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卷三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1)

1. 表實上壅

吳應新乃郎,腋下腫痛,將欲作毒,瘍醫外用敷藥已愈,隨忽遍身微腫,其飲食二便如常,復延幼科,以消導利水之藥,倏然頭痛潮熱,腫勢甚急,腎囊腫大,狀若水晶,飲食頓減,神氣困倦。更醫又議理脾利濕,醫者病家,見症甚暴,疑而未決。

余謂五行之速,莫如風火,蓋因氣血凝滯,始發癰毒,未經疏散,氣血不宣,加以寒冷抑遏,致令邪氣內攻,凡陽氣被郁之症,必當疏通經絡,啟發皮毛,庶幾肺氣宣達,外則腠理舒暢,內則水道通調,原肺主一身之氣化也。今肺氣窒塞,與消導利水、理脾行濕何與?疏方以人參敗毒散,加蘇葉、防風、杏仁,助以熱稀粥,令其皮膚津津,連服二劑而消。

蒙稱奇治,竊笑世醫一見腫症,輒稱腫症多濕,咸趨利水,見余發汗,便覺詫異,曷知《內經》治腫諸法,有開鬼門之例乎?

人參敗毒散,方見卷一傷寒門濕熱內伏。

白話文:

[表實上壅]

吳應新是個年輕人,他的腋下突然腫脹疼痛,似乎快要形成膿包,於是請了外科醫生來治療,經過外敷藥物後病情有所好轉。但不久之後,他全身開始微微浮腫,雖然飲食和排泄功能都還正常,但他還是找了兒科醫生進一步診治,醫生開了消食導滯和利尿的藥物。然而,服用後他卻開始出現頭痛和發燒的症狀,身體的浮腫情況變得更加嚴重,尤其是腎部的腫脹,看起來像透明的水晶一樣,食慾也因此大減,精神狀態也顯得十分疲憊。再找醫生診斷,他們認為應該要調理脾胃和排除濕氣,但是患者和醫生看到這種劇烈的症狀,都感到疑惑,無法決定該如何治療。

我認為,在五行之中,風和火的影響速度最快。吳先生之所以會發病,是因為他的血液和氣流運行不暢,導致了膿包的生成。如果沒有及時疏散,氣血就會無法順暢流通。加上天氣的寒冷,使得邪氣在體內肆虐。對於陽氣受到壓抑的病症,我們必須疏通經絡,打開皮毛,這樣肺部的氣流才能得到充分的擴散,外在的皮膚和肌肉也能得到放鬆,內在的水分調節也會恢復正常,這是因為肺部負責控制全身的氣流。現在肺部的氣流受阻,用消食導滯和利尿、調理脾胃和排除濕氣的方法,又能有什麼效果呢?所以我開了一個處方,就是「人參敗毒散」,並添加了蘇葉、防風和杏仁,並讓他喝一些熱稀粥,讓他的皮膚能保持濕潤,連續服用了兩劑後,病情就得到了緩解。

我的治療方式被譽為奇蹟,但私底下我對那些一看到浮腫就認為是濕氣過重,只會利尿的醫生感到可笑。他們看到我使用發汗的方式,都會感到驚訝,但他們不知道在《內經》裡,就有通過開鬼門來治療浮腫的案例嗎?

這個「人參敗毒散」的處方,可以在第一卷的傷寒門中找到,主要針對的是濕熱內伏的情況。

2. 表虛下陷

余玉堂幼郎,因患瘡敷藥,瘡愈發腫,飲食二便如常,延醫數手,調治多日,不識為瘡蠱之症,無非五苓平胃之藥,漸至下腫尤甚,囊若水晶,形似魚泡,呼吸不利,求治於余。余思邪氣內陷,必當提出於表,又思病甚於下者,當從舉之之義,乃與升陽益胃湯。按投二劑,寒熱頓起,若有瘧狀,其家驚布。

余曰:曏者邪氣內陷,今已提出,乃得表裡交爭,方有寒熱相戰,不致內結,正佳兆耳。仍令再進,共計十劑始消。噫!世人但知熱退為病愈,抑知發熱亦為病愈乎?

