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
1. 一得集附
2. 風淫於內
汪寶泉,時屆長夏,夜臥當風,值夢遺後,得風痹病,始苦左足腫痛,難以移立。即邀予視,亟祈補劑,診之,脈大舌黃,身有微熱,雖初起,其勢已重,頗類腳氣病,但無惡寒,發熱,胸滿,嘔吐之症,且脈大舌黃,必是風痹。因告之曰:此風濕內蘊,久而化熱,萃於經脈之中。
法當輕揚辛涼之藥,宣通經隧,兼以甘寒味淡之屬,息風滲濕。但濕凝為腫,風勝為痛,而風為陽,陽主動,勢必流走經隧,恐身中四肢關節處,難免流注之苦。以風性遊移,非比寒濕之邪,僅著一處,留而不散,是以《內經》有周痹行痹之稱,即此症也。必邪去然後正安,不可謂因遺精而病,輒與溫補助邪。
疏與杏仁、桂枝、防己、防風、蠶砂、羚角、桑葉、通草之屬。日夜連進二劑,左足稍愈,身熱已除,果然右腳腫痛,更加薏苡、萆薢以利濕。按服三日,兩足腫痛雖輕,忽又肘腕掌節肩髃各處,逐日遊移,腫痛不堪,又以前方參加石斛、黃柏、天冬、玄參、茅根、桑枝、梨汁、竹瀝,便閉稍加明粉。蓋遵《內經》風淫於內,治以甘寒。
熱淫於內,治以鹹寒,半月之久,按日兩劑,其功始半,續進地黃丸一斤,乃奏全績。原自古風痹痿厥之症,治不得法,常多殞命,治或稍差,亦成痼疾。總由不知風痹痿厥該何證,寒熱虛實從何據,撿方試病,誤人良多。夫四末之疾,必識動而勁者為風,不仁或痛者為痹,軟弱不舉者為痿,逆而寒熱者為厥。
況風者必多風熱相兼,痹者必風寒濕相合,痿者必火乘金,厥者或寒或熱,皆從下起而逆上也。然又病機變化,寒熱虛實,皆從人之臟腑轉移。表寒裡寒,表熱裡寒,陰虛陽虛,自有分別。或曰:風淫四末之症,案中分析甚明,但所言寒熱虛實,皆從人之臟腑轉移者何?答曰:凡邪之所湊,必乘人身之隙而入,內外相召也。
如其人身中素有蘊熱,外風一襲,則風為熱風;若其人身中素有虛寒,外風一襲,則風為寒風。古之三化湯、防風通聖散,皆為治實火之風而設;八珍十全、地黃飲子之類,皆為治虛火之風而設。經曰:風者善行而數變。正為變虛變實,必從人之臟腑虛實轉變也。其間祛邪養正,必察其臟氣之偏勝,究其邪氣之深淺,庶幾瞭然在望,投劑無差耳。
白話文:
標題: [內部風邪]
內容: 汪寶泉先生,在炎熱的夏季,晚上睡覺時吹了風,剛好在夢遺後,不幸得了風濕痹症。最初,他左腳腫痛,難以站立。他馬上請我來診斷,急切的想要補藥。檢查後,發現他的脈搏大,舌苔黃,身體有微微的發熱。雖然這病剛開始,但情況已經很嚴重,非常像腳氣病,但是沒有惡寒、發熱、胸脹和嘔吐的症狀。而且脈大舌黃,確定是風濕痹症。
我告訴他,這是風濕在體內積聚,久而久之轉化為熱,集中在經絡中。
治療應使用輕微涼性的藥物,宣通經絡,再輔以甘寒淡味的藥物,以平息風邪和滲出濕氣。但濕氣凝結導致腫脹,風邪導致疼痛。風是陽性的,會引動,勢必在經絡中流動,可能會讓四肢關節處受到影響。因為風的特性是遊移不定,不像寒濕之邪,只停留在一個地方,久留不散。因此,《內經》中有周痹和行痹的描述,就是這種病。必須先清除病邪,才能讓正氣恢復,不能因為夢遺後生病,就馬上給溫補的藥物,以免助長病邪。
