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卷二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6)

1. 誤表氣脫(二條)

陳祥光,老年勞力感寒,醫者不究其內傷色脈,拘定潮熱咳嗽,日與外感之藥,極力疏散,乃至氣急神昏,煩冤莫耐。與之以水,可飲一杯,與之以食,僅嘗一口,問其頭痛,則雲頭痛,問其胸緊,便云胸緊,此氣脫神昏,與熱盛神昏者迥然不同。余察其形羸色晦,黏涎滿口,二便如常,按脈衝指,忽散如湯沸騰,知為虛陽上攻脫絕之候。急與大劑附桂理陰煎,吞黑錫丸數錢,得安臥,重服前藥而健。

,:後其乃媳小產後,感冒寒熱咳嗽,余視其面白唇燥,脈來虛大,其熱忽有忽無,此產後血虛感寒,與補中益氣加熟地、薑炭。其家咸議恐補住寒邪瘀血,更醫進發表一劑,即變氣促大汗。復延余治,更見其面紅目赤,耳聾譫語,脈來如湯沸騰,此陰虛陽越,勢在險篤。疏與八味地黃,重附子加五味,囑其急服,尚可挽回。豈知復疑不決,且嫌言過激烈,旋延一醫相商,妄稱熱入血室,競用四物柴胡一劑,大汗發痙而逝,豈非下井壓石者耶?嗚呼,病家固不識病,又不識醫,醫者產後藥禁不明,兼症不考,兩者俱昧,每致傷生,悲哉!

附桂理陰煎

附子,肉桂,地黃,乾薑,當歸,甘草

黑錫丸

附子,葫巴,沉香,固脂,小茴,木香,肉桂,黑鉛,肉蔻霜,金鈴子,陽起石,硫黃

白話文:

[錯誤的表面氣脫(二條)]

陳祥光,一位老年人,在勞動後感受寒冷,醫生沒有深入研究他的內在身體狀況和脈象,只專注於他發燒及咳嗽的表面症狀,每天給予他治療外感疾病的藥物,進行強烈的疏散治療,結果導致他氣息急促,精神混亂,極度不適。他可以喝下一杯水,但只能淺嚐一口食物,詢問他的頭是否疼痛,他會回答是,再問他的胸口是否緊繃,他也會說是。這種情況是氣脫引發的神智混亂,與因高熱導致的神智混亂完全不同。

經過觀察,他身形消瘦,面色暗淡,口腔充滿黏液,大小便正常,脈搏跳動時快時慢,如同沸騰的湯水,我知道這是虛火上升,生命瀕臨絕望的徵兆。我立即開出大劑量的附桂理陰煎,並讓他服用幾錢的黑錫丸,他得以安穩睡覺,再次服用同樣的藥物後,他的健康狀況得到改善。

附錄:後來,他的媳婦在小產後,感染了風寒,產生發燒咳嗽的症狀。我看她面色蒼白,嘴脣乾燥,脈象虛弱且大,她的發燒時有時無,這是由於產後失血導致的虛弱,再感受寒氣所致。我建議使用補中益氣湯,加上熟地、薑炭。但她家人擔心這種藥物會讓寒氣和瘀血凝結,找了另一位醫生,開了一劑解表藥,結果卻使她呼吸急促,大量出汗。再次請我治療時,我看到她臉紅眼赤,耳朵聽不見,說胡話,脈象就像沸騰的湯水,這是陰虛陽越的現象,病情非常危急。我建議使用八味地黃丸,加上重劑量的附子和五味子,並催促他們立即服用,還有機會挽回。然而,他們仍然猶豫不決,甚至認為我的建議過於激烈,轉而請另一位醫生商量,那位醫生謬稱這是熱氣進入血室,竟使用了四物湯和柴胡,結果她大量出汗,抽搐而死,這不是雪上加霜嗎?唉,病人自己不明白病情,也不瞭解醫生,醫生在產後的用藥禁忌不清楚,也沒有全面考量其他症狀,兩者都缺乏理解,往往導致生命的損失,真是令人悲痛!

附桂理陰煎的成分:

附子,肉桂,地黃,乾薑,當歸,甘草

黑錫丸的成分:

附子,葫巴,沉香,固脂,小茴,木香,肉桂,黑鉛,肉蔻霜,金鈴子,陽起石,硫黃

2. 一得集附

3. 陽虛自汗

陳希正學博,素稟陽虛,時屆秋令,偶傷於風,寒熱間作,脈來浮緩,議用桂枝湯,重加附子。將疏方,寒戰鼓慄,熱汗驟至,進藥少安,越日咳嗽,知汗後腠理空疏,復召外邪,遂將原方去白芍,加荊防。服下汗倍於前,而寒熱咳嗽悉除。後因口乾鼻熱,類於火氣上炎,自認秋燥焚金,未審汗後津傷,辛散耗陽之理,誤進甘寒一劑。

熟睡良久,越時口渴,火愈上炎,又誤進參葉湯一碗,繼進稀粥二碗,遂至胸腹飽脹,汗出如雨。復請予視,滿面紅赤,脈來沖指,內外一探,陰氣瀰漫,知為參葉稀粥陰壅之氣,無由轉輸,上衝心肺,從皮膚而作汗也。因悟搏激過顙,逆行在山之理,取五苓散,加姜附以進,俾得膀胱氣化,小便長行,汗止脹消而安。未越日,體間又津津自汗,於是湯撲兼施,按治不輟,面紅雖息,汗仍不止。

