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~ 退思集類方歌注 (60)

回本書目錄

退思集類方歌注 (60)

1. 五苓散

治太陽病發汗後,汗出惡寒,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消渴,及中風發熱,六七日不解而煩,有表裡證,渴欲飲水,水入即吐,名曰水逆,宜此主之。通治水腫,霍亂身疼,胸中滿,臍下悸,吐涎,頭眩等證。此利水之祖方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太陽病症狀:已經發汗後,汗仍繼續出,同時又有怕冷的症狀,脈浮,小便困難,身體微微發熱,有口渴的症狀。還有中風發燒,六七天不退,煩躁難安,有表證和裏證,口渴想喝水,但喝水之後就會嘔吐,這就是水逆,可以使用這個方劑治療。也可以治療水腫,霍亂腹瀉身疼,胸悶,臍下悸動,嘔吐涎水,頭暈目眩等。這個方劑是利尿的根本方劑。

豬苓茯苓白朮(各十八銖),澤瀉(一兩六銖),桂(五錢),為末,以白飲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多飲暖水,汗出愈。(除桂名為四苓散

白話文:

豬苓、茯苓、白朮(各十八克),澤瀉(三十克),桂皮(五克),磨成細末,用溫開水送服一湯匙,一日三次。多喝溫水,出汗纔有效。(去除桂皮,則稱為四苓散)

2. 〔附〕辰砂五苓散

(汪訒庵《醫方集解》),治暑熱。

五苓散硃砂

3. 〔附〕蒼朮五苓散

治寒濕。

五苓散蒼朮

4. 茵陳五苓散

治黃疸。

五苓散茵陳蒿

5. 〔附〕春澤湯

(汪訒庵《醫方集解》),治無病而渴,與病瘥後渴者。

五苓散人參。(再加甘草,亦名春澤湯。)

白話文:

五苓散中加入人參。(再加入甘草,又有名字為春澤湯。)

五苓散治太陽腑,(王好古《此事難知》曰:「五苓散為下藥,乃太陽里之下藥也。太陽高則汗而發之,下則引而竭之;渴者,邪入太陽本也,當下之,使從膀胱出。腎燥膀胱熱,小便不利,五苓散主之;小便利者,不宜用。」)桂術澤瀉茯苓,多飲暖水取微汗,雙解表裡煩渴清,(二苓、澤瀉,為利水之主藥。

白話文:

五苓散治療太陽經的病症,(王好古《此事難知》中說:「五苓散是瀉下的藥物,是太陽經裡面的瀉下藥物。太陽經氣上升則發汗治療,下降則引導並竭盡治療;口渴是邪氣已經進入太陽經,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,讓邪氣從膀胱排出。腎臟燥熱、膀胱發熱,排尿不順暢,五苓散是主要的治療藥物;排尿順暢的,不宜使用。)肉桂、白朮、澤瀉、豬苓,多喝溫水並微微發汗,就能解表裡兩方面的煩渴。

白朮者,培土以制水也。加桂枝者,因表未全解也。服後多飲暖水,取其氣散營衛,令得似汗而表裡雙解矣。)小便不利而渴飲,飲蓄胸中水氣停。(胃中乾燥而渴飲,此無水也,與水則愈,宜白虎湯。小便不利而渴飲,此蓄水也,利水則愈,宜五苓散。)水入即吐名水逆,(胸中有水,則不能容水,故水入則吐。

白話文:

  1. 使用白朮,是為了培土以制水。加桂枝,是因為表證尚未完全解除。服用後多喝溫熱的水,取其氣散佈營衛,讓身體產生像出汗一樣的狀態,表裡兼解。

  2. 小便不利、口渴想喝水,喝水後水氣貯留於胸中。

(胃中乾燥、口渴想喝水,這是沒有水的緣故,喝水就會改善,可以使用白虎湯。小便不利、口渴想喝水,這是體內蓄水,利尿即可改善,可以使用五苓散。)

  1. 喝水就吐叫做水逆。

(胸中有水,就不能容納水,所以喝水就會吐。)

水入即吐,名曰「水逆」,宜五苓散。食入即吐,名曰「寒格」,宜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。)二條合看益分明。(按:五苓證,一則曰「傷寒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消渴」,一則曰「中風發熱而煩,渴欲飲水,水入即吐」,二條合看,益知五苓為利水而設,非治煩渴也。)故用五苓(散)通水道,不然煩渴豈堪烹。

白話文:

喝水就吐,這種情況叫做「水逆」,應當服用五苓散。吃東西就吐,這種情況叫做「寒格」,應當服用乾薑、黃連、黃芩、人參湯。將這兩條合起來看,就更加清楚了。(註解:五苓證,一條說「傷寒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消渴」,一條說「中風發熱而煩,渴欲飲水,水入即吐」,將這兩條合起來看,更加明白五苓是為了利水而設立的,並不是治療煩渴的。)所以用五苓(散)來疏通水道,否則煩渴怎麼能忍受。

(水氣蒸騰,為煩,為渴,與五苓以利水,水去則煩渴自除,此治病必求其本也。若煩渴非因水氣者,豈五苓所可治哉!)身疼霍亂分寒熱,表裡陰陽辨別行。(霍亂身疼,須分寒、熱二證:若熱多欲飲水者,宜五苓散和太陽之表裡;若寒多不用水者,宜理中丸理中臟之陰陽。)若以桂枝更肉桂,(此本一方二法。

白話文:

水氣蒸騰,會讓人感到煩躁、口渴,可以用五苓散來利水消腫,水氣消除了,煩躁、口渴的症狀也會自然消失,這就是治病一定要找出病因的道理。如果是其他原因引起的煩躁、口渴,豈是五苓散就能治好的呢?

