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卷三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8)

1. 咽喉壅塞

陳霽云尊堂,年逾五旬,形體肥盛,平素多痰,余每以姜附投之輟效,厥後醫者,步轍屢進,漸有肩髀疼痛,手足拘攣之狀。醫又云:當防中風,日進茸附之藥,既不知久而增氣之例,又不審病因氣變之理,竟到危急之極。深夜邀視,牙關緊急,咽喉閉塞,且滿面火光炎炎。

諸醫環睹,皆認中風,稱為戴陽危症,家人忙進參附。余見病勢甚急,不能與辨,令取鹽梅搗汁擦牙,俾得牙開,始見滿口膠痰,壅塞咽喉,隨用稀涎散,調水卷取其痰,約嘔升余,其聲稍開,然尚不能言。又以元明粉,攪洗喉中,隨嘔隨攪,又嘔涎升余,方云要睡。次日連進控涎丹,二日中捋進六十粒,始得微泄,改進清肝化痰之藥而健。

白話文:

陳霽云的尊貴母親,年紀超過五十歲,身材肥胖,平時痰多。我曾用薑附藥方治療她,但效果不佳。後來其他的醫生也沿用同樣的藥方,結果病情逐漸加重,出現肩部、大腿疼痛,手腳僵硬的症狀。醫生又說要預防中風,每天服用鹿茸、附子的藥物,既不了解長期服用補氣藥物的弊端,也不清楚病因和氣血變化的道理,最終病情危急。

深夜我被邀請去看診,病人牙關緊閉,喉嚨堵塞,臉上滿是火紅色。

眾多醫生圍觀,都認為是中風,稱為戴陽危症,家屬急忙服用人參、附子。我看到病情十分危急,無法多加解釋,便叫他們取鹽梅搗汁擦拭牙齒,讓病人能張開嘴巴。這才發現病人滿口都是膠狀痰液,阻塞咽喉。於是立即用稀涎散,調水將痰液引出,嘔出大約一升多,聲音才稍稍通暢,但仍不能說話。又用元明粉洗滌喉嚨,一邊嘔吐一邊洗滌,又嘔出痰液一升多,才說要睡覺。

第二天連續服用控涎丹,兩天內共服下六十粒,才開始略微排泄。之後改用清肝化痰的藥物調理,最終身體恢復健康。

2. 肩臂疼痛

傅沐初年壯體強,性豪善飲,患肩臂疼痛,每晚痠麻尤甚,手不能舉,自慮風廢。吳城諸醫,疏風補血,歷嘗不瘳。余視其聲音壯厲,又大便頗堅,知為酒濕內蘊,痰飲流入經隧。原人身衛氣晝行於陽,陽主動,動則流,故晝輕;夜行於陰,陰主靜,靜則凝,故夜重。按此症,實痰阻滯經隧,法當攻刮搜逐,先與控涎丹,繼進茯苓丸,旬日,微泄數次而安。

控涎丹

甘遂,大戟,芥子

白話文:

傅沐年輕時身體健壯,個性豪爽,愛喝酒,患有肩臂疼痛,每到晚上酸麻尤為嚴重,手舉不起來,他擔心自己會因此而失去行動能力。吳城當地的醫生都試著以疏風補血的藥方治療,但效果都不佳。我觀察他聲音洪亮有力,而且大便偏硬,判斷是因長期飲酒,濕氣積聚在體內,痰飲流入經脈所致。

人體的衛氣白天在陽氣主導下運作,陽氣主導活動,活動就會流動,所以白天症狀較輕;晚上則在陰氣主導下運作,陰氣主導靜止,靜止就會凝聚,所以晚上症狀較重。

根據傅沐的症狀,實際上是痰阻滯經脈,應該採取攻刮搜逐的方法治療。我首先給他服用控涎丹,之後再服用茯苓丸,十天后,他出現了幾次輕微腹瀉,病症也隨之痊癒。

控涎丹的藥方如下:

甘遂、大戟、芥子

等分為末,糊丸,臨臥薑湯服。

茯苓丸,《指迷方》

茯苓(一兩),半夏曲(二兩),枳殼(五錢),風化硝(一錢五分)

薑汁糊丸。

白話文:

