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~ 退思集類方歌注 (31)

回本書目錄

退思集類方歌注 (31)

1. 〔附〕蒼朮白虎湯

(劉完素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》,治濕溫病兩脛逆冷,胸腹滿,身疼重,發熱汗多,譫語苦渴,渴不多飲,脈沉細而數者。

白話文:

劉完素在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》中解釋了濕溫病的病機和治療方法。

濕溫病的症狀包括小腿逆冷、胸腹脹滿、全身痠痛、發熱多汗、譫語口渴,但喝水不多、脈搏沉細而快。

治療濕溫病的方法是疏風散熱、祛濕利尿、清熱解毒、益氣扶正。

方藥:香薷飲子。

組成:香薷、茯苓、滑石、知母、甘草、木通、生石膏、葛根、生白芍、辛夷、羌活、防風。

用法:水煎服,每日一劑。

功效:疏風散熱、祛濕利尿、清熱解毒、益氣扶正。

注意事項:濕溫病的治療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,不可自行用藥。

蒼朮(五錢),石膏(三錢),知母(一錢五分),甘草(一錢),水二盞,煎一盞服。

白話文:

蒼朮五錢,石膏三錢,知母一錢五分,甘草一錢,加入二盞水,煎煮至一盞,服用。

蒼朮白虎(湯)治濕溫,(立夏後濕土司令,暑濕相搏,病成濕溫,不可發汗,治在太陰。)脈沉細(為濕)數(為熱)好推論。身疼脛冷(為濕)胸腹滿,(濕熱瀰漫三焦,氣機不達。)發熱汗多苦妄言,(濕上甚為熱。熱與濕合,鬱蒸肌表,則多汗;蒙痹清竅,則苦妄言矣。

白話文:

蒼朮白虎湯治療濕溫病。(立夏後,濕土當令,暑濕相搏,形成濕溫病,不可發汗治療,應以太陰為治療靶點。)脈象沉細(是濕的表現)數(是熱的表現),容易診斷。身體疼痛、小腿發冷(是濕的表現),胸腹滿脹(濕熱瀰漫三焦,氣機不暢),發熱、盜汗、胡言亂語(濕在上面會表現為熱。熱與濕結合,鬱積於肌表,就會多汗;矇蔽清竅,就會胡言亂語了。

)口燥渴而不欲飲,(雖渴而不欲多飲,濕溫之義尤明。)剛柔相濟此方尊。(方中甘草佐蒼朮,知母佐石膏,剛柔相濟,用以燥濕清熱,不傷臟腑之正氣。前白虎加桂枝湯,治寒化為熱,乃太陽陽明同治之方;此蒼朮白虎湯,治濕化為熱,乃太陰陽明同治之方。雖一味之轉旋,其義各有微妙。

白話文:

口乾渴但不想喝水,即使渴了也不想多喝,濕溫的情況更加明顯。此方以剛柔並濟為尊。方中用甘草配合蒼朮,知母配合石膏,剛柔並濟,用來燥濕清熱,不會傷害臟腑的正氣。前面的白虎加桂枝湯,治療由寒轉熱的情況,是太陽陽明共同治理的方劑;而這個蒼朮白虎湯,則是治療濕氣轉為熱的情況,屬於太陰陽明共同治理的方劑。雖然只是一味藥物的調整,其中的道理卻各有意義。

(口乾舌燥而不想喝水,儘管口渴也不想多喝,濕溫的證候更明顯。)剛柔相濟是本方的精髓。(方中甘草佐以蒼朮,知母佐以石膏,剛柔相濟,用以燥濕清熱,不傷臟腑的正氣。前方的白虎加桂枝湯,治療寒化為熱,是太陽病與陽明病同治的方劑;本方的蒼朮白虎湯,治療濕化為熱,是太陰病與陽明病同治的方劑。儘管只是一味的轉換,其義理各有微妙之處。

白話文:

口乾舌燥但不想喝水,即使感到口渴也不願多喝,濕溫的症狀更加顯著。此方的關鍵在於剛性和柔性相互配合。方中的甘草搭配蒼朮,知母搭配石膏,剛柔並濟,用來去除濕氣和清熱,而不損傷臟腑的正氣。前面提到的白虎加桂枝湯,用於治療由寒轉熱的情況,是太陽病和陽明病共同治療的方劑;而本方的蒼朮白虎湯,則用於治療由濕轉熱的情況,是太陰病和陽明病共同治療的方劑。即使只是藥材的微小調整,其中的道理也各有其精妙之處。

2. 竹葉石膏湯

治傷寒解後,虛羸少氣,氣逆欲吐者;並治三陽合病,脈浮大在關上,但欲睡眠,合目則汗;亦治傷暑發渴,脈虛。

白話文:

