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卷二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2)

1. 泄瀉不食

胡曉鶴孝廉尊堂,素體虛弱,頻年咳嗽,眾稱老癆不治。今春咳嗽大作,時發潮熱,泄瀉不食,諸醫進參朮之劑,則潮熱愈增,用地黃、鹿膠之藥,而泄瀉胸緊尤甚。延醫數手,無非脾腎兩補,迨至弗效,便引勞損咳瀉不治辭之。時值六月,始邀予診,欲卜逝期,非求治也。

診之脈俱遲軟,時多歇止,如徐行而怠,偶羈一步之象,知為結代之脈。獨左關肝部弦大不歇,有土敗木賊之勢。因思諸虛不足者,當補之以味,又勞者溫之,損者益之。但補脾腎之法,前轍可鑑,然舍補一著,又無他法可施。因悟各臟俱虛之脈,獨肝臟自盛,忽記潔古云:假令五臟勝,則各刑己勝,法當補其不勝而瀉其勝,重實其不勝,微瀉其勝。此病肝木自盛,脾土不勝,法當補土製肝,直取黃耆建中湯與之。

蓋方中桂芍,微瀉肝木之勝,甘糖味厚,重實脾土之不勝。久病營衛行澀,正宜薑棗通調,而姜以制木,棗能扶土也。用黃耆補肺者,蓋恐脾胃一虛,肺氣先絕。連進數劑,果獲起死回生。但掌心微熱不除,且口苦不寐,咳瀉雖止,肝木猶強,原方加入丹皮重瀉肝木之勝,再進而安。

黃耆建中湯

黃耆,芍藥,肉桂,甘草,煨姜,飴糖,大棗

白話文:

胡曉鶴先生的母親,平時身體就比較虛弱,近年來更是經常咳嗽,許多醫生都認為這是老年的消耗性疾病,難以根治。今年春天,她的咳嗽加劇,同時還伴有陣發性的潮熱,並且開始出現腹瀉,完全沒有食慾。眾多醫生開出人參、白朮等補品,但她的潮熱反而更嚴重;使用地黃、鹿角膠等藥物後,腹瀉和胸部緊繃的情況更加嚴重。請過許多醫生,他們都是開出補脾補腎的藥方,但效果不佳,最後都以這是勞損引起的咳嗽和腹瀉,無法治療為由辭去。

直到六月份,才被邀請我來診斷,他們的目的只是想預知她的壽命期限,並不是真的要尋求治療。

診斷後發現,她的心跳非常緩慢,而且常有停頓,就像慢慢行走卻偶爾停步一樣,這顯示了心跳節律不整。只有在左關肝部的脈象,呈現出強烈且持續的弦狀,顯示出肝氣旺盛,對脾氣造成影響。我想到對於各種虛弱情況,應當以滋補的方式來治療,勞損需溫補,損耗需滋養。但是,之前補脾補腎的方法已經嘗試過,現在看來效果不佳。然而除了補益,似乎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採用。我突然想起潔古的話:如果五臟中的某一臟器功能過強,那麼它就會對剋制它的臟器造成傷害,按照理論,應該補充被剋制的臟器,並抑制過強的臟器。這個病人肝臟功能過強,脾臟功能不強,因此,應該補脾以控制肝,於是選擇黃耆建中湯作為藥方。

該藥方中的桂芍,可以稍微抑制肝臟的過度活動;甘草和糖,可以滋補脾臟。長期患病導致營養和防禦能力下降,薑和棗正好可以調理,薑可以抑制肝氣,棗可以滋補脾臟。使用黃耆來補肺,是因為擔心一旦脾胃虛弱,肺氣會先衰竭。服用幾劑後,病情果然有了起色。但是手掌心微熱的症狀並未消除,並且她口苦,睡眠不好,雖然咳嗽和腹瀉已停,但肝氣仍顯得強烈。於是在原方中加入牡丹皮,加強抑制肝氣,再次服藥後,病情終於穩定。

藥方名稱:黃耆建中湯

藥方成分:黃耆,芍藥,肉桂,甘草,煨薑,飴糖,大棗。

2. 腎虛不寐

錢贊府,客秋患脫症,下元屬虛,疊進耆朮地歸桂附頗效。而左脅氣煽,夜難成睡,至今未除,服盡歸脾養心之劑不應。面色㿠白,舌尖深紅,肢體怠倦,脈來虛軟,此乃心脾肝腎俱病。前服歸脾養心之劑,未能療及肝腎,而不寐由於氣扇,氣扇由於陽明脈絡空虛,肝風得以內鼓,是填納封固之法,萬不可少。

