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掃葉莊醫案》~ 卷三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6)

1. 春溫

過飲酒熱上熾,肺衛心營受迫,旬日間有寒熱,痰飲阻氣,咳逆胸痞。乃內因致病,薄滋味以清肅氣分。

蘆根,枇杷葉,桑葉,米仁,浙苓(煎好加入生石膏末再煎)

溫邪蒸灼津液,釀為熱痰,胃口不得清肅,不飢不食,只宜甘涼生津,峻利不可再投。

麥冬,蔗漿,花粉(嘉定),川貝,桑葉,大沙參

津涸風動,肢強口噤,溫邪內陷危篤,以甘緩生津熄風,望其出音。

炙草,麥冬,阿膠,火麻仁,細生地(蔗漿代水煎)

高年左癱,近加風溫寒熱,主客皆病,防其昏痙。

厚朴,廣皮,豆蔻,杏仁,木通,苓皮

溫邪入肺不解,遂逆傳膻中,煩熱昏躁,嗆出血沫,猶然氣喘不食。夫肺主氣,心主血,辨症分經,最為要旨。

淡竹葉,阿膠,桔黃芩,六一散

病邪已去,虛熱未除。

生地,玉竹,水梨,生草,麥冬,丹皮,花粉

熱邪久伏,風寒外侵,春溫氣機不藏,內蓄之邪復彰,咳嗽咽痛,兩足畏冷。擬辛涼輕劑,制其潛伏之邪熱。

桑葉,南沙參,鬱金,黑山梔,杏仁,菊花,桔梗,生草

牙齒常紫,膝蓋痠痛,上年秋季為甚,此濕邪阻於經絡,陽明之氣,不司束筋利機。議宣通脈絡之壅,使氣血和平。

金毛脊,白蒺藜,生白朮,油松節,生米仁,木防己

過飲晨瀉,中宮留濕,乾嘔腹痛。是脾不和,陽氣不主運行於四末,故四肢無力困頓矣。宜忌濕肉,使清陽轉旋,中宮得健。

草果,厚朴,藿香,廣皮,茯苓,半夏

新沐頭痛鼻塞,狀似風溫,次日寒戰大熱,脅肋痛不可轉側,自利稀水,乃濕聚於經脈,病在氣分,熱渴欲飲水。今目黃上視,手肢發痙,舌苔白齒板燥,胸中隱隱痛,皆邪深痙變凶。

木防己,桂枝木,大豆黃卷,茯皮,天花粉,菖蒲汁

用木防己湯,痙厥已緩,經脈鬱伏濕邪已解,胃汁大傷,痰嗽氣閃,與甘藥不傷胃氣。

甘蔗漿,南花粉,薏苡仁,炒黃川貝,麥冬

夏季水土之濕,口鼻受氣,著於脾胃,潮熱汗出稍涼,少頃又熱,病名濕溫。醫但知發散清熱消導,不知濕鬱不由汗解。舌白不飢,泄瀉。

滑石,白蔻仁,茯苓皮,豬苓,通草,厚朴,澤瀉

冷熱濕穢,雜感太陰經受邪。

草果,桂枝,茵陳,藿梗,厚朴,防己,茯皮,廣皮

濕鬱氣阻,疹發。

飛滑石,茯苓皮,射干,木防己,茵陳,檳榔摩汁

今年天運寒水,地氣濕土,春夏雨濕泛潮,鬱勃穢濁之氣,人在氣交之中,口鼻觸受,直走胃絡募原,分布上下。如此症初病頭脹,痞悶嘔惡,必舌白,病全在氣分,為里中之表,芳香逐穢,淡滲逐痰。此不為僅以陶氏全書方案競進,彼寒分六經,熱犯三焦,不同道也。且醫藥初用即瀉,暑必挾濕也。

消之不降,清之不應,此濕邪乃是無形,醫治卻是有形。今診脈小澀,舌乾口渴,不能湯飲,胸次軟而澀,仍有嘔逆之狀,當溫脾陽以運濕,仍佐辛香,可望其效。

白話文:

春溫

飲酒過度,導致內熱上升,肺、衛、心、營皆受損,十天左右出現寒熱交替、痰飲阻礙氣機,咳嗽、胸悶等症狀。這是內因導致的疾病,應當服用清淡食物,以清肅氣分。

處方:蘆根、枇杷葉、桑葉、薏苡仁、豬苓(煎好後加入生石膏末再煎)

