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掃葉莊醫案》~ 卷二 (2)
卷二 (2)
1. 汗
脈弦無胃,面青呻吟,汗出目瞑,是為肝陽外泄,宜與腎同治。
熟地,牡蠣,白芍,麥冬,小麥,大棗,炙草
自汗不止,目閉則胃郁,背熱如火,心悸動而汗止。此肝苦急之候也,以甘緩之。
炙甘草,淮小麥,茯神,白薇,南棗肉,白龍骨,人參,柏子仁,棗仁
汗出亡陽,神虛畏怯,心悸則汗漏,勉議固陽守陰之藥。
人參,桂枝,龍骨,茯神,炙甘草,左牡蠣
白話文:
[汗]
如果脈搏緊繃且缺乏正常的波形,面色蒼白並發出呻吟,同時有出汗和眼睛半閉的情況,這可能是肝臟的陽氣外洩,應同時調理肝臟和腎臟。
建議用熟地、牡蠣、白芍、麥冬、小麥、大棗、炙草等草藥來治療。
如果汗流不止,閉上眼睛就感到胃部鬱悶,背部熱得像火燒一樣,心跳加速但汗卻停了,這是肝臟受困的徵兆,應該使用甜味的草藥來緩解。
可用炙甘草、淮小麥、茯神、白薇、南棗肉、白龍骨、人參、柏子仁、棗仁等草藥來調理。
如果因大量出汗導致陽氣流失,精神虛弱且膽怯,心跳加速時汗流不停,我們應考慮使用固陽和守陰的藥物。
建議用人參、桂枝、龍骨、茯神、炙甘草、左牡蠣等草藥來治療。
2. 心悸狂癇
暈吐緩,心悸痛。
炙甘草,枸杞子,茯神,生穀芽,人參,當歸身,肉桂,後改養營丸
抑鬱頓挫,侘傺無聊,心乃偏倚,十二官皆無主,則陰氣並於陽也。投以重性之劑。
鐵落,真鬱金,半夏,苦參,塊茯苓,橘紅
讀誦久坐,身似靜,心多動,陽氣皆令上亢,陰氣無能上承,故心悸。惟靜處為宜,藥不易效也。
補心丹。
白話文:
[心悸與精神疾病]
昏眩想吐的症狀減輕了,但心悸和胸痛仍然存在。
治療上先用炙甘草、枸杞子、茯神、生穀芽、人參、當歸身、肉桂等藥物,後期則改用養營丸來調理。
心情鬱悶,感到無聊沮喪,情緒不穩定,各個生理功能失去平衡,這是由於陰氣過盛導致的。需使用強力的藥物進行治療。
用鐵落、真正的鬱金、半夏、苦參、大塊茯苓、橘紅等藥物來治療。
長時間閱讀或坐著,身體看似安靜,但內心卻在不斷活動,導致陽氣上升過旺,陰氣無法上行支持,所以會出現心悸。最好是保持心境平靜,藥物的效果可能不會很快顯現。
可服用補心丹進行治療。
3. 痞脹便秘
氣分上熱,吸爍津液,能令便艱,當滋養營液,其心痛必安。
柏仁,茯神,鮮生地,天冬,阿膠,炒桃仁
腸中變化失司,胃氣不得下行,此不飢少食因由也。夫小腸為火府,非苦不通,以六府皆陽,氣窒則變熱矣。用小溫中丸,苦藥已得小效。
蘆薈,砂仁殼,雞肫皮,胡黃連,青皮
脾胃不和,食後不化,晡暮陽不用事,納食痞脹不寐。病起夏秋,必因時令之濕,久延半年未痊,又慮陽微濁凝為脹滿,故厚味須忌。
生於術,煨益智,炒澤瀉,茯苓,煨姜,新會皮
臍左右兩傍按之痛,交子夜漉漉有聲,時或氣脹。此皆腑陽不通,欲結腸痹,非臟病虛寒矣。八味湯不效謂此。
小茴香,川楝子,茯苓皮,青皮,豬苓,青木香
腸痹治肺,丹溪方信不謬,但酒客久蘊溫熱,亦有濕結。便秘一症,當以辛苦寒專理氣分之滯。
真茅朮,製半夏,冬葵子,生石膏,山梔仁,晚蠶沙,臨服磨入大檳榔汁二匙
老年脈沉目黃,不飢不食,腹痛自利,後墜溺澀。此長夏濕邪,傷於太陰脾位,陽不運行,濕熱凝注。法當溫脾導濕,佐辛香以宣濁,補中益氣,甘溫升守壅氣,宜乎䐜脹。議開太陽溫太陰方。
木防己,川桂枝,大腹皮,生厚朴,草果仁,新會皮,小茵陳,茯苓皮
痰滯下泄痛緩,腹脹喜按。此屬虛痞,為勞傷無形之氣。
川桂枝,川黃連,生白朮,厚朴,廣皮
寒暖飢飽失和,日晚腹中䐜脹,脾胃氣鈍,深秋最防瀉利。
藿香,生智仁,厚朴,炒元胡,茯苓皮,陳皮,大腹皮,炒黑查肉,又橘術丸
