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泰林

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~ 退思集類方歌注 (36)

回本書目錄

退思集類方歌注 (36)

1. 麻仁丸

治脾約,大便難,小便數,關脈浮澀者。此潤腸之主方。

大麻仁(二升),杏仁(一斤去皮尖),白芍(半斤),大黃(一斤),厚朴(一尺炙),枳實(半斤)為末,煉蜜丸如桐子大,飲服十丸,日二服。漸加,以利為度。

麻仁丸方治脾約,枳樸大黃麻杏芍。土燥津亡大便難,養液通幽蜜丸嚼。(脾約為脾土過燥、胃液日亡,故以麻、杏潤脾燥,白芍安脾陰,而後以枳、樸、大黃承氣法勝之,則下不亡陰。法中用丸漸加者,脾燥宜用緩法,滋柔潤下,以遂脾欲,非比胃實當急下也。)

白話文:

治療因脾胃功能失調引起的便秘,症狀是排便困難、小便次數多、把脈時關脈浮澀。這是潤腸的主要方劑。

使用大麻仁兩升、杏仁一斤(去皮尖)、白芍半斤、大黃一斤、厚朴一尺(炙過)、枳實半斤,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十丸,每日服用兩次。可逐漸增加劑量,以排便順暢為度。

麻仁丸這個方劑用來治療脾約症,組成的藥材有枳實、厚朴、大黃、麻仁、杏仁和白芍。病因是脾土過於乾燥,體內津液不足導致便秘,所以用麻仁、杏仁來滋潤脾燥,白芍來安定脾陰,然後用枳實、厚朴、大黃來疏通腸胃之氣,這樣瀉下的同時不會過於耗損陰液。此方採用藥丸並逐漸增加劑量,是因為脾燥適合用緩和的方法,用滋潤柔和的方式來幫助排便,以順應脾胃的需要,這和治療腸胃實熱時要立即瀉下不同。

2. 大黃黃連瀉心湯

治心下痞,按之濡,大便硬,不惡寒,反惡熱,脈關上數者;心火亢盛,吐衄不止,甚良。

大黃(二兩),黃連(一兩),以麻沸湯二升,漬之須臾,絞去滓,分溫服。(此法之最奇者,不取煎而取泡,欲其輕揚清淡,以滌上焦之邪。)

白話文:

治療心下(胃脘部)痞塞不適,按壓時感覺柔軟,大便乾硬,不覺得寒冷反而怕熱,脈象在關部(中焦)跳動較快的情況;這是因為心火過於旺盛,導致吐血、流鼻血不止,效果非常好。

使用大黃(二兩),黃連(一兩),用沸騰的開水兩升沖泡,浸泡一會兒後,過濾掉藥渣,分次溫服。(這個方法的奇妙之處在於,不採用煎煮而是沖泡,是為了讓藥性輕清向上,以清除上焦的邪氣。)

3. 附子瀉心湯

治心下痞,大便硬,心煩不得眠,而復惡寒汗出者。

大黃(二兩酒浸),黃連(炒),黃芩(各一兩炒),附子(一枚去皮別煮取汁),以麻沸湯二升,漬三黃鬚臾,絞去滓,納附子汁,分溫再服。(此法更精。附子用煎,三味用泡,扶陽欲其熟而性重,開痞欲其生而性輕也。)

白話文:

治療胸口痞悶,大便乾硬,心煩無法入睡,同時又怕冷、容易出汗的症狀。

使用大黃(二兩,用酒浸泡),黃連(一兩,炒過),黃芩(一兩,炒過),附子(一枚,去皮另外煮汁),先用滾燙的開水兩升浸泡大黃、黃連、黃芩這三味藥,稍微泡一下就濾掉藥渣,再加入附子的藥汁,分兩次溫服。(這個方法更為精細。附子用煎煮的方式,三黃用浸泡的方式,是為了扶助陽氣,使藥性熟透而藥力厚重,而開解痞悶,則希望藥性生鮮而藥力輕緩。)

