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~ 退思集類方歌注 (13)
退思集類方歌注 (13)
1. 〔附〕蔥豉湯
(葛洪《肘後備急方》)治傷寒初覺頭疼身熱,脈洪,便當服此。
蔥白(一握),豉(一升),水煎服。
神白(散)芷甘薑蔥豉,一切風寒皆可施。《肘後》單煎蔥白豉,(名蔥豉湯)用代麻黃功不慚。(蔥通陽發汗,豉升散發汗,邪初在表,宜先服此,以解散之,可代麻黃之用。《衛生家寶》加入白芷、甘草、生薑,其功尤捷,勿以平淡忽之。)
白話文:
(葛洪《肘後備急方》記載)治療剛開始感覺到頭痛、身體發熱,脈象洪大,就應該服用這個方子。
蔥白(一把),豆豉(一升)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神效白芷散(的組成是)白芷、甘草、生薑、蔥白、豆豉,各種風寒感冒都可以使用。《肘後備急方》中單獨煎煮蔥白和豆豉(叫做蔥豉湯),用來代替麻黃的效果也不差。(蔥白可以疏通陽氣、發汗,豆豉可以升散發汗,當邪氣剛在體表的時候,應該先服用這個方子,用來疏散邪氣,可以代替麻黃的作用。《衛生家寶》在蔥豉湯裡加入白芷、甘草、生薑,效果更快速,不要因為它看起來很普通就輕忽它。)
2. 〔附〕麻黃人參芍藥湯
(李東垣《脾胃論》),治虛人傷寒。
麻黃,白芍,黃耆,炙甘草(各一錢),人參,麥冬(各三分),當歸,桂枝(各五分)五味子(二粒),水煎服。
麻黃人參芍藥湯,桂枝五味麥冬襄,歸耆甘草汗兼補,虛人外感服之康。(東垣治一貧士,內蘊虛熱,外感大寒而吐血,法仲景麻黃湯加補劑,制此方一服而愈。原解曰:「麻黃散外寒,桂枝補表虛,黃耆實表益衛,人參益氣固里,麥冬、五味保肺氣,甘草補脾,芍藥安太陰,當歸和血。」後人用治虛人感冒頗效。
若吐血、衄血,麻、桂究在所忌,勿因東垣之偶效,而遂信之以誤施也。)
白話文:
(李東垣《脾胃論》中的)麻黃人參芍藥湯,是用來治療體虛的人得了傷寒。
藥方組成是:麻黃、白芍、黃耆、炙甘草各一錢,人參、麥冬各三分,當歸、桂枝各五分,五味子二粒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麻黃人參芍藥湯,配伍了桂枝、五味子、麥冬等藥。當歸、黃耆、甘草等藥有發汗兼補益的功效,體虛的人得了外感風寒,服用此方就能康復。(李東垣曾經治療一位貧窮的讀書人,他體內有虛熱,又感受了外面的大寒而吐血,李東垣效法張仲景的麻黃湯,再加入補益的藥物,制定了這個藥方,服用一劑就好了。原本的解釋是:麻黃能驅散體表寒邪,桂枝能補益體表虛弱,黃耆能加強體表並增強防禦能力,人參能補益元氣並鞏固裡氣,麥冬、五味子能保護肺氣,甘草能補益脾胃,芍藥能安和太陰經,當歸能調和氣血。後人用此方來治療體虛的人感冒,效果很好。
但如果出現吐血、流鼻血的狀況,麻黃、桂枝這類藥物還是應該避免使用,不要因為李東垣偶然有效就相信它,而錯誤地使用啊。)
3. 〔附〕再造散
(陶節庵《傷寒六書》),治陽虛傷寒,不能作汗。
人參,黃耆,甘草,桂枝(各一錢),附子(炮五分),羌活,防風,川芎(各八分),細辛(五分),煨姜(五片),棗(二枚),加炒白芍一撮。(夏加黃芩、石膏,冬月不必加。)
再造散用參耆甘,桂附姜防芎芍參,細辛加棗煨姜煮,陽虛無汗法當諳。(陶節庵《傷寒六書》曰:「頭痛發熱,惡寒無汗,用發汗藥二三劑汗不出者,庸醫不識此證,不論時令,遂以麻黃重劑劫取其汗,誤人死者多矣。殊不知陽虛不能作汗,故有此證,名無陽證。」因立此湯。
以參、耆、甘、薑、桂、附,大補其陽氣。佐芎、羌、防、辛,散寒發表。加芍藥者,陽中斂陰,散中有收也。又云:「人第知參、耆能止汗,而不知其能發汗,以在表藥隊中,則助表藥而解散也。」此是節庵明見處。)
白話文:
這個方子叫做再造散,是出自陶節庵的《傷寒六書》,是用來治療因為陽氣虛弱而引起的傷寒,這種情況是無法發汗的。
這個方子的組成是: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、桂枝各一錢,炮附子五分,羌活、防風、川芎各八分,細辛五分,煨過的生薑五片,紅棗兩枚,另外加入一小撮炒過的白芍。如果是夏天,可以加入黃芩和石膏;冬天則不需要加入。
再造散使用了人參、黃耆、甘草,還有桂枝、附子、生薑、防風、川芎和白芍,再加細辛和紅棗一起煎煮,是針對陽氣虛弱無法發汗的情況所設計的。陶節庵在《傷寒六書》中說過:「病人出現頭痛發熱、怕冷而且沒有汗的症狀,如果用發汗藥卻連用兩三次都沒辦法出汗,庸醫通常會不了解這是什麼情況,也不管是不是季節對不對,就用大量的麻黃來強行發汗,這樣常常會害死人。其實,這種情況是因為陽氣虛弱而無法產生汗,所以才會有這種症狀,稱為無陽證。」因此他才創立這個方子。
方中用人參、黃耆、甘草、生薑、桂枝、附子,這些藥材來大補陽氣。再加入川芎、羌活、防風、細辛這些藥材來散寒、幫助發汗。加入白芍藥的原因,是為了在補充陽氣的同時,也能夠稍微收斂陰氣,讓發散的藥效中帶有收斂的作用。此外,陶節庵還說過:「大家只知道人參和黃耆能止汗,卻不知道它們也能幫助發汗。因為它們如果跟在發散藥的隊伍裡,就可以幫助發散藥的力量來解除病症。」這就是陶節庵的獨到見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