霍亂的身體疼痛可以分為寒熱兩種,要分清表裡陰陽才能對症下藥。如果是熱證,多想喝水,可以用五苓散和太陽表裡的方子治療;如果是寒證,不想喝水,可以用理中丸來調理中臟的陰陽。

如果用桂枝代替肉桂,(這原本是一個藥方,兩種方法。

治傷寒用桂枝,治雜病用肉桂,乃有表無表之分。)吐涎眩悸水邪聽。(臍下悸,吐涎沫,水氣自下而上逆頭眩者,精氣不布於上也。惟利其水,則眩悸吐涎悉愈。)水邪內著誠能卻,外溢肌膚腫亦靈。(此方治內著之水,誠為合度,即里水外滲於肌肉而為腫滿者,亦靈。)除桂名為四苓散,無寒但渴服之寧。

白話文:

  1. 治療傷寒用桂枝,治療雜病用肉桂,這是因為有表無表的區別。
  1. 吐口水、頭暈、心悸、水邪壅塞的患者會聽到水聲。(臍下心悸,吐口水,水氣從下而上到頭部而暈眩,這是因為精氣不能佈散到頭部。只要有利於水邪的排出,頭暈、心悸、吐口水的症狀都能治癒。)

  2. 水邪內伏確實能消除,外溢到皮膚引起的腫脹也能治癒。(這個方劑治療水邪內伏很合適,即使是裡面的水邪滲透到肌肉而引起腫脹,也能夠治癒。)

  3. 除了桂枝以外的名字叫做四苓散,沒有寒邪只有口渴的人服用也能安寧。

(周揚俊曰:「但小便不利而渴,只用四苓足矣。」蓋外無惡寒發熱身痛之表證,則不必用桂枝;內無眩悸吐涎之裡證,則不必用肉桂。)辰砂清熱蒼除濕,黃疸茵陳不改名。(五苓散加辰砂清熱,名辰砂五苓散,加蒼朮勝濕,名蒼朮五苓散,加茵陳治疸,名茵陳五苓散,皆仍五苓之名。)春澤(湯)加參名便易,病前病後渴能平。

白話文:

周揚俊說:「只有小便不利而口渴,只用四苓散就夠了。」因為外在沒有惡寒、發熱、身體疼痛的表證,就不必用桂枝;內在沒有眩暈、悸動(心臟跳動異常)、吐涎沫的裡證,就不必用肉桂。硃砂清熱,蒼朮除濕,黃疸用茵陳治疸,但不改變五苓散的名字。(五苓散加上硃砂清熱,叫做硃砂五苓散;加上蒼朮勝濕,叫做蒼朮五苓散;加上茵陳治疸,叫做茵陳五苓散,都仍然用五苓散的名字。)春澤(湯)加上人參,名字容易記,在生病前後都能夠平息口渴的症狀。

(五苓散加人參,名春澤湯,取古詩「春水滿泗澤」意,明言此湯治胸中有蓄水之渴也。一因無病而津氣先虛,一因病後而津氣未復,故加參以生津益氣。)五苓(散)利水之專劑,作散方能布水精。(五苓為利水之專劑,作散服者,取其停留胸中,緩循經絡,以輸脾歸肺,下達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,則水得盡去,而津液不傷,此仲景之微意也。

白話文:

五苓散加上人參,名稱為春澤湯,取自古詩「春水滿泗澤」的意境,明確指出此湯藥治療胸中積水的情況。一種原因是沒有生病,但津氣先虛,另一種原因是生病後,津氣尚未恢復,因此加入人參以生津益氣。

五苓散是利水藥物的專用劑型,製成散劑才能佈散水精。五苓是利水藥物的專用劑型,製成散劑服用,取其停留胸中,緩緩循行經絡,以輸送到脾肺,再向下到達膀胱,水精四處分佈,五經並行,水液就能全部排出,而津液也不會受到損傷,這就是仲景的微妙用意。

)寧靜水邪從下竭,(小青龍治動而上逆之水,故汗而散之;五苓散治靜而不行之水,故引而竭之。)變湯鮮效古來評。(徐靈胎《蘭臺軌範》曰:「此乃散方,近人用以作湯,往往鮮效。」終當從古法為是,用者審之。)

白話文:

寧靜的兩帖藥,水邪從下方排盡。(小青龍湯治療活躍而向上逆反的水邪,因此令患者出汗而將它散去;五苓散治療安靜而不活動的水邪,因此將它引導出來排盡。)湯劑方法變了,療效就不如古人了。(徐靈胎《蘭臺軌範》中說:「這原本是散劑,近來有人用它當湯劑使用,往往療效不彰。」畢竟應該遵循古人的方法,想用藥的人要仔細考慮清楚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