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泰林

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~ 退思集類方歌注 (67)

回本書目錄

退思集類方歌注 (67)

1. 〔附〕桂苓甘露飲

(劉完素《宣明論方》),治中暑受濕,引飲過多,頭痛煩渴,濕熱小便秘。

茯苓,澤瀉(各一兩),豬苓,白朮,肉桂(各五錢),滑石(四兩),甘草,石膏,寒水石(各二兩),為末,每服三錢,溫酒下,生薑湯尤良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叫做桂苓甘露飲,是出自劉完素的《宣明論方》。這個方子主要治療因為中暑、受濕氣,或者喝太多水,導致的頭痛、口渴煩躁、小便不順暢等濕熱症狀。

這個方子的成分有:茯苓(一兩)、澤瀉(一兩)、豬苓(五錢)、白朮(五錢)、肉桂(五錢)、滑石(四兩)、甘草(二兩)、石膏(二兩)、寒水石(二兩)。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溫熱的酒送服,如果用生薑湯送服效果更好。

(張子和《儒門事親》),治伏暑煩渴,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,脈虛者。

即河間方中去豬苓,減三石一半,加人參五錢,乾葛一兩,藿香五錢,木香一分。河間桂苓甘露飲,五苓散加三石甘,(此即五苓散加滑石、石膏、寒水石、甘草。)中暑煩渴小便秘,清熱利濕所宜諳。(王晉三《古方選注》曰:「消暑在於消濕去熱,故用五苓去濕,三石解熱。

濕熱既去,一若新秋甘露降而暑氣潛消矣。」)三石減半豬苓去,加參葛藿木香參,此是子和(桂苓)甘露飲,脈虛水逆(水入則吐,名曰「水逆」。)服之堪。霍亂轉筋煩渴者,益虛去濁用無慚。(程扶生曰:「吐瀉亡津煩渴,法宜補脾胃,生津液,升清降濁,分消濕熱,此方最為合度。

」喻嘉言《醫門法律》曰:「河間之桂苓甘露飲,用五苓、三石,意在生津液以益胃之虛;子和之桂苓甘露飲,用人參、葛根、甘草、藿香、木香,益虛之中,又兼去濁。」)

白話文:

(張子和《儒門事親》記載),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因暑熱潛伏體內而引起的煩躁口渴,想喝水但喝下去又吐出來,而且脈象虛弱的情況。

這個方子是從河間的方子改編而來,去掉了豬苓,將滑石、石膏、寒水石的用量減半,增加了人參五錢、葛根一兩、藿香五錢、木香一分。河間的桂苓甘露飲,其實就是五苓散加上滑石、石膏、寒水石、甘草。這個方子適合治療中暑引起的煩躁口渴、小便不暢,主要功效是清熱利濕。(王晉三在《古方選注》中說:「消解暑熱的關鍵在於消除體內的濕氣和熱氣,所以用五苓散去除濕氣,用三石來解熱。

濕熱都消除了,就像秋天降下甘甜的露水,暑氣自然消退。」)這個方子將三石的用量減半並去掉豬苓,加入人參、葛根、藿香和木香,這就是張子和的桂苓甘露飲,適用於脈象虛弱、喝水就吐(這種情況叫做「水逆」)的患者。對於霍亂引起的轉筋、煩躁口渴,此方能補益虛弱、去除濁氣,非常適合。(程扶生說:「吐瀉後造成津液耗損、煩躁口渴,應該補養脾胃,生津液,升清降濁,分消濕熱,這個方子最為合適。」

喻嘉言在《醫門法律》中說:「河間的桂苓甘露飲,用五苓散和三石,意在於生津液來補益虛弱的胃;張子和的桂苓甘露飲,用人參、葛根、甘草、藿香、木香,在補益虛弱的同時,又能去除濁氣。」)

2. 〔附〕六一散

(劉完素《傷寒標本心法類萃》),治暑邪表裡俱熱,煩躁口渴,小便不通,砂淋石淋,吐瀉瘧痢;又能下乳滑胎,解酒食毒。

滑石(六兩),甘草(一兩),為末,每服三錢,新汲水調下。(汪訒庵《醫方集解》加辰砂名益元散)

白話文:

〔附〕六一散

此方出自劉完素的《傷寒標本心法類萃》,可以用來治療因為暑邪導致的表裡都發熱、心煩口渴、小便不順暢,以及砂淋、石淋等症狀;也能治療嘔吐、腹瀉、瘧疾、痢疾等病症;此外,還能幫助乳汁分泌,滑利胎兒,並能解酒毒和食物中毒。