4. 大黃附子湯

治脅下偏痛,脈弦,大便難,發熱惡寒。

大黃(三兩),附子(三枚),細辛(二兩),水五升,煮二升,分溫三服。

大黃黃連瀉心湯,心痞惡熱乃堪嘗,(若心下痞惡寒者,表未解也,不可攻痞,當先解表,表解乃可攻痞。)按之自濡為虛痞,數(脈)在關上君火強,瀉火通陰痞自化,(痞有不因誤下而成者。關上脈數,繫心火亢盛,不得下交於陰,而中宮受其燔灼,氣失升降而為痞。

按之自濡,是無形者也,故獨任苦寒,便可泄卻,如大黃瀉營分之熱,黃連泄氣分之熱,且大黃有攻堅破結之能,其泄痞之功,即寓於瀉熱之內。以麻沸湯漬絞其汁,取其氣不取其味,治虛痞不傷正氣也。)火炎吐衄最為良。(按:吐衄之證,世醫率用寒涼止血,不知血得寒則凝,血止之後,必有瘀凝胃絡,或為胸脅疼痛,或至夜微熱不除,而貽余患者多矣。審其果為實火迫血妄行,不若竟用此方,瀉火通陰,行瘀止血之為美備也。

)更加黃芩與附子,附子瀉心湯法彰,惡寒汗出亡陽兆,(故用附子)便硬心煩痞熱殃,(故用三黃)痞乃熱邪寒藥治,(傷寒痞滿,從外之內,滿在胸而不在胃,多屬熱邪,故宜苦寒瀉之;若雜病之痞,從內之外,則又宜辛散也。)陽虛加附始相當。(附子非瀉心之藥。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,陽氣外撤矣。

若但以苦寒瀉痞,恐其虛寒驟脫,故用三黃撤三焦而瀉熱,即用附子徹上下以溫經。三黃用麻沸湯漬,附子別煮汁,是取三黃之氣輕,附子之力重,其義仍在乎救亡陽也。)大黃附子湯同意,溫藥下之妙異常,主治脅疼脈弦緊,便難寒熱互參詳。(按《金匱要略·腹滿寒疝宿食篇》云:「脅下偏痛,發熱,其脈緊弦,此寒也,以溫藥下之,宜大黃附子湯。

」又云:「趺陽脈微弦,法當腹滿;不滿者,必便難,兩脅疼痛,此虛寒從下上也,當以溫藥服之。」又曰:「寸口脈弦者,即脅下拘急而痛,其人嗇嗇惡寒也。」合三條觀之,見脅下偏痛,脈弦緊,為陰寒成聚;大便難,發熱惡寒,為陽氣被郁。故以附子破陰寒,細辛散浮熱,大黃通便難,共成溫下之功。

夫附子瀉心湯用芩、連佐大黃,以祛膈上之熱痞,即兼附子之溫以散之;大黃附子湯用細辛佐附子,以攻脅下之寒結,即兼大黃之寒,導而下之。)寒則宜溫積宜下,後人效法好商量。(許學士溫脾湯,治寒積腹痛泄瀉,即效仲景溫藥下之之法也。)

白話文:

大黃附子湯

此方治療脅肋下部偏側疼痛,脈象呈現弦象,大便難解,同時有發熱惡寒等症狀。

藥物組成:

  • 大黃(三兩)
  • 附子(三枚)
  • 細辛(二兩)

