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卷一 (7)
卷一 (7)
1. 水氣頭汗
嘗讀醫門八法云:傷風自汗,用桂枝湯,傷暑自汗,則不可用。又曰:人知發汗退熱之法,而不知斂汗退熱之法。斂也者,非五味、酸棗之類,是謂致病有因,出汗有由,治得其法,汗自斂耳。如傅金生一症,時當暑月,天氣亢燥,飲水過多,得胸痛病,大汗嘔吐不止,視之口不渴,脈不躁,投以溫胃之劑,胸痛遂愈,而嘔吐未除,自汗頭眩加甚。
其父來寓更方,余以昨劑頗效,原方加黃耆與服,服後亦不見躁,惟汗出抹拭不逮,稍動則眩暈難支,心下悸動。舉家咸以為脫,吾許以一劑立愈,以半夏五錢,茯苓三錢,生薑一片,令即煎服,少頃汗收嘔止,頭眩心悸頓除。蓋緣飲水過多,水停心下,火位不安,故惕惕悸動。
本僅當心下作痞,茲以陽氣素虛,更重為心下作痛,所以前投溫胃之劑,助陽消寒,其痛自除,但水飲猶未下耳。水氣上逆,則嘔吐不止,水氣上干,則汗眩難支。舉以大半夏湯,行水散逆,使水下行,則嘔悸汗眩俱止,所謂治得其法,汗自斂耳。由此益悟認症宜真,而辨症宜細也。
試觀瘀血症,亦頭汗出,然必小便不利,而目珠先黃。又邪在少陽,亦頭汗出,雖有嘔吐目眩,胸滿之兼症,然必有寒熱往來之本症。至於傷暑自汗,鬱熱陷里自汗,陽明熯熱自汗,三陽合病自汗,更有中寒冷汗,表虛自汗,陽脫自汗,汗多亡陽,與夫驚恐房勞,風濕漏風,產蓐津脫,以及盜汗諸症。凡陰虛陽勝,陽虛陰乘,種種汗出不一,各有兼症不同。
且頭與身皆汗,又與獨見頭汗迥異,烏可概指為虛脫耶?此余趨庭傳受心法,今並志之。
小半夏加茯苓湯,《金匱》《三因》名大半夏湯
半夏,茯苓,生薑
本方除茯苓名小半夏湯。治支飲嘔吐,不渴,亦治黃疸。
本方除茯苓、生薑,加人參、白蜜,名大半夏湯。治反胃,食入即吐。李東垣曰:辛藥生薑之類治嘔吐,但治上焦氣壅表實之病。若胃虛穀氣不行,胸中閉塞而嘔者,惟宜益胃推揚穀氣而已,勿作表實用辛藥瀉之。故服小半夏湯不愈者,服大半夏湯立愈,此仲景心法也。
白話文:
曾經閱讀醫學八法,提到:因風邪導致的自汗,應使用桂枝湯治療,但如果是因暑熱導致的自汗,就不能使用。再說,人們知道發汗退熱的方法,卻不知道有斂汗退熱的方法。斂汗,並不是用五味子或酸棗仁這類藥物,而是要找到導致生病的原因,明白汗出的緣由,用對了方法,汗自然就會停止。例如傅金生的一個病例,正值炎熱的夏季,天氣乾燥,他喝水過量,得了胸痛病,大量出汗並且持續嘔吐,觀察他的情況,他並沒有口渴,脈象也不顯急躁。給他服用溫胃的藥物,胸痛的情況得到緩解,但嘔吐的症狀仍然存在,自汗和頭暈的症狀更加嚴重。
他的父親來找我換方,我認為之前的藥方已經顯現療效,就在原本的藥方上加了黃耆讓他服用。服用後,他並沒有出現急躁的情況,只是汗出的量太多,稍微活動就感到頭暈目眩,心悸。全家人擔心他會脫水,我保證一劑藥就能治好他,我開了五錢的半夏,三錢的茯苓,一片生薑,讓他立即煎服。不久,他的汗收住了,嘔吐也停止了,頭暈和心悸的症狀立刻消失了。這是因為他喝水過量,水分停留在心臟下方,導致心火不安,所以會感到心悸。
