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~ 退思集類方歌注 (13)

回本書目錄

退思集類方歌注 (13)

1. 〔附〕蔥豉湯

(葛洪《肘後備急方》)治傷寒初覺頭疼身熱,脈洪,便當服此。

蔥白(一握),豉(一升),水煎服。

神白(散)芷甘薑蔥豉,一切風寒皆可施。《肘後》單煎蔥白豉,(名蔥豉湯)用代麻黃功不慚。(蔥通陽發汗,豉升散發汗,邪初在表,宜先服此,以解散之,可代麻黃之用。《衛生家寶》加入白芷甘草生薑,其功尤捷,勿以平淡忽之。)

白話文:

白芷、甘草、生薑、蔥、豉(都)煮成藥湯,所有的風寒病都可以用。在《肘後方》中,把蔥和豉一起煮的藥湯(叫做蔥豉湯),可以用來代替麻黃,效果並不遜色。(蔥可以通陽發汗,豉可以升散發汗,當病邪剛好在肌膚表面的時候,應該先服這個藥,讓它解散病邪,這樣就能代替麻黃的作用。《衛生家寶》中加入白芷、甘草、生薑,效果更快,不要因為它們看起來平凡,就輕視它。)

2. 〔附〕麻黃人參芍藥湯

(李東垣《脾胃論》),治虛人傷寒。

麻黃白芍黃耆,炙甘草(各一錢),人參,麥冬(各三分),當歸桂枝(各五分)五味子(二粒)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麻黃、白芍、黃耆、炙甘草(各一錢重),人參、麥冬(各三分重),當歸、桂枝(各五分重),五味子(二粒),全部加水煎煮後服用。

麻黃人參芍藥湯,桂枝五味麥冬襄,歸耆甘草汗兼補,虛人外感服之康。(東垣治一貧士,內蘊虛熱,外感大寒而吐血,法仲景麻黃加補劑,制此方一服而愈。原解曰:「麻黃散外寒,桂枝補表虛,黃耆實表益衛,人參益氣固里,麥冬、五味保肺氣,甘草補脾,芍藥安太陰,當歸和血。」後人用治虛人感冒頗效。

白話文:

麻黃、人參、芍藥湯,加入桂枝、五味子、麥冬作為輔助,當歸、黃耆、甘草兼具發汗和補益的作用,虛弱的人因外感風寒而服用此湯,就能康復。(東垣醫治一位貧士,內有虛熱,外感大寒而吐血,依據仲景的麻黃湯加上補藥,製成此方一劑而痊癒。原解說:「麻黃散去外寒,桂枝補益表虛,黃耆實表益衛,人參補氣固裡,麥冬、五味保肺氣,甘草補脾,芍藥安太陰,當歸和血。」後人用來治療虛弱的人感冒,效果很好。

若吐血、衄血,麻、桂究在所忌,勿因東垣之偶效,而遂信之以誤施也。)

3. 〔附〕再造散

(陶節庵《傷寒六書》),治陽虛傷寒,不能作汗。

人參黃耆甘草桂枝(各一錢),附子(炮五分),羌活防風川芎(各八分),細辛(五分),煨姜(五片),棗(二枚),加炒白芍一撮。(夏加黃芩石膏,冬月不必加。)

白話文:

人蔘、黃耆、甘草、桂枝(各一錢),附子(炮製後五分),羌活、防風、川芎(各八分),細辛(五分),煨姜(五片),棗(二枚),加炒白芍一撮。(夏天加黃芩、石膏,冬月不必加。)

再造散用參耆甘,桂附姜防芎芍參,細辛加棗煨姜煮,陽虛無汗法當諳。(陶節庵《傷寒六書》曰:「頭痛發熱,惡寒無汗,用發汗藥二三劑汗不出者,庸醫不識此證,不論時令,遂以麻黃重劑劫取其汗,誤人死者多矣。殊不知陽虛不能作汗,故有此證,名無陽證。」因立此湯。

白話文:

再造散使用了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、桂枝、附子、乾薑、防風、川芎、芍藥和人參。再用細辛加入大棗和煨過的薑一起煮。它是針對陽虛無汗的證型而製定的。陽虛無法發汗,因此出現了這樣的證狀,稱為「無陽證」。因此制定了這個方劑。

以參、耆、甘、薑、桂、附,大補其陽氣。佐芎、羌、防、辛,散寒發表。加芍藥者,陽中斂陰,散中有收也。又云:「人第知參、耆能止汗,而不知其能發汗,以在表藥隊中,則助表藥而解散也。」此是節庵明見處。)

白話文:

用參、耆、甘、薑、桂、附這些藥材來大補其陽氣。輔以芎、羌、防、辛這些藥材,來散寒發表。加上芍藥,可以把陽氣斂藏於陰分之內,使其散發中有收斂的特性。另外,還有一種說法:「人們只知道參、耆能止汗,卻不知道它們也能發汗。因為它們在表藥隊伍中,可以幫助表藥發散。」這是節庵的獨到見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