經云: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,故天運常以日光明,是故陽因而上衝外者也。今汗止復出,非由腠理空疏,陽不衛外之咎歟?遂用真武,重加附子,少佐收攝之味,服下汗雖漸止,而四肢漸厥,口渴喜飲,頻引熱湯自救。其間有議伏瘧未分者,有議口渴服燥藥太過者,紛紛聚訟,惟余獨唱無和,堅執扶陽之法。

復以附子四兩,人參一兩,濃煎湯服。服未終劑,汗收渴止厥回,諸症悉安,無何。越日汗渴厥逆交至,是為去而復返,必有所因。經云:欲伏其所主,必先其所因,可使氣和,可使必已。茲者疊投湯劑,悉皆剛燥,於陽不違,於陰有乖,宜其退而復返也。乃進四逆湯,加童便,未甚效,繼進白通加豬膽汁湯,吞黑錫丸數錢。

藥方下咽,忽然戰慄,四肢漸溫,陽氣得所,頃刻間,諸症如失,所謂藥不瞑眩,厥疾弗瘳是也。善後之法,一月未棄姜附,並須按日兩劑。迨至臥不受被,有時手梗略冷,或掌心作熱,是皆陰陽和而不合之勢,乃將歸脾、養心、十全大補,進退酌用,兼吞八味地黃丸。又遵陰平陽秘,精神乃治之旨,調理而後全要。

白話文:

[陽虛自汗]

陳希正學識淵博,他天生就體質偏陽虛。到了秋季,偶爾受到風寒影響,出現了時冷時熱的症狀,脈象呈現輕微浮緩,因此決定使用桂枝湯,且大量加入附子。就在準備開立藥方時,他突然感到極度寒冷,隨後熱汗大量湧出,服用藥物後病情稍微舒緩。隔天開始咳嗽,這表示他出汗後毛孔變得脆弱,再次受到外邪侵襲,於是將原藥方去掉白芍,加入荊防。

服藥後,他的汗水比之前更多,但冷熱及咳嗽的症狀都消失了。後來因為口乾、鼻腔熱感,他認為這是火氣上昇,以為自己是秋燥導致金氣受損,卻忽略了出汗後身體津液耗損及辛散藥材會消耗陽氣的道理,誤服了一劑甘寒藥物。

他睡了很久,醒來後感到口渴,火氣更盛,又誤喝了一碗參葉湯,接著再喝了兩碗稀飯,結果胸部和腹部嚴重脹滿,汗水如雨下。他再次請醫生診斷,當時臉色通紅,脈象強烈,經過內外檢查,發現整個身體充滿陰氣,原來是因為參葉稀飯造成的陰氣壅塞,無法正常代謝,導致心肺功能受阻,透過皮膚排汗。

醫生理解到,這是因為過度刺激導致的反向反應,選擇了五苓散,加入薑和附子,讓他能夠通過膀胱的氣化作用,增加小便排泄,最終汗水停止,脹滿感消失,病情得以穩定。然而不到一天,他又開始大量自汗,於是結合藥物和治療,持續看護,雖然臉紅的症狀減輕,但汗水仍然不停。

根據古籍記載,陽氣就像天空和太陽,一旦失去平衡,生命就會縮短且無法顯現,所以自然界總是保持光明,陽氣就是這樣向上衝擊外部的。現在他汗水停了又開始流,不是因為毛孔脆弱,而是陽氣無法保護外在的緣故嗎?因此,他使用真武湯,大量加入附子,輔以收斂效果的藥材,服藥後汗水逐漸停止,但四肢開始冰冷,口渴想喝水,頻繁飲用熱水自救。

有人懷疑他可能是瘧疾,也有人認為他口渴是因為服用了過多燥熱藥物,眾說紛紜,只有我堅持扶陽的療法。再次使用四兩附子,一兩人參,濃煎後服用,還沒喝完藥,汗水、口渴和四肢冰冷的症狀都消失了,所有症狀都得到了改善。

然而,隔天汗水、口渴和四肢冰冷的症狀又再次出現,這是病情反覆的現象,必然有其原因。古籍提到,想要控制疾病,必須找到病因,這樣才能讓氣血和諧,病情得以根治。先前使用的藥物都是燥熱的,對陽氣沒有問題,但對陰氣有影響,因此病情才會反覆。於是,使用了四逆湯,加入童便,但效果不佳,接著使用白通加豬膽汁湯,搭配服用黑錫丸。

藥物入喉後,他突然感到寒戰,四肢逐漸回暖,陽氣得到平衡,片刻之間,所有症狀都消失了,這就是所謂的「藥不瞑眩,厥疾弗瘳」。對於後續的療程,一個月內都不能放棄薑和附子的使用,每天至少服用兩劑。直到他能躺著不蓋被子,偶爾手腳有些許冰冷,或是手掌發熱,這些都是陰陽平衡但尚未完全融合的跡象,於是使用歸脾湯、養心湯、十全大補湯等,適度調整,同時服用八味地黃丸。遵循「陰平陽祕,精神乃治」的原則,進行調理,最終達到全面康復。

以上翻譯只是一種可能的理解和表達方式,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解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