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龍砂八家醫案》~ 戚金泉先生方案

回本書目錄

戚金泉先生方案

1. 戚金泉先生方案

施港王

弱脈神虛,肢振鼓慄,暑風內郁,藥以寒涼雜進,病日益甚,體日益虛,以致神識漸有昏沉之累瘁,姑以枇杷葉散挽之。

枇杷葉,公丁香,茅根,木瓜,香薷,麥冬,厚朴,炙草,陳皮

十九日再診,脈頗有神,鼓慄已減七八,舌苔尚白,胃陽為寒苦大傷,畏風多汗,以建中先立中宮之墓。十餘日不大便,此胃氣不下行,必得健陽中運,化物自通,無庸攻伐。

白話文:

患者脈象虛弱,精神不濟,四肢顫抖,發冷,暑熱之邪鬱積在內,服用寒涼藥物後,病情反而加重,體虛日益加劇,導致神志逐漸昏沉,疲憊不堪。於是使用枇杷葉散來救治。

枇杷葉散的藥材包括:枇杷葉、丁香、茅根、木瓜、香薷、麥冬、厚朴、炙草、陳皮。

十九日後再次診斷,患者脈象稍有起色,顫抖的程度減輕了七八成,舌苔仍然是白的。由於胃陽受寒涼藥物的損傷,患者怕風、容易出汗,因此先用建中湯來補益中焦脾胃。此外,患者十多天沒有大便,說明胃氣無法下降,必須健運脾胃,使食物消化吸收,自然通暢,不必用攻伐的方法。

生白芍(二錢),桂枝木(一錢),炙草(一錢),大棗(三錢),炮姜(五分),黃精(二錢),枸杞子(一錢)

井水二碗,濾去渣,加入飴糖五錢,再煎至半碗服。

二十七日三診,左寸關脈,浮弦而虛,右浮大,按之無神,舌苔白滑,鼻與環口,氣色青黑,面微浮,身仍發熱,鼻多汗,頭痛煩悶不止,心加飢,食下則眠睡,中土陽和之氣不運,風木厥動,水穀與風暑,鬱而變幻不一,病根實深,未可輕視。仍從初診靜順湯法,冀其中旺木和。

白話文:

藥方

  • 白芍二錢
  • 桂枝木一錢
  • 炙草一錢
  • 大棗三錢
  • 炮姜五分
  • 黃精二錢
  • 枸杞子一錢

以井水二碗,濾去藥渣後,加入飴糖五錢,再煎至半碗服用。

診斷

患者於二十七日第三次就診。左寸關脈浮弦而虛,右脈浮大,按之無神;舌苔白滑,鼻與環口處氣色青黑,面部微浮;身體仍然發熱,鼻部多汗,頭痛煩悶不止,心慌且飢餓,食後則昏昏欲睡。

病因分析

患者脾胃虛弱,陽氣不足,導致中土陽和之氣不運,風木厥動。水谷與風暑鬱積於體內,變化不定,病根深在,不可輕視。

治療方案

繼續服用初診時所開的靜順湯,期望能夠補益脾胃,調和氣血。

牛膝(酒拌),木瓜,雲苓,製附子(各五分),炮姜,防風,訶子,炙甘草(各三分半)

上村朱女

咽喉哇塞,吞嚥如有物礙,是為炙臠,肝氣鬱結所致,非清涼可解,宗仲景辛散開結之法,用半夏厚朴湯。

製半夏,製厚朴,真紫蘇,赤茯苓,生薑

春夏陽升,忽然面目虛浮,畏寒喘息,漸漸肢脹,其為風水何疑,進分消五皮等法,皆疏里而不及表,徒增洶湧之勢。今膚光亮,邪無去路,且以小青龍湯開其膀胱。

白話文:

方劑

牛膝(酒拌),木瓜,雲苓,製附子(各五分),炮姜,防風,訶子,炙甘草(各三分半)

