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~ 退思集類方歌注 (67)

回本書目錄

退思集類方歌注 (67)

1. 附子粳米湯

治腹中寒氣,雷鳴切痛,胸脅逆滿嘔吐。

附子(一枚炮),甘草(一兩),大棗(十枚),半夏,粳米(各半升),以水八升,煮米熟湯成,去滓,溫服一升,分三服。

附子粳米(湯)半甘棗,益胃通陽溫腎好,(此益胃通陽溫腎之劑。半夏、甘草、粳米、大棗皆脾胃藥,加入附子一味,通徹上下,上可散寒止嘔,下可溫經定痛。)雷鳴切痛(四字著眼)腹中寒,胸脅逆滿嘔能保。(腎虛寒動於中,胃陽為寒凝窒,故下為雷鳴切痛,上為逆滿嘔吐。)

2. 大建中湯

治心胸中大寒痛,嘔不能飲食,腹中滿,上衝皮起,出見有頭足,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。

蜀椒(二合炒去汗),乾薑(四兩),人參(二兩),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納膠飴一升,微火煎取一升半,分溫兩服。如一炊頃,可飲粥二升。溫覆之。

大建中湯建中陽,(大建中臟之陽,以勝上逆之陰。)蜀椒乾薑(溫中散寒)參飴糖。(建立中氣)心胸大寒痛嘔吐,不能飲食腹滿膨,(陰寒氣盛,中土無權。)上衝皮起有頭足,(陰凝成象)痛不可近此能攘。

(前附子粳米證尚未至於不能食,胃氣未傷,故只用甘、棗、粳米和胃氣,半夏、附子止嘔痛;此證痛嘔而至於不能食,脾胃大虛,故用人參、飴糖建立中氣,蜀椒、乾薑溫中散寒,其證大段相同,而此重於彼耳。)

3. 〔附〕吳茱萸湯

(《聖濟總錄》),治「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」。

吳茱萸(洗炒),官桂,厚朴(薑汁製),乾薑(炮各二兩),蜀椒(炒去汗),陳皮(去白),白朮(各五錢),為末,每服三錢,水一大盞,生薑三片,同煎至八分,空心去滓溫服。

《聖濟》吳萸湯術樸,椒姜陳桂七般藥。濁氣在上生䐜脹,是亦陰陽之反作。(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「寒氣生濁,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」,是亦陰陽反作也。)宣布五陽驅濁陰,濁降胃和脹自卻。(此溫散降濁之法。

吳萸入肝,官桂入心,乾薑入脾,橘紅入肺,蜀椒入腎,皆氣厚性輕,芳香開發之品,用以宣布五陽,驅散濁陰;更以白朮、厚朴,溫中和胃,濁降胃和,䐜脹立已,真有捷於影響之妙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