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~ 退思集類方歌注 (58)
退思集類方歌注 (58)
1. 〔附〕芍藥湯
(劉完素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》),治下痢膿血稠黏,腹痛後重。
芍藥(一兩),歸尾,黃芩,黃連(各五錢),大黃(三錢),木香,檳榔,甘草(炙各二錢),桂(一錢半),每服五錢,水煎服。(如血痢,則漸加大黃。)
白話文:
這個方子出自劉完素的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》,用來治療拉肚子,排出像膿一樣又帶血的黏稠糞便,肚子疼痛而且有裡急後重的感覺(想上廁所卻拉不出來)。
藥方組成是:白芍一兩、當歸尾五錢、黃芩五錢、黃連五錢、大黃三錢、木香二錢、檳榔二錢、炙甘草二錢、桂枝一錢半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(如果血痢的情況嚴重,可以逐漸增加大黃的用量。)
2. 〔附〕導滯湯
(劉完素方),治前證兼渴者。
芍藥湯去桂、甘草,加枳殼。
芍藥湯中芍藥君,(重用芍藥為君,瀉木安土。)香連芩草桂將軍,(大黃號曰「將軍」)檳榔行氣歸行血,滯下(痢疾古稱「滯下」)之方迥出群。(此治痢之專劑,蓋本仲景黃芩湯而加行血調氣之藥。後世治痢之方,多從此昉也。)濕熱鬱蒸成膿血,腹痛後重服之欣。(下痢皆屬濕熱,赤為傷血,白為傷氣。
膿血稠黏,氣血兩傷也;腹痛後重,氣血皆滯也。朱丹溪《平治會萃》曰:「行血則膿血自愈,調氣則後重自除。」)若兼渴者除甘桂,枳殼加之導滯(湯)稱。(因渴故去桂,因有滯故去甘草之滿中,而加枳殼以破滯。蓋濕熱鬱積腸胃,不得宣通,因成滯下。故濕宜燥,熱宜清,郁宜散,積宜消,自當苦、辛、寒雜用,稍佐溫而行之,甘以和之,治痢之法盡之矣。)痢久依然後重者,去檳連枳入荷升。
(此方今人多用之。大法治痢以甘、芍和中止腹痛,熱痛加芩、連,寒痛加薑、桂,以木香、檳榔行氣除後重,氣分加枳殼、滑石寬腸,血分加當歸、桃仁和血,以秦艽、皂角子祛腸風,以黃芩、黃連清熱毒,以白朮、陳皮調胃,茯苓、澤瀉滲濕,大黃蕩積。若氣虛加參、耆,血虛加芎、歸、阿膠、黑薑、柏葉,痢久後重不解去檳榔、黃連、枳殼,加荷葉、升麻舉之。)
白話文:
這個方子是劉完素創的,用來治療前面說的那些症狀,而且還兼有口渴的人。
這個方子是在芍藥湯的基礎上,去掉桂枝和甘草,另外加入枳殼。
芍藥湯裡面,芍藥是主要的藥材(重用芍藥來瀉肝木,安定脾土)。黃連、黃芩、桂枝(這裡大黃被稱為「將軍」)是輔助的藥材,檳榔可以幫助氣的運行,又能促進血的運行。這個方子是治療痢疾(古代稱「滯下」)的特效藥,效果特別好(這個方子基本上是根據張仲景的黃芩湯改良而來的,加入了活血調氣的藥材。後世治療痢疾的方子,大多是從這個方子發展來的)。濕熱在體內鬱積,會變成膿血,導致腹痛和裡急後重(想大便卻拉不出來的感覺),服用這個方子效果很好(下痢這種病都是因為濕熱引起的,紅色是傷到血,白色是傷到氣。膿血黏稠,代表氣血都受傷了;腹痛裡急後重,代表氣血都堵住了。朱丹溪《平治會萃》說:「活血就能讓膿血停止,調氣就能消除裡急後重」)。如果同時感到口渴,就要去掉桂枝和甘草,加入枳殼,這樣就叫做「導滯湯」(因為口渴,所以去掉桂枝;因為有積滯,所以去掉甘草這種容易導致肚子脹滿的藥,加入枳殼來破除積滯。濕熱鬱積在腸胃,不能順利排出去,就會變成痢疾。所以,濕要用燥濕的藥,熱要用清熱的藥,鬱積要用疏散的藥,積滯要用消導的藥,自然要使用苦、辛、寒這些藥,稍微加一些溫性的藥來幫助藥力運行,再用甘味的藥來調和,這樣治療痢疾的方法就非常完善了)。痢疾持續很久,還出現裡急後重的人,要去掉檳榔、黃連、枳殼,加入荷葉和升麻。
(現在很多人都用這個方子。治療痢疾的大原則是用甘草、芍藥來緩解腹痛,熱痛要加黃芩、黃連,寒痛要加生薑、桂枝。用木香、檳榔來運行氣機,消除裡急後重。氣分的問題要加枳殼、滑石來寬腸,血分的問題要加當歸、桃仁來活血。用秦艽、皂角子來祛除腸風,用黃芩、黃連來清除熱毒,用白朮、陳皮來調理脾胃,用茯苓、澤瀉來滲濕,用大黃來清除積滯。如果氣虛要加人參、黃耆,血虛要加川芎、當歸、阿膠、黑薑、柏葉。痢疾久了還會裡急後重,如果去掉檳榔、黃連、枳殼,加入荷葉、升麻,就可以把氣提起來)。