開了杏仁、桂枝、防己、防風、蠶砂、羚羊角、桑葉、通草等藥物。日夜連服兩劑,左腳的情況稍微好轉,身體的熱度也減退。果然,右腳開始腫痛,於是添加了薏苡、萆薢來利尿。連續服用了三天,雙腳的腫痛有所緩解,但突然手肘、手腕、手掌、肩部等部位開始逐日遊移,腫痛難忍。再次開了石斛、黃柏、天冬、玄參、茅根、桑枝、梨汁、竹瀝等藥物,如果便祕,可以稍微添加明粉。這都是遵循《內經》中的原則,對於內部風邪,用甘寒的藥物治療。
對於內部熱邪,用鹹寒的藥物治療。經過了半個月,每天服用兩劑,病情纔有所改善,之後持續服用了一斤的地黃丸,終於完全康復。從古至今,風濕、痿厥等病,如果治療方法不正確,常常會危及生命,即使治療稍微有偏差,也可能成為長期的疾病。主要是因為不知道這些病的確切病因,寒熱虛實的根據在哪,隨意開方,誤導了許多人。
對於四肢的病,必須瞭解活動有力的是風邪,麻木或疼痛的是痹症,軟弱無法抬起的是痿症,逆向的寒熱是厥症。
尤其風邪往往會伴隨風熱,痹症通常是風寒濕相結合,痿症是火旺克金,厥症可能是寒或熱,都是從下往上發展的。然而,疾病的機制是不斷變化,寒熱虛實,都是根據人的臟腑轉換的。表面的寒和內部的寒,表面的熱和內部的寒,陰虛和陽虛,都有其區別。有人問,風邪影響四肢的病症,案例中分析得很清楚,但是你提到的寒熱虛實,都跟人的臟腑轉換有關,這是什麼意思?
我回答,任何病邪,一定會趁人體虛弱時侵入,這就是內外相呼應的道理。
例如,如果一個人本來就有體內熱邪,一旦外風侵襲,風就會變成熱風;如果一個人本來就有虛寒,一旦外風侵襲,風就會變成寒風。古時候的三化湯、防風通聖散,都是為了治療實火的風邪;八珍十全、地黃飲子等,都是為了治療虛火的風邪。《內經》說:風邪善於行走,並且會迅速變化。正是因為它會隨著人體的虛實轉變,所以必須從人體的臟腑虛實轉換來理解。在治療過程中,必須觀察臟腑氣血的強弱,研究病邪的深淺,這樣才能對症下藥,不出差錯。
3. 燥氣焚金
劉瑞奇,余草角交也。經營異地,奔走長途有年,某年秋末,患足疾,初起咳嗽,筋痛,步履艱難,兩腿尤痛,並無紅腫。或治以燥濕利水益劇,更醫疑為氣血虛損,與以歸脾養心,初獲微效,繼進無益,漸至腰屈不伸,夜多夢寐,深虞身廢。次年春盡,買舟歸里,邀余視之。
面色憔悴,形容枯槁,毛髮脫落,大肉盡削。余細詢病源,復驗其兩腿膝筋浮於外,抽束一團。駭嘆之余,沉思再四,念此症發自秋末,彼時肅殺氣深,水虧之體,必挾時序之燥氣,而肺先受病,故初起見咳嗽。若是時以喻嘉言清燥救肺投之,豈不金徹水清耶?無如誤投燥濕利水之藥,焚肺劫陰,加以耆朮疊進,壅塞機關,雖曰補氣生血,而實助火耗津。所以身中百骸之筋,無陰養榮,遂至抽束結聚。
計惟清火為先,而清其火,又慮其虛,則補陰清肺,尤為緊要,水果充足,火自平矣。且此症余心所恃者,尤在胃旺,便得生氣,甘藥亦可多投。疏方每日三劑,服至二十劑,筋舒痛除,三十劑,腰伸闊步,五十劑,肌膚充盛,面容澤潤矣。
