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黃澹翁醫案》~ 卷一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4)

1. 卷一

丹皮,丹參,天冬,麥冬,人參,茯苓,歸身,沙參,熟地,棗仁,生地,生甘草,貝母,柏子仁

泰州周漢極,去年正月,因急躁傷氣,以致飲食噎塞。起初入口則有之,繼食亦能下,近日則只能食粥,乾物不能矣,然初入口,即薄粥亦嘔,從前之痰尚稠,近則皆涎沫矣。

診脈六部皆弱,而兩寸關兼澀,是中宮之瘀滯使然,治法以和氣化瘀為主。

得食即吐知為火,停久而來卻是寒,久病胃虛因不納,或緣氣逆與停痰,食填胃口多生嘔,新谷如何得下關,欲辨熱寒虛實候,大微遲數脈中參。今兩寸關澀而弱,乃胃虛而有瘀故,治法不敢急攻,徐則可知。

初診,用四物加,延胡索,香附,鬱金,白蔻仁,廣皮,枇杷葉

復診,得食仍嘔,而兩乳傍脹而且痛,乃瘀滯豁而未行之故,大便燥結。

藥加五靈脂,生蒲黃,桃仁

又診,澀脈少退,瘀滯稍行,胸膈之脹達,小便醬色,紫黑之物尚未下淨。

藥加蘇梗,枳實

又診,右澀脈全退,大解已見黑色,初食上焦仍脹,吐一口則愈,胃冷,身亦惡寒,不知飢餓。

藥減生地,赤芍,加砂仁,炮姜

又診,六脈虛而遲。凡飲食入胃,必脹而吐,吐出之物極冷,小腹亦脹,據此仍屬虛寒,前方服之。瘀雖下而未盡,今天氣寒,背心怕冷而脹。

暫用理中湯加桂,理中湯去甘草,加紅花,千年健,川椒

天寧州賈鳳來,血症五日一次,計患病五十五日,吐血十一次,其來也,先三日左脅作脹,至期則夾窠皆脹。發申酉戌三時,余診其脈,左關弦數而結滯,問五十餘日,曾發寒熱否,曰:第一次有寒熱,一吐而解。予曰:此外感邪熱,客於少陽,留於募原,邪熱與衛氣相遇,夾血上行,故五日一次,如瘧之應期至也,以血症藥治之,故不應手。乃用小柴胡湯去半夏。

柴胡,黃芩,甘草,白芍,桃仁,茜梗

服四劑而愈。

朱姓,水邪射肺,喘急不得臥,前醫投以蘇子降氣罔效,投麥冬、五味、沙參增劇,蓋伊等初診,以為肺邪有餘。及不效,又見汗多,脈沉小,則認而為虛議補。不知汗多,乃因肺竅不利,陽不衛外,其沉小,正水飲之脈,乃用。

葶藶,桔梗,桑皮,膽星

一服而臥,調理半月全安,蓋諸人為脈所誤,而予之認定不疑者。亦即在右部寸脈也。

天場岔港趙姓婦人,年五十餘,因悲傷之後,頭腦拘緊,耳中蟬鳴,不聞人聲,其鳴高下,大小不齊,每一大鳴,則從腦後督脈經而起。病於乙酉八月起,至丙戌三月就診。從前服過芎、芷、細辛、菖蒲、橘、半、麝香不效。右關微弦,尚未大敗,左關虛微如毛。

審是下焦真陰大虧,火無所戀,以至上炎,因用歸、芍、夏枯草、龜板、地黃以養陰,山萸、五味、女貞以收斂肝氣,磁石、硃砂、吸心火以下歸於腎,一二服而頭目已清,越半月餘而症減八九,應對如故矣。乃照所服丸方,斟酌丸藥,令其回籍調理。

白話文:

[卷一]