他本來只應該是心下痞滿,但因為他陽氣本來就虛弱,病情加重成了心下疼痛,所以之前給他溫胃的藥物,幫助陽氣,消除寒氣,他的疼痛就消失了,只是體內的水氣還沒有排出。水氣上逆,就會持續嘔吐,水氣上沖,就會汗出不止,頭暈難耐。我給他開了大半夏湯,行水利尿,讓水氣下降,嘔吐、心悸、汗出和頭暈的症狀都停止了,這就是所謂的「治得其法,汗自斂」。從這個案例,我更深刻地理解到,診斷疾病要真實,辨別疾病要細緻。
觀察瘀血癥,也會有頭部出汗的情況,但一定會伴有小便不通暢,眼球先黃的症狀。另外,如果邪氣在少陽經,也會有頭部出汗的情況,雖然也可能伴有嘔吐、頭暈、胸悶的症狀,但一定會有寒熱交錯的基本症狀。至於因暑熱導致的自汗,因鬱熱深陷體內導致的自汗,因陽明經熾熱導致的自汗,因三陽合病導致的自汗,還有因中寒導致的冷汗,因表虛導致的自汗,因陽氣脫離導致的自汗,因汗多導致的陽氣衰竭,以及因驚恐、性行為過度、風濕、漏風、產褥期津液流失,以及盜汗等各種症狀。只要是陰虛陽盛,或是陽虛陰盛,導致的汗出不止,都會有不同的併發症。
而且,頭部和身體都出汗,和只有頭部出汗的情況完全不同,不能一概而論為虛脫。這是我在家中傳授的心法,現在我把它記錄下來。
《小半夏加茯苓湯》,在《金匱》和《三因》中被稱為大半夏湯。
藥物組成:半夏,茯苓,生薑。
如果去掉茯苓,就是小半夏湯。主要用於治療支飲引起的嘔吐,以及不渴的黃疸。
如果去掉茯苓和生薑,加上人參和白蜜,就是大半夏湯。主要用於治療反胃,食物一進口就吐出來。李東垣說:辛藥,如生薑,可以治療嘔吐,但只能用於治療上焦氣滯和表實的病症。如果胃虛,穀氣運行不暢,胸中閉塞而嘔吐,就應該用益胃推揚穀氣的方法,不能用辛藥來發汗。因此,如果服用小半夏湯沒有療效,服用大半夏湯就可以立刻痊癒,這是張仲景的心法。
2. 傷暑自汗
丁麒壽,時當暑月,腹痛泄瀉,自汗神疲,疊進溫補,遂至二便窘急,日益危篤。適一鄰醫,年六十餘,謂病經數日,汗出不知幾斛,兼之四肢逆冷,法在不治。且補劑服至附子、鹿茸,仍無寸效,今脈絕,無可為也。其家固貧,醫藥已難繼矣,又聽鄰醫之言,遂無復再生之想。
奈病人呻吟在床,不忍坐視,遙聞先君善治危症,託人求診,適應酬未暇,命余前視。診得脈虛,重按若無,審得額汗溺短,氣虛煩渴,背微惡寒,四肢逆冷。余笑曰:此傷暑也,安得以陽虛目之?經云:氣虛身寒,得之傷寒,氣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今症見煩渴溺短,氣促脈虛,傷暑奚疑?議進清暑益氣,合桂枝湯一劑,囑其即服可效。
前醫執余方私語病家曰:年少之醫,孟浪殊甚,臨危之症,猶謂傷暑。今汗出淋漓,收斂尚恐不及,反用升柴桂枝以發汗,非速其斃耶?其家雖疑,緣病由奔走日中而起,信余不謬,即進一劑,病勢減半,繼進二劑,兼吞消暑丸一兩,腹中呱呱有聲,二便一時通利,汗收渴止,煩退而安。復將原方除桂枝,二劑全愈。
越三日來寓酬謝,始述前醫之非,予不禁為之一快。夫暑屬陽邪,心屬離火,故傷暑必先入心,心主血脈,故脈虛大,不足重按。意在鄰醫,不知浮中沉三取之法,且暑脈多芤,狀如蔥管,浮沉二候易見,中取正在空處,故斷為脈絕。余用參耆歸木,合生脈散,養心而裕脈,固土以保金。
其暑熱傷津,故口渴溺短,飲水過多,停聚中脘,誤進溫補收斂之藥,故二便不利,水氣上湧,宜其頭汗如雨。餘二劑中,兼吞消暑丸,雖曰消暑,亦仿小半夏加茯苓湯,治水氣頭汗之意也。方中升柴葛澤,升清降濁,譬之雲行雨施,然後溝瀆自通,注之不盈,而額汗自收矣。
