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~ 退思集類方歌注 (42)
退思集類方歌注 (42)
1. 十棗湯
治太陽中風,下利嘔逆,表解者乃可攻之,其人漐漐汗出,頭痛,心下硬滿,引脅下痛,乾嘔短氣,汗出不惡寒者,為表解里未和也。並治飲後水流脅下,咳唾引胸中痛,謂之懸飲,脈沉而弦,不猝死,至百日或一歲者。
白話文:
治療太陽中風,向下腹瀉並嘔吐,表面證狀消失纔可以治療,患者全身大量出汗,頭痛,胸口發脹,疼痛牽引到脅下,乾嘔短氣,出汗不畏寒,這是因為表面證狀消失,裡面的證狀還沒改善的緣故。另外治療飲酒後,水流到脅下,咳嗽咳唾液引發胸痛,這種狀況稱為懸飲,脈搏沉細而緊,不會突然死亡,可能會持續一百天或一年。
芫花(炒黑),甘遂,大戟(等分),大棗(十枚),各別搗為散,以水一升半,先煮大棗取八合,去滓,納余藥末。強人服一錢,虛人服五分。得快利後,糜粥自養。
白話文:
芫花(炒至發黑),甘遂,大戟(等分),大棗(十枚),分別搗成藥粉,用水一升半,先煮大棗取八合,去除渣滓,加入剩下的藥末。身體強壯的人服用一錢,身體虛弱的人服用五分。服藥後腹瀉後,要吃稀飯來調理身體。
2. 〔附〕三花神祐丸
(劉完素《宣明論方》),治實熱積痰,翻胃噎膈,濕熱腫滿。十棗湯原方加大黃一兩,黑牽牛二兩,輕粉一錢,滴水為丸。
白話文:
(劉完素《宣明論方》),治療實熱積痰,翻胃食嗝,濕熱腫滿。十棗湯原方加入大黃一兩,黑牽牛二兩,輕粉一錢,調水做成丸子。
十棗湯用芫遂戟,峻攻水氣威靈赫。下利胸脅痞硬痛,汗出短氣乾嘔逆。(諸證皆水氣為患。仲景利水之方,種種不同,此其最峻者也。芫花、甘遂、大戟為決水之猛藥,故用大棗甘以緩之,欲其緩循經絡,不欲其徑走腸胃也。緩攻則從心及脅之水飲,皆從二便出矣。)咳唾引(胸脅)痛為懸飲,飲踞久必成囊癖。
白話文:
十棗湯使用芫花、甘遂、大戟等猛藥,強烈攻逐水氣,威靈赫赫。可以治療因水氣所致的腹瀉、胸脅痞硬疼痛、汗出、氣短、乾嘔等症狀。(這些症狀都是由於水氣為患所致。仲景治療水病的方法很多,其中十棗湯是最峻烈的方劑。芫花、甘遂、大戟都是攻逐水氣的猛藥,所以加入大棗來緩和其藥性,使藥力緩慢地循經絡而行,而不是直接進入腸胃。緩緩攻逐水氣,就可以將心臟和脅部的飲水排出體外。)咳嗽引發疼痛是懸飲的徵兆,懸飲積聚日久就會形成囊癖。
搗囊破癖飲斯蠲,(懸飲者,如懸物也。水飲痰涎,久踞經絡,結成窠囊,懸於脅下,惟此三味,能直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,非他藥所能及。本論云「懸飲不猝死,至百日或一歲者,宜十棗湯」,可知其證之來有漸矣。)羸弱虛人勿輕擲。河間三花神祐丸,大黃輕粉牽牛益。
白話文:
搗囊破癖飲能去除懸飲(懸飲:像懸掛物體一樣。水飲痰涎長期積聚在經絡中,結成窠囊,懸掛在脅下,只有這三種藥物能直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,其他藥物無法達到。本論說「懸飲不猝死,到一百天或一年的,宜用十棗湯」,可知這種病症的發生是漸進的。)。虛弱體質的人不要輕視。河間三花神祐丸,大黃、輕粉、牽牛增加益處。
善通壅塞劫痰涎,(牽牛、大黃大瀉血氣之壅塞,輕粉劫痰,無竅不入。)積痰噎膈能開闢。(劉完素云:「積痰翻胃噎膈,服此藥三丸後,轉加痛悶者,此痰涎壅塞,頓攻不開,再服自利也。」)
