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~ 退思集類方歌注 (68)

回本書目錄

退思集類方歌注 (68)

1. 〔附〕連理湯

(汪訒庵《醫方集解》),治傷暑瀉而作渴。

理中湯原方加黃連茯苓。(原注云:「外感盛暑,內傷生冷者,非此不可。」)

白話文:

理中湯的原方加上黃連、茯苓。(原注說:「外感盛暑,內傷生冷的人,非此方不可。值得注意的是本方是一方較涼的方劑,用於內傷生冷,不但不傷陰,反而補陰。)

連理湯方即理中(湯),黃連更與茯苓充。外傷盛暑內生冷,瀉而作渴可為功。(理中湯,治中氣虛寒之方也。太陰病自利不渴,為臟有寒,固宜以此溫之。若渴則為有熱矣,乃連理湯但加黃連、茯苓二味,以治傷暑瀉而作渴。觀原注云「外感盛暑,內傷生冷,非此不可」,可知其義仍責重於中臟有寒,故得用理中為主,加黃連所以清暑,茯苓所以滲濕,殊非因渴而加也。

白話文:

連理湯方源自理中(湯),再加黃連和茯苓。外面是盛暑,裡面是生冷,引起的腹瀉會口渴,服用連理湯能治癒。(理中湯是治療中氣虛寒的方劑。太陰病自利而不渴,是臟有寒,所以用理中湯溫暖它。如果口渴,就表示有熱,這時改用連理湯,只需再加黃連、茯苓兩味藥,就能治療因暑濕引起的腹瀉和口渴。從原注中說「外感盛暑,內傷生冷,非此不可」可以知道,其意義仍然歸因於中臟有寒,所以能用理中湯為主,再加黃連來清暑,茯苓來滲濕,與口渴無關。

然則凡病渴者,皆當作熱治,而瀉而作渴者,半屬亡津,仍當主以甘溫生津止渴,與夫本濕標熱,雖渴而不欲飲者,治宜苦辛雜用,寒熱兼施,均不得專恃苦寒也,審矣。且黃連性大寒而味極苦,苦屬火而寒屬水,以治水火相亂,濕熱為病之渴則可;若燥火之渴,而過服黃連,則火從苦發,恐反益其燥矣。故《神農本草》但云「黃連主腸澼腹痛自利」,並未言及能止渴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,凡是病人感到口渴的,都應該當作熱病來治療,但如果瀉下後感到口渴,一半是屬於津液虧虛,仍然應以甘溫生津止渴為主。至於本質是濕熱,但症狀是燥熱,雖然口渴但不想喝水的,治療宜使用苦辛藥物混合使用,寒熱兼施,都不適合只用苦寒藥物,這一點務必注意。而且黃連性大寒而味極苦,苦味屬火而寒味屬水,用來治療水火相亂,濕熱為病所引起的口渴是可以的,但如果是燥火引起的口渴,而過量服用黃連,則火從苦發,恐怕反而會加重其燥熱。因此,《神農本草》只說「黃連主腸澼腹痛自利」,並沒有說到它能止渴。

或謂黃連因渴而加,淺矣淺矣,故余辨論若此。)

2. 〔附〕枳實理中丸

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治寒實結胸,胸膈高起,手不可近者。

理中湯原方加枳實(麩炒)一兩,茯苓二兩,水泛丸。

白話文:

理中湯的原方再加入麩炒枳實一兩、茯苓二兩,做成水丸。

枳實理中丸茯苓,參甘薑朮互調停,寒痰凝結胸中痛,破結通陽此法靈。(按:寒實結胸,無熱證者,仲景用三物白散以溫下之,惟體實者相宜。若體虛者,當先理氣,此丸深中肯綮。然觀是方,補中散寒,滌痰蠲飲具備,以治脾胃虛寒,痰飲並結於胸,胸膈滿痛者,必獲效驗,用者知之。)

白話文:

枳實理中丸含有茯苓、參、甘草、薑、朮等成分,相互調和而成。主要作用是治療寒痰凝結在胸中引起的胸痛。此方能化解凝結的痰液,疏通陽氣,治療效果顯著。(注:寒實結胸,無熱證者,仲景用三物白散以溫下之,惟體實者相宜。若體虛者,當先理氣,此丸深中肯綮。然觀是方,補中散寒,滌痰蠲飲具備,以治脾胃虛寒,痰飲並結於胸,胸膈滿痛者,必獲效驗,用者知之。)

3. 〔附〕治中湯

(李東垣),治憂思鬱結,脾虛氣滯,胸腹痞滿,兼食積者。

理中湯青皮陳皮各一兩。(更加厚朴,名溫胃湯,治同。)

白話文:

理中湯加青皮、陳皮各一兩。(若再添加厚朴,叫做溫胃湯,主治的病症相同。)

治中湯制自東垣,鬱結能舒痞滿寬,大法理中湯作主,青陳破滯帶疏肝。(鬱結傷中,則木來乘土,胸中痞滿,不思飲食,是肝實脾虛也。故用理中湯補土和中,加青皮、陳皮以破滯而平肝氣。)憂思氣結脾虛脹,厚朴加之溫胃安。(厚朴溫胃氣,消脹滿。)

白話文:

治中湯由東垣創制,能夠舒緩鬱結,解除痞滿症狀,主要的方劑是理中湯,再加入青皮和陳皮來解滯和疏肝氣。(鬱結傷中,木來乘土,導致胸中痞滿,不思飲食,這是肝實脾虛所致。因此使用理中湯補土和中,再加入青皮和陳皮來解滯和舒緩肝氣。)憂思氣結導致脾虛脹滿,再加入厚朴來溫暖胃氣,安撫脾胃。(厚朴能夠溫暖胃氣,消除脹滿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