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得心集醫案》~ 卷四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0)

1. 頰頤浮爛

若知亂世之寇匪,即治世之良民,通於壯火食氣,氣食少火,壯火散氣,少火生氣之理,何至生靈荼毒,玉石俱焚耶?此余耿耿於衷,深為感悼,因並志之。

記讀《張氏醫通》石頑曰:嘗讀《內經》,有脫營失精之病,方書罕言,近惟陳毓仁癰疽圖形,僅見失營之名,究無方論主治,故粗工遇此,靡不妄言作名,為害不淺。夫脫營者,營氣內奪,五志之火煎迫為患,所以動輒煩冤喘促,五火交煽於內,經久始發於外,發則堅硬如石。

毓仁所謂初如痰核,久則漸大如石,破後無膿,惟流血水,乃百死一生之證,是以不立方論,良有以也。其形著也,或發膺乳腋脅,或發肘腕脛膝,各隨陰陽偏阻,而瘕聚其處,久而不已。五氣留連,病有所並,則上下連屬如流注,然不可泥於毓仁之耳前後及頸間,方目之為失營也。

以始發之時,不赤不痛,見證甚微,是以病者略不介意,逮至腫大硬痛,蟠根錯節已極,豈待破後無膿方為百死一生之證哉?原夫脫營之病,靡不本之於郁,若鬱於臟腑,則為噎膈等症,此不在臟腑,病從內生,與流注結核乳宕,同源異派。推其主治,在始萌可救之際,一以和營開結為務,而開結全賴胃氣有權,方能運行藥力。

如益氣養榮之制,專心久服,庶可望其向安;設以攻堅解毒清火消痰為事,必至腫破流水,津復外滲,至此日進參耆,徒資淋瀝。其破敗之狀如榴子之裂於皮外,蓮實之嵌於房中,與翻花瘡形像無異,非若流注結核之潰後,尚可圖治,亦不似失精之筋脈痿躄也。詳脫營失精,經雖並舉,而死生輕重懸殊。

脫營由於嘗貴後賤,雖不中邪,精華日脫,營既內亡,瘕復外聚,攻補皆為扼腕,良工無以易其情志也;失精由於先富後貧,雖不傷邪,身體日瘦,內雖氣結,外無瘕聚,投劑略無妨礙,醫師得以施其令澤也。然二者之病,總關情志,每每交加,而有同舟敵國,兩難分解之勢,故毓仁以失營二字括之。

惜乎但啟其端,而肯綮示人之術,則隱而不發,何怪粗工謬言為道,妄用砭石,寧免五過四失之咎歟!愚竊思石頑之論,足與是案互相發明,故並錄之。男澍謹識。

歸脾湯

人參,白朮,茯神,茯苓,黃耆,當歸,遠志,棗仁,木香,甘草,龍眼(或或丹皮、山梔、柴胡、白芍)

天王補心湯

生地,人參,元參,丹參,桔梗,遠志,棗仁,柏仁,天冬,麥冬,當,歸,五味(一方有菖蒲無五味)

白話文:

頰頤浮爛

若能了解動亂時期的禍患來自於匪徒,就能明白治世時期的良民,理解壯火食氣、氣食少火、壯火散氣、少火生氣的道理,又怎會造成生靈塗炭、玉石俱焚的局面呢?我對此耿耿於衷,深感惋惜,因此記錄下來。

我讀過《張氏醫通》,石頑說:曾經讀過《內經》,裡面提到脫營失精這種病,醫書上很少提及,近代只有陳毓仁的《癰疽圖形》略微記載了「失營」的名稱,卻沒有詳細的療法和主治方法。因此,粗心的醫生遇到這種病,就胡亂命名,造成的危害不淺。所謂「脫營」,是指體內的營氣被奪走,五臟的亢盛之火煎熬迫害所致,所以患者常常煩躁、胸悶、氣喘,五臟的熱火互相煽動,久而久之才發病於體表,發病時腫塊堅硬如石。

毓仁所說,初期腫塊如痰核,久則漸漸腫大如石,潰破後沒有膿,只流血水,這是幾乎必死的病症,因此沒有制定治療方法,是有道理的。這種病症,可能發於胸、乳、腋、脅,也可能發於肘、腕、脛、膝,都根據陰陽氣血阻塞的部位而聚集,久久不愈。五臟之氣阻塞不通,病情就會相互影響,上下連綿不斷,像流水一樣蔓延,但是不能拘泥於毓仁所說的耳前、耳後及頸部,就認為是失營。

因為初期發病時,不紅不痛,症狀很輕微,所以病人往往不太在意,等到腫大疼痛,病根盤踞錯綜複雜到極點時,哪還需要等到潰破後無膿才說是必死之症呢?其實,脫營的病症,都源於氣鬱,如果鬱結在臟腑,就會變成噎膈等病症。而這類病不在臟腑,病從內生,與流注、結核、乳癰等病,同源而不同派。治療這種病,要在初期病症萌芽時就及時施治,以和解營氣、疏通結塊為主要方法,而疏通結塊完全依賴於胃氣的運化功能,才能夠使藥力通行。

像益氣養榮的治療方法,專心服用,久服之後,也許可以期待病情好轉;如果用攻堅解毒、清熱消痰的方法,一定會導致腫塊潰破流水,津液外滲,到那時,即使每天服用人參、黃耆,也只會徒勞無功。潰破的樣子像石榴一樣裂開,像蓮子一樣嵌在果實之中,與翻花瘡的症狀相似,不像流注結核潰破之後,尚可治療,也不像失精那樣筋脈萎縮。詳言之,脫營失精,雖然《內經》都提到,但其死生輕重卻差別很大。

脫營是由於曾經富貴後來貧賤,即使沒有外邪入侵,精華也一天天損耗,營氣內虛,腫塊外聚,無論攻伐還是補益,都如同竭盡全力,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醫生也無法改變其情志;失精是由於先富後貧,即使沒有外邪入侵,身體也一天天消瘦,內部雖然氣血凝滯,但體表沒有腫塊,用藥相對沒有妨礙,醫生可以發揮其治療的功效。然而,這兩種病,都與情志相關,常常同時發生,有同舟共濟、又互相敵對,難以區分的情況,所以毓仁用「失營」二字概括之。

可惜的是,他只是點明了病症的本源,卻沒有明確指出治療方法,難怪粗心的醫生胡言亂語,濫用砭石,難免犯下許多錯誤!我私下認為石頑的論述,足以與這個病例互相印證,所以一起記錄下來。男澍謹記。

(附方)

歸脾湯:人參、白朮、茯神、茯苓、黃耆、當歸、遠志、棗仁、木香、甘草、龍眼肉(或丹皮、山梔、柴胡、白芍)

天王補心湯:生地、人參、玄參、丹參、桔梗、遠志、棗仁、柏子仁、天冬、麥冬、當歸、五味子(有的方劑用菖蒲,不用五味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