白話文:
善於打通和消除痰涎。牽牛、大黃可以大瀉血氣的壅塞,輕粉可以消除痰,沒有孔竅不到的地方。積痰阻塞胸膈,也能打通。劉完素說:「積痰翻胃阻塞胸膈,服用此藥三丸後,反而更加疼痛悶塞,這是痰涎瘀塞,一下子攻不開,再服藥就會瀉下來。」
3. 〔附〕控涎丹
(陳言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治人忽患胸背手足腰項筋骨牽引釣痛,走易不定;或手足冷痹。此乃痰涎在胸膈上下,非風證也。
白話文:
(陳言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有的人忽然患上胸背、手足、腰項筋骨牽引釣痛,疼痛部位移動不定;或者手足發冷麻木。這是因為痰涎積聚在胸膈上下,而不是風證。
甘遂(去心),大戟(去皮),白芥子(各等分),為末糊丸,每服五、七丸,加至十丸,臨臥薑湯下。
白話文:
甘遂(要去掉心部)、大戟(要去掉皮)、白芥子(以上各等量),磨成粉末製丸,每次服用五至七丸,每次服用添加一至兩丸,直到每次服用十丸,在睡覺前用熱薑湯送服。
控涎丹治痰之本,(痰之本,水也,濕也,得氣與火,則結為痰。)痰涎變證悉能醫。(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曰:「痰涎之為物,隨氣升降,無處不到:入於心,則迷竅而成癲癇,妄言妄見;入於肺,則塞竅而成咳唾稠黏,喘急背冷;入於肝,則留伏蓄聚而成脅痛乾嘔,寒熱往來;入於經絡,則麻痹疼痛;入於筋骨,則頸項胸背腰脅手足牽引隱痛。陳言《三因方》並以控涎丹主之,殊有奇效。
白話文:
控涎丹是治療痰液的根本藥物。(痰液的根本是水和濕氣,當水和濕氣與氣和火結合時,就會結成痰。)痰液和唾液的各種病變都能治療。(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說:「痰液是一種隨氣升降,無處不到的東西:它進入心臟,就會迷失竅門而變成癲癇,胡言亂語、胡思亂想;進入肺部,就會堵塞竅門而造成咳嗽、咳出稠黏的痰,喘息急促、背部發冷;進入肝臟,就會積聚蓄積,造成肋痛、乾嘔、寒熱交替;進入經絡,就會導致麻木疼痛;進入筋骨,就會造成頸部、胸部、背部、腰部、脅部和手腳牽拉隱痛。陳言在《三因方》中也用控涎丹治療這些疾病,並且取得了奇效。
」)走注麻痹牽引痛,胸背腰項或四肢,或噎或喘或癲癇,癰腫瘰癧並主之。臟腑水濕大戟泄,經隧水濕甘遂推,皮裡膜外消痰氣,芥子之功信甚奇。(白芥子色白入肺而達上焦,消皮裡膜外之痰;甘遂色黃入脾而行中焦,決經隧之水濕;大戟色黑入腎而走下焦,泄臟腑之水濕。三者引經各異,而令三焦之水濕痰涎流出於水道則同,故復用成方。
惟善用者,能收奇功也。)
白話文:
四肢麻痺且牽引疼痛,或是胸背腰項或四肢的痠麻疼痛;或有哽咽喘息或癲癇發作,或是癰腫、瘰癧,現在都主治。臟腑中有水濕,就用大戟來瀉泄,經絡隧道的濕氣,就用甘遂將它排出;皮裡和膜外消痰氣,芥子的功效確實很全面。(白芥子顏色白色,歸入肺經而到達上焦,用來消皮裡、膜外之痰;甘遂顏色黃色,歸入脾經,運行於中焦,用來排除經絡之中的水濕;大戟顏色黑色,歸入腎經,運走於下焦,用來瀉下臟腑之中的水濕。三種藥引經輸布的路線不同,但都能讓三焦中的水濕痰涎流出水道,所以復方運用也能相互配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