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~ 退思集類方歌注 (74)
退思集類方歌注 (74)
1. 四逆湯類
2. 四逆湯
治少陰病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手足厥冷,汗出而厥,及膈上有寒飲乾嘔者;又治太陽發熱,頭痛脈沉,雖身疼痛,當救其里;又太陽病發汗後,大汗出,熱不去,內拘急,四肢疼,下利厥逆而惡寒者,均宜以此主之。
甘草(二兩炙),乾薑(一兩半),附子(一枚生切),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溫再服。強人可大附子一枚,乾薑三兩。
白話文:
用來治療少陰病引起的腹瀉,拉出來的東西沒有消化完全,體內寒冷但體表卻有發熱的現象,手腳冰冷,出汗後反而更加昏厥,以及胸膈部位有寒氣阻礙導致乾嘔的狀況;也用來治療太陽病發熱、頭痛、脈象沉在裡面,雖然身體會感到疼痛,但應該先治療體內的虛寒;還有太陽病發汗之後,大量出汗卻沒有退燒,體內反而覺得緊繃,四肢疼痛,腹瀉導致手腳冰冷、怕冷等情況,這些都適合用這個方子來治療。
藥物組成是:炙甘草(二兩),乾薑(一兩半),生附子(一枚,切開),用水三升煮到剩下一升二合,把藥渣濾掉,分兩次溫服。體質強壯的人可以用大顆的附子一枚,乾薑用到三兩。
3. 通脈四逆湯
治證同上,而脈微欲絕者宜此。
四逆湯原方乾薑用三兩,加蔥九莖。
白話文:
治療的症狀和上面(指前面提到的四逆湯)相同,但如果脈象微弱到快要消失的狀況,就適合使用這個方子。
原本四逆湯的乾薑用三兩,這個方子再加入九根蔥白。
4.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
治陰盛格陽,手足厥冷,脈微欲絕,面赤咽疼煩躁者宜此。
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半合。(諸藥煎成,去滓,納膽汁和服。)
白話文:
此方劑適用於治療體內陰寒過盛,導致陽氣被格拒於外的病症,症狀包括手腳冰冷、脈搏微弱到幾乎摸不到、臉色潮紅、咽喉疼痛以及煩躁不安。
使用通脈四逆湯,並加入半合豬膽汁。(將所有藥材煎煮後,去除藥渣,再加入豬膽汁調和服用。)
5. 四逆加人參湯
治惡寒脈微而複利,利止亡血也。
四逆湯原方加人參一兩。
白話文:
用來治療極度怕冷、脈搏微弱、又持續腹瀉的症狀,如果腹瀉停止,表示可能已經大量失血。
這是四逆湯原本的配方再加入一兩的人參。
6. 茯苓四逆湯
治發汗,若下之,病仍不解,煩躁者。
四逆加人參湯內更加茯苓四兩。
四逆湯中姜附草,四肢逆冷急煎嘗。(按:方名「四逆」,必以之治厥逆。《傷寒論·厥陰篇》云:「厥者,陰陽氣不相順接,手足逆冷是也。」)臟寒吐利脈沉細,(上吐下利而脈沉細,口不渴,以其臟有寒故也,溫之無疑。)飲邪乾嘔亦相當。(寒飲無實物,溫之則寒散而飲去嘔止。
凡治飲皆用溫法。)身疼清穀先溫里,(凡病皆當先表后里,惟下利清穀,則以扶陽為急,而表證為緩,雖身疼痛,亦當先救其里,俟清穀止而身疼未除者,仍從表治可也。)不論三陰與太陽。(王晉三《古方選注》曰:四逆湯「凡三陰一陽證中有厥者皆用之,故少陰用以救元海之陽,太陰用以溫臟中之寒,厥陰薄厥,陽欲立亡,非此不救。
