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泰林

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十棗湯類

2. 十棗湯

治太陽中風,下利嘔逆,表解者乃可攻之,其人漐漐汗出,頭痛,心下硬滿,引脅下痛,乾嘔短氣,汗出不惡寒者,為表解里未和也。並治飲後水流脅下,咳唾引胸中痛,謂之懸飲,脈沉而弦,不猝死,至百日或一歲者。

芫花(炒黑),甘遂,大戟(等分),大棗(十枚),各別搗為散,以水一升半,先煮大棗取八合,去滓,納余藥末。強人服一錢,虛人服五分。得快利後,糜粥自養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劑名為十棗湯,是用來治療太陽中風(一種外感病),如果患者出現腹瀉、嘔吐、且表證(即身體表面的症狀)已經解除的情況下,才可以考慮使用此方來攻下。如果患者出現汗出不止、頭痛、胸口下方感覺硬滿、牽引到脅肋下方疼痛、乾嘔、呼吸短促、汗出但不怕冷的狀況,就表示表證已解,但裡證(即體內的病症)還未調和。

這個方劑也適用於治療飲水後,水液積聚在脅肋下方,導致咳嗽時牽引胸口疼痛,這種情況稱為懸飲。如果脈象呈現沉弦,病患不會馬上死亡,但可能持續數日到數月甚至一年。

藥材組成包括:芫花(炒至黑色)、甘遂、大戟(三者等量),以及大棗(十枚)。將芫花、甘遂、大戟分別搗成粉末。先用一升半的水煮大棗,取八合藥汁,去除藥渣,再加入其他藥材的粉末。身體強壯的人服用一錢(古代的計量單位),身體虛弱的人服用五分。服用後如果順利排便,就可以用粥來調養身體。

3. 〔附〕三花神祐丸

(劉完素《宣明論方》),治實熱積痰,翻胃噎膈,濕熱腫滿。十棗湯原方加大黃一兩,黑牽牛二兩,輕粉一錢,滴水為丸。

十棗湯用芫遂戟,峻攻水氣威靈赫。下利胸脅痞硬痛,汗出短氣乾嘔逆。(諸證皆水氣為患。仲景利水之方,種種不同,此其最峻者也。芫花、甘遂、大戟為決水之猛藥,故用大棗甘以緩之,欲其緩循經絡,不欲其徑走腸胃也。緩攻則從心及脅之水飲,皆從二便出矣。)咳唾引(胸脅)痛為懸飲,飲踞久必成囊癖。

搗囊破癖飲斯蠲,(懸飲者,如懸物也。水飲痰涎,久踞經絡,結成窠囊,懸於脅下,惟此三味,能直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,非他藥所能及。本論云「懸飲不猝死,至百日或一歲者,宜十棗湯」,可知其證之來有漸矣。)羸弱虛人勿輕擲。河間三花神祐丸,大黃輕粉牽牛益。

善通壅塞劫痰涎,(牽牛、大黃大瀉血氣之壅塞,輕粉劫痰,無竅不入。)積痰噎膈能開闢。(劉完素云:「積痰翻胃噎膈,服此藥三丸後,轉加痛悶者,此痰涎壅塞,頓攻不開,再服自利也。」)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出自劉完素的《宣明論方》,名為三花神祐丸。主要治療因為實熱積聚的痰,導致的翻胃、噎膈,以及濕熱引起的腫脹。它是在十棗湯的原方基礎上,增加了大黃一兩、黑牽牛二兩、輕粉一錢,然後用水滴成藥丸。

十棗湯這個方子使用芫花、甘遂、大戟這三味藥,它們能強烈地攻逐體內水氣,非常厲害。如果出現下利、胸脅部痞硬疼痛、汗出、氣短、乾嘔等症狀,都可能是體內水氣引起的。張仲景治療水氣的方子有很多,這個方子算是最猛烈的。芫花、甘遂、大戟都是強力的瀉水藥,所以加入大棗來緩和藥性,希望藥力能緩慢地在經絡中發揮作用,而不是直接衝擊腸胃。這樣溫和地攻逐,就能讓心臟和脅部的水飲,都從大小便排出。咳嗽時牽引胸脅疼痛,叫做懸飲,如果水飲長期積聚,就會形成囊癖。

如果用藥能搗破囊癖,就能治好懸飲。(懸飲就像懸掛著東西一樣。水飲痰涎長期停留在經絡,形成像鳥巢一樣的囊,懸掛在脅下。只有這三味藥能直接到達水飲隱蔽的囊中,其他藥物無法做到。書中說“懸飲不馬上致命,到一百天或一年,才使用十棗湯”,可見這個病是慢慢發展而來的。)但身體虛弱的人不要輕易使用這個方子。河間(劉完素)的三花神祐丸,加入了大黃、輕粉、牽牛,效果更強。

