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泰林

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~ 退思集類方歌注 (75)

回本書目錄

退思集類方歌注 (75)

1. 〔附〕甘寒補氣湯

(喻嘉言《醫門法律》),治中寒服前藥後,諸證盡除,但經絡間微有頑痰窒塞,辛溫藥服之不能通快者,第五方用此。

人參,麥冬,白芍(酒炒各一錢),黃耆(蜜炙一錢二分),生地黃(二錢),甘草(炙七分),丹皮(八分),淡竹葉(七分),水二大盞,煎減半,入梨汁少許,熱服。

附姜白通(湯)治中寒,吐瀉厥冷身無汗。還須艾炷灸關元,(臍下一寸五分名「氣海」,二寸名「丹田」,三寸名「關元」。)少緩須臾必失算。(喻嘉言《醫門法律》曰:「寒中少陰,行其嚴令,埋沒微陽,肌膚凍裂,無汗而喪神守,急用附子、乾薑,加蔥白以散寒,加豬膽汁引入陰分。然恐藥力不勝,熨蔥灼艾,外內協攻,乃足破其堅凝。

少緩須臾,必無及矣。」)魄汗淋漓陽外亡,但將附子乾薑喚,(名附薑湯)此即前方除去蔥,專主回陽勿兼散。(若其人腎陽素擾,腠理素疏,陰盛於內,必逼其陽亡於外,魄汗淋漓,脊項強硬,用附子、乾薑、豬膽汁,即不可加蔥及熨灼,蓋恐助其散,令氣隨汗脫,而陽無由內返也。宜撲止其汗,陡進前藥,隨加固護腠理。

不爾,恐其陽復越也。)寒邪入中必傷營,當歸肉桂宜參贊。(名附姜歸桂湯,附、姜專主回陽,而其所中寒邪,必先傷營血,故服附薑湯後,即須當歸、肉桂,以驅營分之寒,才得藥病相當也。)俾得陽和陰少衰,附姜歸桂參甘(湯)灌。(服前方後,陽氣將回,陰寒少殺,即須加入人參、甘草,調元轉餉,收功帷幄。

不爾,薑、附之猛,直將犯上無等,必墮前功也。)利止身溫汗亦收,辛溫平補湯宜按,耆朮芍味入前方,平補陰陽毋間斷。(服附姜歸桂參甘湯二三劑後,覺其陽明在躬,運動頗輕,神情頗悅,更加黃耆、五味、白芍、白朮大隊陰陽平補,不可歇手。蓋重陰見睍,浪子初歸,斯時搖搖靡定,若怠緩不為善後,必墮前功也。

)經絡之間微有痰,休養其陰痰乃渙,甘寒補氣(湯)麥參甘,耆地芍丹梨竹爨。(用平補後,已示銷兵放馬,偃武崇文之意。茲復有頑痰留積經絡,但宜甘寒助氣開通,不宜辛辣助熱壅塞。蓋辛辣之味,始先不得已而用其毒,今陽既安堵,即宜休養其陰,故但宜甘寒補氣,緩緩調之,斯為善後之計耳。)次第編成共六方,嘉言煞費深心纂。

長沙《猝病論》雖亡,從此尋求思過半。(漢張仲景先師著《傷寒論》十卷,治傳經陽病,《猝病論》六卷,治猝暴陰病。生民不幸,《猝病論》當世即已失傳。嗣後,英賢輩出,從未有闡揚之者。惟韓祗和於中寒一門,微有發明,誨人以用附子、乾薑為急,亦可為仲景之徒矣。

清季喻嘉言尚論仲景《傷寒論》,凡於陰病見端,當以回陽為治者,一一表之。乃復著《陰病論》,並度金針,暢言妙蘊,觀其所訂六方,次第精詳,深合仲景心法。且《猝病論》亡,難以徵信。然取《傷寒》《金匱》治虛寒之方繹之,見治熱病雜病之虛寒者,用藥且若此,而治暴病中寒之說,可深信不疑矣。

嗟乎!猝中寒邪,陽微陰盛,最為危急之候,設非薑、附之猛,斬關直入,何以迅掃陰氛,挽回陽氣,百中能有一活耶!邇年以來,霍亂盛行,頃即肢冷脈伏,面青音啞,旋見煩躁而死。雖當夏暑,詎非陰邪入中三陰之危證乎?余有感於斯,故纂喻氏方論,約編歌訣,表彰厥功,以鑑世之得失,且以自警也。)

白話文:

甘寒補氣湯

這個方子是喻嘉言《醫門法律》裡提到的,用來治療因為受寒而吃了之前開的藥後,其他症狀都消失了,但經絡之間還殘留一些難以化解的痰液阻塞,使用辛溫藥又無法順利通暢的情況,這是第五個方子。

