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~ 退思集類方歌注 (81)

回本書目錄

退思集類方歌注 (81)

1. 防己黃耆湯

治風濕脈浮身重,汗出惡風;亦治風水脈浮,其人頭汗出,表無他病,但腰以下當腫及陰,難以屈伸;又治濕痹麻木。

白話文:

治療風濕病的脈搏浮起,身體沉重,出汗怕風;也治療風水病的脈搏浮起,病人頭部出汗,外表沒有其他病症,但腰部以下會腫脹並影響陰部,難以彎曲伸展;還治療濕痹症引起的麻痺。

防己(一兩),甘草(炙半兩),白朮(七錢半),黃耆(一兩一分),銼麻豆大,每抄五錢匕,生薑四片,大棗一枚,水盞半,煎八分,去滓,溫服;良久再服。服後當如蟲行皮中,從腰下如冰,暖坐被上,又以一被繞腰下,令微汗瘥。(以被繞腰,接令取汗,以通陽氣,是外護之法。)

白話文:

防己(一兩)、甘草(炙半兩)、白朮(七錢半)、黃耆(一兩一分)切碎到像綠豆一樣大小,每次取五錢的藥材,加上生薑四片、紅棗一枚,加入半杯水,煮到只剩八分之三,濾渣後喝下,過一會兒再喝。喝下後會感覺皮膚一陣蠕動,從腰部到下半身的皮膚感覺冰涼,蓋好被子靠坐著,再拿一條被子圍在腰間,讓身體微微出汗而康復。(用被子圍在腰間,再讓身體流汗,以疏通陽氣,這是一種護理身體的方法。)

防己茯苓湯桂枝,更兼甘草與黃耆。脈浮(浮為表)腹滿四肢腫,(滿腫為水濕)皮水陽虛不渴宜,(不渴為津液未亡)水在皮中陽必汩,宣陽泄水是方推。(水在皮膚,衛陽必虛而汩沒,故用桂枝宣衛陽以解肌;君茯苓泄皮中水氣;黃耆益衛氣,生用亦能達表,治風注膚痛;漢防己大辛苦寒,通行十二經,開腠理,泄濕熱。此治皮水之主方也。

白話文:

防己茯苓湯以桂枝為君藥,再加入甘草與黃耆。脈浮(脈浮主表症)腹滿四肢腫脹(滿腫為水濕),皮膚水腫,陽虛不渴,這時適合服用防己茯苓湯。(不渴表示津液尚未亡失殆盡)水在皮膚中,陽氣必定虛弱而沉沒,所以要宣通陽氣,排出水分,即是此方藥的重點。(水在皮膚中,衛陽必定虛弱而沉沒,因此使用桂枝宣通衛陽,以解除肌肉的緊繃;茯苓是君藥,用來排出皮膚中的水氣;黃耆可以增強衛氣,生用也能作用於體表,治療風濕性皮膚疼痛;漢防己味苦、性寒,能夠通行十二經脈,疏通腠理,排出濕熱。這是治療皮膚水腫的主要方劑。)

里無水氣,故不須白朮以固里。)防己黃耆(湯)除桂茯,再加白朮棗薑隨。此治風水與諸濕,身重(為濕)汗出(濕邪多汗,傷於風者,必自汗出。)惡風吹。(風在表,故惡風。按風水惡風,皮水不惡風為別。)四肢麻木(氣虛濕滯)腰髀痛,參用前方效乃奇。

白話文:

脾胃沒有水氣,因此不需要用白朮來固腸胃。)防己黃耆(湯)除了桂枝與茯苓,再加入白朮、紅棗和生薑。這個藥方可以治療水腫和各種濕症,症狀包括身體沉重(由於濕症)、汗出過多(濕邪過重,虛汗多,風寒者,必定會自汗)、怕吹風(風在體表,所以怕風。風水怕風,皮膚水腫卻不怕風,由此區分)、四肢麻木(氣虛濕滯)腰部和大腿疼痛,參照前面的藥方,效果奇特。

(王晉三《古方選注》曰:「漢防己太陽經入里之藥,泄腠理,療風水,通治風濕、皮水二證,《金匱》汗出惡風者佐白朮,水氣在皮膚中聶聶動者佐桂枝,一以培土,一以和陽,同治表邪,微分標本。」蓋水濕之陽虛,因濕滯於裡而汗出,故以白朮培土,加薑、棗和中,胃不和再加芍藥。

白話文:

王晉三在《古方選注》中說:「漢防己是太陽經入裡的藥物,可以解散腠理,治療風水,用於治療風濕、皮水兩種症狀。在《金匱要略》中,汗出惡風的患者加入白朮,水氣積聚在皮膚中,且不斷晃動的患者加入桂枝,一種用於增強脾土,另一種用於調和陽氣,共同治療表邪,稍有標本之分。」由於水濕之邪導致陽氣虛弱,汗水滯留在體內而導致出汗,所以用白朮來增強脾土,再加薑、棗來調和中氣,如果胃部不調和,再加芍藥。

皮水之陽虛,因風水襲於表,內合於肺,故用桂枝解肌散邪,兼固陽氣,不須薑、棗以和中也。黃耆湯方下云「服藥當如蟲行皮中,從腰下如冰」,可知其汗僅在上部而不至於下,即用白朮內治其濕,尤必外用被圍腰下,接令取汗,以通陽氣也。余治太陽腰髀痛,審證參用兩方,如鼓應桴,並識之。

白話文:

肌表陽虛,是由於風水侵襲肌表,內在和肺相合,所以用桂枝解肌散邪,兼顧陽氣,不需要用薑、棗來調和。黃耆湯方劑的下面說:「服藥就像蟲行在皮膚中,從腰部以下像冰一樣冰冷」,由此可知它的汗僅在上部而不至於下,即使用白朮內治濕氣,也必須在外用被子圍住腰部以下,接令發汗,以通暢陽氣。我治療太陽病的腰髀痛,審慎診斷,參用兩個方劑,像鼓應木槌一樣,並牢記於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