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~ 退思集類方歌注 (66)
退思集類方歌注 (66)
1. 甘草
白朮(炒各二兩),乾薑(炮),茯苓(各四兩),水五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腰中即溫。腎著甘姜苓朮湯,濕傷脾腎此為良。腰中冷痛食如故,足見非關精氣傷。身重腹重俱濕甚,甘溫淡滲已能匡。(喻嘉言《醫門法律》曰:「腰冷如坐水中,非腎之精氣冷也,故飲食如故,便利不渴,且與腸胃之腑無涉,況腎臟乎?故但用甘溫通陽,淡滲行水之藥足矣。」按:腰為腎腑,冷濕之邪著而不移,是著痹也。
甘、薑、苓、術,暖土勝濕,所以制水也。)《宣明》(完素)用治胞痹證,少腹膀胱若沃湯,小便不利鼻流涕,通陽行水義當量。(按:風、寒、濕邪,客於胞中,則太陽膀胱之氣不能化,故水道不通。按之若沃以湯,形容小水脹極之情切著矣。其上為清涕者,足太陽經上絡額腦,太陽經氣不得下行,而但上入於腦,流出於鼻,故為清涕。《宣明論方》用此湯治之,固取其通陽行水,究不若五苓散徹上徹下、表裡兼施之為當也。
用者審之。)
白話文:
把炒過的白朮二兩、炮製過的乾薑、茯苓各四兩,加五升水煮到剩三升,分三次溫服,腰部就會感到溫暖。這個方子叫腎著甘姜苓朮湯,對於濕邪傷害脾腎的情況很有效。如果腰部冷痛,但食慾正常,就表示這不是腎精虧虛引起的。身體沉重、腹部脹重都是因為濕氣太重,用甘溫藥物和淡滲利水的藥物就可以改善。(喻嘉言在《醫門法律》中說:「腰部冷得像坐在水裡,這不是腎精氣虛造成的,所以飲食正常、小便正常、不口渴,而且跟腸胃腑臟也沒有關係,更不用說是腎臟本身的問題了。因此,只要用甘溫藥物來通暢陽氣,用淡滲利水的藥物就足夠了。」按:腰部是腎臟所在,冷濕之邪停留在那裡而不移動,這就是著痹。)
甘草、乾薑、茯苓、白朮,這些藥材可以溫暖脾胃、驅除濕氣,所以能控制水濕。張元素在《宣明論方》中用這個方子治療胞痹,患者小腹和膀胱感覺像被熱水燙過一樣,小便不暢通,鼻涕清稀。這種情況應當用通陽利水的藥物來治療。(按:風、寒、濕邪侵入胞中,導致太陽膀胱之氣無法正常運行,所以水道不通暢。按壓小腹時感覺像熱水燙過,形容小便脹痛的程度非常嚴重。上部有清涕,是因為足太陽經上行到額頭和腦部,太陽經氣不能向下運行,只能向上進入腦部,從鼻子流出清涕。《宣明論方》用這個方子治療此症,確實是利用它通陽利水的作用,但不如五苓散能夠同時兼顧上下、表裡來得全面。
使用這個方子的人要仔細考慮。)
2. 甘草乾薑湯
治肺冷唾涎沫而不渴,必遺尿小便數,宜以此溫之;並能回中焦之陽氣。
甘草(四兩炙),乾薑(二兩炮),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溫再服。
甘草乾姜(湯)溫肺氣,唾涎(唾涎沫者必有寒飲)溲數(氣化失令)且遺尿,(膀胱不藏)口無燥渴(知非熱邪)方宜服,水冷金寒此劑司。(此方之治肺痿,乃肺中有水飲寒邪者。若火灼金傷之肺痿,與此相反,不可誤施。)陽氣溫和津自化,(陰自陽生,津由氣化,若陽氣不布,陰津亦不得上供。
此乃溫陽氣以回津之法,非真能救肺液枯痿也。)亡陽輕證亦堪施。(乾薑苦辛,守而不走,故君以甘草,使辛從甘化,則能守中復陽。此得理中之半方,是回中焦陽氣之輕劑。)
