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~ 退思集類方歌注 (61)
退思集類方歌注 (61)
1. 豬苓湯
治陽明病脈浮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;並治少陰病下利六七日,咳而嘔渴,心煩不得眠者。
豬苓(去皮),茯苓,澤瀉,滑石(研),阿膠(各一兩),水四升,先煮四味取二升,去滓,納膠烊化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豬苓湯內二苓全,澤瀉阿膠滑石研。利水育陰兼瀉熱,(此即五苓散去桂、術,加阿膠育陰,滑石瀉熱,以治陽明、少陰二經之水熱,寓育陰於利水之中,為利小便之潤劑。與五苓散利水雖同,寒溫迥別,惟明者知之。)溺秘心煩嘔渴痊。(心煩為熱,小便不利屬濕,濕熱鬱蒸,則嘔而口渴。
)汗多胃燥非宜用,恐令亡津大便堅。(《傷寒論·陽明篇》云:「汗多胃燥者,不可與豬苓湯,恐亡津液,令大便硬也。」然則大便硬者,豬苓湯更不可與,明矣。)
白話文:
這個方子[豬苓湯],可以用來治療陽明病,症狀是脈象浮在表面、發燒、口渴想喝水,以及小便不順暢的人;也可以治療少陰病,症狀是拉肚子六七天、咳嗽想吐、口渴、心煩睡不著的人。
藥材組成是:豬苓(去掉外皮)、茯苓、澤瀉、滑石(磨成粉)、阿膠,各一兩。用水四升,先煮前面四種藥材,煮到剩二升後,把藥渣濾掉,再加入阿膠融化,溫熱服用七合,一天服用三次。
豬苓湯這個方子裡面用了豬苓、茯苓這兩種苓,加上澤瀉、阿膠和滑石磨成粉。這個方子可以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水分、滋養陰液、同時又能清瀉熱邪。(這個方子其實就是五苓散去掉桂枝和白朮,加上阿膠滋養陰液,以及滑石清瀉熱邪,用來治療陽明和少陰這兩條經脈因為水和熱引起的症狀,在利水的同時也能滋養陰液,是屬於比較滋潤的利尿劑。雖然和五苓散都有利水的效果,但性質一寒一溫有很大不同,要了解它們之間的差異才行。) 這個方子可以讓小便不順暢、心煩、想吐、口渴等症狀都痊癒。(心煩代表身體有熱,小便不順暢代表體內有濕,濕和熱悶在一起,就會想吐和口渴。)
如果是容易流汗、胃腸乾燥的人,就不適合使用這個方子,以免身體的津液流失,造成大便乾硬。(《傷寒論·陽明篇》提到:「容易流汗、胃腸乾燥的人,不能使用豬苓湯,以免身體的津液流失,導致大便變硬。」所以如果大便已經硬了,更不能使用豬苓湯,這個道理很明顯。)
2. 茯苓甘草湯
治傷寒汗出,厥而心下悸,口不渴者。
茯苓,桂枝(各二兩),甘草(炙一兩),生薑(三兩),水四升,煮取二升,分溫服。
茯苓甘草(湯)桂生薑,泄水(茯苓生薑)扶陽(桂枝甘草)厥悸嘗。(水停心下則悸,陽氣不布於四末則厥。)先治水而後治厥,不然下利卻須防。(《傷寒論·厥陰篇》曰:「傷寒厥而心下悸者,宜先治水,當服茯苓甘草湯,卻治其厥,不爾,水漬入胃,必作利也。」)汗出厥悸口不渴,亡陽輕證此能匡。
(旭高按:此方《傷寒論》一治厥悸,一治汗出不渴,諸家不知兩相綰照,故注之多不得其理,若能互文以會意,則此方之義瞭然矣。蓋汗出而厥,為陽氣外亡,悸而不渴,為水氣停中,猶幸脈不細微,身不振惕,此水氣亡陽之輕者也,故用茯苓、生薑散水氣,桂枝、甘草以扶陽;若稍重者,當與苓桂朮甘湯;尤重者,當與真武湯。何以知之?以三方同用茯苓知之。
蓋汗大泄,必引腎水上泛,非茯苓不能制之,故亡陽之證必多汗;若陽未全亡,則用桂枝、甘草以斂汗;若陽已外亡,必用附子以回陽,而茯苓則為主藥。此方與苓桂術甘及真武湯,皆治水氣亡陽之證,而分淺深次第以為治也。嗟乎!使非統會全經,安能窺仲景之堂奧哉!)
白話文:
這個方子,茯苓甘草湯,是用來治療因為傷寒發汗後,出現手腳冰冷、心悸、卻不口渴的症狀。
藥材組成是:茯苓二兩、桂枝二兩、炙甘草一兩、生薑三兩。用水四升煮到剩二升,分溫熱服用。
這個方子,用了茯苓、生薑來排除體內的水氣,桂枝、甘草則用來扶助陽氣。會出現手腳冰冷和心悸,是因為體內水氣停留在心下(胃部),阻礙了陽氣的運行,導致陽氣無法到達四肢。所以治療時要先處理體內的水氣,再來處理手腳冰冷的狀況,不然的話,水氣會侵入胃部,造成腹瀉。在《傷寒論》裡提到,因為傷寒導致手腳冰冷和心悸,要先處理體內的水氣,服用茯苓甘草湯,再來處理手腳冰冷的問題,否則水氣會進入胃裡,導致腹瀉。這個方子針對的是發汗後手腳冰冷、心悸且不口渴,是屬於陽氣虛弱的較輕微症狀。
(旭高的看法:這個方子在《傷寒論》中,分別用來治療手腳冰冷心悸,以及發汗後不口渴的症狀,很多人不了解這兩者之間的關聯,所以對這個方子的解釋往往不夠完整。如果能將這兩種狀況互相參照,就能了解這個方子的真正意義。發汗後出現手腳冰冷,代表陽氣向外散失;心悸卻不口渴,代表體內有水氣停留。但因為脈象沒有細微虛弱、身體也沒有明顯顫抖,所以屬於陽氣散失、水氣停留的較輕微狀況。所以用茯苓、生薑來排除水氣,用桂枝、甘草來扶助陽氣。如果狀況稍微嚴重一點,就要用苓桂朮甘湯;更嚴重的則要用真武湯。為什麼可以這樣判斷呢?因為這三個方子都有用到茯苓。
發汗過多,一定會導致腎水向上浮動,只有茯苓才能夠控制住。所以陽氣虛弱的症狀通常會伴隨多汗。如果陽氣還沒完全耗盡,可以用桂枝、甘草來收斂汗液;如果陽氣已經向外散失,就必須用附子來恢復陽氣,而茯苓則是主要藥物。這個方子和苓桂朮甘湯以及真武湯,都是用來治療體內水氣停滯、陽氣虛弱的症狀,只是根據病情的輕重程度來選擇不同的方子。唉!如果沒有通盤了解整本《傷寒論》,又怎麼能了解張仲景的精髓呢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