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卷二 (10)
卷二 (10)
1. 內熱生風
吳元東之婦,形瘦多火,患風熱病,頭疼身痛,發熱畏寒。醫者不知風為陽邪,寒為陰邪,誤用辛溫發散,汗出昏厥,不醒人事。迫切求治,視之面紅脈大,知為火氣焚灼,以血液衰弱之體,又值汗出過多之變,決非清降可投。蓋人身陰陽相抱,乃能動靜有常,今陽失陰守,是以陽氣獨上而不下,而為厥逆之症。
又與亡陽之症有別,法當生陰以維陽。古有此例,處用白薇湯,以白薇達衝任而利陰,參歸生血液而固氣,合甘草以緩火勢。許其必效,藥下果然。
白薇湯
白話文:
吳元東的妻子,身形瘦弱,體內燥熱,患了風熱病,頭疼身痛,發燒畏寒。醫生不明白風為陽邪,寒為陰邪,錯誤地使用辛溫發散的藥物,導致她出汗昏厥,不省人事。
家人焦急地求醫,醫生觀察到她面色紅潤,脈象洪大,知道是火氣灼燒所致。然而,她的身體原本就血液虛弱,又因過度出汗而虛脫,顯然不能用清熱降火的方法。
因為人體的陰陽相互依存,才能維持正常運作。現在陽氣失控,陰氣無法守住,導致陽氣只向上升而不下降,出現了厥逆的症狀。
這與陽氣耗盡的症狀有所不同,必須要滋養陰氣來維持陽氣。古代已有類似病例,採用白薇湯治療,以白薇通達衝任二脈,滋養陰氣,人參、當歸補益血液,固護元氣,甘草緩和火勢。醫生預計藥效必定顯著,藥物服下果然奏效。
白薇湯
白薇(一兩),當歸(一兩),人參(五錢),甘草(錢五分)
按:訒庵先生云:陰虛火旺,則內熱生風,火氣焚灼,故身熱支滿,痰隨火湧,故不知人。又曰:汗出過多,血少,陽氣獨上,氣塞不下而厥,婦人尤多此症,宜白薇湯。愚竊謂此方之妙,後人罕識其旨,且方載於本草小注,每多泛泛讀過。今先君用治斯症,隨手取效,殆所謂讀書能化,因時以制其宜乎。(男澍謹識)
白話文:
白薇一兩,當歸一兩,人參五錢,甘草五分。訒庵先生說:陰虛火旺,會導致內熱生風,火氣焚灼,因此身體發熱、胸悶,痰隨火氣上湧,神志不清。又說:汗出過多,血少,陽氣獨上,氣機阻塞無法下降而導致昏厥,婦女尤其容易發生這種情況,可以用白薇湯來治療。我私下認為這個方子的妙處,後人很少能明白它的精髓,而且這個方子記載在《本草小注》中,許多人只是泛泛而讀。我父親用這個方子治療這種病症,每次都能藥到病除,大概這就是所謂的讀書能化,因時制宜吧。
2. 風火內淫
傅孚遠女孫,形體清瘦,前夏月,遍身發出紅塊,大小不一。醫以丹證治之,用草藥搽敷而愈。至秋初,忽然仆地,神昏不醒,喉內痰鳴,片刻復清,一日數發。請醫數手,通用化痰順氣等劑,毫無寸效,日夜數十劑。舉家慌亂,急請余診。脈得寸口洪大,兩尺弦緊,自云腹中如焚,欲飲冷水,言未畢,卒然昏倒,口開手撒,身涼默默,面白唇紅,任捏不知,頭仰垂下。因思此症雜出,擬是腎陰枯槁,水火相錯,發為痱中。
陡進地黃飲子,服之未效。推原其故,中寒條中,決無此例,夏月君火專權之令,發出遍身紅塊,未經清解,誤用草藥搽敷,逼毒入內,留於心胞。況且素稟木火之質,腎水不足可知。心火過亢,肝木有餘,木盛生風,風火相煽,兩淫於中。先哲有云:心火內蘊,膻中如焚,涼膈清心,功見一斑。
白話文:
傅孚遠的女孫,身形清瘦。前些日子夏天,她全身長出大小不一的紅疹。醫生誤認為是丹毒,用草藥塗抹治療,結果治好了。到了秋天剛開始的時候,她突然倒地,昏迷不醒,喉嚨裡痰鳴,過一會兒又恢復清醒,一天發作好幾次。請了幾個醫生,都使用化痰順氣的藥方,卻一點效果也沒有,一天服用几十劑藥。全家都慌亂不已,急急忙忙地請我診治。
我診脈發現寸口脈洪大,兩尺脈弦緊,病人自己說肚子裡像火燒一樣,想要喝冷水,話還沒說完,突然昏倒,嘴巴張開,手腳攤開,身體冰冷發涼,面色蒼白,嘴唇發紅,任人捏也不知感覺,頭部向後仰倒。
我思考這個病症非常複雜,懷疑是腎陰枯竭,水火失衡,導致發病。
我馬上開了地黃飲子,但是服用之後病情沒有好轉。我進一步分析病因,發現這與中寒的病理不相符。夏天陽氣旺盛,心火過盛,導致她全身長出紅疹,而沒有得到及時治療,誤用草藥塗抹,反而將毒素逼入體內,留在了心包。而且她本身就屬木火之體,腎水不足可以肯定。心火過盛,肝木過旺,木盛生風,風火相煽,兩者相互影響,在體內亂竄。
古人說:「心火內蘊,膻中如焚,涼膈清心,功見一斑。」意思是說,如果心火內郁,胸口就像火燒一樣,那麼就要用清熱解毒的藥物來治療,效果會很明顯。
又《內經》有云:風淫於內,治以甘寒。理宜先進清心散,後服二丹丸,庶為合法。於是疏方,連翹、薄荷,清上焦之熱,大黃、芒硝,救北方之水,芩連、竹葉,清心肺而治風,甘草、山梔,通三焦而瀉火,調以蜂蜜,合為一劑。服之安睡一頓,醒起更衣,其病如失,仍令二丹丸,調理而健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裡說:「風邪入侵體內,應該用甘寒之性來治療。」因此,應該先服用清心散,之後再服用二丹丸,才能合乎醫理。
所以,我開了這個方子:連翹、薄荷清熱解毒,治療上焦的熱證;大黃、芒硝瀉火通便,救治北方之水;黃芩、黃連、竹葉清熱解毒,清心肺而治風邪;甘草、山梔通三焦而瀉火;再以蜂蜜調和,合為一劑。
服用後,可以安睡一頓,醒來之後換衣服,病症就會消失。之後再服用二丹丸,調理身體,使之強健。
二丹丸方
丹參,丹砂,天冬,麥冬,地黃,人參,菖蒲,云神,遠志,甘草
白話文:
二丹丸配方: 丹參、硃砂、天冬、麥冬、生地黃、人參、菖蒲、雲神、遠志和甘草。
3. 寒痰堵塞
越日復治傅孔岳乃孫,忽然默默,手足抽搐,口開眼閉,面白痰鳴,一日十數發。此症原因小兒脾氣未健,寒痰堵塞經隧,治宜健脾暖痰,於是以星附四君子湯與之。眾云:此兒之病,與伊女之症相符,昨先生大黃一劑而愈,茲未周之見,敢用附子乎?余嘆之曰:昨之痰,熱痰也,今之痰,寒痰也。寒熱迥別,豈曰相符?寒熱不知,何復言醫?遂令服之。
一劑不發,二劑神爽。眾皆稱奇,余曰:醫者,理也。憑症望色,又何奇哉?姑筆之,以為後學法耳。
白話文:
這是一位叫做傅孔岳的孫子,連續多日身體不適,醫生便前來診治。沒想到孩子突然間變得沉默寡言,手腳抽搐,嘴巴張開眼睛閉合,臉色蒼白,還有痰鳴的聲音,一天要發作十幾次。
醫生診斷認為,這個孩子脾胃功能尚未健全,導致寒痰阻塞經絡,因此治療應以健脾暖痰為原則。於是醫生開了附子四君子湯給孩子服用。
在場的人議論紛紛,說孩子這種病症跟之前另一個女孩的病症很像,當時醫生用大黃一劑就治好了。他們懷疑現在醫生用附子是不是太過於激進。