將以上藥材等分研磨成粉末,再用薑汁調和成丸狀。睡前用薑湯送服。

這是《指迷方》中記載的茯苓丸方劑,藥材包括:

  • 茯苓:一兩
  • 半夏曲:二兩
  • 枳殼:五錢
  • 風化硝:一錢五分

用薑汁將藥粉調成丸狀,方便服用。

3. 左右脅痛

余素胃氣不清,喉間有腐穢結痰,如豆粒者時出。一日倚欄片刻,覺右脅疼痛,右肩肘胛,重墜莫舉,身稍轉側,即牽引脅肋,疼痛頗甚,身略惡寒,投發表藥不應,因思此症,非風非氣,必敗痰失道,偏注右脅之故,以平胃二陳,加芥子、蔞仁,二劑而安。

,:後治周成翁,惡寒胃痛,醫與疏滲藥,胃痛偶減,忽加左脅疼痛,時發眩暈,欲補未決,延余診之。脈來濡滑,因推胃中痰飲,流注肝絡,故有風旋痰眩之象,與二陳,加芥子、瓜蔞、枳實而痊。

白話文:

我平常胃氣不好,喉嚨裡總是有腐爛的痰結,像豆粒一樣,時不時就吐出來。有一天,我靠在欄杆上休息了一會兒,就感覺右邊肋骨疼痛,右肩和肘部也沉重得抬不起來,稍微轉一下身體,就會牽連到肋骨,疼痛得很厲害。身體還有一點怕冷,吃一些發散風寒的藥也沒有用。我仔細想想,這個病症既不是風寒,也不是氣滯,一定是痰濕阻塞在體內,偏流到右邊肋骨所致。於是,我用平胃二陳湯,再加入芥子、蔞仁,吃了兩劑就痊癒了。

後來,我治療周成翁,他怕冷、胃痛,醫生給他開了疏通滲泄的藥,胃痛偶爾會減輕,但突然又加上了左邊肋骨疼痛,還時常頭暈目眩。他想要補身體,但又拿不定主意,就請我診治。我診脈發現他的脈象濡滑,推斷他胃裡的痰飲流入肝經,所以才會出現風旋痰眩的症狀。我給他開了二陳湯,加了芥子、瓜蔞、枳實,他就痊癒了。

平胃散

蒼朮,厚朴,陳皮,甘草

二陳湯

半夏,茯苓,陳皮,甘草

白話文:

平胃散由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組成,而二陳湯則由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甘草組成。

4. 獨熱無寒

楊有成先生,患瘧兩月,歷試諸藥弗效。其瘧獨熱無寒,間日一發,口不渴,身無汗,自覺熱從骨髓發透肌表,四肢如焚,捫之烙手,視舌潤,脈又沉遲。竊思果屬癉瘧,安得脈不弦數,口不作渴,且神采面色,不為病衰耶?此必過食生冷,抑遏陽氣於脾土之中。陽既被郁,鬱極不通,而脾主信,故至期發熱如瘧也。

治之之法,必使清陽出上竅,濁陰歸下竅,則中焦之抑遏可解。與升陽散火湯,果汗出便利而安。

,:陳友生病瘧,脈象形色悉同,惟獨寒無熱,醫治三月不痊,察其溺短無汗,知為外寒內熱,伏火畏寒之症。蓋火鬱土中,而脾土主信,故至期如瘧,惟有發之一法,亦與升陽散火湯而愈。

白話文:

楊有成先生,患瘧疾已兩個月,嘗試過各種藥物都無效。他的瘧疾只有熱症,沒有寒症,隔一天發作一次,不口渴,也不出汗,自覺熱氣從骨髓發出,透到皮膚表面,四肢如同火燒,摸起來滾燙,舌頭濕潤,脈象卻沉而遲緩。

我私下思考,若真是瘧疾,為何脈象不弦數,不口渴,而且精神氣色也沒有因為疾病而衰弱呢?這一定是過度食用生冷之物,抑制了陽氣在脾土之中。陽氣被抑鬱,鬱積到極點無法通暢,而脾臟主司信使,所以到時間就發熱如同瘧疾。