附方
萎蕤,首烏,當歸,狗脊,薏苡仁,石斛,麥冬,丹皮,黑芝麻,黑阿膠
或加早米、茅根,補助陽明,或減麥冬、丹皮,防損胃氣,或加竹瀝、桑枝通經達絡。
嘉言清燥救肺湯,治諸氣膹郁,諸痿喘嘔。
桑葉(經霜者,得金氣而柔潤不凋,取之為君,去枝梗,三錢),石膏(煅,稟清肅之氣,極清肺熱,二錢五分),人參(生胃之津,養肺之氣,七分),甘草(和胃生金,一錢),胡麻仁(炒研,一錢),真阿膠(八分),麥門冬(去心,一錢二分),杏仁(泡去皮尖炒黃,七分),枇杷葉(一片,刷去毛,蜜塗炙黃)
水一碗,煎六分,頻頻二三次滾熱服。痰多加貝母、瓜蔞,血枯加生地黃,熱甚加犀角、羚羊角,或加牛黃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劉瑞奇先生的病情及治療過程。他長期在外奔波,某年秋天末尾,開始出現腳部疾病,起初是咳嗽與筋骨疼痛,行走困難,兩腿尤其疼痛,但沒有紅腫現象。有人用燥濕利水的方法來治療,結果病情反而加重。後續醫生懷疑他是氣血虛弱,於是開了歸脾養心的藥物,初期有些許效果,但之後就不再有效,病情逐漸惡化到腰部彎曲無法伸直,夜晚常做夢,他深怕自己會因此殘廢。
隔年春天結束時,他搭船回鄉,邀請我診治。當時他面色憔悴,身體瘦弱,頭髮脫落,肌肉消瘦。我詳細詢問他的病情源頭,檢查發現他兩腿膝蓋的筋骨浮出在外,像是被束縛成一團。我驚訝之餘,經過一番思考,認為他的病發自秋季末,那時的氣候乾燥,對於體質本來就缺水的人,加上季節性的燥氣,首先影響的就是肺部,所以才會有咳嗽的症狀。如果當時使用清燥救肺的療法,豈不是能達到清肺潤燥的效果?可惜當時誤用了燥濕利水的藥物,反而燒傷肺部,消耗體內陰液,再加上補氣生血的藥物過度使用,堵塞了身體的運行機制,雖然說是補氣生血,實際上卻助長了火氣,消耗了體內的津液。因此,身體的筋骨得不到滋養,導致收縮聚集。
考慮到這種情況,我決定先清火,但在清火的同時,也要顧及他的體質虛弱,因此補陰清肺成為首要之務。只要陰液充足,火氣自然就會平息。而我對這個病情的信心,還在於他的胃部功能尚好,只要能恢復生氣,就可以多用一些甘味的藥物。我開出的處方每天服用三次,服到二十天後,筋骨舒展,疼痛消除;三十天後,他可以自由行走,腰部也能伸直;五十天後,肌膚豐滿,面容光澤。
附加的處方包含了萎蕤、首烏、當歸、狗脊、薏苡仁、石斛、麥冬、丹皮、黑芝麻、黑阿膠等藥材。可以根據情況添加早米、茅根以補助陽明經,或是減少麥冬、丹皮以防損傷胃氣,也可以添加竹瀝、桑枝以通經絡。
另外,我推薦使用「清燥救肺湯」,這是用來治療各種氣滯、萎縮、喘息、嘔吐的病症。主要成分包括桑葉、石膏、人參、甘草、胡麻仁、真阿膠、麥門冬、杏仁、枇杷葉等,可根據具體病情添加貝母、瓜蔞、生地黃、犀角、羚羊角或牛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