周漢極,去年正月因急躁傷氣,導致飲食吞咽困難。起初還能少量進食,後來只能吃粥,乾硬食物無法進食。最近甚至喝稀粥都會嘔吐,之前的痰很稠,現在都變成唾液了。

診脈發現六脈都虛弱,寸關脈還澀滯,這是中焦瘀滯造成的。治療方法以調和氣血,化瘀為主。

能吃就吐說明有火,但時間久了又像是寒症,久病胃虛導致不納食,可能是氣逆和痰滯,食物填滿胃部容易嘔吐,新食物怎麼能通過呢?要辨別寒熱虛實,需仔細診脈。現在寸關脈澀滯而虛弱,是胃虛又有瘀血,治療不能急攻,慢慢調理才能見效。

初診,使用四物湯加延胡索、香附、鬱金、白蔻仁、廣皮、枇杷葉。

複診,進食仍然嘔吐,兩乳旁脹痛,是瘀滯阻塞尚未通暢,大便乾燥。

藥物中加五靈脂、生蒲黃、桃仁。

再次診治,澀脈略有減輕,瘀滯稍解,胸膈脹滿,小便顏色深如醬油,紫黑色的瘀血還未排乾淨。

藥物中加蘇梗、枳實。

再次診治,右寸的澀脈完全消失,大便已排出黑色瘀血,初次進食上焦仍脹滿,嘔吐一口後就好轉,胃寒,身體也怕冷,沒有飢餓感。

藥方減去生地黃、赤芍,增加砂仁、炮薑。

再次診治,六脈虛弱而遲。凡是飲食入胃,必然脹滿嘔吐,嘔吐物很冷,小腹也脹,由此判斷還是虛寒證,繼續服用之前的藥方。瘀血雖然排出但未盡,今天天氣寒冷,背部怕冷脹滿。

暫時使用理中湯加桂枝,理中湯中去甘草,加紅花、千年健、川椒。

賈鳳來,血症每五日發作一次,共患病五十五日,吐血十一次。發作前三日左脅脹滿,發作時兩脅都脹滿。發作時間在申酉戌三時。診脈發現左關脈弦數而結滯。詢問患病五十多日,是否曾發熱,他說第一次發病有寒熱,吐血後就好了。我說這是外感邪熱,留滯於少陽,邪熱與衛氣相遇,夾帶血液上行,所以五日發作一次,如同瘧疾的定期發作一樣,用治血症的藥物治療無效。於是使用小柴胡湯去半夏。

藥方:柴胡、黃芩、甘草、白芍、桃仁、茜草根。

服用四劑痊癒。

朱姓患者,水邪入侵肺部,喘息急促無法臥床,前醫用蘇子降氣無效,又用麥冬、五味子、沙參治療,病情加重,這是因為初診誤認為肺邪過盛。治療無效後,又見汗多,脈沉細,就認為是虛證而用補藥。不知道汗多是因為肺氣不利,陽氣不能護衛體表,脈沉細是水飲的脈象,所以應該用:

葶藶子、桔梗、桑白皮、膽南星。

一劑藥後就能平臥,調理半月痊癒,這是因為其他人誤診脈象,而我確診的是右寸脈。

趙姓婦人,五十多歲,因悲傷後頭腦緊束,耳鳴如蟬鳴,聽不見人聲,耳鳴聲高低大小不一,每次耳鳴劇烈時,都從腦後督脈循行而上。從乙酉八月發病,到丙戌三月就診。之前服用芎藭、芷草、細辛、菖蒲、橘皮、半夏、麝香等藥物無效。右關脈微弦,尚未完全衰敗,左關脈虛弱如絲。

判斷是下焦真陰虧損嚴重,陰虛火旺,導致上炎,所以用歸脾湯、芍藥、夏枯草、龜板、熟地黃滋陰,山茱萸、五味子、女貞子收斂肝氣,磁石、硃砂降心火,使火歸於腎。一兩劑藥後頭目已清,半個月後症狀減輕八九成,恢復如常。按照服用的丸藥,斟酌丸藥劑量,讓她回家調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