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卷二 (1)
卷二 (1)
1. 寒毒中臟
湯勝參傍山而居,其地甚小,以農為業,時值暑月,其家腹痛嘔吐,老幼相似,已亡數口,病之傳染,沿門合境,而鄰族中死者病者,更復不少。其戚友以為天災流行,不相探問,近地諸醫,咸遠跡不至。及勝參自病,醫巫交錯,身已將危,始托友求治於余。至其村,滿目淒涼,覽其病,舌紅口渴,目泛神昏。
因問初起若何?其家哭云:起先腹痛嘔吐,身熱肢厥。余曰:此陰毒也,服何藥而至此?乃將前醫之方遞出,悉柴胡、香茹、芩連之屬。余曰:是矣。不待診脈,先取藥至,疏以附子理中湯,隨進附子理中丸。於是湯丸互進,晝夜不輟,次早復視,其濁陰駁劣之逆,賴以潛消。
白話文:
湯勝參住在山腳下,他的住處很小,以務農為生。正值酷暑時節,他家裡的人紛紛腹痛嘔吐,老幼皆染病,已經死了好幾口。疾病傳染迅速,整條街都染病,鄰居中死傷的人更多。親朋好友以為這是天災流行,都不敢前去探望。附近的醫生也都避之不及,不敢前來。
直到湯勝參自己也病倒了,找了許多醫生和巫師,病情卻越來越嚴重,危在旦夕。他只好請朋友向我求醫。我來到他的村子,只見滿目淒涼。我診察了他的病情,發現他舌頭發紅,口渴,眼睛昏花,神志不清。
我問他剛開始發病時的情況,他的家人哭著說:「一開始就是腹痛嘔吐,身體發熱,四肢冰冷。」我說:「這是陰寒之毒,你們之前吃過什麼藥?」他們就把之前醫生開的藥方拿出來,我一看,都是柴胡、香菇、黃芩、黃連等寒涼藥物。我說:「果然如此!」
我不用把脈,馬上就開了藥方,用附子理中湯調和,並給他服用附子理中丸。湯藥丸同時服用,晝夜不停,第二天早上再去看他,發現他體內的濁陰之邪已經消退。
但微陽復返之象,尚屬遊移,遍身小泡攢發,膚腠溱溱自汗,濈濈發熱,脈來浮大,舌赤無津,轉方以八味地黃湯,加黃耆五味,大劑緩進。晝夜再周,方得起坐思食,膚泡漸退,遍身復發小硬癤,膚無空隙,乃陰濁之毒,內伏而外出也,仍與八味小劑頻服。於是合村顛連之家,悉求治於余。
初起者,多腹痛,嘔惡,發熱惡寒之候,給以藿香正氣散,加附桂溫中而通陽;有陰寒極甚,而格藥不入者,與之白通湯,加豬膽汁,引導而通陽;有陰寒入於血脈,厥逆無汗者,投以當歸四逆湯,加附子、吳萸,溫經而通陽。種種治法,隨症而施。匝月以來,雖皆安好,然愈而復發,病風尚熾,細揣必有其故。
白話文:
虽然病人稍微恢复了一些,但病情仍不稳定,全身长满了小水泡,皮肤汗出不止,发烧,脉象浮大,舌头红且没有津液。我便改用八味地黄汤,并加入黄芪五味,用大剂量慢慢服用。经过两天一夜的治疗,病人终于可以坐起来想吃东西了,身上的水泡也逐渐消退,但全身又开始长出一些小硬疙瘩,皮肤没有空隙,这是阴邪毒素内伏后外出的表现,所以我继续用小剂量的八味地黄汤给他服用。于是,整个村子里染病的人,都来找我治疗。
刚开始发病的人,大多腹痛、呕吐、发烧怕冷,我给他们服用藿香正气散,加入附子、桂枝温中通阳;有些病人阴寒很重,药效难以进入,我就给他们服用白通汤,加入猪胆汁,引导阳气;有些病人阴寒侵入血脉,四肢厥冷没有汗,我就给他们服用当归四逆汤,加入附子、吴茱萸,温经通阳。针对不同的症状,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。虽然这些病人最近都恢复了健康,但仍然反复发病,病风仍在肆虐,我仔细思考后,觉得一定有原因。
因憶臨治以來,各家之茶,皆混濁不清,初意以為不潔,久而疑之,因令取冷水一碗,視之其色混濁,嘗之其氣冷劣,而味苦硬,因嘆曰:此地毒也,豈天災乎!即問水從何出,眾曰:屋後山下有土井一孔,歷有年矣。親往視之,滿井混濁,余曰:毒也。
試問時值六月,本當清泉澄映,況一向酷暑未雨,若非地毒,此水安得混耶?眾皆醒悟,咸謂從無混水,今若此,或者山上舊冬所葬新塚之礙乎?嗟嗟,鄉愚,昔清今濁,顯然不識,其斯地之數乎?蓋六月天時,陰氣在下,人身陰氣在內,再逢山脈之變,陰毒侵臟,釀成種種寒症。急令他處掘地取水,並制管仲、甘草、雄黃、黃土,各用斤許,煎湯一斛,與之皆啜。
白話文:
回想起來治療以來,每家的茶都渾濁不清澈,起初認為是不乾淨,但時間久了就懷疑了。於是命令拿來一碗冷水看看,發現它的顏色也是渾濁的,嘗一下味道又很難喝且苦澀。因此感歎道:“這裡有毒啊!”是不是因為自然災害呢? 立即詢問水源來自哪裡,大家回答說:“屋子後面山下的有一口土井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。”前往查看,整個井裡都是渾濁的水。我說:“這是有毒的。”
現在正值六月份,原本應該清澈見底,再加上一直沒有下雨,如果不是土地中毒的話,這個水怎麼會變得如此渾濁呢?大家都清醒過來,一致認同以前從來沒有過這種情況,今天卻像這樣子,可能是由於山上冬天埋的新墓阻礙所致吧?唉,這些鄉民真是愚蠢,過去清水如今變成污水,他們竟然還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?