使用方法:將以上藥物加入五升水,煮至剩下二升,分三次溫服。

大黃黃連瀉心湯

此方適用於心下痞塞不適,且有發熱症狀的病症。(如果心下痞塞且有惡寒,代表體表尚未解表,不可直接攻下,應先解表,表解後再攻下。)如果觸摸痞塞處感覺柔軟,則為虛痞。脈象在關部呈現數象,表示心火旺盛。應當瀉心火、通陰氣,則痞塞自然消除。(痞塞有不因誤用瀉藥而形成的。關部脈象數,代表心火過旺,無法下達陰分,導致中焦受到灼熱,氣機升降失常而形成痞塞。觸摸痞塞處柔軟,代表是無形的痞塞,因此單純使用苦寒藥物即可泄去,如同大黃瀉營分之熱,黃連瀉氣分之熱。而且大黃具有攻堅破結的作用,其瀉痞之效,也包含在瀉熱之中。將大黃用沸水浸泡,絞取其汁,取其藥氣而不取藥味,用以治療虛痞而不傷正氣。)此方對於因火熱引起的吐血、流鼻血等症狀效果極佳。(要注意的是,一般醫生治療吐血、流鼻血多用寒涼藥物止血,殊不知血遇寒則凝固,止血後往往會形成瘀血滯留在胃絡,導致胸脅疼痛,甚至晚上出現低熱不退等後遺症。如果確定是實火迫血妄行,不如直接使用此方,瀉火通陰,行瘀止血,效果會更為完善。)

附子瀉心湯的加減應用

如果再加上黃芩和附子,則變成附子瀉心湯,可以明顯看到此方的治療效果。如果出現惡寒、出汗等亡陽症狀(因此要用附子)。如果出現大便硬結、心煩、痞塞發熱等症狀(因此要用三黃)。痞塞是由於熱邪引起的,卻用寒涼藥物治療(傷寒引起的痞塞,由外而內,痞塞部位在胸部而非胃部,多屬於熱邪,因此適合使用苦寒藥物來瀉熱;若是雜病引起的痞塞,由內而外,則適合使用辛散的藥物。)若是陽虛則需加用附子才能對症。(附子並非瀉心之藥。心下痞塞又兼有惡寒、出汗,代表陽氣外洩。若單純使用苦寒藥物瀉痞,恐怕會導致虛寒驟然加劇,因此使用三黃藥物來清除三焦之熱,同時使用附子來溫通上下經絡。三黃藥物使用沸水浸泡取汁,附子則另行煎煮取汁,是為了取三黃藥物的輕清之氣,以及附子藥物的峻猛之效,其目的仍在於救助亡失的陽氣。)

大黃附子湯的總體概念

大黃附子湯與附子瀉心湯的治療思路一致,都是用溫藥來攻下,效果非常顯著。主要治療脅肋疼痛、脈象弦緊、大便難解、時而發熱時而惡寒等症狀。(《金匱要略·腹滿寒疝宿食篇》中記載:「脅肋下偏側疼痛,發熱,脈象緊弦,這是寒邪引起的,應當用溫藥來攻下,適合使用大黃附子湯。」又說:「趺陽脈呈現微弦,依照常理應當腹脹滿;若沒有腹脹滿,必然是大便難解,兩脅疼痛,這是虛寒之氣從下而上,應當使用溫藥來治療。」又說:「寸口脈呈現弦象,代表脅肋下拘急疼痛,並且有輕微的惡寒。」綜合這三條來看,若出現脅肋下部偏側疼痛,脈象弦緊,代表陰寒凝聚;大便難解,發熱惡寒,代表陽氣被鬱滯。因此使用附子來破除陰寒,細辛來疏散表面的熱邪,大黃來通暢大便,共同構成溫陽攻下的作用。附子瀉心湯使用黃芩、黃連佐助大黃,來祛除胸膈上部的熱痞,同時兼顧使用附子的溫性來疏散。大黃附子湯使用細辛佐助附子,來攻克脅肋下部的寒結,同時兼顧使用大黃的寒性,來引導下行。)治療寒邪應當溫養,積滯則應當攻下,後人應當仔細研究此法。 (許學士的溫脾湯,治療寒積腹痛泄瀉,就是效法仲景溫藥攻下的方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