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卷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5)

1. 木邪侮土

熊錦松潮熱泄瀉,嘔吐蛔蟲,咳逆牽引,左脅疼痛,歷服清散溫補之藥,愈治愈危。迨至夜半,氣逆神昏,面紅目赤,汗大如雨,儼然虛脫之象。但從來熱泄之症,最慮陰液消亡,斷無戴陽之理。診兩寸弦數,知其臟體屬陽,察脈審症,推肝火沖逆,犯土侮金,是以嘔泄咳疼,諸苦並增,加以溫補誤投,以致熱盛神昏也。與溫膽湯,加石斛五錢,桑葉,白附,數劑果安。

溫膽湯,方見卷一傷寒門誤治傳經

白話文:

[木邪侮土]的案例是關於一位名叫熊錦松的病人,他有發熱、腹瀉、嘔吐出蛔蟲、咳嗽、左脅痛等症狀。他曾經服用過多種清熱、散寒、溫補的藥物,但病情反而越來越嚴重。到了半夜,他的呼吸困難,意識模糊,面色紅潤,眼睛充血,汗如雨下,看起來像是虛脫的樣子。

然而,一般而言,熱性腹瀉最擔心的是體內的陰液會枯竭,但並不會出現所謂的'戴陽'現象(即體內陰液極度匱乏,導致陽氣外浮的現象)。通過診斷,發現他的兩手脈象呈弦數狀態,這表明他的臟器屬性偏向於陽。進一步觀察他的症狀和脈象,可以推測他是由於肝火上衝,侵犯脾土,侮慢肺金,因此纔會有嘔吐、腹瀉、咳嗽和疼痛等痛苦症狀加重。加上之前錯誤地使用了溫補藥物,使得體內熱氣更盛,精神更加混亂。

於是,醫生給他開了溫膽湯,並加入石斛五錢、桑葉、白附等藥材。經過幾劑藥後,他的病情果然得到了緩解。

溫膽湯的具體配方可以在第一卷的傷寒門誤治傳經中找到。

2. 答問

門人問曰:傳孔英之子,夜半腹痛,自服麴櫱砂糖,次日上則嘔吐而蟲出,下則泄瀉而血出,醫者以桂枝、白芍、黃芩、木香之藥,連下痰血數升,四肢厥逆,輾轉躁擾極危,索飯一碗,食畢頻笑頻哭而逝,此曷故也?答曰:大凡治病,必先察其外感內傷,為吾儕臨症之權衡,次究其在營,在衛,為人身氣血之分別。然人有兩死而無兩生,故曰脫血者無汗,脫汗者無血。

蓋汗即血,血即汗。孔翁乃郎,吾早見其語聲低陷,神彩外揚,聲陷而氣必弱,神揚而內必空,固知其非永壽人也。今腹痛自半夜,其陽虛陰盛可見,奈何誤為食積腹痛,而用麴櫱砂糖,極力消導,大戕其脾胃生氣耶。蓋麴櫱能化米為酒,而砂糖破血尤速。嘗於吾鄉幼科並方脈諸士,及處家者皆切戒之,乃世俗通弊。

無論寒熱虛實,一見小兒腹痛,即以麴櫱服之,產後腹痛,即以砂糖服之,蓋只知其利之小,而不知其害之大也。幸遇體堅病實者服之,雖得取快之一時,每多暗損於後日。至若病虛體弱之人,害可勝言哉?且今人之稟氣虛弱者多,虛弱之體,脾胃既傷,安得不上嘔吐,胃虛蟲無所養而上出,下泄瀉,脾虛血無所統而下脫乎?當是時中氣大困,安之固之,猶恐不及,奈何醫者,尚認為外感實火之證,投以發散清上,致令陰陽表裡俱傷,是其外感內傷之辨不明矣。夫其臨危索飯者,倉廩空求救填也。

大凡虛病將危,食飲倍常,俗云裝路食者,此也。至此已為除中不治之證,除中者,言中氣已除盡也。躁擾不安者,虛陽外絕,中氣內斷,厥逆脾絕,頻笑心絕,頻哭肝絕。蓋心主血,肝臟血,脾統血,以三臟俱絕而殞,豈非寒中決裂之驗耶?何孔翁及世俗尚不知曲糖醫藥之誤,乃歸咎於方隅鬼祟,不亦異哉?故醫者能於望聞問切之間,先清其內傷外感之由則幾矣。

子輩後遇此症,必當以扶土救陽為先,蓋萬物以土為根,以陽為生,無土不立,無陽不長,此其大要也。門人又問曰:此證今先生道破,固知其為內傷矣。但分明下血,即為血虛,似宜救陰補血,乃言扶土救陽,其理安在?曰:吾早已言之,夫汗即血,血即汗,有形之血不能速生,無形之氣,所當急固。況中虛之病,何堪辛散苦寒戕劫之劑?當知治此症,與仲景治誤汗亡陽救逆之法無少異。