按:二症邪俱在表不在裡,故飲食二便無恙。一則表實上壅,一則表虛下陷,表實非發汗不解,表虛非提邪不達,故治自爾獲效。非寢饋東垣者,曷克臻此?男澍謹識。

人參敗毒散,方見卷一傷寒門濕熱內伏。

升陽益胃湯,方見前本門陽氣不升。

白話文:

[表虛下陷]

我名餘玉堂,我的小兒子生病了,原本是因為長了膿包,我們給他上了藥,沒想到好了之後反而更腫了。但他還能正常吃飯和排泄,我們請了好幾個醫生來看,看了好幾天,都搞不清楚這是什麼病,只是開了一些常規的利尿和平胃的藥。結果情況越來越糟,下面腫得特別厲害,像水晶一樣透明,看起來就像魚泡泡,連呼吸都有困難。我們只好又來找我。

我認為這是因為邪氣深入體內,必須要讓它從皮膚表面出來,我又想,如果病集中在下半身,應該要從提升的角度去治療。於是,我給他用了「升陽益胃湯」。

服用了兩劑後,他開始發燒,好像得了瘧疾,家人們都嚇壞了。

我說:以前邪氣在體內,現在已經被逼出來了,所以才會有體內外的鬥爭,這就是為什麼他會冷熱交替,但是這不是病,這是好徵兆啊。我讓他們繼續給孩子喝藥,總共喝了十劑,病才終於好了。

唉!人們只知道發燒退了病就算好了,卻不知道發燒也是病快好的一種跡象。

兩個病症,邪氣都在皮膚層而不是在體內,所以他還能正常吃飯和排泄。一個是皮膚層實質的堵塞,另一個是皮膚層虛弱導致的下陷,皮膚層實質的堵塞如果不發汗就不會好,皮膚層虛弱如果不把邪氣提昇出來也不會好,所以這樣的治療方式才會有效果。如果不是跟隨李東垣學習的人,怎麼可能達到這樣的治療效果呢?由男澍謹記。

人參敗毒散,這個藥方可以在第一卷的傷寒門濕熱內伏找到。

升陽益胃湯,這個藥方在前面提到的陽氣不升門中可以找到。

3. 濕邪內陷(二條)

傅乃謙先感風寒,猶不自覺,繼以飲食不節,遂至腹脹,面足俱浮,上半身時潮,下部足膝常冷,目黃尿閉。本屬寒濕結聚,因重與柴苓湯加蘇葉治之,連進數劑,小水便利,面部及兩手略消,而下半身及腹愈加腫脹,氣愈急促,水囊光亮,腫若魚泡。

因思明是風寒外郁,食飲內傷,理宜和解利濕,合乎開鬼門潔淨府之意,何上消而下愈腫?沉思良久,恍然悟得,斯症雖屬外郁內積,實由脾胃失健運之權,中焦無升發之機,藥味滲泄過重,胃陽下降至極,必當升舉其陽,合乎下者舉之之義,方為至理。

然理法雖合,而方藥難定,曾記東垣書,有自病小便不通,謂寒濕之邪,自外入里而甚暴,若用淡滲以利之,病雖即已,是降之又降,復益其陰,而重竭其陽也,治以升陽風藥,是為宜耳。斯症寒濕內聚,積結胃陽,下降不化,法當用其方,名曰升陽益胃湯。善哉,方之名也!不升陽,何以能益其胃乎?斯症藥品方名符合,殆所謂有是病即有是藥也。一劑即效,連劑而安。

升陽益胃湯,方見前本門陽氣不升。

吳樂倫,時當盛暑,陸路歸里,中途發瘧,其瘧每日夜發,寒少熱多,汗出口渴,小水短赤,面目浮黃,舌苔堆積如粉,大腹陰囊及腿脛一帶,悉皆浮腫。又發舊痔,每日零星去血,約在升余,凡涼血消腫治瘧之方,俱歷嘗不效。按脈屬虛,而症似濕熱,竊瘧腫便血三症,皆虛中挾熱,正合《內經》氣虛身熱,得之傷暑之旨。

蓋病者原因途中暑熱,渴而啜瓜,濕熱蘊蓄於胃,三焦不化,四海閉塞,以致營衛失常,而成斯疾。必須先潔淨府,以少殺其暑熱之熾,順趨水道,令膀胱氣化先行,然後再提陽陷於陰之瘧邪,從鬼門而出,則腠理自和。俾衛分有氣化之機,營中無擾亂之苦,而便血不治可自止矣。