至於太陽誤汗亡陽亦用之者,以太少為水火之主,非交通中土之氣,不能內復真陽,故以生附子、生乾薑,徹上徹下,開闢群陰,迎陽歸舍,交接於十二經。反復以炙草監之者,亡陽不至於大汗,則陽未必盡亡,故可緩制留中,而為外召陽氣之良法。」)表熱裡寒多汗出,更兼煩躁厥須防。
(多汗煩躁,陽氣外亡,最有厥脫之慮。)厥而脈絕加蔥白,(名通脈四逆湯蔥入營通脈)面赤咽疼豬膽勷。(名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,豬膽汁苦滑之極,能引陽藥直達下焦,所謂「熱因寒用」也。)亦有加入人參者,(名四逆加人參湯)亡陽脫血此為良。(此亡陽而更脫血,故加人參以生津益血。
)更益茯苓療腎躁,(腎躁,即陰躁也。必引腎水上泛,故加茯苓鎮之。)茯苓四逆湯名彰。(此即真武湯之變方,重用茯苓鎮泄腎水。)
白話文:
茯苓四逆湯
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為發汗或瀉下後,病情沒有好轉,反而出現煩躁的狀況。
原本的四逆湯,如果加上人參,就叫四逆加人參湯,現在這個方子還要再多加四兩的茯苓。
四逆湯的組成是乾薑、附子和甘草,主要用來治療手腳冰冷的症狀。(「四逆」指的就是手腳冰冷,這是因為陰陽之氣不協調所致。)如果因為內臟虛寒而導致上吐下瀉、脈搏微弱且沉細、口不渴,就表示是內臟寒冷,需要用溫藥來治療。如果是因為寒飲造成的乾嘔,也適用這個方子。(寒飲指的是沒有實質食物的嘔吐,用溫藥可以驅散寒氣,止住嘔吐。)
凡是治療體內有飲邪的,都應該用溫藥。如果身體疼痛,又拉肚子,大便像水一樣,表示內臟陽氣不足,應該先溫補內臟,再處理外在的疼痛。(一般來說,生病要先處理外在症狀,再處理內在問題。但如果出現拉肚子,大便像水一樣的情況,就應該先扶助陽氣,外在的疼痛可以稍後處理。)這個方子不論是三陰經或太陽經的病證,都可以使用。(四逆湯可以用來治療三陰經和太陽經的虛寒厥逆證,可以用來溫補少陰經的陽氣,溫暖太陰經的內臟,也可以用來救治厥陰經陽氣將要散失的情況。即使是太陽經因為誤發汗而導致陽氣虛脫,也可以用此方,因為少陰經和太陽經是水火的根本,必須要先通過中焦的氣機交通,才能使陽氣恢復。方中用生附子和生乾薑,可以從上到下、從內到外地驅除陰邪,迎接陽氣歸位,讓陽氣在十二經脈中運行。用炙甘草來緩和藥性,是為了避免陽氣因為大汗而完全散失,可以讓藥力緩和持久,是引陽氣恢復的好方法。)如果出現身體發熱,但內裡寒冷,而且多汗、煩躁、手腳冰冷,要特別注意。
如果手腳冰冷到脈搏都摸不到,可以加入蔥白。(這時叫做通脈四逆湯,蔥白可以幫助氣血運行。)如果臉色發紅、喉嚨痛,可以加入豬膽汁。(這時叫做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,豬膽汁味苦滑,可以引導陽藥直達下焦,這是所謂的「熱因寒用」。)有的情況下,也會加入人參。(這時叫做四逆加人參湯,用於治療陽氣虛脫,同時又出現失血的情況,用人參來補氣生津。)如果煩躁不安的情況是腎虛引起的,可以再加入茯苓。(腎躁指的是陰虛火旺,會導致腎水上泛,所以要用茯苓來鎮靜。)所以這個方子才叫做茯苓四逆湯。(這個方子可以看作是真武湯的變方,主要加強了茯苓的用量,來鎮靜腎水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