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~ 退思集類方歌注 (82)

回本書目錄

退思集類方歌注 (82)

1. 木防己湯

治膈間支飲,喘滿,心下痞堅,面色黧黑,其脈沉緊,得之數十日,醫吐下之不愈者。

木防己(三兩),石膏(如雞子大二枚),桂枝(二兩),人參(四兩),水六升,煮取二升,溫服。虛者即愈,實者三日復發,復與。不愈者,去石膏,加茯苓四兩,芒硝三合(烊化),微利則愈。

白話文:

木防己(三兩)、石膏(像雞蛋大小兩枚)、桂枝(二兩)、人參(四兩)、水六升,煮成二升,溫服。虛證者服用後即癒,實證者三天後復發,再服用。若服用後仍未痊癒,則去除石膏,加入茯苓四兩、芒硝三合(溶化),輕微腹瀉後即能痊癒。

木防己湯治支飲,(咳逆倚息不得臥,其形如腫,謂之「支飲」。)喘滿痞堅脈沉緊,(支飲上入於膈,阻其氣則逆於肺間而為喘滿,阻其血則雜揉心下而為痞堅。)面色黧黑為血凝,(腎氣上應,其色黑;血凝之,色亦黑。)先從肺衛求其診。(此方姑緩心腎之治,而先治其肺,俾肺之氣行,則飲不能逆而俱解矣。

白話文:

木防己湯可以治療支飲症狀(因咳嗽以致呼吸困難,難以平躺,形似腫塊,稱作「支飲」)。而且喘息、腹部脹滿、硬塊堅實、脈搏沉細而緊。支飲症狀上進於膈肌,阻滯氣血,逆於肺中而造成喘滿,阻滯血液則聚集在心下而形成痞塊。同時患者面色暗黑,這是因為血液凝滯。首先觀察肺和衛氣以診治(這個方劑先緩解心腎的症狀,先治療患者的肺,讓肺氣運行,那麼飲水就無法逆行而都消散了。

)定喘補肺石膏參,散飲開痞桂防迅。(桂枝、防己,一苦一辛,並用能行水散結。而痞堅之處必有伏陽,吐下之餘定無完氣,故又加石膏除熱,人參益氣。)邪留氣分此能平,若連血分還宜訊,可把原方去石膏,加入芒硝茯苓進。消痰破血後方強,淺深次第醫當審。(支飲在氣分者,服木防己湯即愈。

白話文:

用定喘補肺的石膏參散可以解消痞滿,並用桂枝、防己開散。桂枝苦,防己辛,合用能行水行散結。而且痞滿堅硬的地方一定有伏陽,吐下後必定損傷元氣,因此再加石膏清熱,人蔘補氣。這樣邪氣就留在氣分中,服用木防己湯就可以痊癒。若邪氣還留在血分中,那麼就應該放入芒硝和茯苓。消痰破血後,藥方纔能起效。醫生在治療時應該根據病情的深淺輕重審慎用藥。

若飲在血分,深連下焦,必愈而復發。以其既散復聚,則有堅物留作澼囊,故去石膏氣分之藥,加芒硝消痰結破血癖,合之茯苓去心下堅,且伐腎邪也。此治支飲淺深次第之法,醫宜細審。)

白話文:

如果飲邪位於血液中,已經深入下焦,患者必定反覆發作。因為飲邪時而散開時而凝結,這表示體內有堅硬的物質形成囊袋,阻塞氣血運行。因此,要除去石膏的燥熱藥性,加入芒硝來化痰結、破血癖,再配伍茯苓以去除心下堅硬的腫塊,同時也一併排除腎臟的邪氣。

這是治療支飲的深淺不同層次的次第法,醫師需要仔細地辨別。

2.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

治腹滿口舌乾燥,腸間有水氣之證。

防己,椒目,葶藶,大黃(各一兩),為末,蜜丸如梧子大,先食飲服一丸,日三服。稍增,以知為度。

白話文:

防己、椒目、葶藶、大黃(各一兩),研成粉末,做成蜜丸,大小跟梧子差不多,先在飯後吃一丸,一天吃三次。之後逐漸增加,知道症狀緩解為止。

防椒葶藶大黃丸,水客腸間口舌乾,(水聚於下而不上潮,則口舌反乾燥。)腹滿如囊為湧水,(湧水之候,腹滿不堅,疾行則鳴濯濯,如囊裹漿,是水在大腸也。)從腸泄水此方安。(肺與大腸為表裡,腸間水氣不行於下,以致肺氣膹鬱於上,而燥熱之甚。用防己療水氣,椒目治腹滿,葶藶瀉氣閉,大黃瀉血閉,急決大腸之水,以救肺金之膹郁。

白話文:

防禦椒目葶藶大黃丸,是治療水停留在腸道內,口乾舌燥(水分都聚在下焦,不能上行滋潤,所以口舌反而乾燥)。腹部脹滿像水囊一樣,走動時嘩嘩作響,好像囊中裝滿了水。腸道中有水泄出,此時可用此方來治療(肺與大腸相表裡,腸道中水氣不通暢,導致肺氣鬱積在上面,而造成燥熱。用防己治療水氣,椒目治療腹部脹滿,葶藶瀉下閉氣,大黃瀉下血閉,快速排出大腸中的水,以緩解肺金的鬱積)。

不治上而治下,故用丸劑也。按:《聖濟》湧水十三方,亦有從大腸溫下者,然內用牽牛、大黃,太峻,不若此方為穩。)

白話文:

不採取治療上焦的辦法,而採用治療下焦的藥物,因此使用了丸劑。《聖濟總錄》中記載的湧水十三方之中,也有從大腸溫下來治療的藥方,但是方中使用的牽牛子、大黃性味太過峻烈,不如這個藥方較為溫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