且中土一臟,尤為人身吃緊關頭,試以五行言之。土能生金,不待言矣,設使木無土,何以載其根,遂其生?水無土,何以御其邊底,折其江淮河漢之流?又火能生土,而實火生於土,設使火無土,固無從始其赫曦之化,又何以蓄其升明伏明之勝復乎?蓋上非火不堅,非木不疏,非金不泄,是以一歲之中,春夏秋冬,木火金水,各旺七十二日,土寓四季之末,每旺十八日,大哉地道,土膏一動,百草蕃茂,土氣一收,萬物歸藏。究而言之,萬物歸於土,萬物生於土也。

推而廣之,水火相剋,水火又同穴,設使水中無火,則神機寂滅矣,火中無水,則萬物枯焦矣。其實水包火外,火胎水腹,故《仙經》曰:龍從火里出,虎向水中生。又《道經》云:兩腎一般無二樣,中間一點是陽精。學者必須從此推求,自然心地頓開,所謂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,不知其要者,流散無窮。

讀書若但隨文解義,何能精義入神?今因子輩不知人身以土為重之要,故並及之。

按:陳修園著《三字彙經》,有曰:若河間,專主火,遵之經,斷自我。注云:《原病式》十九條,俱本《內經》,至真要大論多以火立論,而不能參透經旨。如火之平氣曰升明,太過曰赫曦,不及曰伏明,其虛實不辨,若水炭之反也。男澍謹識。

白話文:

學生問道:孔英的兒子在半夜時分腹部劇痛,他自己服用麴櫱和砂糖,結果第二天上吐下瀉,不但嘔吐出蟲子,而且排泄出血來。醫生給他使用了桂枝、白芍、黃芩、木香等藥物,連著吐出和排出數升的痰和血,四肢冰冷,翻來覆去地焦躁不安,病情十分危急。他索要了一碗飯,吃完之後頻繁地笑著哭著就去世了,這是什麼原因呢?

回答說:治療疾病,首先要辨別是外感還是內傷,這是醫生診斷的關鍵。其次,要判斷病癥是在營還是在衛,這是區分人體氣血狀態的重要依據。然而,人不可能同時有兩種死亡方式,卻也不可能同時擁有兩種生命形式,因此有「脫血者無汗,脫汗者無血」的說法。

孔翁的兒子,我早就發現他說話聲音低沉,精神狀態外揚,聲音低沉表示氣虛,精神外揚表示內裡空虛,由此可見他不是一個健康的人。現在他在半夜腹部疼痛,可以看出他是陽氣虛弱,陰氣旺盛。但是,為什麼會誤以為是食物積滯引起的腹痛,而使用麴櫱和砂糖,這會極大地損傷他的脾胃功能呢?麴櫱可以將米轉化為酒,砂糖則能加速血液循環。我曾經對我的鄉親們和一些醫生強烈警告,不要隨意使用麴櫱和砂糖,這是社會上的普遍問題。

無論病情是寒是熱,是虛是實,只要看到小孩腹痛,就立即讓他服用麴櫱;產婦腹痛,就讓她服用砂糖。他們只知道這樣做有短期的好處,卻不知道長期的危害。如果病人身體虛弱,這種做法的害處更是無法言喻。脾胃受損後,怎麼可能不會上吐下瀉?胃虛弱時,腸道中的寄生蟲因缺乏養分而向上移動;脾虛弱時,血液無法得到控制而向下流失。

在這種情況下,中氣嚴重受損,應該安撫和鞏固,但醫生卻認為這是外感實火的症狀,使用發散和清熱的藥物,導致陰陽和表裡都受到傷害,這是因為他們無法明確分辨內傷和外感。病人在危急時刻要求食物,這是他身體空虛,尋求補充能量的表現。

通常,虛弱的病人在病危時,食慾會突然增加,俗稱為「裝路食」,這是一個無法治療的徵兆,表示中氣已經耗盡。焦躁不安的情況,是因為虛弱的陽氣在外斷絕,中氣在內斷絕,四肢冰冷表示脾臟功能衰竭,頻繁的笑聲表示心臟功能衰竭,頻繁的哭泣表示肝臟功能衰竭。心臟主導血液,肝臟儲存血液,脾臟控制血液,三個器官都衰竭了,這難道不是寒冷中死亡的徵兆嗎?為什麼孔翁和社會上的人還不知道麴櫱和砂糖的醫療錯誤,反而歸咎於方隅的鬼怪,這不是很奇怪嗎?因此,醫生如果能在觀察、聽診、詢問和觸診的過程中,首先弄清楚內傷和外感的原因,那就已經接近解決問題了。

你們這些年輕的醫生以後遇到這種病情,一定要以調理脾胃和拯救陽氣為首要任務。萬物以土為根基,以陽氣為生命,沒有土就無法立足,沒有陽氣就無法生長,這是最基本的道理。學生們又問:先生,你現在揭示了這個病症,我們知道這是內傷。但是,病人顯然在出血,這表示血液不足,似乎應該補充陰氣和血液,但你卻說要調理脾胃和拯救陽氣,這是什麼道理呢?

