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卷五 (5)
卷五 (5)
1. 腹痛自汗
吳應新內人,產後寒熱腹痛,諸醫以芎歸加入行瘀之藥,兩投愈痛,人事困頓。余以血虛腹痛,當溫養血液,疏以理陰煎,畏而弗服。明是血虛發熱,氣虛生寒之症,誤以時行瘧症之治,以致大汗如洗,衣被皆透。舉室慌亂,復延余至。原知產後津脫之症,未敢輕許可治,所喜脈無躁擾,神明未亂,亟以大劑人參養榮湯,疊進三劑,外以五倍末,津調敷臍,其汗稍收,而寒熱乃除。
惟腹痛既非瘀血,必是內寒無疑,但血去液傷,辛溫難進,爰擬交骨未縫,寒入陰中,仿仲景產後腹中㽲痛屬寒疝之例,與當歸生薑羊肉湯,服下腹痛果除。後數日,又因換衣觸寒,寒熱復起,舌心灰黑,與理陰煎加附子一劑,寒熱雖熄,而大汗仍來,重進養榮湯,三劑不應,外以蕎麥粉撲之,汗亦不止。
余甚躊躇,其家以為屍汗,咸稱不治,余曰:藥雖未效,症尚未變,且脈亦甚微,亦屬吉象。仍將原訂養榮湯,用五味子八錢,外以龍骨牡蠣粉撲之,其汗稍息。復將原方晝夜三劑,其汗始收,舌黑始退。自云:心多驚怖,猶是血去液傷。重進歸脾養心,數十劑始健。
養心湯
黃耆,茯苓,茯神,當歸,川芎,半夏,柏仁,甘草,棗仁,遠志,五味,人參,肉桂
當歸生薑羊肉湯,方見前本門(少腹絞痛)。
白話文:
[腹痛自汗]
吳應新的妻子,在生產後出現了冷熱交錯及腹痛的症狀,眾多醫生認為這是因為血塊阻塞,於是開立含有芎歸的藥物,希望幫助排除瘀血,然而服用後腹痛情形卻更嚴重,人也變得極度疲憊。
我認為她的腹痛是由於血虛導致,應該要溫補血液,我建議服用理陰煎,但她害怕而不敢服用。顯然地,這是一種由血虛發熱、氣虛生寒的症狀,卻被誤認為是流行性瘧疾,導致她大汗淋漓,衣服和被褥都被汗水濕透,全家陷入恐慌,再度請我去診治。
我明白產後失血過多的症狀,不敢輕易承諾可以治療,但幸運的是,她的脈搏並無異常,精神狀態也未顯現混亂。我立刻讓她服用大劑量的人參養榮湯,並外用五倍子粉末塗抹在肚臍上,終於汗漸止住,冷熱交錯的症狀也消除了。
然而,腹痛若不是由於瘀血,那必定是內部寒冷無疑。但是,血虧液損,無法使用辛辣溫熱的藥物。我考慮到產後寒邪入體的情況,模仿張仲景對產後腹部劇烈疼痛屬於寒疝的例子,開立了當歸生薑羊肉湯,服用後腹痛果然消失。
幾天後,她在換衣服時受涼,冷熱交錯的症狀再次出現,舌頭中心呈現灰黑色。我讓她服用理陰煎加上附子,雖然冷熱交錯的症狀停止了,但大汗淋漓的情況仍然持續,我再開立養榮湯,但三劑下去並無效應,即使外用蕎麥粉也無法止汗。
我感到非常為難,她的家人認為這是死亡前的出汗,都說無法救治。我說:「雖然藥物還沒有見效,但病情也沒有惡化,而且脈搏微弱,這其實是好的跡象。」我還是按照原本的養榮湯,加大五味子的份量至八錢,並外用龍骨牡蠣粉,她的汗漸漸停了。我繼續讓她服用原本的藥方,白天三次,她的汗終於止住了,舌頭的黑色也開始褪去。
她自述經常感到驚恐,這依舊是血虧液損的後遺症。我開立了歸脾養心的藥物,經過數十次的服用,她的身體才逐漸康復。
養心湯 成分包括黃耆、茯苓、茯神、當歸、川芎、半夏、柏仁、甘草、棗仁、遠志、五味、人參、肉桂。
當歸生薑羊肉湯,此方可在前文(少腹絞痛)中找到。
2. 口渴自汗
吳鶴皋乃室,是臨川陳祥光之女,產後兩旬,忽然汗出二日,醫治數日,身熱煩擾,口乾發渴。祥光因鑑媳婦之誤命也,請診而任其治焉。視其舌光如鏡,邊刺紅燥,身熱烙指,汗出黏手,口雖渴而熱渴不畏,脈雖洪而重按無力,可知汗血同源,內液枯涸之故,非收神斂液,勢必神喪而亡。急用黃耆、桑葉、麥冬、五味,四味同煎,不雜他味者,蓋仿血生於氣,水生於金之意也。