治療方法,必須使清陽之氣上升到上部竅穴,濁陰之氣下降到下部竅穴,這樣中焦的抑鬱就能解除。我給他服用升陽散火湯,果然汗出,排便順暢,病症痊癒。

附:陳友生也患瘧疾,脈象和形色都與楊有成相同,只有寒症,沒有熱症,治療了三個月的時間仍然沒有痊癒。我觀察到他的小便量少,不出汗,知道這是外寒內熱,伏火畏寒的症狀。由於火氣鬱結在脾土之中,而脾土主司信使,所以到時間就會發作如同瘧疾,只有發熱這一種症狀。我也給他服用升陽散火湯,他也因此痊癒。

按:此二症一寒一熱,俱用升陽散火湯,無非升發脾陽,與古人以腎氣湯,治消渴溺多,又治水腫溺少,一開一闔,無非蒸動腎氣,非深造微妙者,難與語也。男澍謹識

升陽散火湯,東垣

人參,防風,柴胡,葛根,升麻,獨活,羌活,白芍,生熟,甘草,姜,棗

白話文:

這兩種症狀,一個寒一個熱,都用升陽散火湯,目的都是要提升脾陽之氣。這跟古人用腎氣湯來治療消渴(糖尿病)導致小便過多,以及水腫導致小便過少,都是一個開一個合,都是要激發腎氣。這些道理非常微妙,不是深入研究的人,很難理解。男澍謹記。

升陽散火湯,出自東垣,方劑如下:人參、防風、柴胡、葛根、升麻、獨活、羌活、白芍(生熟)、甘草、薑、棗。

5. 寒少熱多

陳奇生室人,妊身九月,得瘧病,久治弗痊。其瘧寒少熱多,汗大口渴,迨至坐臥不安,勢難支持,腹中胎氣亂動,諸醫以安胎攻病,無從措手。余診其脈,略有躁亂,再視其舌,已顯鏡光,面白唇紅,青筋滿露(此木邪侮土),乃津液大傷,胃火掀騰。雖年少體強,然汗後脈躁,最犯禁例。

蓋恐明日瘧至,而正虛邪盛,治不得法,則母子難保矣。因思胃火掀騰,而久瘧食減,芩連決不能進;津液大傷,而土敗木賊,歸術又難酌投。擬補虛清熱之藥,惟有純甘可採,因舉黃耆五錢,石斛五錢,人參五錢,桂枝八分,烏梅一個,煎湯已成,另搗梨汁一杯,薑汁少許沖服,囑其即服一劑,至夜備煎一劑,明早將曙再進。病者兩服藥後,俱云好藥,以味甘可口,與胃相適也。

是日瘧竟不至,再與甘溫調理而健。但此症脈來躁疾,面白唇紅,青筋滿露,若用柴芍伐肝,必斃。

白話文:

陳奇生先生的妻子懷孕九個月,罹患瘧疾,經久治療卻不見好轉。她的瘧疾以寒少熱多為主,出汗很多且口渴,病情嚴重到坐臥不安,難以支撑,腹中的胎氣也變得不穩定。各路醫生都試圖用安胎藥來治療瘧疾,卻無計可施。

我診斷她的脈象,略顯躁亂,再查看她的舌頭,已經出現鏡面光澤,面色蒼白,嘴唇紅潤,青筋暴露(這表示木氣侵犯脾土),說明她的津液損傷嚴重,胃火上升。雖然她年輕體壯,但汗後脈躁,是最忌諱的現象。

我擔心明天瘧疾發作,而她的正氣虛弱,邪氣盛行,如果治療方法不當,母子都難保。我思考,胃火上升,而久瘧導致食慾不振,黃芩、黃連等藥絕對不能使用;津液損傷嚴重,脾土虛弱,黃芪、山藥等藥物也不好服用。我打算用補虛清熱的藥物,只有純甘味藥材可以選擇,因此選用黃芪五錢,石斛五錢,人參五錢,桂枝八分,烏梅一個,煎湯服用。另外,我吩咐她將梨汁一杯,薑汁少許沖服,馬上服用一劑,晚上再煎一劑備用,明天清晨太陽將要升起的時候再服下一劑。

病人服用兩劑藥後,都說藥物很好,因為味道甘甜可口,很合胃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