。再次更改藥方,服用五劑後,手腳可以自由活動,再服用五劑,身體恢復正常。
大家都覺得神奇,其實並不是什麼奇跡。七個月後,我去高姓朋友家訪友,治療了一位婦女,她的病情和傅嫗一模一樣,只不過在初期多服用了黃耆、白朮、龍眼等藥物,導致筋骨更加縮短。我給她開了和傅嫗第三次的藥方,只是藥量加倍,半個月後就痊癒了。由此可見,醫生最重要的是要深入瞭解病情,運用靈活的思維來開藥方,不能墨守成規,才能得到最好的療效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