  1. 治療傷寒病癒後,身體虛弱、氣血不足、氣逆上衝、欲吐的症狀;同時也治療三陽合病,脈象浮大而浮於關上,但想睡覺,閉上眼睛就會出汗;也治療因暑熱而導致口渴的症狀,脈搏虛弱。
  1. 治療傷寒病癒後,身體虛弱、氣血不足,導致氣逆上衝、想吐的症狀。同時也治療三陽合病,脈象浮大而浮於關上,病人只想睡覺,閉上眼睛就會出汗。也治療因暑熱而導致口渴,脈搏虛弱。
  2. 針對傷寒病癒後,出現身體虛弱、氣血不足,導致氣逆上衝、有想吐的感覺,以及三陽合病,脈象浮大而浮於關上,病人只想睡覺,閉上眼睛就會出汗,同時也治療因暑熱而導致口渴,脈搏虛弱等症狀。

白話文:

治療傷寒病康復後,身體虛弱、氣血不足,引發氣逆上衝、感到想吐的情況。同時也適用於三陽合病,脈象呈現浮大且位於關部之上,患者常感嗜睡,一閉眼便會出汗。此外,也能改善由於暑熱引起的口渴,脈搏虛弱的狀況。

針對傷寒病康復後,出現身體虛弱、氣血不足,造成氣逆上衝、有想吐的感覺,以及三陽合病,脈象浮大且位於關部之上,患者常感嗜睡,閉眼即汗出,同時也能處理因暑熱引起口渴,脈搏虛弱等症狀。

竹葉(二把),石膏(一斤)半夏(半升),人參(二兩),麥冬(一升),甘草(二兩),粳米(半升)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納米,煮米熟湯成,去米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竹葉(二把)、石膏(一斤)、半夏(半升)、人參(二兩)、麥冬(一升)、甘草(二兩)、粳米(半升),以上藥材用水一斗煮取六升,去滓,放入粳米,煮到米熟湯成,去米,溫熱服用一升,一日三次。

竹葉石膏湯粳米,麥冬半夏草人參。三陽合病(太陽頭項痛,陽明目痛鼻乾,少陽口苦咽乾脅痛,一時並見,謂之合病。)關脈大,(邪在陽明居多,故關脈浮大。)寐則盜汗此能任。(三陽合病而盜汗出,是胃火盛而肝火乘之也。厥陰為里之闔,陽明為表之闔,二經有火,則反開而不闔,故盜汗出。

白話文:

竹葉石膏湯(由竹葉、石膏、粳米、麥冬、半夏、草人參等藥物組成)。三種陽症症狀同時發作(太陽經頭項疼痛,陽明經眼睛疼痛鼻腔乾燥,少陽經口苦咽喉乾燥脅部疼痛,三者同時出現,稱之為合病)。關脈脈搏洪大(邪氣主要在陽明經,所以關脈浮大)。睡覺時出現盜汗,這種情況它能治療(三陽經合病而出現盜汗,是胃火旺盛而肝火乘虛而入的緣故。厥陰是裡面的開合,陽明是表面的開合,這兩條經絡有火,就會反開而不閉合,所以出現盜汗)。

是方即人參白虎加減,大清胃火以生津,用竹葉瀉肝火,半夏通陰陽,引衛氣從陽入陰,則開闔而汗即止。)傷寒病後留餘熱,少氣虛煩吐逆尋。(此仲景治傷寒愈後調養之方也。其法專於滋養肺胃之陰氣,以復津液。蓋大病之後,必有餘熱留於肺胃之間,總宜清解。後人概用峻補,以留其邪,則元氣不能驟復,愈補愈虛矣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劑是人參白虎湯的加減方,大量清除胃火來生津,運用竹葉瀉肝火,半夏通調陰陽,引導衛氣從陽入陰,就能開合汗液就會停止。傷寒病後留下餘熱,少氣虛弱煩悶反胃嘔吐尋覓。這是仲景治療傷寒癒後的調養方子。這個方法專注於滋養肺胃的陰氣,以恢復津液。因為在患大病之後,肺胃之間必然有餘熱留下,總體上應該清解。後人概括運用峻補的方法,以留下邪氣,那麼元氣就無法迅速恢復,越補就越虛。

)止嘔或加薑更效,(《集驗》載此方加生薑止嘔,最良。)脈虛傷暑渴宜斟。(暑病有虛熱者宜之。若吐逆瞀亂之證,則誤矣。)

白話文:

)止嘔或加薑更有效,(《集驗》記載此方加生薑止嘔,最好。)脈虛傷暑口渴宜斟酌。(暑病中有虛熱的人適用。如果是吐逆驚亂的症狀,則誤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