白話文:
這個方子治療肺部受寒導致吐出清稀痰涎,而且不覺得口渴的病症,這種情況通常會伴隨小便頻繁甚至遺尿。應該用這個方子來溫暖肺部,同時也能恢復中焦的陽氣。
藥方組成:炙甘草四兩,炮過的乾薑二兩。用水三升煎煮,煮到剩下一升半,去除藥渣,分兩次溫服。
甘草乾薑湯能夠溫暖肺氣,治療因寒飲導致的吐清稀痰涎(吐清稀痰涎的人必定體內有寒飲),以及因為氣化失調導致的小便頻繁(小便次數多)和遺尿(膀胱無法固攝)。患者口不乾渴(表示不是熱邪引起的),這個方子就適合服用。就像水冷而金屬也跟著寒冷一樣,這個方子能夠溫暖肺部。這個方子治療的肺痿,是指肺部有水飲寒邪引起的。如果是因為火熱灼傷導致的肺痿,情況就和這個相反,不能誤用這個方子。陽氣溫和了,津液自然就能產生(陰液會隨著陽氣的生發而產生,津液是靠氣化作用產生的,如果陽氣不順暢,陰液就無法上行濡養身體)。
這是一個溫養陽氣,使津液恢復的方法,並不是真正能夠治療肺液枯竭的肺痿。這個方子也適用於亡陽的輕微症狀(乾薑性味苦辛,能守住陽氣而不發散,所以用甘草來調和,使辛味隨著甘味轉化,就能夠守住中焦並恢復陽氣。這個方子是理中湯的一半藥效,是恢復中焦陽氣的輕劑)。
3. 吳茱萸湯
治陽明胃寒,食谷欲嘔,及少陰吐利,手足逆,煩躁欲死者;又厥陰乾嘔,吐涎沫而頭痛者,並主之。
吳茱萸(一升洗),人參(三兩),生薑(六兩),大棗(十二枚),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(加附子一枚,名吳茱萸加附子湯,治寒疝腰痛,牽引睪丸,脈沉遲者。)
吳茱萸湯人參棗,重用生薑溫胃好。(吳萸、生薑溫胃散寒,人參大棗緩脾益氣,亦中焦之治法。)食谷欲嘔(必食而嘔,受病在納穀之處。)吐涎沫,(胃中有寒飲)厥利煩躁皆能保。(吐利而手足厥冷,煩躁欲死,少陰之陽並露矣。吳茱萸為厥陰之主藥,上可溫胃寒,下可救腎陽,故能統治以上諸證。
)又吳萸加附子湯,寒疝脈沉所宜搗。(疝為肝病,故用吳萸以直溫肝經,加附子以散寒溫腎。)
白話文:
治療陽明胃寒,吃東西想吐,以及少陰病造成的嘔吐腹瀉、手腳冰冷、煩躁不安到快死掉的情況;還有厥陰病引起的乾嘔,吐出清稀口水且頭痛的,都適用此方。
藥材組成:吳茱萸(一升,洗過)、人參(三兩)、生薑(六兩)、大棗(十二枚),加水七升,煮到剩二升,濾掉藥渣,溫服七合,一天服用三次。(如果加入附子一枚,就叫做吳茱萸加附子湯,可以治療因寒引起的疝氣、腰痛,疼痛會牽引到睪丸,脈象沉緩遲滯的情況。)
吳茱萸湯用人參和大棗,再重用生薑,可以溫暖胃部,效果很好。(吳茱萸和生薑能溫暖胃部、驅散寒氣,人參和大棗能緩和脾胃、補益氣血,這也是治療中焦的一種方法。)吃東西想吐(一定是吃了東西才想吐,病的原因在於食物消化吸收的地方)。吐出清稀口水(表示胃裡有寒冷的痰飲),無論是厥逆、腹瀉或煩躁,這個方子都能治療。(吐瀉且手腳冰冷、煩躁到快要死掉,這是少陰之陽氣外露的表現。吳茱萸是治療厥陰病的主要藥物,向上能溫暖胃寒,向下能救助腎陽,所以能統治以上各種症狀。)
另外,吳茱萸加附子湯,適合治療寒疝,脈象沉緩的情況。(疝氣是肝經的病,所以用吳茱萸直接溫暖肝經,加上附子來驅散寒氣、溫補腎陽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