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龍砂八家醫案》~ 王鍾岳先生方案 (3)

回本書目錄

王鍾岳先生方案 (3)

1. 王鍾岳先生方案

川連(五錢),牛膝(二錢),鬱金,木通,枳殼(各一錢),車前,桃仁(錢半),韭汁(一小杯),調琥珀末二錢。

又脈象略和,少腹痛處高突亦平,但交陰氣衝,乃濁陰之邪,上干犯胃,尚宜滲利,以清肅上焦。

茯苓,澤瀉,廣皮,川連,山梔,知母,麥冬,石斛

江城東門外張腹脹症

少腹有形,似疝非疝,汨汨有聲。此寒濕結於膀胱之絡,非溫不通。

肉桂,吳萸,乾薑,小茴,香附,白朮,茯苓,川附,半夏

蘇載輿令政咳血泄瀉症

夫人之症,由肝及脾,由脾及肺,致左脅呼吸引痛,中脘嘈雜,嘔吞酸水,甚至脾虛上泛,面目色黃,燥咳動絡,血隨上溢,三者之恙,總不離乎燥火內伏,氣逆上膈。故肝邪犯胃,且肺之清肅失司,不能平木,肝氣上湧無制,變生不測。今和脾胃,滋肝木,俾氣火之燥逆漸平,再商後治。

枇杷葉,冬桑皮,丹皮,天冬,穀芽,白芍,生鱉甲,穭豆衣

又大凡陰虛則火亢,內劫其津液,致咳無痰,又復脾虛,大便多泄,元氣津液,亦從下走,且肝之燥逆,橫格於中,上凌肺,下侵脾,以致咳瀉不止。因思古人云: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又云:治肝必先實脾,況脾為肺之母,萬物賴土以生。今擬養脾保肺和肝,不燥不滋,固本為先,庶幾有合於病情。

麥冬,茯苓,白芍(炒),人參,扁豆(炒),穀芽,北沙參,南棗

殷家莊朱堃官時感症,乾隆甲申五月初三日

身熱十餘日,頭有汗而熱不解,口苦耳聾,自利不止,即此已為上厥下奪之症,前醫所用辛涼達表不應。今細按脈皆浮弦,舌苔白滑,氣弱神倦,治法宜從一表一里和之。用柴苓法,俾兩陽之邪,自然解散矣。

茯苓(三錢),柴胡,淡芩,豬苓,澤瀉,半夏(各一錢),桂枝(五分),葛根(二錢),生薑

(初六),脈浮弦略減,自利稀少,里邪欲和,反惡寒者,表邪亦欲和也。身熱,漐漐汗出,口渴,有轉退少陽之象,用溫膽法以清餘熱。

半夏,茯苓,甘草,枳實,花粉,黃芩,廣皮,竹茹

脈數細少神,瘟毒之邪,鬱而未散,一身斑疹隱然,症非輕候。

鎊犀角,赤芍,豆豉(各二錢),葛根(一錢),連翹,山梔(各錢半),貫眾(去泥),蘆根(各一兩),大力子(生研),滑石(各三錢),茅根(五錢)

第三日方,荊芥,赤芍,牛蒡,元參,小生地,乾葛,貫眾,蘆根

第五日方,左脈微而無神,甚屬可慮,右脈數實,十餘日不大解,頗有下證。但煩躁不寧,未敢輕下。且以竹葉門冬飲,止其煩亂為第一。

竹心(五分),川連(五分),麥冬(三錢),茯神(三錢),鮮生地(打汁五錢),犀角(一錢半),甘草(三分),知母(一錢),燈心(三尺)

白話文:

王鍾岳先生方案

第一方:川楝子(5錢)、牛膝(2錢)、鬱金、木通、枳殼(各1錢)、車前子、桃仁(1.5錢)、韭汁(一小杯),調入琥珀末(2錢)。

第二方:脈象略微平和,少腹疼痛高突的地方也平復了,但陰部及衝脈部位仍然受阻,是濁陰邪氣上犯胃部,仍需滲濕利水,以清肅上焦。 處方:茯苓、澤瀉、廣皮、川楝子、山梔子、知母、麥冬、石斛。