六月份的時候,陰氣聚集在地下,人體內部也有陰氣存在,在遇到山脈變化的情況下,陰毒就會入侵到五髒六腑之中,導致各種寒冷病症出現。趕緊讓其他地方挖地下水,同時製備一些藥材如“管仲”、“甘草”、“雄黃”和“黃土”,每個都要使用約一公斤左右,然後煮開一大桶水(十鬥),讓他們全部飲用下去。
更經半月,病風遂息。由此觀之,凡為醫者,水土不可不辨。其鄉人議建祠立位以報,因捐資維艱,有志未逮焉。
附,:上案方成,有二三同道來寓索覽,覽畢,問曰:如斯治病,用心苦矣。但勝參之病,子視其舌紅口渴,目泛神昏,人多認為陽毒,何能直指為陰毒,而又敢急進附子乾薑乎?答曰:大凡治病,必當始終審察,看書尤宜上下留心。蓋此症全因誤治而致,非病勢之自然也。余初望之際,亦尚駭疑,不得不以問字繼之。據述初起腹痛嘔吐,身熱肢厥,則厥之來也,不為不暴矣。經曰:暴病非陽。其厥為陰厥,已無疑義,況前醫既誤認其症,肆進苦寒攻散,重竭其陽,逼其虛陽外越,故舌紅口渴,目泛神昏,勢將立竭,不得不以大劑姜附,急挽殘陽而驅陰濁,舍此安從治哉?今諸君僅觀俚案,明言顯語,漫不加察,其何以得經文之妙意乎?又問曰:子辨症敏捷,足徵淵源有自,肯與傳歟?答曰:自古傷寒諸書,原有內外深淺傷中之別,豈無傳乎?要知此症初起,原屬內傷直中之例,故厥之來也暴;若外感傷寒傳變之症,乃熱深厥深,熱微厥微,其厥之來也必漸。此陰厥陽厥,最緊關頭,務在揣摩有素,庶危迫之頃,一問了然。余於斯道,雖上古經典疑關,達微通元之功,自知未足,而陰陽二義,以靜而求,頗為得心。同道曰:適來觀案,既得治病之要,復得辨症之訣,更知博古靜求之功,請錄之以質來者。
白話文:
过了半个月,病人身上的风寒终于消退。由此可见,行医之人不可不辨别水土。当地人想要修建祠堂来表达谢意,但因为筹款困难,愿望未能实现。
記讀《景岳全書》,有刮痧新按云:向予荊人,年及四句,於八月終,初寒之時,偶因暴而後,中陰寒沙毒之氣,忽於二鼓時,上為嘔惡,下為胸腹攪痛,勢不可當。時值暮夜,藥餌不及,因以鹽湯探吐之,痛不為減,遂連吐數次,其氣愈升,其痛愈劇,因而上塞咽喉,甚至聲不能出,水藥毫不可入,危在頃刻間矣。
余忽憶幼時,曾得秘傳刮痧法,乃擇一光滑細磁碗,別用熱湯一盅,入香油一二匙,卻將碗口蘸油湯內,令其暖而且滑,乃兩手覆執其碗,於病者背心,輕輕向下刮之,以漸加重。碗干而寒,則再浸再刮。良久,覺胸中脹滯漸有下行之意,稍見寬舒,始能出聲。頃之,腹中大響,遂大瀉如傾,其痛遂減,幸而得活。
白話文:
我讀《景岳全書》,裡面記載著刮痧的新方法:我,一個荊州人,年近四十歲,在八月底,初秋寒涼之際,因為突然受寒,體內中陰寒沙毒之氣,在二更時分,突然出現嘔吐惡心,腹部胸部劇烈疼痛,情況十分危急。當時正是深夜,藥物來不及,便用鹽水催吐,但疼痛沒有減輕,反而連續吐了好幾次,氣上逆,疼痛加劇,導致咽喉堵塞,甚至無法發聲,水藥也完全無法吞咽,性命危在旦夕。