直進十餘劑而康。祥媳誤案附虛寒門誤表氣脫。
白話文:
吳鶴皋的妻子,即臨川陳祥光的女兒,在產後二十天,突然連續兩天大量出汗。經過幾天的治療後,她出現身體發熱,心情煩躁,口乾舌燥且極度口渴的症狀。陳祥光為了避免媳婦病情誤判,便請醫生來診斷並全權負責治療。醫生觀察到她的舌頭光滑如鏡,舌邊有紅色刺點,身體熱得像烙鐵,汗水粘稠,雖然口渴但不怕熱,脈象雖大但重按卻無力,這表明汗水和血液同源,是因為體內津液枯竭所導致,若不立即收斂津液,勢必會導致精神喪失而死亡。因此,醫生緊急使用黃耆、桑葉、麥冬、五味子這四種藥材一起煎煮,不添加其他任何成分,這是借鑒了血液由氣產生,水由金產生的理論。
服用了十多劑後,她恢復了健康。陳祥光媳婦的誤診案例,附在虛寒門誤表氣脫的範疇下。
3. 五更泄瀉
吳樂倫乃室,年近四旬,素患小產,每大便必在五更,服盡歸脾、四神、理中之藥,屢孕屢墮。今春復孕,大便仍在五更,諸醫連進四神丸,不僅解未能移,並且沉困更甚。商治於余,診畢,樂兄問曰:拙荊虛不受補,將如之何?余曰:此乃八脈失調,尾閭不禁,病在奇經,諸醫叢事臟腑腸胃,藥與病全無相涉。嘗讀《內經》骨空論曰:督脈者,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,女子入系庭孔。
又曰:其脈循陰器,合纂間,繞纂後,別繞臀。由是觀之,督脈原司前後二陰,尊閫督脈失權,不司約束,故前墮胎而後晨瀉也。又沖為血海,任主胞治,治之之法,惟有班龍頂上珠,能補玉堂關下穴。但久病腸滑,恐難以盡其神化,當兼遵下焦有病人難會,須用餘糧赤石脂。
如斯處治,絲毫無爽,五更之泄,今已移矣,十月之胎,今已保矣。《內經》一書,可不讀乎?
按:四神丸原為五更火衰泄瀉而設,今施於下虛關滑,宜乎不中肯綮。矧五更為諸陽之會,八脈之聚,非專固奇經,烏乎有濟?而餘糧、石脂二物,人皆泥為重墜傷胎,今反不然者,《內經》所謂有故無殞,亦無殞也。男澍謹識。
白話文:
吳樂倫的妻子,年近四十,一直有小產的問題,而且每天的大便一定在清晨五點左右,她試過服用許多種藥物,像是歸脾湯、四神湯、理中湯等,但總是懷孕後又流產。今年春天,她再次懷孕,但大便時間仍舊在清晨,許多醫生都開了四神丸給她,但不僅情況沒有改善,反而讓她感到更加疲倦。
吳先生向我求診,他問我:「我的妻子身體虛弱,無法承受補藥,該怎麼辦?」我回答:「這是由於八脈失調,尾閭失去控制能力,病根在奇經,之前的醫生都針對臟腑腸胃進行治療,但藥物和病情完全不對應。根據《內經》的骨空論所述,督脈從下腹部開始,進入女性的生殖器官。
再說,督脈沿著生殖器官,穿過臀部,由此可見,督脈主管前後兩陰。而你的妻子督脈失去控制,不能進行正常的約束,所以才會有前面小產,後面清晨瀉肚的情況。再者,沖脈是血海,任脈主管子宮,要治療這個問題,唯有使用班龍頂上的珍珠,能夠補充玉堂關下的穴位。然而,長期疾病導致腸道滑動,可能難以發揮其神妙的作用,應該同時遵循下焦有病人的原則,必須使用餘糧和赤石脂。
如此處理,毫不差錯,清晨的瀉肚現象已經改善,十個月的胎兒現在也保住了。《內經》這本書,豈能不讀呢?
附註:四神丸原本是為了治療清晨因火衰而引起的瀉肚而設置的,如今用在下焦虛弱、關節滑脫的情況下,當然不會有效果。況且,清晨是所有陽氣聚集的時刻,八脈在此匯聚,如果不專門鞏固奇經,如何能有所幫助?而餘糧、石脂這兩種藥物,人們通常認為會傷害胎兒,但實際上卻不然,《內經》所說的『有故無殞』,就是這個道理。」,這是男澍謹慎的記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