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卷三 (6)
卷三 (6)
1. 脾胃虛冷
陳丹林之子十歲,病痢發熱嘔惡,醫以藿香正氣散,二日絕粒不進,所下血多白少。諸醫見血為熱,又稱胃火之嘔,進左金二陳之屬,腹脹胸高,指尖時冷。余視其血,先下者凝黑成片,後下者點滴晦淡,知為脾胃虛冷,致陽氣浮越而發熱,陰氣不守而下奔,中焦困乏而不納,與乾薑甘草湯。一劑嘔吐,再劑胃脹已消,以早米湯亦受。
更方與理中湯,發熱下痢頓止,蓋脾胃得權,陽氣乃運,使氣血各守其鄉耳。
白話文:
陳丹林的兒子十歲,得了痢疾並且發燒、噁心嘔吐,醫生用藿香正氣散治療,但兩天來他粒米未進,而且拉出的大便血多於膿。
眾多醫生看到有血便就認為是熱症,又說這是胃火引起的噁吐,於是開了左金丸和二陳湯這類藥物,結果孩子腹部脹滿,胸部突起,手指尖偶爾冰冷。
我看他的血便,前面拉出的凝結成黑色片狀,後來的則是點滴且顏色暗淡,由此推斷他是脾胃虛弱導致寒冷,致使陽氣飄忽不定而發燒,陰氣不能固守而向下奔瀉,中焦功能衰竭而不進食,於是給他乾薑甘草湯。
喝了一劑後,他的嘔吐現象減輕,再喝一劑,胃脹的問題已經消失,甚至可以接受早米湯。
後來換方使用理中湯,發燒和痢疾馬上停止,因為脾胃功能恢復正常,陽氣得以運行,使得氣血各自回歸它們應在的位置。
2. 腸胃積熱
王子儀先生,素善病,嘗讀醫書,艱於嗣息,喜補畏涼。客春舉子,屬胎寒,甚小,自周以來,未進涼藥,不知《內經》所謂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也。今秋深,得挾熱下利症,自進止澀之藥,利愈甚,及延醫,言其為熱,用連翹、黃芩清火之藥,更嘔乳,於是畏涼如虎,日延數醫,迄無定見。
子儀日夕看書,對本宣科,漫無適從,輕劑小試,以圖穩當,日復一日,遂釀成一極重熱症,猶自認為虛陽發外。即有醫者認其為熱,不令開方,即行辭去,然又不能自主,請余往治。
余見症是一團火毒內焚,暴注下迫,諸逆衝上之大熱症,非大寒不能勝病,而力爭明辨,不足以破其惑,乃佯不發聲,疏方附子、白朮、乾薑、肉桂、蔻霜,才一開出,眾皆唯唯,共相契賞。及開等分朮附一兩,其餘俱五錢,眾皆緘口。子儀親自持方曰:承賜妙方,大符鄙見,但兒小未免分兩過重。
余勃然曰:既不信,何勞相請?即欲回寓。子儀堅留,眾共挽,又佯為辭曰:事至此,不可緩矣。余有人參補藥丸,兩副同進。眾謂此中必有真參,忙調灌之,豈知余用黃連解毒丸及六一散,一服嘔住神安,再服泄止熱退。但口尚渴,與六一散,令煎洋參麥冬湯調,頻服而痊。
子儀致謝曰:多蒙妙藥,有費重資。余不覺一笑,然亦未敢明言其事,蓋此乃一時權變之法,誠恐不知者,將以我為欺人之尤。然苟可救人,有所弗辭也。
黃連解毒湯
黃連,黃芩,黃柏,梔子(各等分)
白話文:
王先生,他身體一直不好,平時喜歡看醫書,但對於養生之道感到困難,偏好補藥而害怕寒涼藥物。去年春天他的兒子出生,因先天體質偏寒,身材瘦小,自從出生以來,從未服用過寒涼性質的藥物,他不瞭解《內經》所說的,若長期處於某種環境或狀態下,人體的氣會逐漸增加,這是自然界的運作規律。
到了今年秋天,孩子突然出現了熱性的腹瀉症狀,王先生自己給他服用了一些止瀉藥,但情況反而變得更糟。後來請來醫生,醫生認為是體內有熱,開了連翹、黃芩等清熱藥物,結果孩子開始嘔吐奶水,這讓王先生對寒涼藥物更加恐懼,每天找來幾個醫生,但始終無法得到一致的診斷。
王先生日夜研究醫書,但面對眾多醫學知識,他感到無從下手,只能小劑量地嘗試各種藥物,希望病情能穩定下來,但一天天過去,孩子的病情反而越來越嚴重,成為了一個極度嚴重的熱性病症,但他仍固執地認為這是體虛導致的陽氣外泄。即使有醫生認為這是體內有熱,他也不讓醫生開立藥方,直接請醫生離開,然而他又無法自己決定該怎麼做,於是請我去幫忙治療。
我看著孩子,發現他的症狀是由於內在火毒熾烈,急劇下瀉,各種逆向反應都朝上沖,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熱性病症,必須使用大寒性藥物纔能有效治療,但我若強烈堅持並詳細解釋,恐怕無法讓他信服,因此我裝作沉默,開出附子、白朮、乾薑、肉桂、蔻霜的藥方,藥方一開出來,眾人都點頭稱讚,表示贊同。但當我寫下等份的白朮和附子各一兩,其他藥材各五錢時,所有人都閉上了嘴。
王先生親自拿著藥方說:感謝你給我這個絕妙的藥方,這非常符合我的想法,但我的孩子還小,這樣的劑量是否太重了?