註解

上村朱女:患者姓名。

咽喉哇塞,吞嚥如有物礙:患者症狀,形容吞咽時感到喉嚨有異物阻礙,吞嚥困難。

是為炙臠,肝氣鬱結所致:醫生診斷,認為患者病症是因肝氣鬱結,導致食道有如炙肉般阻塞。

非清涼可解:說明患者病症不可用清涼藥物治療。

宗仲景辛散開結之法:引用張仲景的治療方法,用辛散藥物來疏通肝氣鬱結。

用半夏厚朴湯:醫生開出的方劑,半夏厚朴湯為治療肝氣鬱結的經典方劑。

方劑

製半夏,製厚朴,真紫蘇,赤茯苓,生薑

註解

章:醫生姓名。

春夏陽升,忽然面目虛浮,畏寒喘息,漸漸肢脹:患者病症,形容患者在春夏陽氣升發時,出現面部浮腫、怕冷、呼吸困難、肢體水腫等症狀。

其為風水何疑:醫生診斷,認為患者病症是風水邪氣入侵所致。

進分消五皮等法,皆疏里而不及表,徒增洶湧之勢:說明患者此前使用的治療方法,只注重疏通內里,而忽略了表面的風水邪氣,導致病情加重。

今膚光亮,邪無去路,且以小青龍湯開其膀胱:醫生觀察患者症狀,認為風水邪氣已經深入肌膚,無法排出,因此使用小青龍湯來利尿消腫,開通膀胱,將風水邪氣從體內排出。

患者

上村朱女,最近咽喉一直有異物感,吞咽很困難,感覺像是被炙肉卡住了。

醫生

這是肝氣鬱結導致的,不能用清涼藥物治療。我採用張仲景的辛散開結之法,給你開個半夏厚朴湯。

患者

章醫生,我最近在春夏季節突然出現面部浮腫、怕冷、呼吸困難、肢體水腫的症狀。

醫生

這是風水邪氣入侵導致的。你之前用的藥物只注重疏通內里,沒有把表面的風水邪氣驅除,所以病情反而加重了。現在你的皮膚光亮,風水邪氣已經深入肌膚,無法排出。我給你開個小青龍湯,利尿消腫,把風水邪氣從體內排出。

麻黃,桂枝,乾薑,杏仁,細辛,滑石,苡仁

發汗後腫勢大減,喘息漸平,但脈微神倦,恍惚驚惕。此水去而封蟄不固也,以真武鎮之。方用真武湯,服數劑後,即以此作丸料。

梅里邵,七月二十七日

脈左澀結,關芤,右亦澀弱,失血十幾年矣。今怒動肝傷,氣逆上溢,精遺龍雷不寧,甚至無夢自泄,此陽虛陰必走也。當處𭶟陽發泄之候,尤貴調平氣分,恰與仲淳三要,宜降氣不宜降火符合。

白話文:

麻黃、桂枝、乾薑、杏仁、細辛、滑石、苡仁。

發汗後腫脹消退很多,喘息也逐漸平緩,但脈象微弱,精神倦怠,神志恍惚,容易驚慌。這是因為體內水分排出後,陽氣不足,封閉的陽氣不固,所以要用真武湯來固守陽氣。服用幾劑真武湯後,再用它作為丸藥服用。

七月二十七日,梅里邵。

脈象左側澀滯結聚,關脈虛浮,右側也澀弱,患者失血已經十多年了。現在因為怒氣傷肝,氣逆上衝,精液遺泄,夜間夢遺,甚至無夢自泄,這是陽氣虛弱,陰氣外散的表現。應該針對陽虛的情況,疏導陽氣,發散外邪,更重要的是調節氣血,這正符合仲景的三個要點,應該降氣而不應該降火。