於是以輕清微寒之味,解暑滲濕之品,方用西瓜、滑石、石韋、丹皮、通草。服至二劑,小便甚長,身腫消退,隨以清暑益氣湯除蒼朮,連服旬日,果然三症頓愈。所謂病變雖多,法歸於一之驗也。

清暑益氣湯,方見卷一傷寒門一得集。

白話文:

【濕邪內陷】

傅乃謙先生最初感染了風寒,自己卻未察覺,接著飲食不節制,導致腹部脹大,臉部和腳部都出現浮腫,上半身偶爾會有熱潮現象,下半身的腳膝部位常感覺冰冷,眼睛呈現黃色,且小便不暢。這種情況顯然是寒濕在體內聚集,因此使用柴苓湯加上蘇葉來治療,連續服用幾次後,小便的情況有所改善,臉部和雙手的浮腫亦略有消退,但下半身及腹部的浮腫反而更嚴重,呼吸更為急促,皮膚光亮,浮腫的狀況如同魚泡。

我開始思考,明明是外在風寒封閉,內在飲食傷害,應該要調和身體並利濕,這才符合「開鬼門,潔淨府」的原則,為什麼上半身的浮腫消退了,下半身的浮腫反而更嚴重呢?經過一番深思,我突然明白,雖然此病症是由外在因素引起,內在因素累積,但實際上是由於脾胃失去了正常的運轉能力,中焦部位沒有上升的動力,藥物的滲透和排泄作用過強,導致胃部的陽氣下降到極點。因此,我們必須提升體內的陽氣,這纔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。

理論上雖然如此,但在選擇具體的藥方上卻有困難。我記得東垣在他的著作中提到,他自己曾經因為小便不通暢,被診斷為寒濕邪氣從外部進入體內,如果用淡滲的方法來利尿,雖然病情可以立即緩解,但這樣會進一步降低體溫,增加體內的陰性成分,耗盡體內的陽性成分。他認為,使用能提升陽氣的藥物來治療風濕,纔是最適合的。對於這種寒濕邪氣在體內聚集,影響胃部陽氣,導致陽氣無法正常運行的情況,我們應該使用他提出的藥方,稱為升陽益胃湯。這個藥方的名字真是太好了!如果不提升體內的陽氣,怎麼可能增強胃的功能呢?此病症的藥物和藥方的名稱相符,這正是所謂的「有什麼樣的病,就該有什麼樣的藥」。服用一次就有明顯的效果,連續服用幾次後,病情就穩定下來了。

接下來講述的是吳樂倫先生的故事。當時正值盛夏,他沿著陸路回家,途中發作了瘧疾。他的瘧疾每天晚上都會發作,寒戰少,發燒多,出汗,口渴,小便短而紅,臉部和眼睛泛黃,舌苔厚如粉狀,腹部、睪丸和小腿部分全部浮腫。他又發作了過去的痔瘡,每天都會零星地出血,大概超過一杯的量。他嘗試了所有涼血消腫和治療瘧疾的藥方,但都沒有效果。從脈象來看,他的身體虛弱,但病症表現出濕熱的特徵。我認為,瘧疾、浮腫和便血這三個病症,都是虛弱中夾雜著熱度,正好符合《內經》中所說的「氣虛身熱,因受暑熱所致」。

病患最初是因為在炎熱的旅途中口渴而喝了西瓜,導致濕熱邪氣在胃部積聚,三焦功能失調,四海閉塞,導致營養和防禦系統失常,最終導致了這種疾病。首先,我們必須清除體內的濕熱,以減少暑熱的強烈程度,讓其通過正常的排泄途徑排出,讓膀胱的氣化功能得以恢復,然後再處理藏在陰性體質中的瘧疾邪氣,讓它們通過汗腺排出,這樣皮膚的毛孔就能自行恢復正常。這樣,防禦系統就可以進行正常的氣化,營養系統就不會受到幹擾,便血問題也可以自行解決。

因此,我使用了一些清涼微寒的藥材,如西瓜、滑石、石韋、丹皮、通草,這些藥材可以解暑和排濕。服用兩次後,他的小便變得更長,身體的浮腫也逐漸消退。接著,我讓他服用清暑益氣湯,去掉蒼朮,連續服用十天,果然三個病症都迅速得到了治癒。這就是所謂的「疾病變化雖多,但治療方法歸於一」的真實驗證。

