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~ 退思集類方歌注 (36)

回本書目錄

退思集類方歌注 (36)

1. 麻仁丸

治脾約,大便難,小便數,關脈浮澀者。此潤腸之主方。

大麻仁(二升),杏仁(一斤去皮尖),白芍(半斤),大黃(一斤),厚朴(一尺炙),枳實(半斤)為末,煉蜜丸如桐子大,飲服十丸,日二服。漸加,以利為度。

白話文:

麻仁子(二升),杏仁(一斤,去掉皮和尖端),白芍(半斤),大黃(一斤),厚朴(一尺,烤製),枳實(半斤)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煉成藥丸,大小像梧桐子一樣。每天兩次,每次服用十丸。逐漸增加服用的劑量,直到病情好轉為止。

麻仁丸方治脾約,枳樸大黃麻杏芍。土燥津亡大便難,養液通幽蜜丸嚼。(脾約為脾土過燥、胃液日亡,故以麻、杏潤脾燥,白芍安脾陰,而後以枳、樸、大黃承氣法勝之,則下不亡陰。法中用丸漸加者,脾燥宜用緩法,滋柔潤下,以遂脾欲,非比胃實當急下也。)

白話文:

麻仁丸專治脾土過燥、胃液逐日減少的疾病。藥方包含枳實、樸硝、大黃、麻子、杏仁、芍藥。當脾土過燥,體內津液耗盡、大便困難時,可以使用蜜丸養陰生津,疏通不通暢的部位,讓藥效逐漸發揮。

2. 大黃黃連瀉心湯

治心下痞,按之濡,大便硬,不惡寒,反惡熱,脈關上數者;心火亢盛,吐衄不止,甚良。

大黃(二兩),黃連(一兩),以麻沸湯二升,漬之須臾,絞去滓,分溫服。(此法之最奇者,不取煎而取泡,欲其輕揚清淡,以滌上焦之邪。)

白話文:

大黃(二兩),黃連(一兩),用兩升麻沸湯,浸泡一會兒,過濾去渣,分開溫服。(這種方法最奇妙的地方在於,不採取煎煮的方式,而是採取浸泡的方式,目的是使藥物輕盈淡雅,用以清除上焦的邪氣。)

3. 附子瀉心湯

治心下痞,大便硬,心煩不得眠,而復惡寒汗出者。

大黃(二兩酒浸),黃連(炒),黃芩(各一兩炒),附子(一枚去皮別煮取汁),以麻沸湯二升,漬三黃鬚臾,絞去滓,納附子汁,分溫再服。(此法更精。附子用煎,三味用泡,扶陽欲其熟而性重,開痞欲其生而性輕也。)

白話文:

大黃(二兩,以酒浸泡),黃連(炒過),黃芩(各一兩,炒過),附子(一枚,去皮,另煮取汁),用兩升麻沸湯,浸泡三黃片(黃連、黃芩、大黃)片刻,擰去藥渣,加入附子汁,分次溫熱服下。(這種方法更加精妙。附子用煎煮,三味藥用浸泡,扶陽的藥物需要煮熟,性質較重;開痞的藥物需要生用,性質較輕。)

4. 大黃附子湯

治脅下偏痛,脈弦,大便難,發熱惡寒。

大黃(三兩),附子(三枚),細辛(二兩),水五升,煮二升,分溫三服。

白話文:

大黃(150克),附子(3枚),細辛(100克),水五升(約2500毫升),煮沸後剩二升(約1000毫升),分三次溫熱服用。

大黃黃連瀉心湯,心痞惡熱乃堪嘗,(若心下痞惡寒者,表未解也,不可攻痞,當先解表,表解乃可攻痞。)按之自濡為虛痞,數(脈)在關上君火強,瀉火通陰痞自化,(痞有不因誤下而成者。關上脈數,繫心火亢盛,不得下交於陰,而中宮受其燔灼,氣失升降而為痞。

白話文:

大黃黃連瀉心湯,適用於心胸痞悶、惡熱的症狀。(如果心下的痞悶伴隨惡寒,表示外邪尚未解除,不可攻痞,應當先解表,表邪解除後纔可攻痞。)按壓痞悶處若感覺濕潤,為虛痞;脈搏在關脈以上浮數,主因心火亢盛,瀉火通陰,痞證自然會化解。(痞證有因誤下而形成的。關脈脈數,與心火亢盛有關,心火亢盛,不得下交於陰,而中焦受其灼熱,氣失升降,而為痞。)

按之自濡,是無形者也,故獨任苦寒,便可泄卻,如大黃瀉營分之熱,黃連泄氣分之熱,且大黃有攻堅破結之能,其泄痞之功,即寓於瀉熱之內。以麻沸湯漬絞其汁,取其氣不取其味,治虛痞不傷正氣也。)火炎吐衄最為良。(按:吐衄之證,世醫率用寒涼止血,不知血得寒則凝,血止之後,必有瘀凝胃絡,或為胸脅疼痛,或至夜微熱不除,而貽余患者多矣。審其果為實火迫血妄行,不若竟用此方,瀉火通陰,行瘀止血之為美備也。

白話文:

按壓膿包從而自破潰出膿液,是因為膿包中的膿液並沒有形態,所以只要單獨使用苦寒藥物就可以將其排除體外,就好比大黃可以瀉除營分的熱氣,黃連可以瀉除氣分的熱氣,而且大黃具有攻堅破結的作用,它可以消除痞塊的功效,同時就包含在瀉除熱氣的作用中。使用麻沸湯浸泡絞絞汁,取其藥氣而不要取其藥味,這樣就可以治療虛痞而不損傷正氣。火熱上炎引起的吐血衄血的療法最為良效。

(註釋:吐血衄血的症狀,世間的醫生通常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止血,卻不知道血遇到寒氣就會凝固,血止住之後,必定會瘀阻在胃絡之中,或者引發胸脅疼痛,或者導致夜間出現低燒不退,而留下很多後遺症,這樣的患者太多了。審慎考慮後發現,如果是實火迫使血液妄行引起的症狀,還不如直接使用這個方劑,瀉火通陰,行瘀止血,纔是最完美的治療方法。)

)更加黃芩與附子,附子瀉心湯法彰,惡寒汗出亡陽兆,(故用附子)便硬心煩痞熱殃,(故用三黃)痞乃熱邪寒藥治,(傷寒痞滿,從外之內,滿在胸而不在胃,多屬熱邪,故宜苦寒瀉之;若雜病之痞,從內之外,則又宜辛散也。)陽虛加附始相當。(附子非瀉心之藥。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,陽氣外撤矣。

白話文:

再加入黃芩與附子,就成為瀉心湯了。惡寒、出汗是陽氣虛弱的徵兆,(所以用附子)大便不通、心煩、胸腹熱痛是邪熱的徵候,(所以用三黃)痞滿是熱邪,用寒藥治療,(傷寒痞滿,是由外至內,滿在胸部不在胃裡,大多是熱邪引起的,所以宜用苦寒藥瀉之;如果是一般疾病引起的痞,是由內至外,就應該用辛散的藥)陽氣虛弱時,要加入附子才適合。(附子不是瀉心的藥。心下痞滿,同時又有惡寒、出汗的症狀,表示陽氣已虛弱了。

若但以苦寒瀉痞,恐其虛寒驟脫,故用三黃撤三焦而瀉熱,即用附子徹上下以溫經。三黃用麻沸湯漬,附子別煮汁,是取三黃之氣輕,附子之力重,其義仍在乎救亡陽也。)大黃附子湯同意,溫藥下之妙異常,主治脅疼脈弦緊,便難寒熱互參詳。(按《金匱要略·腹滿寒疝宿食篇》云:「脅下偏痛,發熱,其脈緊弦,此寒也,以溫藥下之,宜大黃附子湯

白話文:

如果只用具有苦寒之氣的藥物來瀉下宿食癥塊,恐怕會導致虛寒過度離開,因此先用三黃湯清除三焦之熱,再用附子溫通上下經絡。三黃湯中使用的麻沸湯浸漬,附子單獨煮汁,因為三黃的藥性輕,附子的藥性重,這仍然是為了搶救已經亡陽。大黃附子湯同意見,溫熱藥物下行的妙處異常,主治脅部疼痛,脈象弦緊,大便困難,寒熱交替出現。

」又云:「趺陽脈微弦,法當腹滿;不滿者,必便難,兩脅疼痛,此虛寒從下上也,當以溫藥服之。」又曰:「寸口脈弦者,即脅下拘急而痛,其人嗇嗇惡寒也。」合三條觀之,見脅下偏痛,脈弦緊,為陰寒成聚;大便難,發熱惡寒,為陽氣被郁。故以附子破陰寒,細辛散浮熱,大黃通便難,共成溫下之功。

白話文:

古書中還有說:「趺陽脈弱而緊,按照規律,應當會有腹脹;若非腹脹,那麼一定有大便不通、兩脅疼痛的症狀,這是虛寒由下而上引發,應當服用溫熱的藥物治療。」還有說:「寸口脈緊,那麼脅下就會拘急而疼痛,這個人會發抖惡寒。」綜合三條來看,發現脅下偏痛,脈搏緊,表明陰寒凝結;大便不通順,發熱惡寒,表明陽氣被抑鬱。所以用附子來破除陰寒,用細辛來散發浮熱,用大黃來通便,共同起到溫下作用。

夫附子瀉心湯用芩、連佐大黃,以祛膈上之熱痞,即兼附子之溫以散之;大黃附子湯用細辛佐附子,以攻脅下之寒結,即兼大黃之寒,導而下之。)寒則宜溫積宜下,後人效法好商量。(許學士溫脾湯,治寒積腹痛泄瀉,即效仲景溫藥下之之法也。)

白話文:

附子瀉心湯使用黃芩、黃連和大黃,來祛除胸膈間的熱痞,再用附子的溫熱來散除它;大黃附子湯使用細辛來輔助附子,來攻逐脅肋下的寒結,再用大黃的寒性,引導它向下排出。寒冷的症狀應該用溫熱的藥來治療,積聚的症狀應該用瀉下的藥來治療,後人學習這個方法也應該好好思考。(許學士的溫脾湯,治療寒積引起的腹痛泄瀉,就是效仿仲景用溫藥下之的方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