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龍砂八家醫案》~ 戚雲門先生方案(字楚三) (5)
戚雲門先生方案(字楚三) (5)
1. 戚雲門先生方案(字楚三)
桔梗,杏仁,半夏,薄荷,桑葉,沙參,橘紅,茯苓,甘草
程漢平
寒熱脅痛,脈弦細數,系邪郁少陽不清。
小柴胡加桂枝、鬱金、赤芍。
東莊陶
風火內郁,日久客邪外觸,表裡不和,寒熱頭痛脅痛,解表為先。
青蒿,紫蘇,連翹,山梔,半夏,橘紅,甘草
馬嘶橋陶女
病過兩候,脈不緩和,舌乾鼻鼾,上噦下泄,非退象也。
川連,黃芩,半夏,廣皮,乾薑,炙草,竹茹,生薑,大棗
長壽方
脈弦浮,寒熱頭痛,經脈不舒。此風熱外客兩陽之象。
秦艽,葛根,赤芍,廣皮,桂枝,半夏,炙草,生薑,大棗
倪振動
脈弦滑,右關獨大,寒熱似瘧,肢體麻木不舒,雖外感風熱,然中虛向有積痰,尤宜兼顧其里。
清脾飲去柴胡,加玉竹、鉤鉤。
常熟王
脈數浮弦,風傷肺胃之絡。
杏仁,桔梗,鬱金,蘇梗,桑皮,川貝,防風,橘紅
張應天徽州
喉痛目脹,裡熱外寒,痰咳濁飲。此係伏氣為病,名曰風溫。過服溫散,奪液傷陰,致寐中躁擾多煩。經云:衛氣行陰,乃得安寐。今少寐即躁,顯系陰不交戀而動越也。節庵云:過時而發,病不在表,已經汗下,亦不在表。其忌於辛溫表散可知。
復脈湯加天冬、茯神、玉竹、鮮生地,去麻仁、大棗。
顧村徐九官令政
脈細澀,少腹脹如覆杯,舌燥渴飲,躁狂便閉,乃心陽火熾,藏病連府,氣不宣化,致手足太陽之府,俱熱結也。議桃核承氣湯。
築塘張蔭堂
客寒犯胃中,氣關乖隔,蛔厥則嘔,腹痛則瀉,病屬厥陰肝藏,肝性喜酸,蛔以苦下,取仲景烏梅丸法,合乎厥陰條中下利吐蛔論治。
烏梅,乾薑,附子,川椒,當歸,桂枝,黃柏,人參,川連,炙草,白朮,苦酒(沖三匙)
北新橋趙
肝脾內傷致病,氣血交涸,孤陽死陰,盡為乾枯之象。宗經旨調寒熱之逆,冷熱並用,進連理湯法。
人參,附子,炮姜,川連,木香汁,白朮,雲苓,當歸,炙草,鬱金汁
顧山周價人侄女
脈虛滑數,兩尺細微,久病羸弱,肝腎式微,陰不交陽,心神不聚,胞絡空虛,痰火內迷,乘虛厥動,精識蔽蒙,虛中夾實,語言失緒,早安神志心腎為宜,晚滌痰火不失病機。方闕。
泰興李琴先令郎
病後虛風柔痙,精氣內灼,漐漐汗泄,乃衛陽失護,氣易外浮,筋脈不得滋榮,而手足振掉,神志失其內守,而口噤不語。所謂精不能養神,柔不能養筋也。但脈渙無神,直視失溲,脈症俱系散脫,勢已難挽,再請高明裁酌。
生脈散頻灌。
後谷橋卞楚珍令郎
脈澀細數,兩尺無神,初起咽喉腫痛,陰氣下虛,陽浮上結。近因五火挾痛亢胃,乘虛暴中跌僕,口噤嘔吐黑血,氣機不宣,唇燥舌乾。古稱肺為水之上源,主司五聲,腎為關鑰閉藏,主司五液。水源不清,則關門不禁,遺溺便泄,有由來矣。今則痰火秘結於止,本氣衰脫於下,際此險途,難保其無變端也。
白話文:
戚雲門先生方案(字楚三)
程漢平: 寒熱交替,胸脅疼痛,脈象弦細而數,這是邪氣鬱結少陽經脈不通暢的表現。用小柴胡湯加桂枝、鬱金、赤芍藥。
東莊陶: 風火內蘊,日久外邪入侵,表裡失和,出現寒熱頭痛、胸脅疼痛的症狀,應先解表。藥方用青蒿、紫蘇、連翹、山梔子、半夏、橘紅、甘草。