配方是:滑石六兩,甘草一兩,將兩者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剛汲取的新鮮水調服。(汪訒庵的《醫方集解》在此方中加入辰砂,稱之為益元散)

3. 〔附〕清六散

(朱震亨《丹溪心法》),治赤痢。

即六一散一料加紅曲五錢。(一云二兩半)

白話文:

這是治療赤痢的藥方。

這個藥方是在六一散的基礎上,再加入五錢的紅曲。(另一種說法是加入二兩半)

4. 〔附〕溫六散

(吳昆《醫方考》),治白痢。

即六一散一料加乾薑五錢。

白話文:

(出自吳昆《醫方考》)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白痢的。

它其實就是在六一散這個藥方的基礎上,再加入五錢的乾薑。

5. 〔附〕三生益元散

(吳昆《醫方考》),治血淋。

即益元散三錢加生扁柏葉、生車前、生藕節汁各一杯調服。

六一(散)滑石同甘草,(取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之義,故名「六一」。又名天水散。)解肌行水兼清燥,統治表裡及三焦,熱渴暑煩瀉痢保,(滑石氣輕能解肌,質重能清降,寒能勝熱,滑能通竅,淡能行水,使肺氣降而下通膀胱,故能祛暑止瀉,解煩除渴而利小便。加甘草者,和其中氣,又以緩滑石之寒滑也。

)下乳通淋能滑胎,(皆取「滑可去著」之義)津虧無熱非宜討。(河間此方,統治表裡、上下、三焦濕熱,然惟體盛濕多之人宜服之,以解暑利水,使濕熱從小便出。若無濕熱之人,而多服此,則反耗其津液,而渴轉甚,又當服生脈散。)加辰砂號益元散,(滲泄而不損元氣,故曰「益元」。

)清心消暑尤為好。(辰砂清鎮心神,則暑熱易卻。)紅曲清六(散)赤痢靈,(赤屬熱傷血分,紅曲能調六腑之血。)乾薑溫六(散)白痢寶。(白屬熱傷氣分,乾薑能散濕熱之氣。)三生益元(散)治血淋,側柏車前藕節搗。(加入三味,俱用鮮者佳,搗汁調服,有涼血、止血、通淋之功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叫做「三生益元散」,出自吳昆的《醫方考》,是用來治療血淋(小便帶血)的。

原本的益元散三錢,再加上新鮮的扁柏葉、新鮮的車前草、新鮮的藕節汁各一杯,混合調勻後服用。

「六一散」的組成是滑石和甘草,之所以叫做「六一」,是因為它取「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」的含義,又叫做天水散。六一散可以解除肌肉的緊張,促進體內水分代謝,同時清除燥熱。它能同時處理身體的表裡,以及上中下三焦的問題,對於因為熱引起的口渴、煩躁、腹瀉等症狀都有效。滑石的特性是輕盈可以解肌,沉重可以降濁,寒性可以勝過熱性,滑膩可以通竅,淡味可以利水,使肺氣下降,順利到達膀胱,所以能祛除暑熱,止瀉,解除煩躁口渴,並促進排尿。加入甘草可以調和中氣,並且緩和滑石的寒涼滑膩之性。

六一散還可以促進乳汁分泌,治療小便淋漓不暢,以及幫助滑胎(都是因為它有「滑可去著」的特性)。但如果身體津液不足,且沒有發熱症狀,就不適合使用這個方子。河間認為這個方子能同時處理身體表裡、上下、三焦的濕熱,但只適合體格強壯、濕氣多的人服用,才能解暑利水,使濕熱從小便排出。如果沒有濕熱的人多服此方,反而會消耗津液,導致口渴更嚴重,這時應該服用生脈散來補津液。

在六一散中加入辰砂,就叫做益元散。這個方子能滲泄體內的濕熱,但不會損傷元氣,所以叫做「益元」。它能清心除暑,效果很好,因為辰砂可以鎮靜心神,使暑熱容易消退。

紅曲清六散能有效治療赤痢(大便帶血的痢疾),因為赤色代表熱邪傷到血分,而紅曲可以調和六腑的血液運行。乾薑溫六散則可以有效治療白痢(大便色白的痢疾),因為白色代表熱邪傷到氣分,而乾薑可以驅散濕熱之氣。

「三生益元散」是治療血淋的方子,加入了側柏葉、車前草和藕節。這三味藥最好都使用新鮮的,搗碎取汁調服,有涼血、止血、通淋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