今議端以甘溫填納封固之品,服至十劑,飲食倍常,夜寐得安,乃二十劑,左脅之氣亦不鼓矣。可見醫者得心應手之妙,務在分清病源而已。

附方

熟地,白朮,山萸,當歸,石脂,牡蠣,棗仁,山藥,肉桂,附子,甘草,枸杞

白話文:

[腎虛失眠]

錢贊府先生,去年秋天時得了脫症,下焦腎臟功能虛弱,經過多次服用補腎壯陽的藥物,如黃耆、白朮、熟地、當歸、肉桂和附子,病情有了明顯改善。然而,他左側胸脅有氣流竄動的現象,晚上很難入睡,這個問題到現在還沒有解決,即使吃了很多調理脾胃和安神的藥物也沒有改善。他的臉色蒼白,舌頭尖端呈現深紅色,四肢疲憊無力,脈搏虛弱,這表示心、脾、肝、腎都有問題。之前服用的調理心脾的藥物,並沒有治療到肝和腎的問題,而失眠的原因是氣流竄動,氣流竄動的原因則是因為胃經的脈絡空虛,導致肝風內擾,因此,滋補封藏的方法,絕對不能省略。

現在我們決定使用甘溫滋補和封藏的藥物,服用十劑後,他的食慾比以往增強了許多,夜晚也能安然入睡。再服用二十劑後,左側胸脅的氣流竄動的問題也不再出現。由此可見,醫生治病的巧妙,就在於能清楚判斷病因。

附錄方子

熟地、白朮、山茱萸、當歸、赤石脂、牡蠣、酸棗仁、山藥、肉桂、附子、甘草、枸杞。

3. 述治(六條)

4. 與許勳翁論失血書

嘗觀萬物生成之道,惟陰與陽而已。蓋非陽無以生,非陰何以成?有陰陽,即為血氣。陽主氣,故氣全則神旺,陰主血,故血盛則形強,人生所賴,惟斯而已。尊閫玉體違和,前承不鄙,冒雨赴召,脈證相參,由來者漸,先天稟賦,已為薄弱之體,客臘分娩,調理不無失宜。心旌搖搖,內爍真陰,陰血既傷,則陽氣偏盛,而變為火矣,是謂虛火勞瘵之萌也。

前經治數手,不過見症投劑,未探真情。見其潮熱,概行清火,目睹形羸,即為補血。孰知陰精日報,食飲無味,轉勞轉虛,轉虛轉勞,脈從內變,色不外華。而鼻血輒溢,食少力稀,正大易所謂龍戰於野,其血元黃,乃亢龍有悔之象,非一二法所能療。僕雖不敏,既叨不鄙,用敢直陳顛末,稍能深信,何辭病勢之重,藥進數劑,當有應驗之功。足下勿以愚一管之見,視為泛常,幸甚。

白話文:

曾經觀察萬物生成的道理,只有陰與陽兩種力量而已。沒有陽的力量就無法產生生命,沒有陰的力量又如何能夠成長?有了陰陽,就有了血氣。陽主宰著氣,因此氣充沛則精神旺盛;陰主宰著血,所以血旺盛則身體強壯。人的生存,依賴的就是這些。

您貴體欠安,之前有幸被您看重,冒著雨前來診斷。根據脈象和病症,可以看出這是一點一點積累下來的問題。先天的體質,已經算是較為虛弱,去年冬天生產後,調理上不免有些不適宜的地方。心情不穩,內在的真陰受損,陰血受傷,那麼陽氣就會過剩,轉變成火,這就是虛火勞疾的開始。

之前幾次治療,只不過是針對表面的症狀下藥,並未深入探究根本原因。看到發燒,就一味地清火;看到身形消瘦,就立即補血。但誰知道,陰精逐日流失,食慾不佳,越勞累越虛弱,越虛弱越勞累,脈象從內在改變,面色也無光澤。鼻子常出血,食慾減退,體力衰竭,正如《易經》所說的龍在野外戰鬥,其血呈現出黃色,這是龍過度強大而後悔的徵兆,不是一般的治療方法所能解決的。

雖然我學識淺薄,既然有幸被您看重,就大膽直言病情的始末。如果您能深信我的診斷,我並不害怕病情的嚴重,服藥幾劑後,應該會有明顯的效果。希望您不要認為我的看法只是普通見解,那樣我將非常感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