【清暑益氣湯】的配方可以在第一卷傷寒門的一得集中找到。

4. 脾腎陽虛(二條)

傅孔怡,病纏服藥,十有餘載,初起,腹痛時脹,得食身重,時愈時發,漸次而甚。舊冬足跗有浮氣,至春通身浮腫,腹皮脹滿,腹中鳴響,上氣喘急,胸前塞緊,食飲不運,左腎睪丸吊痛,遍身之病,自難名狀。三楚名劑,歷嘗不瘳,買舟歸里待斃而已。邀余告曰:今請先生為我決一逝期耳。

余曰:此為單腹脹證,古賢皆曰難治,病源本深,但今診其脈,尤有和緩之意,可知胃氣以及真陽尚有微存,是為先天稟賦之厚,急進大藥,尚屬可治。經曰: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。今陽氣所存無幾,全是一團陰氣混擾其中,所以腹中鳴響,哇哇之聲,皆陰氣漫彌也。

陰氣盛,則中州無光土,被浸潤泥滑矣,所以飲食不運,胸緊腹鼓者,皆土病也。至於吊疝跗腫,乃命門火衰之徵,而上氣喘急,由乎腎陽為陰所迫,無根之氣,端往上奔。為症如此,安之固之,尚且不暇,何醫者見病治病,不明塞因塞用之法,希圖目前之快,任行攻伐,使非先天稟賦之厚,真陽早已撲滅矣。

吾今許以可治者,以崇土為先,而土賴火生,又當以治火為急,火旺則土自堅,土堅而萬物生矣,火旺則陰自消,陰消而陽自長矣。方既立,何孔翁疑藥之重,畏術之補。余曰:前被劫藥之誤,豈可猶陷前轍?今僅留殘喘,豈能遷延時刻?比之黃河壩倒,豈擔石培土所能豎立?而用燥藥者,譬之賊兵鼓眾,雖選強與敵,使非銃炮為之前,焉能直突營圍?因親驗其藥,面視其服,而猶藥輕病重,三服始驗。告余曰:服白朮之攔阻,胸前反寬,腹中之氣,竟走肛門而出。

余曰:此正云開霧散,日將出也。以後服五十劑毫不改味,而腹脹足腫始消,七十劑遂奏全效。可見陽氣存留,得於先天稟賦之厚者,終克有濟也。

附方

白朮,巴戟,附子,乾薑,熟地炭,當歸,骨脂,葫巴,澄茄,小茴香,肉桂,沉香

余毓賢,堪輿為業,冒暑登山,因而瘧痢交發。醫者不究其勞,惟責其暑,凡胃苓香薷芩連之藥,數手雷同,乃致瘧痢未已,而氣急腫脹日增。延余治時,敗症百出,忙以補中益氣、《金匱》腎氣,日夜交斟,按治三日,瘧邪不至,痢轉滑泄,似乎大有起色。然細揣尚有三不治焉,蓋水腫症脈宜洪大,今見沉細一也,且囊與莖俱腫二也,又滑泄而腫不消三也。以此告辭,求治不已,勉力處治。

潛思火土傷敗,非大劑破格,何能逆挽?用六味回陽飲,加白朮、骨脂、肉蔻,兼進硫黃丸,日進三劑。按法不歇,五日之久,病全不減,扶至十日,附術各進兩斤,硫黃丸已下九兩,始覺氣急略平,便轉溏糞。再經旬日,進藥不輟,方可著枕,便堅溺長,脈稍有力,皮膚始露縐紋,旋以歸脾湯,吞八味丸,再經月餘,始克起死而回生也。

歸脾湯,方見卷二虛寒門誤表亡陽。

八味丸,方見卷二虛寒門首案。

六味回陽飲,方見卷二內傷門寒熱如瘧。

白話文:

標題: [脾腎陽虛(二則)]

內容: 傅孔怡長期被疾病困擾,吃藥十多年,起初,他腹部時感疼痛並伴有脹感,進食後感到身體沉重,病情時好時壞,並逐漸加重。去年冬天,他的腳踝開始出現浮腫,到了春天,全身都開始腫脹,腹部皮膚脹滿,腹中發出鳴響,呼吸急促,胸前緊閉,飲食消化不良,左側睾丸疼痛,全身病症難以描述。他曾嘗試過各種有名的治療方法,但都沒有好轉,於是決定乘船回家等待死亡。他邀請我,並說:“現在請先生爲我確定一個去世的日期吧。”