醫生嘆息著說:「之前女孩的痰是熱痰,而這個孩子的痰是寒痰,寒熱分明,怎麼能說是一樣的病症呢?連寒熱都分不清,還談什麼醫術?」於是醫生堅持讓孩子服用附子湯。
結果孩子服藥一劑,病症就消失了,第二劑藥後,精神狀態非常好。在場的人都很驚訝,醫生卻說:「醫術就是講道理,根據病症觀察面色,有什麼好奇怪的?我把它記錄下來,供後人學習。」
4. 肝火生風
王作儀先生之內人,形長肌瘦,平時喜進溫補,時值暮春,乳房脅肋,漸次作脹。初尚不以為意,一日忽牙關緊閉,不知人事,手撒遺溺,張目精搖。諸醫咸稱手撒脾絕,遺溺腎絕,疊進補劑,欲圖固脫,淹治旬日,漸至筋斂抽掣,始延余診。各部應指急數有力,唇齒乾燥,大便不通,乃知雖屬煩中,實為肝火厥逆之候也。
若果脫結之症,五臟凶例全見,當頃刻告變,安得尚延旬日?且六脈俱有力耶,緣紊稟木形,兼挾內火,且令當木旺,肝氣燥急,故乳脅作脹。夫肝主筋,筋脈不縈,故四體不用。木火生風,故目精動搖。筋脈不和,頰車不開,故牙關緊閉。肝威沸騰,津液妄泄,故汗大如雨。
白話文:
王作儀先生的內人,身材高挑、體型消瘦,平常喜歡吃溫補的食物。正值暮春時節,她的乳房和脅肋部位逐漸感到脹痛。起初她並沒有在意,但有一天突然牙關緊閉,昏迷不醒,大小便失禁,眼睛張開但眼珠不停地搖晃。眾多醫生都說她大小便失禁,脾腎功能衰竭,紛紛給她開補藥,想盡力挽回她的性命。治療了十天,她的筋脈卻開始收縮抽搐,這時才請我來診治。
我檢查了她全身,發現她各處脈象都很快,有力度,嘴唇和牙齒乾燥,大便不通,由此可以判斷,雖然她表面上像是熱症,但實際上是肝火逆襲導致的昏厥。
如果真是脾腎衰竭的症狀,五臟器官的凶險徵兆都會顯現,應該會在短時間內就發生變化,怎麼可能拖延了十天才請我來診治呢?而且她的脈象都很有力,這是怎麼回事呢?因為她的天生體質偏於木性,又夾雜著內火,再加上正值木氣旺盛的春天,肝氣燥熱,所以才會乳房和脅肋脹痛。
肝臟主宰筋脈,筋脈不受控制,所以四肢不能活動。木火生風,所以眼珠不停地搖晃。筋脈不協調,控制下顎的肌肉不能正常運作,所以牙關緊閉。肝火旺盛,津液失控,所以汗出如雨。
肝邪熱熾,陰挺失職,故小溲自遺。津液被劫,故筋斂抽掣。統計之,悉皆肝火為患,處龍膽瀉肝湯,合當歸龍薈丸。連進二劑,病勢大減,後進犀角地黃湯,兼龍薈丸,進食能言,隨用八珍湯,除川芎,重加白芍、丹皮,調理而健。
龍膽瀉肝湯,《局方》
膽草,黃芩,梔子,澤瀉,木通,車前,當歸,地黃,柴胡,甘草
白話文:
肝火旺盛,導致腎氣不足,所以頻尿失禁。津液被消耗,因此筋骨收縮抽搐。綜合來看,都是肝火造成的病症。因此,先用龍膽瀉肝湯、當歸龍薈丸治療,服用兩劑後病情明顯減輕。接著使用犀角地黃湯、龍薈丸,患者可以進食說話,然後改用八珍湯,去掉川芎,加重白芍、丹皮,調理身體恢復健康。
犀角地黃湯,方見卷一傷寒門(同病異治)。
當歸龍薈丸
當歸,膽草,梔子,黃連,黃柏,黃芩,大黃,青黛,蘆薈,木香,麝香,蜜丸
白話文:
犀角地黃湯這個方子,可以在傷寒門第一卷找到,屬於同病異治的方劑。
當歸龍薈丸的成分包括當歸、膽草、梔子、黃連、黃柏、黃芩、大黃、青黛、蘆薈、木香、麝香,以蜜丸的形式製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