我有些生氣地說:既然不相信我,何必請我來呢?我準備返回住處。王先生堅持挽留我,其他人也一起請求,我裝作要拒絕,說:事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,不能再拖延了。我有一種人參補藥丸,可以同時服用兩劑。大家以為藥丸裡肯定有人參,趕緊調製灌服,卻不知道我實際上使用的是黃連解毒丸和六一散,服用一次後,嘔吐停止,精神也安定了下來,再服用一次,腹瀉停止,熱度也消退了。但孩子仍然口渴,我讓他服用六一散,並用洋參麥冬湯調和,頻繁服用後,病情完全好轉。
王先生感謝地說:感謝你的妙藥,我願意支付昂貴的費用。我不禁笑了,但也不敢直接告訴他真相,因為這只是一種臨時應變的方法,我擔心那些不懂的人會認為我在欺騙他人。然而,只要能救人,我願意付出一切。
【黃連解毒湯】
藥材包括:黃連,黃芩,黃柏,梔子(各等分)。
3. 一得集附
4. 木邪侮土
鄒錦元之妻,小腹絞痛,裡急泄瀉,每欲小便,腹筋牽引陰中。諸醫見泄止泄,投盡理脾澀劑,月餘不瘳,勢甚危篤,繼復嘔吐,湯水不入,胸以上發熱,腹以下畏寒。余診之曰:若果內寒外熱,安得月餘痛泄之病,尚有弦數之脈?此必木邪乘土,下寒上熱,當推關格之例治之。仿進退黃連湯,加吳萸、木瓜、川楝、蜀椒、烏梅,月餘重病,不過三服而安。
蓋仿先君治熊錦松,泄瀉吐蛔,潮熱咳逆一症,推肝火沖逆,犯土侮金,用溫膽之法,擴而充之也。
嘉言進退黃連湯
黃連,乾薑,人參,桂枝,半夏,大棗
按:此方本仲景黃連湯,而黃連湯有甘草,與小柴胡湯同意,以桂枝易柴胡,以黃連易黃芩,以乾薑易生薑,余藥皆同。和解之意,一以和解表裡之寒熱,一以和解上下之寒熱。仲景心法如此,嘉言有進退其上下之法,以治關格,非中人所能辨也。
白話文:
鄒錦元的妻子,她出現了嚴重的小腹疼痛,且伴有急迫的腹瀉。每次想要小解時,腹部的肌肉會緊繃,甚至影響到私處。許多醫生看到腹瀉就只針對腹瀉進行治療,用盡了各種調理脾胃和收斂的藥物,然而一個多月過去,病情不但沒有好轉,反而更加嚴重,後來更開始嘔吐,連湯水都無法吞嚥,胸口以上部位感覺發熱,但腹部以下卻畏寒。我為她診斷後說:如果真的是內寒外熱,怎麼可能一個多月的腹痛腹瀉,還能出現脈象弦數的現象?這一定是由於肝氣過盛侵犯脾臟,導致下寒上熱,應該按照關格病症的治療原則來處理。於是,我參考了進退黃連湯的配方,再加入吳茱萸、木瓜、川楝子、蜀椒、烏梅,一個多月的重病,只用了三次治療就恢復了健康。
這套治療方式是受到父親治療熊錦松的啟發,他當時也有腹瀉、嘔吐蛔蟲、潮熱咳嗽等症狀,我們推斷是肝火上升,影響到了脾臟和肺臟。使用溫膽湯的治療方式,但進一步擴展和深化了這個方法。
進退黃連湯的成分包括黃連、乾薑、人參、桂枝、半夏、大棗。
說明:這個方子原本出自張仲景的黃連湯,但是黃連湯中還有甘草,其構思與小柴胡湯相似,只是將柴胡換成了桂枝,黃芩換成了黃連,生薑換成了乾薑,其餘的藥物都是一樣的。其意在調和,一是調和表裡的寒熱,二是調和上下部位的寒熱。張仲景的治療原則就是這樣,而嘉言則有上下調和的治療方式,用來治療關格病症,這種治療方式並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。
5. 風火門
6. 牙緊唇腫