我說:“這是單一腹部腫脹的症狀,古人說這很難治療,因爲病根很深。但從我現在的脈診來看,他的脈象仍有緩和的跡象,可以看出胃氣和真陽還有一絲存在,這是由於先天體質的強健。如果立即使用大量藥物,還有可能治療。古人曾說:‘陽氣如同天上的太陽,失去它,生命就會縮短並且不會顯現出來。’現在陽氣所剩無幾,整個身體充斥着陰氣,所以腹中的鳴響,都是陰氣瀰漫所致。

陰氣旺盛,導致中焦沒有光明,被溼潤泥濘所覆蓋,所以飲食不能正常運轉,胸部緊閉,腹部鼓脹,這些都是土病的表現。至於疝氣和腳踝腫脹,是腎火衰退的徵兆,而呼吸急促是由腎陽被陰氣壓迫,沒有根基的氣息向上湧動。面對這樣的症狀,我們應先穩定病情,而不是急於治療,醫生們見病就治病,不明白堵塞因堵塞用的方法,只圖眼前快感,任意進行攻擊,如果不是因爲先天體質的強健,真陽早就被撲滅了。

我現在認爲可以治療的原因,首先是增強脾胃功能,而脾胃依賴於火的生成,所以我們應該緊急治療火的問題,火旺盛則土自然堅固,土堅固萬物才能生長,火旺盛則陰氣自然消失,陰氣消失則陽氣自然增長。既然方劑已經確定,爲何孔翁對藥物的重量產生懷疑,害怕術的補益作用。我說:以前被錯誤的藥物誤導,怎麼還能重蹈覆轍?現在僅剩一口氣,怎麼能拖延時間?這就像黃河大壩倒塌,豈是幾擔土就能支撐的?而使用燥熱藥物,就像是賊軍鼓動羣衆,雖然選擇強者與敵人對抗,如果沒有槍炮在前,怎麼能直接衝破敵營?於是親自驗證藥物,看着他服用,但由於藥物輕而病重,服用了三次才見效。他告訴我:服用白朮後,胸悶反而減輕,腹中的氣竟然從肛門排出。

我說:“這是雲開霧散,太陽即將升起的跡象。”之後,他連續服用了五十劑藥,絲毫不改變藥味,腹部腫脹和腳腫纔開始消退,七十劑後,病情完全好轉。可見,陽氣的留存,得益於先天體質的強健,最終能夠克服困難。

附方: 白朮、巴戟、附子、乾薑、熟地炭、當歸、骨脂、葫巴、澄茄、小茴香、肉桂、沉香

餘毓賢,以風水先生爲業,夏天在山中工作,因此瘧疾和痢疾同時發作。醫生沒有探究其勞累的原因,只是責怪天氣炎熱,所有胃苓香薷芩連的藥物,都是同樣的配方,結果瘧疾和痢疾沒有痊癒,反而氣急和腫脹日益增加。當我治療他時,他已經出現了各種嚴重的症狀,我急忙使用補中益氣和《金匱要略》的腎氣湯,日夜交替使用,治療三天後,瘧疾症狀消失,痢疾轉爲滑泄,似乎病情有了很大的改善。然而,仔細思考後,我發現還有三種情況無法治癒:水腫症狀的脈象應該是洪大的,但現在卻是沉細的;其次,他的陰囊和陰莖都腫脹;再次,滑泄雖然發生,但腫脹並未消退。基於這些原因,我向他告別,但他不斷請求治療,我勉力繼續治療。

我思考火土損傷,如果不使用大量藥物,怎麼可能逆轉病情?我使用了六味回陽飲,加入白朮、骨脂、肉蔻,同時給予硫磺丸,每天三次。按照這個方法,持續了五天,但病情完全沒有減輕,直到第十天,附術各進兩斤,硫磺丸已經下了九兩,他才感覺到氣急稍微緩解,排便變爲稀便。再過了十天,持續用藥,他才能夠躺下,排便變硬,尿量增多,脈象稍有力,皮膚開始露出皺紋,然後我讓他服用歸脾湯,吞服八味丸,再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,他才從死亡線上被拉回來。

歸脾湯:見卷二虛寒門誤表亡陽。 八味丸:見卷二虛寒門首案。 六味回陽飲:見卷二內傷門寒熱如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