溫邪灼傷津液,形成熱痰,胃口不佳,食慾不振,只能服用甘涼生津的藥物,忌用峻利之品。

處方:麥冬、甘蔗汁、花粉(嘉定花粉)、川貝母、桑葉、大沙參

津液枯竭,風邪內動,四肢強硬,口噤不語,溫邪內陷,病情危急,需服用甘緩生津、熄風的藥物,希望能使其恢復說話能力。

處方:炙甘草、麥冬、阿膠、火麻仁、生地黃(用甘蔗汁代替水煎)

老年人左側半身不遂,近期又患風溫,寒熱交加,主症與客症兼發,需預防昏迷抽搐。

處方:厚朴、陳皮、草豆蔻、杏仁、木通、茯苓皮

溫邪入侵肺部未解,反而逆傳到膻中,出現煩躁、昏迷、咳出帶血泡沫、氣喘、食慾不振等症狀。肺主氣,心主血,辨證論治,準確分清經絡,至關重要。

處方:淡竹葉、阿膠、黃芩、六一散

病邪已除,但虛熱未消。

處方:生地黃、玉竹、水梨、生甘草、麥冬、丹皮、花粉

熱邪久伏體內,又受風寒侵襲,春溫時節氣機不能收藏,體內潛伏的邪氣再次發作,出現咳嗽、咽喉疼痛、雙腳畏寒等症狀。應當服用辛涼輕劑,抑制潛伏的邪熱。

處方:桑葉、南沙參、鬱金、梔子、杏仁、菊花、桔梗、生甘草

牙齒發紫,膝蓋酸痛,去年秋季症狀較重,這是濕邪阻滯經絡,陽明之氣不能束縛筋脈,舒展關節,應當疏通經絡的阻塞,使氣血平和。

處方:金毛狗脊、白蒺藜、生白朮、油松節、生薏苡仁、木防己

清晨飲酒過度導致腹瀉,脾胃積濕,乾嘔腹痛。這是脾胃不和,陽氣不能運送到四肢末端,所以四肢無力、困倦。應當避免食用濕膩的食物,使清陽之氣上升,脾胃功能恢復正常。

處方:草果、厚朴、藿香、陳皮、茯苓、半夏

新沐浴後頭痛鼻塞,類似風溫,次日寒戰高熱,脅肋疼痛難以翻身,腹瀉稀水便,這是濕邪聚集於經脈,病在氣分,口渴欲飲。 目黃向上看,手腳抽搐,舌苔白,牙齒乾燥,胸部隱隱作痛,病情危重。

處方:木防己、桂枝、大豆黃卷、茯苓皮、天花粉、菖蒲汁

服用木防己湯後,痙攣抽搐緩解,經脈鬱滯的濕邪已解,但胃液受損嚴重,咳嗽、氣喘,需服用滋補胃氣的藥物。

處方:甘蔗汁、南花粉、薏苡仁、炒黃川貝母、麥冬

夏季水濕侵襲,口鼻吸入濕邪,影響脾胃,潮熱、出汗後稍涼,片刻又熱,稱為濕溫。一些醫生只知道發散清熱、消導,卻不知道濕邪鬱結不能通過發汗去除。舌苔白,食慾不振,腹瀉。

處方:滑石、白豆蔻仁、茯苓皮、豬苓、通草、厚朴、澤瀉

寒熱濕邪混雜,侵犯太陰經。

處方:草果、桂枝、茵陳、藿香梗、厚朴、防己、茯苓皮、陳皮

濕邪鬱結,氣機阻滯,疹子出現。

處方:滑石、茯苓皮、射干、木防己、茵陳、檳榔汁

今年天運寒水,地氣濕土,春夏雨水多,濕邪盛行,穢濁之氣瀰漫,人體很容易受影響,濕邪從口鼻進入,直達胃絡,遍布全身。此病初期,頭痛、胸悶、噁心嘔吐,舌苔白,病在氣分,屬於裡實表虛,需用芳香化濕、利水滲濕的藥物治療。不能單純使用陶氏全書的治療方案,因為寒邪分佈六經,熱邪犯三焦,治療方法不同。而且初期就瀉下,暑邪必夾濕邪。

瀉下藥物無效,清熱藥物也不見效,這是因為濕邪無形,而治療卻是有形的。現在脈象澀,舌乾口渴,不能喝水,胸部柔軟而澀,仍有嘔逆症狀,應該溫補脾陽,運化濕邪,並輔以辛香藥物,才能見效。