陳元東,連日微覺惡寒,兩耳痛引及腦,然飲食自若,曾向吳醫診治,服川芎茶調散,下咽即渾身大熱,面紅目赤,牙緊唇腫,咽喉窒塞,癮疹紅塊,攢發滿項。舉家驚布,急延吳醫復視,吳醫束手無法。陳氏昆季伯侄,交口怨為所誤,乃一面閉阻吳醫,一面各尋別醫。及余至時,數醫在堂,未敢用藥,有謂此非桂附不可治者。
余因問曰:此何症也?一醫曰:誤表戴陽於上,陰癍發於皮膚,必須桂附,方可收陽。余笑曰:先生可獨領治否?其醫曰:如此壞症,誰肯領治!余曰:吾可領之。遂將吳醫原方加甘草五錢,並曰立可呈效。其家見余言直切,急煎與服,藥一入喉,微汗熱退疹消,頭目俱清,一時人事大爽。
諸醫見余言已驗,各自回寓,而吳問曰:加病是此藥,愈病仍此藥,且加病甚速,愈病仍速,如斯奇治,令人莫測,肯以傳乎?答曰:五行之速,莫如風火,此症本風火內伏,閣下特未察其隱而未出之故耳。原藥升發宣揚,治本合法,但一劑,其伏邪只到肌表,宜乎逼蒸發熱,頭目赤腫,皮膚疙瘩,蓋發猶未透也。余乘機再劑,解肌敗毒,攻其汗出,則邪可盡達,自然風靜火平,合乎火鬱發之之義。
但風火交熾,勢甚暴急,故重加甘草,以緩其火勢,乃甘以緩之之意。法遵經旨,有何奇哉?吳長揖曰:先生誠高妙,勝吾等遠矣。
白話文:
[牙齒緊繃,嘴脣腫脹]
陳元東連續幾天感覺到輕微的寒意,兩邊耳朵疼痛延伸至頭部,然而他的飲食還算正常。他先前找過一位吳姓醫生看病,服用了一種叫做川芎茶調散的藥物,但藥一下肚,全身立刻發熱,臉色通紅、眼睛泛紅,牙齒咬得緊緊的,嘴脣也腫了起來,咽喉像是被什麼東西堵住一樣,皮膚上出現紅色的癢疹,遍佈脖子。
全家人看到這種情況都嚇壞了,急忙請那位吳醫生再來看一次,然而吳醫生也無計可施。陳家兄弟叔侄們紛紛抱怨,認為是吳醫生的治療出了問題,於是他們一方面拒絕讓吳醫生再接觸陳元東,另一方面又開始尋找其他的醫生。當我抵達時,有幾個醫生在場,但他們都不敢開藥,其中有一個醫生認為,這病非用肉桂和附子不可治好。
我問道:“這是什麼病症?”其中一個醫生回答說:“是錯誤地表現出體內的陽氣在上方,陰性的斑點出現在皮膚上,必須使用肉桂和附子,才能把陽氣收住。”我笑道:“你一個人能治療嗎?”那醫生說:“像這樣嚴重的病情,誰願意接手!”我說:“我可以接手。”然後將吳醫生原本的處方中加入五錢的甘草,並告訴他們,藥一吃下去就會馬上見效。陳家聽到我說的那麼肯定,急忙煎藥給陳元東服用,藥一下肚,他微微出汗,熱度就降下來了,紅疹也消退,頭腦和眼睛都清爽許多,整個人精神好了很多。
其他醫生看到我說的果然應驗,便各自回家了。吳醫生問我:“加重病情的是同一種藥,治好病情的也是同一種藥,而且病情加重很快,病情好轉也很快,這樣的奇特治療方式,讓人捉摸不透,你願意分享嗎?”我回答:“五行之中,速度最快的莫過於風和火,這個病原本就是風火潛藏在體內,你只是沒有注意到它隱藏著未爆發的原因罷了。原本的藥物可以提升身體的能量,治療方法完全符合原則,但一劑藥下去,潛藏的邪氣只到了肌肉表面,所以才會導致發燒、頭痛、眼睛泛紅、皮膚長疹子,因為邪氣尚未完全排出。我趁著機會再給他一劑藥,幫助他排汗,將邪氣完全排出,自然就能平息風火,這符合中醫理論中的『鬱火需發散』的原則。
但是風火交錯,力量非常強烈,所以我大量加入甘草,用以抑制火勢,這就是所謂的『甘味緩和』的治療方式。遵循經典的指導,有什麼神奇的呢?」吳醫生深深鞠躬說:“先生您真的很厲害,遠遠超過我們這些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