我之前已經說過,汗就是血,血就是汗,有形的血液無法迅速生成,無形的氣應該及時鞏固。對於中氣虛弱的病人,怎麼能承受辛辣散發和苦寒的藥物呢?要知道,治療這種病情,和張仲景治療誤汗亡陽和挽救逆境的方法沒有太大差別。

此外,中土這一器官,對於人體來說至關重要。根據五行理論,土能生成金,這不用多說。如果木頭沒有土,如何能承載它的根部,讓它生長?如果水沒有土,如何能防止它的擴散,控制江河湖泊的流向?再者,火能生成土,而實際上,火是由土產生的。如果火沒有土,如何能開始它的熾熱變化,又如何能保持它的上升和下降的平衡呢?上層需要火來堅固,需要木頭來疏浚,需要金屬來排洩。因此,在一年的四季中,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個季節,木、火、金、水四種元素各自旺盛72天,土在四季的末尾,每個季節旺盛18天。大地的偉大,一旦土質肥沃,萬物就會繁茂;一旦土氣收縮,萬物就會收斂。總的來說,萬物最終都要歸屬於土,萬物的生命也都源於土。

進一步講,水和火相互剋制,但水和火又在同一個空間。如果水中沒有火,那麼生命的活力就會消失;如果火中沒有水,那麼萬物就會枯萎。實際上,水包圍著火,火孕育著水。因此,《仙經》說:龍從火裡出來,虎在水中出生。《道經》也說:兩個腎臟沒有兩樣,中間的一點是陽氣的精髓。學習者必須從這個角度去理解,才能豁然開朗。這就是所謂的「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,不知其要者,流散無窮」的道理。

讀書如果只是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,怎麼可能達到精義入神的境界呢?現在,因為你們不知道人體以土為重的重要性,所以我也一起講述了這一點。

附註:陳修園在他的著作《三字彙經》中寫到:像河間這樣的人,專門研究火,遵循《內經》,斷定自己的理論。注釋說:《原病式》的十九條原則,都是來自《內經》,但是在《至真要大論》中,大多以火作為主要理論,而未能深入理解《內經》的精髓。例如,火的正常氣候被稱為「升明」,過度的火氣被稱為「赫曦」,不足的火氣被稱為「伏明」,對於虛實的區分,就像水和炭一樣相反。男澍謹記。

3. 痢疾附

4. 勞傷中氣

聶安生,腹痛下痢,紅多白少,諸醫以腹痛為積,又以紅多為熱,屢進消導不應,更與芩連歸芍,服之潮熱時起,下墜難支,欲進巴霜丸,疑而未決。余為診視,左關弦大之至,唇舌雖紅,然不喜茶水。脈症相參,知為勞傷中氣,以致營衛不調。蓋營虛則血不藏,衛虛則氣不固,而為下痢紅白也。

加之苦寒迭進,致使陽虛外擾而潮熱,中氣內傷而下墜,意擬理中焦之陽,使氣血各守其鄉。但脈無沉細,且有弦大,又兼腹痛,據症按脈,斯制木、補土、提氣三法,在所必須,與黃耆建中加薑炭,四劑始安,後與附桂理中加固脂、鹿茸,十劑而健,孰謂下利膿血定為熱耶?

黃耆建中湯,方見卷二內傷門泄瀉不食。

白話文:

聶安生患上了腹痛和下痢,症狀表現爲血便,血色鮮紅佔多數,白色部分較少。之前看過的醫生都認爲他的腹痛是由於積滯,血色鮮紅是因體內熱盛,因此多次給予他消化導滯的藥物,但效果不佳。後來又嘗試了黃芩、黃連、當歸、白芍等藥物,結果反而出現時有時無的潮熱,下腹墜脹得難以忍受,想要嘗試使用巴豆霜丸,但有所猶豫未敢輕易決定。

我爲他進行了診斷,發現他的左手關脈弦大異常,雖然嘴脣和舌頭呈現紅色,但他並不想喝水。結合脈象和症狀,我認爲他是勞損傷及中氣,導致營衛失調。營氣虛則血液不能正常儲藏,衛氣虛則氣機無法穩固,因而出現下痢帶血的症狀。

加上之前服用的苦寒藥物,使得陽氣虛弱,外部受到擾動產生潮熱,中氣內傷導致下腹墜脹。我計劃調整中焦的陽氣,讓氣血各自迴歸其應有的狀態。然而,他的脈象並非沉細,而是弦大,再加上腹痛症狀,根據症狀和脈象,制定疏肝、補脾、提氣這三個方法,是必須的。於是給予他黃芪建中湯加姜炭,服用四劑後症狀開始緩解,之後再給予附子、肉桂理中加固脂、鹿茸,服用十劑後身體逐漸恢復,這說明下痢帶膿血不一定就是熱證。

黃芪建中湯的處方,可以在本書第二卷的內傷病門下的泄瀉不食中找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