這個藥能很好地疏通阻塞,清除痰涎。(牽牛、大黃能強烈地瀉除血氣的阻塞,輕粉能消除痰液,無處不到。)對於積痰引起的噎膈,也能夠打通。(劉完素說:「積痰導致翻胃、噎膈,服用這個藥三丸後,如果感覺更疼痛,說明痰涎阻塞嚴重,一時攻不開,再服一次就會腹瀉了。」)

4. 〔附〕控涎丹

(陳言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治人忽患胸背手足腰項筋骨牽引釣痛,走易不定;或手足冷痹。此乃痰涎在胸膈上下,非風證也。

甘遂(去心),大戟(去皮),白芥子(各等分),為末糊丸,每服五、七丸,加至十丸,臨臥薑湯下。

控涎丹治痰之本,(痰之本,水也,濕也,得氣與火,則結為痰。)痰涎變證悉能醫。(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曰:「痰涎之為物,隨氣升降,無處不到:入於心,則迷竅而成癲癇,妄言妄見;入於肺,則塞竅而成咳唾稠黏,喘急背冷;入於肝,則留伏蓄聚而成脅痛乾嘔,寒熱往來;入於經絡,則麻痹疼痛;入於筋骨,則頸項胸背腰脅手足牽引隱痛。陳言《三因方》並以控涎丹主之,殊有奇效。

」)走注麻痹牽引痛,胸背腰項或四肢,或噎或喘或癲癇,癰腫瘰癧並主之。臟腑水濕大戟泄,經隧水濕甘遂推,皮裡膜外消痰氣,芥子之功信甚奇。(白芥子色白入肺而達上焦,消皮裡膜外之痰;甘遂色黃入脾而行中焦,決經隧之水濕;大戟色黑入腎而走下焦,泄臟腑之水濕。三者引經各異,而令三焦之水濕痰涎流出於水道則同,故復用成方。

惟善用者,能收奇功也。)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叫「控涎丹」,出自陳言的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。它主要治療突然發生的胸背、手腳、腰部、頸項等部位筋骨像被拉扯、抽痛的症狀,而且疼痛會到處移動,位置不固定,有時還會伴隨手腳冰冷麻木。這種情況是因為痰液停留在胸腔上下部位,不是風邪引起的疾病。

這個藥方的組成是:甘遂(去掉中心)、大戟(去掉外皮)、白芥子,這三種藥材等量磨成粉末,然後用糊狀物做成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到七丸,可以增加到十丸,睡前用薑湯送服。

「控涎丹」這個方子主要針對痰的根本原因來治療。(痰的根本是水和濕氣,如果遇到氣和火,就會凝結成痰。)各種因痰液引起的病症,這個方子都能夠治療。(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說:「痰液這種東西,會隨著氣在身體裡上下流動,沒有不到的地方:進入心臟,就會擾亂心智,造成癲癇、胡言亂語、產生幻覺;進入肺部,就會堵塞呼吸道,造成咳嗽、痰液濃稠、喘氣急促、背部發冷;進入肝臟,就會潛伏積聚,造成脅肋疼痛、乾嘔、忽冷忽熱;進入經絡,就會造成麻木疼痛;進入筋骨,就會造成頸項、胸背、腰部、脅肋、手腳等部位牽引性的隱痛。陳言在《三因方》中,也用控涎丹來治療這些病症,效果非常好。」)

所以,這種到處遊走、造成麻木、牽引疼痛的病症,無論是出現在胸背腰項,還是四肢,或是造成噎住、喘氣、癲癇,甚至是癰腫、瘰癧等疾病,都可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。其中,大戟可以疏泄臟腑中的水濕,甘遂可以推動經絡中的水濕,白芥子則可以消除皮膚與肌肉之間的痰氣,它們的功效非常神奇。(白芥子顏色是白色,可以進入肺部,作用於上焦,消除皮膚與肌肉之間的痰;甘遂顏色是黃色,可以進入脾臟,作用於中焦,疏通經絡中的水濕;大戟顏色是黑色,可以進入腎臟,作用於下焦,疏泄臟腑中的水濕。這三種藥材引導藥效的途徑不同,但都可以讓三焦的水濕痰液通過水道排出,所以這個方子才如此有效。

只有懂得好好使用這個方子的人,才能發揮它的神奇功效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