我突然想起小時候學到的秘傳刮痧方法,便找來一個光滑細緻的瓷碗,用熱水一碗,加入香油一兩匙,然後將碗口沾在油水中,使其溫熱且光滑。接著,我用雙手握住碗,在病人背部輕輕向下刮,逐漸加重力道。碗乾了變涼,就再浸再刮。過了很久,感覺胸中脹悶之感逐漸向下移動,稍微舒緩,終於能發出聲音。一會兒,腹部發出巨大的響聲,接著大量瀉下,疼痛也減輕了,幸而撿回了一條命。
瀉後得睡一飯頃,復通身瘙癢之極,隨發出疙瘩風餅如錢大者不計其數,至四鼓而退。愈後,細窮其義,蓋以五臟之系,咸附於背,故向下刮之,則邪氣亦隨而降。凡毒氣上行則逆,下行則順,改逆為順,所以得愈。雖近有兩臂刮痧之法,亦能治痛,然毒深病急者,非治背不可也。
至若風餅疙瘩之由,正以寒毒之氣充塞表裡,經臟俱閉,故致危劇。令其臟毒既解,然後經氣得行,而表裡俱散也。可見寒邪外感之毒,凡臟氣未調,則表亦不解,表邪未散,則臟必不和,此其表裡相關,義自如此。故治分緩急,權衡在人矣。愚竊思寒毒中臟,臟為里,所以裡氣不達,外受之邪,表亦不散,非溫經通脈,鮮克有濟,足與是案互相發明,故特錄出以公諸世。(男澍謹識)
白話文:
瀉藥服用後,病人睡了一頓飯的時間,便開始全身劇烈瘙癢,隨即冒出無數如錢幣大小的疙瘩,宛如餅狀,直到四更時分才消退。病癒後,細細探究病因,發現五臟經脈都連接著背部,因此向下刮痧,邪氣也隨之下降。凡是毒氣向上則逆行,向下則順行,將逆行轉為順行,所以病才會痊癒。雖然現代有刮手臂的療法也能止痛,但對於毒氣深入、病情急迫的病人,還是必須刮背才能奏效。
至於風餅疙瘩的起因,正是因為寒毒之氣充塞於身體表裡,經絡和臟腑都阻塞不通,所以才導致病情危急。讓臟腑的毒氣消散後,經絡才能暢通,表裡也才能同時散開。由此可見,寒邪外感之毒,凡是臟腑氣機未調,則表面的病症也無法消除;而表面的邪氣未散,則臟腑必然也不協調。這就是表裡互相影響的道理。因此,治療要分緩急輕重,權衡取捨在於醫生。我私下認為,寒毒侵入臟腑,臟腑為裡,所以裡面的氣機不通,外受的邪氣,表面的病症也無法消除,只有溫經通脈,才能有效治療。這點與這個病例互相印證,因此特地記錄下來,公布於世。(男澍謹識)
附子理中湯
附子,乾薑,人參,白朮,甘草
四逆湯
附子,乾薑,甘草(冷服)
白通湯
附子,乾薑,蔥白(或加人尿豬膽汁)
當歸四逆湯
當歸,桂枝,芍藥,細辛,甘草,通草
大棗或加吳萸生薑,以上皆仲景方
白話文:
附子、乾薑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組成理中湯;附子、乾薑、甘草(冷服)組成四逆湯;附子、乾薑、蔥白(或加人尿豬膽汁)組成白通湯;當歸、桂枝、芍藥、細辛、甘草、通草組成當歸四逆湯,以上方劑皆出自仲景。
藿香正氣散(《局方》)
藿香,白芷,茯苓,橘皮,厚朴,白朮,紫蘇,半夏,桔梗,大腹皮,甘草,薑棗
八味地黃湯
熟地,山藥,茯苓,澤瀉,山茱萸,丹皮,附子,肉桂
白話文:
藿香正氣散,是由藿香、白芷、茯苓、橘皮、厚朴、白朮、紫蘇、半夏、桔梗、大腹皮、甘草、薑棗組成。
八味地黃湯,是由熟地、山藥、茯苓、澤瀉、山茱萸、丹皮、附子、肉桂組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