馬嘶橋陶女: 病症已持續兩候,脈象不平和,舌乾、鼻鼾、呃逆、腹瀉,並非病情好轉的徵象。藥方用川連翹、黃芩、半夏、廣皮、乾薑、炙甘草、竹茹、生薑、大棗。
長壽方: 脈象弦而浮,寒熱頭痛,經脈不通暢,這是風熱外邪侵犯少陽和陽明經脈的表現。藥方用秦艽、葛根、赤芍藥、廣皮、桂枝、半夏、炙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
倪振動: 脈象弦滑,右關脈獨大,寒熱似瘧疾,肢體麻木不適,雖然是外感風熱,但內裡虛弱,又有痰飲積聚,應兼顧裡證。在清脾飲的基礎上,去掉柴胡,加入玉竹、鉤藤。
常熟王: 脈象數、浮、弦,風邪侵犯肺胃經絡。藥方用杏仁、桔梗、鬱金、蘇梗、桑皮、川貝母、防風、橘紅。
張應天(徽州): 喉嚨痛、眼睛腫脹、裡熱外寒、痰咳、飲邪,這是伏氣(潛伏的邪氣)引起的疾病,稱為風溫。之前服用溫散藥過度,耗傷津液,導致睡眠中煩躁不安。經書記載:衛氣運行於陰經,才能安然入睡。現在少寐即躁,說明陰液不足,導致陽氣亢盛。節庵先生說:疾病過了發病時間才發作,病不在表,即使已經汗下,病也不在表。所以忌用辛溫解表藥,這是可以理解的。用復脈湯,加入天冬、茯神、玉竹、鮮生地,去除麻仁、大棗。
顧村徐九官令政: 脈象細澀,少腹脹滿如覆杯,舌燥口渴,煩躁不安,大便秘結,這是心陽火盛,病邪累及心臟和腑臟,氣機不暢,導致手足太陽經脈熱結。建議使用桃核承氣湯。
築塘張蔭堂: 外寒侵犯胃中,氣機阻滯,蛔蟲作祟則嘔吐,腹痛則腹瀉,病屬厥陰肝臟,肝性喜酸,蛔蟲用苦味藥物驅除。採用仲景的烏梅丸加減,符合厥陰經下利吐蛔蟲的治療原則。藥方用烏梅、乾薑、附子、川椒、當歸、桂枝、黃柏、人參、川連翹、炙甘草、白朮、苦酒(沖三匙)。
北新橋趙: 肝脾受損導致疾病,氣血虧虛,陽氣衰微,陰寒盛極,表現為乾枯的症狀。遵循經方原則,調節寒熱逆亂,寒熱並用,採用連理湯加減。藥方用人參、附子、炮薑、川連翹、木香汁、白朮、雲苓、當歸、炙甘草、鬱金汁。
顧山周價人侄女: 脈象虛滑而數,兩尺脈細微,久病體虛,肝腎衰弱,陰陽失調,心神不安,胞絡虛弱,痰火內擾,乘虛而動,神志不清,虛中夾實,言語錯亂,應先安神養心腎,晚些再清除痰火,這樣才能不失治病的關鍵。處方缺失。
泰興李琴先令郎: 病後虛風內動,精氣內耗,汗出不止,這是衛陽氣不足,氣易外泄,筋脈得不到滋養,導致手足顫抖,神志失常,口噤不語。所謂精氣不足以養神,陰液不足以養筋。但是脈象渙散無力,小便失禁,脈症都顯示氣血衰竭,情況危急,難以挽回,還需請其他名醫診治。用生脈散頻頻灌服。
後谷橋卞楚珍令郎: 脈象澀細而數,兩尺脈無力,起初咽喉腫痛,下焦陰虛,上焦陽氣浮滯。近期因五臟積熱,胃氣亢盛,乘虛而跌倒,口噤嘔吐黑血,氣機不通暢,口唇乾燥,舌苔乾燥。古書說肺是水之上源,主司五臟聲音,腎是關閉收藏的關鍵,主司五臟液體。水源不清,則關門失守,小便失禁,是有原因的。現在痰火壅結於上,本氣衰竭於下,處於危險關頭,難以預料後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