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~ 退思集類方歌注 (39)

回本書目錄

退思集類方歌注 (39)

1. 〔附〕溫脾湯

(許叔微《普濟本事方》),治痼冷在腸胃間,泄瀉腹痛。

厚朴,桂心,附子,乾薑,甘草(各半兩),大黃(四錢),㕮咀,取一兩,水二鍾,煎六分,頓服。

(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),治久痢赤白,脾胃冷積,臍腹絞結痛甚。

白話文:

厚朴、桂心、附子、乾薑、甘草(各半兩),大黃(四錢)。搗碎,取一兩,加水二碗,煎成六分之一,一次服完。

人參,附子,芒硝,甘草(各二兩),大黃(五兩),當歸,乾薑(各三兩)㕮咀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分服,日三。

白話文:

人參、附子、芒硝、甘草(各二兩),大黃(五兩),當歸、乾薑(各三兩)研碎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分服,每天三次。

溫脾湯里大黃少,桂附薑甘厚朴多。(許叔微此方,仿仲景溫下之法,以下腸胃之冷積。夫冷積腹痛泄瀉,而仍下之者,以錮冷積滯,久留腸胃而不去,徒用溫補無益也。今此方以乾薑、桂、附為君,復入承氣湯法,其大黃止用四錢,更為有見。蓋不用則溫藥必不能下,而久留之積,非攻不去;多用則溫藥恐不能制,而洞泄之勢,或至轉增。裁酌用之,真足為法矣。

白話文:

溫脾湯中的大黃用量很少,而乾薑、桂枝、附子、甘草、厚朴用量較多。(許叔微的這個處方,效法仲景溫下之法,用以緩解腸胃的寒積。腹部因寒積而導致疼痛泄瀉,還要再攻下的原因是,如果寒積停滯,長期停留在腸胃中不去,單純使用溫補藥物也是徒勞無益的。如今這個方子,以乾薑、桂枝、附子為君藥,還加入了承氣湯的配伍方法,大黃的用量僅為四錢,這也是有道理的。因為如果不用大黃,溫藥就一定不能攻下,而長期停滯的積滯,如果不攻下就無法去除;如果用量太多,則擔心溫藥無法制約,而泄瀉之勢,可能會反而加重。這樣權衡取捨使用,的確是一個好方法。

)痼冷久留腸胃瀉,宜先取去勿蹉跎。(許叔微《普濟本事方》曰:「痼冷在腸胃間,連年泄瀉腹痛,休作無時,服諸藥不效,宜先取去,然後調治易瘥。不可畏虛以養病也。」旭高按:畏虛養病,為千古之通弊。叔微此語,頂門一針,醫當猛省。)或益參歸除桂樸,亦號溫脾治不訛。

白話文:

慢性腹瀉在腸胃中,應該及早治療,不要拖延。(許叔微在《普濟本事方》中說:「慢性腹瀉在腸胃中,連年腹瀉、腹痛,沒有停止的時候,服用各種藥物都不見效,應該先治療腹瀉,然後再調理身體,這樣容易康復。不要害怕虛弱而延誤治療。」旭高按:害怕虛弱而養病,是千古以來的通病。叔微的這句話,就像是一針見血,醫生應該警醒。)有時候可以添加人參、歸尾、去除桂皮、樸硝,也可以溫脾胃,治療效果不會有錯。

寒熱並行下寒積,臍腹絞結痛難過。(《千金》此方,重用大黃,略兼溫補,與《本事方》重用溫通,略加大黃,法有殊矣。蓋《本事方》治冷積泄瀉,故大黃宜少用;此治滯下赤白,是其始原由於熱積,故重用大黃,因痢久脾胃虛寒,而積仍未去,故加參、甘、薑、附,溫補中宮。同一大黃,而佐使君臣不同,則治證亦因之而異,後人烏得以古方輕於加減也。

白話文:

寒症和熱症並存,寒症多積於下腹部,臍部和腹部絞結疼痛難受。(《千金方》這個方子,大量使用大黃,略微兼顧溫補,與《本事方》大量使用溫通之藥,略加大黃,治法是不同的。因為《本事方》治療寒積泄瀉,所以大黃宜少用;這個方子治療滯留在下腹的赤白痢疾,其根源在於熱積,所以大量使用大黃,由於痢疾久治不愈,脾胃虛寒,積滯仍在,所以加參、甘、薑、附,溫補中焦。相同的大黃,但佐藥、使藥、君藥、臣藥不同,那麼治療的證狀也因此而不同,後人不能輕易加減古方。

按:古方中多硝、黃、芩、連,與薑、茱、桂、附寒熱並用者,亦有參、朮、硝、黃補瀉兼施者,亦有大黃、麻黃汗下同行者,今人罕識其旨,姑錄數方於上,以見治療之妙,不一端也。)

白話文:

註解:古方中經常使用硝石、黃連、黃芩、連翹等寒冷的藥物,同時也使用薑、茱萸、桂皮、附子等溫熱的藥物,還有一些方劑中同時使用補益藥物如人參、白朮,以及瀉下藥物如硝石、黃連,甚至同時使用大黃、麻黃等發汗、瀉下的藥物。現代人很少理解這些方劑的意圖,我在這裡姑且記錄一些這樣的方劑,以顯示治療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