清暑益氣湯,東垣
黃耆,人參,白朮,蒼朮,神麯,青皮,陳皮,甘草,麥冬,五味,當歸,黃柏,澤瀉,升麻,葛根,薑棗
白話文:
[受暑導致自汗]
丁麒壽在炎熱的夏季,遭受了腹痛與拉肚子,同時還自汗不止,精神疲憊。他連續服用了許多溫補的藥物,但病情反而越來越嚴重,排泄和小便變得困難,病情逐漸危急。一位年約六十歲的鄰居醫生告訴他的家人,病已經好幾天了,汗出的量驚人,加上四肢冰冷,這種情況基本上是無法治療的。而且,他已經嘗試了包括附子和鹿茸等強烈補品,卻沒有任何效果。現在脈象消失,基本沒有希望了。他們家庭本來就窮困,醫藥費已經很難支付了,聽到鄰居醫生的話後,他們已經不再抱有任何康復的希望。
然而,病人躺在牀上痛苦呻吟,家人無法坐視不管。他們聽說我的父親擅長治療危急病症,於是託人請他診治。當時父親正忙於其他事情,於是讓我前去。診斷後,發現他的脈象虛弱,重按下去幾乎感受不到。再詳細檢查,發現他額頭汗流不止,小便短少,氣虛且口渴,背部微感寒冷,四肢冰冷。我笑道:這是受暑的症狀,怎麼能看作是陽虛呢?醫書上寫著:氣虛身體寒冷,是由於受寒;氣虛身體發熱,是由於受暑。現在他出現口渴、小便短少、氣喘、脈弱的症狀,這就是受暑,毫無疑問。我建議他服用清暑益氣湯,搭配桂枝湯一劑,並告訴他立刻服用會有效果。
先前的醫生私下告訴他的家人,認為我作為年輕醫生,非常輕率,面對危急病症,竟然說是受暑。現在他汗流不止,應該要收斂汗液,但我卻使用升麻、柴胡和桂枝等發汗藥材,這不是加速他的死亡嗎?雖然他們心中懷疑,但是因為病人的病是由於在烈日下奔波引起,所以他們相信我的判斷,於是立刻讓他服下一劑藥。結果,病情減輕了一半。再服用兩劑,加上吞服一兩消暑丸,腹部開始發出聲音,排泄和小便恢復正常,汗液停止,口渴消除,煩躁感消失,病情穩定。我們將原本的方子去掉桂枝,再服用兩劑,病人完全康復。
三天後,他來到我家表示感謝,並訴說先前醫生的錯誤判斷,我忍不住感到非常開心。暑熱屬於陽邪,心臟屬火,因此受暑必定先影響心臟。心臟主管血液循環,所以脈象虛弱且大,不耐重按。那位鄰居醫生顯然不懂得如何正確地診脈,而且暑熱的脈象多呈現芤狀,像蔥管一樣,浮診和沉診比較容易看出,但在中診的時候正好在空處,所以他誤以為脈象消失了。我使用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茯苓等藥材,配合生脈散,滋養心臟並強化脈象,固守脾胃以保護肺臟。
暑熱傷害津液,所以口渴且小便短少。飲水過多,水分停留在胃部,如果誤服溫補收斂的藥物,會導致排泄和小便困難,水氣上湧,頭部就會大量出汗。在後面兩劑藥中,我讓他吞服消暑丸,雖然說是消暑,但實際上類似小半夏加茯苓湯,用於治療因水氣引起的頭部出汗。藥方中的升麻、柴胡、葛根和澤瀉,可以提升清氣,降低濁氣,就像雲行雨降,之後溝渠自然通暢,即使額頭汗水再多,也能自行吸收。
這就是東垣的"清暑益氣湯",配方包含: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蒼朮、神麯、青皮、陳皮、甘草、麥冬、五味子、當歸、黃柏、澤瀉、升麻、葛根、薑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