3. 〔附〕東風散
(姜體乾方),治一切痢疾,或赤或白,或赤白相兼,以及裡急後重,腹痛噤口等證,咸宜服之。
黃芩,白芍,當歸,檳榔,枳殼,青皮(炒),厚朴(炒各一錢),木香(煨五分),甘草(三分)查炭(一錢半),水煎服。(加減法即編入歌中。)
東風散(東風和暢,主生長萬物。此劑和平而卻有起死回生之效,故取以名方。)用芍甘青,木枳檳查歸樸芩。(此即芍藥湯之變法)此劑能醫一切痢,痢剛初起急煎斟。老年寒藥當煨制,延久脾虛加朮參。(此方一切痢疾初起者,服之立效;惟老年衰弱者,寒藥當用煨制,如延久脾虛者亦然,更宜加入人參、白朮,以補脾氣。)腹痛黃芩須酒炒,柴胡又在瘧兼侵。
(瘧痢並見,加柴胡六分。)痢而熱甚黃連入,(痢而發熱甚者,加黃連薑汁炒四分。)肢冷虛煩肉桂臨。(虛煩手足冷者,加肉桂四分。)白痢橘紅香附使,(白痢加橘紅七分,香附生研一錢。)若然紅痢地榆任,澀滯還加桃紅引,(紅痢加地榆炭八分。若紅痢澀滯者,加桃仁一錢,紅花酒洗三分。
)赤白相兼兩法紝。(赤白兼見者,如地榆、香附等,宜並用之。)純血膠姜連側柏,〔下痢純血加阿膠(以黃連末拌炒)一錢,炮姜三分,側柏炒一錢。〕舌黃後重大黃擒。(舌胎黃厚,裡急後重者,加酒炒大黃三錢。)假如孕婦投斯劑,檳樸桃紅桂共禁。(如孕婦痢疾用此方,宜去桃仁、紅花、檳榔、厚朴、肉桂,以及半夏、神麯等礙胎藥。
)痢疾多由於濕熱,誤投溫補禍延深。(痢疾之證,惟夏末秋初最多,多由於夏暑濕熱,伏於腸胃,蒸腐水穀之精氣而化為膿血,治之必以苦、辛、寒藥,此河間之要訣。若初起誤投溫補,致濕熱膠固不解,必受其害,延至月餘,形體骨立,不思飲食,則難挽救。)此為姜氏傳心秘,加減圓通仔細吟。
(此方見香山吳濟亨家藏抄本中,其徒張鏡如雲是華墅姜體乾先生所著,未知果否。然姜氏賢聲素著,為常州府屬之名醫,生平著述頗多,惜未梓行於世。)
白話文:
這個名為「東風散」的藥方(出自姜體乾先生的處方),可以治療各種痢疾,不論是單純拉血便、拉白膿便,或是血膿便都有,以及伴隨的裡急後重(想大便卻拉不出來的感覺)、肚子痛到說不出話等症狀,都適合服用。
藥材包含:黃芩、白芍、當歸、檳榔、枳殼、青皮(炒過)、厚朴(炒過),各一錢;木香(煨過)五分;甘草三分;查炭一錢半。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。(藥材的加減變化都在後面的歌訣中說明。)
「東風散」這個名字的由來,是因為東風和煦,能使萬物生長。這個藥方藥性平和,但卻有起死回生的功效,所以取名為「東風散」。
藥方組成是:芍藥、甘草、青皮、木香、枳殼、檳榔、查炭、當歸、厚朴、黃芩。(這個配方是從芍藥湯變化而來)這個藥方能治療各種痢疾,痢疾剛開始發作時,趕快煎藥服用。年紀大的病人,藥性寒涼的藥材要煨過再用,病情拖久導致脾胃虛弱時,要加白朮、人參來補脾氣。
肚子痛時,黃芩要用酒炒過,如果同時有瘧疾,要加柴胡。 (瘧疾和痢疾同時出現時,要加柴胡六分)痢疾發燒嚴重時,要加黃連(用薑汁炒過四分)。如果手腳冰冷、心煩意亂時,要加肉桂四分。拉白膿便時,要加橘紅七分和香附(生磨)一錢。如果拉血便,要加地榆炭八分。如果血便拉不順暢,要加桃仁一錢,紅花用酒洗過三分。
如果是血膿便,兩種藥都要用,例如地榆、香附等都要一起使用。如果單純拉血便,要加阿膠(用黃連末拌炒過)一錢,炮姜三分,側柏(炒過)一錢。如果舌苔黃膩、裡急後重,要加酒炒過的大黃三錢。
如果孕婦得了痢疾要用這個藥方,要去除桃仁、紅花、檳榔、厚朴、肉桂,以及半夏、神麯等會影響胎兒的藥材。
痢疾大多是因為濕熱引起的,如果誤用溫補藥,會讓病情拖更久。痢疾在夏末秋初最常見,多半是因為暑天的濕熱之氣潛伏在腸胃中,腐蝕食物的精華而變成膿血。治療這種痢疾必須用苦味、辛味、寒涼的藥物,這是名醫河間的用藥原則。如果一開始就誤用溫補藥,會讓濕熱黏著難以消除,病情會拖到一個月以上,身體會變得非常消瘦、不思飲食,那時候就很難救治了。
這個藥方是姜先生傳授的秘訣,藥材的加減變化要仔細研究。
(這個藥方是在香山吳濟亨家藏的抄本中看到的,他的學生張鏡如說是華墅姜體乾先生所著,不知道是不是真的。但姜先生的醫名早已遠播,是常州府屬的名醫,一生著作很多,可惜沒有出版流傳於世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