江城東門外張某腹脹症:少腹有形體,似疝氣而非疝氣,有咕嚕咕嚕的聲音。這是寒濕結聚在膀胱經絡,非溫熱之法不能通利。處方:肉桂、吳茱萸、乾薑、小茴香、香附、白朮、茯苓、川烏、半夏。

蘇載輿令政咳血泄瀉症:夫人的病症,由肝及脾,由脾及肺,導致左脅部呼吸牽引疼痛,中脘部嘈雜不適,嘔吐吞咽酸水,甚至脾虛上泛,面色發黃,燥咳傷及經絡,咯血,這三種病症,總歸是燥熱內伏,氣逆上衝所致。因此肝邪犯胃,而且肺臟的清肅功能失調,不能制約肝木,肝氣上逆無物約束,病情變化難以預測。現在先調理脾胃,滋養肝木,使氣火燥逆逐漸平復,再作下一步治療。處方:枇杷葉、桑白皮、丹皮、天冬、穀芽、白芍、鱉甲(生)、赤小豆衣。

另:凡是陰虛則火旺,內耗津液,導致咳嗽無痰,又兼脾虛,大便多次泄瀉,元氣津液也從下焦流失,而且肝臟燥熱逆上,橫亙於中焦,上犯肺臟,下侵脾臟,以致咳嗽泄瀉不止。因此想到古人所說:「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」又說:「治肝必先實脾」,況且脾臟是肺臟之母,萬物依靠土氣而生長。現在擬定滋養脾胃、保護肺臟、調理肝臟的方案,不燥不滋,先固護根本,庶幾能符合病情。處方:麥冬、茯苓、白芍(炒)、人參、扁豆(炒)、穀芽、北沙參、南棗。

殷家莊朱堃官時感症,乾隆甲申五月初三日:身熱十餘日,頭部出汗但熱度不退,口苦耳聾,腹瀉不止,這已經是上焦陽氣被奪,下焦陽氣被奪的病症,之前的醫生用辛涼藥物透表無效。現在仔細診脈,脈象浮弦,舌苔白滑,氣虛神倦,治療方法應該從表裡兩方面調和。用柴胡桂枝湯的加減方,使表裡兩方面邪氣自然消散。處方:茯苓(3錢)、柴胡、黃芩(淡)、豬苓、澤瀉、半夏(各1錢)、桂枝(0.5錢)、葛根(2錢)、生薑。

(初六):脈象浮弦略微減弱,腹瀉減少,裡邪將要平和,反而惡寒,說明表邪也要平和了。身熱,微微出汗,口渴,有少陽病症轉退的跡象,用溫膽湯加減方以清餘熱。處方: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枳實、花粉、黃芩、廣皮、竹茹。

馬某:脈象數而細弱,神疲乏力,瘟毒邪氣鬱結未散,全身隱約可見斑疹,病情不輕。處方:犀角、赤芍、豆豉(各2錢)、葛根(1錢)、連翹、山梔子(各1.5錢)、貫眾(去泥)、蘆根(各1兩)、牽牛子(生研)、滑石(各3錢)、茅根(5錢)。

第三日方:荊芥、赤芍、牛蒡子、玄參、生地黃、葛根、貫眾、蘆根。

第五日方:左脈微弱而無力,非常令人擔憂,右脈數而有力,十餘日病症未見好轉,頗有下焦實證。但病人煩躁不安,不敢輕易使用瀉下藥物。先用竹葉麥冬飲,止其煩躁不安為首要。處方:竹葉(0.5錢)、川楝子(0.5錢)、麥冬(3錢)、茯神(3錢)、鮮生地(打汁5錢)、犀角(1.5錢)、甘草(0.3錢)、知母(1錢)、燈心草(3尺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