藥材包括:人參、麥冬、白芍(用酒炒過,各一錢)、黃耆(用蜂蜜炙過,一錢二分)、生地黃(二錢)、甘草(炙過,七分)、丹皮(八分)、淡竹葉(七分)。用水兩大碗煎到剩下一半,加入少許梨汁,趁熱服用。

附姜白通湯(湯)

這個方子是治療因為受寒而引起的嘔吐、腹瀉、手腳冰冷、身體沒有汗的情況。還需要用艾草在關元穴(肚臍下方一寸五分是氣海穴,二寸是丹田穴,三寸是關元穴)灸,稍微延遲一點時間治療,就會錯失良機。喻嘉言說:「寒邪侵入少陰經,就像執行嚴厲的命令,會使身體的陽氣被壓制,皮膚凍裂,沒有汗而且精神狀態差。要趕緊用附子、乾薑,加上蔥白來驅散寒氣,再用豬膽汁把藥力引導到陰分。如果擔心藥力不夠,可以同時用熱蔥熨敷和艾灸,內外一起作用,才能徹底破除寒邪的凝結。如果稍微延遲治療,就來不及了。」

如果出現大量冷汗,代表陽氣即將散失,這時只要用附子、乾薑(稱為附薑湯),就是把前面那個方子去掉蔥白,專門用來恢復陽氣,不能兼顧發散。如果這個人本來腎陽就不足,身體容易出汗,陰寒在體內比較旺盛,陽氣會被逼迫散失,導致大量冷汗、背部和脖子僵硬。這時候使用附子、乾薑和豬膽汁,就不能再加蔥和熨敷,因為擔心它們會助長陽氣散失,讓陽氣隨著汗液流失,無法回到體內。應該先止住汗,立刻服用之前的藥,再隨時加強保護身體的氣血。否則,擔心陽氣會再次散失。

寒邪侵入體內,一定會傷到身體的營血,所以要加入當歸和肉桂來輔助。(稱為附姜歸桂湯)附子和乾薑專門用來恢復陽氣,而寒邪侵入體內,一定會先傷到營血,所以在服用附薑湯後,要立刻用當歸和肉桂來驅散營血中的寒氣,這樣才能使藥和病症相符。

這樣陽氣就會恢復,陰寒就會減弱,再加入人參和甘草(稱為附姜歸桂參甘湯)來調理身體,恢復元氣,才能算是大功告成。否則,乾薑和附子的藥性太過猛烈,會傷害身體,導致之前的努力都白費。

等到腹瀉停止、身體溫暖、汗也收住了,就可以使用溫和的藥材來調理身體,比如加入黃耆、白朮、白芍、五味子,配合之前的方子,平補陰陽,不能停止。因為這個時候身體陰氣剛開始恢復,像浪子回頭一樣還不穩定,如果這時鬆懈不做好善後,之前的努力也會白費。

如果經絡之間還有一些微小的痰液,就應該用甘寒藥來滋養陰液,痰液就會自然消散。可以用甘寒補氣湯,藥材包括:麥冬、人參、甘草、黃耆、生地黃、白芍、丹皮、梨汁、淡竹葉。

總結來說,這個治療方法共有六個方子,喻嘉言花費了很多心思編纂。

雖然張仲景的《猝病論》已經失傳,但我們可以從這個方子裡找到他的一些思想。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主要治療因為陽氣受到傷害而導致的疾病,《猝病論》主要治療因為陰氣受到傷害而導致的疾病。很不幸的是,《猝病論》在當時就已經失傳了。後來的賢人也沒有人闡發過。只有韓祗和在中寒這一部分,有一些發現,教人遇到中寒要急用附子、乾薑,也算是張仲景的弟子了。

清朝的喻嘉言研究了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,凡是發現陰病的徵兆,就主張用溫陽的方法治療。他又寫了《陰病論》,把自己的經驗和看法都寫了出來,他開的這六個方子,層次分明,符合張仲景的思想。雖然《猝病論》已經失傳,難以考證。但是我們可以參考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中治療虛寒的方子,那些治療熱病和雜病的虛寒用藥都是這樣的,所以對於治療因為突然受寒而導致的疾病,我們應該深信不疑。

唉!突然受寒,陽氣衰弱,陰氣旺盛,這是非常危險的情況。如果不是用乾薑和附子這樣猛烈的藥,快速的把寒氣驅散,恢復陽氣,怎麼可能有一線生機呢!近年來,霍亂盛行,發病時會手腳冰冷、脈搏微弱、臉色發青、聲音嘶啞,很快就會煩躁而死。雖然是在夏天,這難道不是陰邪侵入三陰經的危險病症嗎?我有感於此,所以編纂了喻氏的方論,編成了歌訣,彰顯它的功效,警戒世人,也警醒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