脈沉遲,食入腹脹便溏,平昔飲酒中傷,留濕阻氣,小便不爽,用香砂平胃散。
香附,砂仁,制茅朮,厚朴,廣皮,炙草,水泛丸
血結為症,氣聚為瘕,病在絡為脹,形寒鼓慄,已是陽微,夏季腹膨溺少。議暖水藏。
大針砂丸滾水送下。
少腹宿瘕,悲哀癇厥,繼而腹脹大滿,直至心下,經來淋漓,過月乃止,其脹不減,便瀉溺少肢冷內熱是氣血皆病。議溫水臟法。
大針砂丸。
不飢少寐,二便不爽,經脈中牽掣。此非風寒從表,乃長夏水土之濕,與水穀之濕,互蒸氣阻,三焦不通,中年兩月不愈,恐延格脹之累。
白蔻仁,杏仁,厚朴,廣皮,苓皮,茵陳,防己
客遊勞頓,陽氣先傷,夏季濕邪,是陰鬱遏身中之氣。經旨謂陽邪外寒,胸中清陽不旋,不飢痞悶。先治其痞,仿仲景薤白湯。
桂枝,薤白,生薑,茯苓,半夏
自云䐜脹,左脅痛勢休息,大便日下黏濁,臨便自覺冷痛。凡五臟錮結為脹,六腑濁痹為聚,數年久病,難以廓清。議溫下法。
大黃,草果,青皮,附子,厚朴,陳皮
經水不來,腹大足冷浮腫,此乃血分鼓脹。四大症候,何得渺視。
禹餘糧丸
接服,人參,澤瀉,淡乾薑,茯苓,淡附子,又禹餘糧丸
夏秋內伏暑濕,皆是陰邪,久瘡漸致食入痞滿,形寒脈小。當溫中醒陽,莫以清涼治瘡。
薏苡仁,茯苓,肉桂,生白朮,豬苓,五加皮
陽微氣不流暢,脘中痞滿噯氣。
人參,半夏,白旋覆花,煨姜,丁代赭,茯苓,廣皮,南棗肉
陽氣不旋,不飢強食。
薤白,茯苓,橘紅皮,半夏,白酒
述小腹之右,入暮有形如梗,按之而痛。此為疝瘕肝病,乃濁陰凝聚,必犯胃氣。大半夏湯有去痰扶胃之功,必加泄濁和肝,勿令致脹滿。
人參,茯苓,炒小茴香,青木香,半夏,炒橘核,川楝子
脈沉,湯飲食物,嘔吐吞酸,胸高腹脹,二便不爽,濁氣上阻,柔溫宣通。
熟半夏,白蔻仁,新會皮,藿梗,生薑汁,大杏仁,紫厚朴,茯苓皮
脈微小而遲,久食物不進,形色枯悴畏寒。此為無陽,延久成脹。
人參,熟附子,生益智仁,茯苓,炒乾姜
左脈獨弦,臍突筋青,肝脹顯然,脾愈虛,肝愈實,又不合實脾治肝之法,先泄肝。
郁李仁,柏子仁,茯苓皮,炒烏梅,炒桃仁,赤芍藥,薏米仁
由食冷脘脹溏泄,漸漸目眩神疲,筋縱腳弱,陰陽日衰。前進薛氏腎氣丸相投,今夏月土衰木侮,必兼理陽宣通,不致濁陰結聚脹滿矣。
人參,乾薑,茯苓,椒目,淡附子,水泛丸晚服,早上仍用薛氏腎氣丸
腹右有形為聚,脈大,食入即脹,治在六腑。
香附生磨汁,草果,白朮,茯苓,三稜,厚朴,南楂肉,廣皮
脈微遲,左脅宿痞,漸腹脹,便溺少。明系濁陰上攻,當與通陽。
製附子,炒茴香,茯苓,椒目,澤瀉,遠志
時病食復,至今不知飢飽,大便不爽,右脅之傍,虛里天樞,隱隱有形。此陽胃絡經行之所,多噯氣,食不化,並不煩渴,已非攻下急驟實熱之症。先用
丹溪小溫中丸。
據述上年秋痢,峻劑攻逐,病愈不能復元,自小腹䐜脹,漸延中部,按之仍軟。此真氣不收,法當溫養奇經,使元海壯而病卻。
鹿茸斑龍丸法加茴香,夜服資生丸去連
夏秋痢疾,是時令溫熱,邪未清爽,即食腥味,致脾胃受傷,舌膩白苔,食減無味,氣墜足腫,久久延成中滿也。但數月久病,旦晚未能奏功。
生於術,廣皮,生益智仁,茯苓,厚朴,生砂仁
三陽結乃成膈,先用更衣丸三錢,破小腸之結,後服煎方。
枇杷葉,桃仁,製半夏,柏子仁,蔞仁,杏仁,鬱金,桔梗
高年陰結。
半硫丸三錢,分兩次,人參一錢,煎湯送下。
食入不化,腹脹便瀉不爽,長夏濕著脾胃,葷酒不忌,氣分鬱滯。據述嗔怒致此,未必皆然。
茵陳,草果,木通,腹皮,飛滑石,厚朴,茯苓皮,廣皮
瘧愈食腥太早,脾陽不司健運,氣鬱不行,為腫為脹,宜忌食物中之黏膩者味者。
小溫中丸三錢,十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