青鉛,柏葉,艾葉,線魚膠,蔗節,荷葉

加八味丸三錢,紅絹包煎。

又初一日,大暑之第七日也。連進濟生八味丸兩服,而血色遂稀,精不復遺,五內之病情,亦可略見矣。切其脈,亦似前日較勝,少澀結之形,有鼓盪之致。若云不能斂氣凝神,畢竟氤氳之氣,與乾健之陽,總未必反失沖和也。嘗考陽虛之治有二,一理中,脾宜升也;一攝下,腎主納也。

今是龍雷不肯潛伏於收藏之地,反升清陽之所,故必引之導之。咸以潤之,介以潛之。在此調攝勿懈,庶幾病魔可卻。

白話文:

藥方

青鉛、柏葉、艾葉、線魚膠、蔗節、荷葉,加入八味丸三錢,用紅布包裹煎服。

治療記錄

今天是初一日,也是大暑的第七天。病人連續服用濟生八味丸兩劑後,血色已見稀薄,精液不再遺泄,五臟的病症也有所緩解。診脈時,也比之前略有好轉,脈象少了一些澀結,呈現出鼓盪的狀態。雖然說還不能完全斂氣凝神,但總體而言,體內的氤氳之氣與陽氣的運作,都未見明顯的失衡。

我曾經研究過陽虛的治療方法,主要有兩種:一是調理脾胃,使其升清;二是滋補腎氣,使其收納。

目前的情況是,龍雷之氣(陽氣)不願潛伏於收藏之地(腎臟),反而上升到清陽之所(頭部),所以必須引導它,讓它下降。用鹹味藥物潤澤它,用其他藥物引導它潛藏起來。

現在要持續調養,不要懈怠,希望可以徹底消除病魔。

龜板,蓯蓉,牛膝,杞子,青鉛,線膠,蔗節,送八味丸三錢。

壬辰秋分夜半起,今已四月,發熱左胸脅痛,難以轉側,咳吐自汗,無頭痛身痛惡寒等症,舌無苔,大小便自可,腹中和,口渴不欲飲,先悲泣而後能嗽咳,出痰有穢氣,毛際脹痛不可近,脈弦大而數,目微赤,面色滯,多叫呼,與《內經》大棗動中則傷魂正合。今正值四氣風木濕土令退,五氣君火燥金加臨,遇悲哀抑鬱之境,用甘麥大棗,清燥救肺,枇杷葉散,靜順四湯意。

冬桑葉,淨枇杷葉,飛滑石(二錢),杏仁(錢半),南沙參,炙草(五分),麥冬肉(錢半),瓜蔞皮(一錢),麻仁,小麥(三錢),南棗(二枚),茅根(二錢),木瓜(三分),丁香(一分),厚朴(五分),杞子(五分),牛膝(五分),雲苓(五分)

白話文:

服用龜板、肉蓯蓉、牛膝、枸杞子、青鉛、線膠、蔗節,再送服八味丸三錢。

患者在壬辰年秋分夜半開始發病,至今已四月。症狀為發熱、左胸脅痛、難以翻身、咳嗽、自汗,沒有頭痛、身痛、惡寒等症狀。舌苔無,大小便正常,腹部無異樣,口渴但不想喝水,先悲傷哭泣,之後才咳嗽,咳出痰液有惡臭,毛髮間脹痛不能靠近,脈象弦大而數,眼睛微紅,面色滯重,經常呼叫。這與《內經》中「大棗動中則傷魂」的理論相符。

目前正值四氣風木濕土之氣退去,五氣君火燥金之氣來臨,患者又遇到悲傷抑鬱的境況,因此用甘麥大棗清燥救肺,枇杷葉散,靜順四湯的方子治療。

配方:冬桑葉、淨枇杷葉、飛滑石(二錢)、杏仁(錢半)、南沙參、炙甘草(五分)、麥冬肉(錢半)、瓜蔞皮(一錢)、麻仁、小麥(三錢)、南棗(二枚)、茅根(二錢)、木瓜(三分)、丁香(一分)、厚朴(五分)、枸杞子(五分)、牛膝(五分)、雲苓(五分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