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卷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)

1. 寒毒中臟

記讀《景岳全書》,有刮痧新按云:向予荊人,年及四句,於八月終,初寒之時,偶因暴而後,中陰寒沙毒之氣,忽於二鼓時,上為嘔惡,下為胸腹攪痛,勢不可當。時值暮夜,藥餌不及,因以鹽湯探吐之,痛不為減,遂連吐數次,其氣愈升,其痛愈劇,因而上塞咽喉,甚至聲不能出,水藥毫不可入,危在頃刻間矣。

余忽憶幼時,曾得秘傳刮痧法,乃擇一光滑細磁碗,別用熱湯一盅,入香油一二匙,卻將碗口蘸油湯內,令其暖而且滑,乃兩手覆執其碗,於病者背心,輕輕向下刮之,以漸加重。碗干而寒,則再浸再刮。良久,覺胸中脹滯漸有下行之意,稍見寬舒,始能出聲。頃之,腹中大響,遂大瀉如傾,其痛遂減,幸而得活。

瀉後得睡一飯頃,復通身瘙癢之極,隨發出疙瘩風餅如錢大者不計其數,至四鼓而退。愈後,細窮其義,蓋以五臟之系,咸附於背,故向下刮之,則邪氣亦隨而降。凡毒氣上行則逆,下行則順,改逆為順,所以得愈。雖近有兩臂刮痧之法,亦能治痛,然毒深病急者,非治背不可也。

至若風餅疙瘩之由,正以寒毒之氣充塞表裡,經臟俱閉,故致危劇。令其臟毒既解,然後經氣得行,而表裡俱散也。可見寒邪外感之毒,凡臟氣未調,則表亦不解,表邪未散,則臟必不和,此其表裡相關,義自如此。故治分緩急,權衡在人矣。愚竊思寒毒中臟,臟為里,所以裡氣不達,外受之邪,表亦不散,非溫經通脈,鮮克有濟,足與是案互相發明,故特錄出以公諸世。(男澍謹識)

附子理中湯

附子,乾薑,人參,白朮,甘草

四逆湯

附子,乾薑,甘草(冷服)

白通湯

附子,乾薑,蔥白(或加人尿豬膽汁)

當歸四逆湯

當歸,桂枝,芍藥,細辛,甘草,通草

大棗或加吳萸生薑,以上皆仲景方

藿香正氣散(《局方》)

藿香,白芷,茯苓,橘皮,厚朴,白朮,紫蘇,半夏,桔梗,大腹皮,甘草,薑棗

八味地黃湯

熟地,山藥,茯苓,澤瀉,山茱萸,丹皮,附子,肉桂

白話文:

寒毒中臟

一位朋友,四十四歲,八月底初寒時,因受寒而患病。半夜時分,突然嘔吐腹痛,痛得厲害無法忍受。當時夜深,無法及時服藥,便用鹽水催吐,但疼痛沒有減輕,反而越吐越厲害,氣往上衝,連聲音都發不出,什麼藥都喝不下去,性命危在旦夕。

我記起小時候學過一種刮痧方法,便找了一個光滑的瓷碗,用熱水加香油溫熱碗底,讓碗又暖和又滑。然後用雙手握住碗,在病人後背輕輕往下刮,慢慢加重力道。碗涼了就再用熱水燙一下繼續刮。過了一會兒,感覺胸中鬱悶之氣慢慢往下走,人也舒服多了,能說話了。不久,肚子裡響聲隆隆,接著瀉下很多便,疼痛也減輕了,總算保住了性命。

瀉後睡了一會兒,全身奇癢無比,接著身上起了很多像銅錢大小的疙瘩,像風疹一樣,到四更天就消退了。病好了之後,我仔細思考其中的道理:五臟的經絡都連接著後背,所以向下刮痧,就能讓邪氣隨之排出。毒氣向上走是逆的,向下走是順的,通過刮痧把逆轉為順,所以病就好了。雖然現在也有手臂刮痧的方法能治痛,但是如果毒邪深入,病情危急,就必須刮背。

至於為什麼會起疙瘩,是因為寒毒充斥在身體表裡,經絡和臟腑都堵塞了,所以才會危急。等臟腑裡的毒解了,經絡氣血才能運行,表裡的邪氣才能散去。這說明寒邪外感,如果臟腑氣血不調,表面也無法痊癒;表面邪氣不散,臟腑也不會調和,表裡是互相影響的。治療要根據情況緩急輕重,醫生要權衡利弊。我認為寒毒侵犯臟腑,臟腑是內在的,所以內在氣血不通,外來的邪氣也無法排出,如果不溫經通脈,很難治癒。這個病例正好說明了這個道理,所以我特意記載下來與大家分享。

(男澍謹謹識)

附錄一些常用方劑:

  • 附子理中湯:附子、乾薑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
  • 四逆湯:附子、乾薑、甘草(冷服)
  • 白通湯:附子、乾薑、蔥白(或加人尿豬膽汁)
  • 當歸四逆湯:當歸、桂枝、芍藥、細辛、甘草、通草、大棗(或加吳萸、生薑)
  • 藿香正氣散:藿香、白芷、茯苓、橘皮、厚朴、白朮、紫蘇、半夏、桔梗、大腹皮、甘草、薑棗
  • 八味地黃湯:熟地、山藥、茯苓、澤瀉、山茱萸、丹皮、附子、肉桂

以上藥方皆出自仲景方或《局方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