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泰林

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~ 退思集類方歌注 (10)

回本書目錄

退思集類方歌注 (10)

1. 〔附〕小續命湯

(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),治中風喎斜不遂,語言謇澀,及剛柔二痙,厥陰風泄。此六經中風之通劑。

防風(一兩半),生薑(五兩),桂心,麻黃,杏仁,川芎,白芍,人參,甘草,黃芩,防己(各一兩),附子(一枚),水一斗二升,先煮麻黃三沸,去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(筋急語遲,脈弦,倍人參,加薏苡、當歸,去白芍。煩躁不大便,去桂、附,倍芍藥,加竹瀝。

身痛發搐,加羌活。日久不大便,胸中不快,加大黃、枳殼。口渴,加麥冬、花粉。臟寒下利,去防己、黃芩,倍附子,加白朮。汗多,去麻黃,加朮。嘔逆,加半夏。語言謇澀,手足戰掉,加菖蒲、竹瀝。煩渴多驚,加犀角、羚羊角。舌燥,去桂、附,加石膏。)

小續命湯桂附芎,麻黃參芍杏防風,黃芩防己兼甘草,六經風中此方通。(麻黃、杏仁,麻黃湯也,治寒。桂枝、芍藥,桂枝湯也,治風。參、草補氣,芎、芍養血,生薑散寒,防風治風淫,防己治濕淫,附子治寒淫,黃芩治熱淫,故為治中風之通劑。劉宗厚《玉機微義》曰:「此方無分經絡,不辨寒熱虛實,雖多亦奚以為。

」汪訒庵《醫方集解》曰:「此方今人罕用,然古今風方,多從此方損益為治。」旭高按:此方即從《古今錄驗》續命湯加減。蓋病來雜擾,故藥亦兼該也。)

白話文:

(出自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)此方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的口眼歪斜、肢體麻木無力、說話不清楚,以及肌肉強直和抽搐等症狀,也適用於厥陰經風邪引起的泄瀉。這是治療六經中風的通用方劑。

藥方組成:防風(一兩半)、生薑(五兩)、桂心、麻黃、杏仁、川芎、白芍、人參、甘草、黃芩、防己(各一兩)、附子(一枚)。用水一斗二升,先煮麻黃三次沸騰,撈去泡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下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

如果出現筋脈拘急、說話遲緩、脈象弦緊,可以將人參加倍,並加入薏苡仁、當歸,去掉白芍。如果出現煩躁、便秘,去掉桂心和附子,將芍藥加倍,並加入竹瀝。

如果出現身體疼痛、抽搐,可以加入羌活。如果長期便秘、胸悶不舒服,可以加入大黃、枳殼。如果口渴,可以加入麥冬、花粉。如果因臟腑虛寒而腹瀉,去掉防己、黃芩,將附子加倍,並加入白朮。如果多汗,去掉麻黃,加入白朮。如果嘔吐,加入半夏。如果說話不清楚、手腳顫抖,加入菖蒲、竹瀝。如果煩躁口渴、容易驚恐,加入犀角、羚羊角。如果口乾舌燥,去掉桂心、附子,加入石膏。

小續命湯的主要藥物是桂心、附子、川芎、麻黃、人參、芍藥、杏仁、防風、黃芩、防己和甘草,這個方劑能有效治療六經的中風症狀。(其中麻黃和杏仁是麻黃湯的組成部分,主要治療寒症;桂枝和芍藥是桂枝湯的組成部分,主要治療風症;人參和甘草用來補氣;川芎和芍藥用來養血;生薑用來驅散寒氣;防風用來治療風邪;防己用來治療濕邪;附子用來治療寒邪;黃芩用來治療熱邪,因此這個方劑是治療中風的通用藥方。劉宗厚的《玉機微義》說:「這個方劑不分經絡,不辨寒熱虛實,雖然成分多樣但也無可厚非。」

汪訒庵在《醫方集解》中說:「這個方劑現在很少人使用,但是古今治療中風的方劑,多是從這個方劑加減變化而來的。」旭高認為:這個方劑是從《古今錄驗》的續命湯加減而來的。因為疾病的症狀多種多樣,所以用藥也要面面俱到。

2. 〔附〕定喘湯

(張時徹《攝生眾妙方》),治肺虛感寒,氣逆膈熱而作哮喘。

麻黃,半夏,款冬花,桑白皮(各三錢蜜炙),蘇子(二錢),杏仁,黃芩(各一錢五分),甘草(一錢),白果(二十一枚炒黃),加姜煎。

定喘(湯)白果與麻黃,款冬半夏白皮桑,蘇杏黃芩兼甘草,肺寒膈熱喘哮嘗。(此定喘之主方也。凡病哮喘,多由寒束於表,陽氣並於膈中,不得泄越,故膈間必有痰熱膠固,斯氣逆聲粗而喘作矣。治之之法,表寒宜散,膈熱宜清,氣宜降,痰宜消,肺宜潤,此方最為合度。白果收澀,二十一枚恐太多,宜減之。)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叫定喘湯,出自張時徹的《攝生眾妙方》。它主要治療因為肺虛感受風寒,導致氣逆、胸膈發熱而引起的哮喘。

藥物組成包括:蜜炙麻黃、蜜炙半夏、蜜炙款冬花、蜜炙桑白皮各三錢,蘇子二錢,杏仁、黃芩各一錢五分,甘草一錢,炒黃的白果二十一枚,再加入生薑一起煎煮。

這個定喘湯的藥物配伍是:白果與麻黃同用,搭配款冬花、半夏、桑白皮,還有蘇子、杏仁、黃芩和甘草。這個方子適合治療肺寒、胸膈發熱而引起的哮喘。

(這可以說是治療哮喘的主要方子。一般來說,哮喘多數是因為體表受寒,導致陽氣鬱積在胸膈之間,無法發散出去,所以胸膈中一定會有黏稠的痰熱,這才會導致氣逆、呼吸粗重,並引發哮喘。治療的原則是:體表的寒氣要驅散,胸膈的熱要清除,氣要往下順,痰要消除,肺要滋潤。這個方子在這幾方面都考慮到了,所以最為合適。不過白果有收斂的作用,二十一枚可能太多了,應該酌情減少用量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